元大都復原圖:藍瓦白牆元大都宮殿與現代北京城


元大都復原圖:藍瓦白牆元大都宮殿與現代北京城

元大都復原圖


北京是元大都所在地,現在的北京故宮是明朝永樂皇帝修建的,明朝故宮以紅牆黃瓦為主要色彩,而元大都宮城以藍瓦白牆為主,現在北京的北海白塔和白塔寺保留了元朝皇宮當時的風格,元大都內的民居則類似雲南白族民居,以白和藍為主。《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了元代老北京城牆,明確地寫道:“它被塗成白色”。我認為他是對的,元大都城牆的確以白色為主。蒙古族向來崇尚白色和藍色,這也是蒙古包的主基調,因為在以蒙古族皇帝為主的元大都則基本採用了藍白相間的主色調,從宮城到民宅無不體現著蒙古特色。

元大都復原圖:藍瓦白牆元大都宮殿與現代北京城

元大都復原圖:藍瓦白牆元大都宮殿與現代北京城

元大都復原圖:藍瓦白牆元大都宮殿與現代北京城

元大都是北京建城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它奠定了現代北京城的基礎,確定了城市的位置、內城水系以及城市中軸線等重要的城市構架。與現代北京城相比,元大都的位置更北一些,它的皇宮把現代的北海公園包括在內。

元大都復原圖:藍瓦白牆元大都宮殿與現代北京城

元大都復原圖

元大都,簡稱大都,突厥語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 。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丁卯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為元朝國都。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


元大都位於金中都舊城東北,即北京市。其城郭殘垣,在薊門橋西南、 中國政法大學東門外,仍可以看見,並設有標誌“元大都城牆遺址”。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就是在元朝的首都大都土城遺址上建造起來的,西起 海淀區學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 黃亭子,折向東經馬甸、 祁家豁子直到朝陽區芍藥居附近,大體與地鐵10號線北段重合。馬甸附近土城牆高12.5米、寬31米。德勝門外,有一處名叫土城關的地方,即為元代建德門遺址。


元大都復原圖:藍瓦白牆元大都宮殿與現代北京城

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


元大都復原圖:藍瓦白牆元大都宮殿與現代北京城

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


至元四年(約1267年)開始動工,歷時二十餘年,完成 宮城、宮殿、 皇城、都城、 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但是,由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詔令規定,遷入大都新城必須以富有者和任官職者為先,結果大量平民百姓只得依舊留在中都舊城。在當時人的心目中舊城仍是重要的,通常把新、舊城並稱為“南北二城”,二城分別設有居民坊七十五處及六十二處。

元大都復原圖:藍瓦白牆元大都宮殿與現代北京城

蒙古包

大都新城的平面呈長方形,周長28.6公里,面積約50平方公里,相當於 唐長安城面積的五分之三,接近宋 東京的面積。元大都道路 規劃整齊、經緯分明。考古發掘證實,大都 中軸線上的大街寬度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寬度為25米,小街寬度為大街的一半,火巷( 衚衕)寬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城牆用土 夯築而成,外表覆以葦簾。由於城市輪廓方整,街道砥直規則,使城市格局顯得格外壯觀。

元大都復原圖:藍瓦白牆元大都宮殿與現代北京城

布達拉宮的白牆

元大都新城規劃最有特色之處是以水面為中心來確定城市的格局,這可能和蒙古 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傳統習慣與深層意識有關。

元大都復原圖:藍瓦白牆元大都宮殿與現代北京城

北海公園白塔


元大都復原圖:藍瓦白牆元大都宮殿與現代北京城

北京白塔寺


由於宮室採取了環水佈置的辦法,而新城的南側又受到舊城的限制,城區大部分面積不得不向北推移。元大都新城中的商市分散在皇城四周的城區和城門口居民結集地帶。其中 東城區是衙署、 貴族住宅集中地,商市較多,有東市、角市、文籍市、紙札市、靴市等,商市性質明顯反映官員的需求。北城區因 郭守敬開通通惠河使 海子(積水潭)成了南北大 運河的終點碼頭,沿海子一帶形成繁榮的商業區。海子北岸的斜街更是熱鬧,各種歌臺酒館和生活必需品的商市彙集於此,如米市、面市、帽市、緞子市、皮帽市、金銀珠寶市、鐵器市、鵝鴨市等一應俱全。稍北的鐘樓大街也很熱鬧,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 鼓樓附近還有一處全城最大的“窮漢市”,應是城市 貧民出賣勞力的市場。西城區則有 駱駝市、 羊市、 牛市、 馬市、驢騾市,牲口買賣集中於此,居民層次低於東城區。南城區即金中都舊城區,有 南城市、蒸餅市、窮漢市,以及新城 前三門外關廂地帶的車市、果市、菜市、草市、窮漢市等。由於前三門外是水陸交通的總彙,所以商市、居民麇集,形成 城鄉結合部和新舊二城交接處的繁華地區。由此可見,元大都的商市與 居民區的分佈,既有城市規劃制約因素,也有城市生活及對外交通促成的自發因素。元大都城市建設上的另一個創舉是在市中心設置高大的鐘樓、鼓樓作為全城的報時機構。中國古代歷來利用里門、市樓、譙樓或城樓擊鼓報時,但在市中心單獨建造鐘樓、鼓樓,上設銅壺滴漏和鼓角報時則尚無先例。


白塔在北京城內西區,始建於至元九年(1272年),原是元大都聖壽萬安寺中的佛塔。該寺規制宏麗,於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竣工。寺內佛像、窗、壁都以黃金裝飾,元世祖忽必烈及太子真金的遺像也在寺內神御殿供奉祭祀。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寺毀於火,而白塔得以保存。明代重建廟宇,改稱妙應寺。

元大都復原圖:藍瓦白牆元大都宮殿與現代北京城

雲南民宅


元大都復原圖:藍瓦白牆元大都宮殿與現代北京城

呼和浩特伊和宮


元大都復原圖:藍瓦白牆元大都宮殿與現代北京城


元代清真寺的建築規模和數量遠遠超過唐宋. 僅元大都(今北京)就有清真寺 35 座.北京清真古寺位於解放路南段東側。木構牌樓臨街矗立,在周圍高大的現代建築群中,耀眼奪目。門額正書“清真古寺”,系清順治二年(1645)太原知府王覺民的手跡。清真寺始建的確切年代,目前尚難確定,從建築風格來看,系元末明初所建。這座歷經 600 年曆史滄桑的清真古寺,佔地 15000 平方米 ,地面建築二三百間,約三四千平方米。再加上新擴建的寺前新月廣場和其它服務、自養設施,古寺新輝,無論是佔地面積、建築規模,還是歷史年代,藝術價值等,在整個華北地區來說,都堪稱首屈一指。這座清真寺歷經萬曆年間的修繕、崇禎年間的擴建、清嘉慶二年和光緒二十四年重修,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宏大規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