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裡面都是什麼物質?

8090遊戲迷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意外地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50公里處有折射現象發生。他認為,這個發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地殼下面不同物質的分界面。1914年,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發現,在地下2900公里深處,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物質的分界面。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就將兩個面分別命名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並根據這兩個面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組成編輯
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它也經常被稱作世界。英語的地球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地球已有44~46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27.3天的週期旋轉,而地球以23h56min4s(接近於一個太陽日24h)的週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週期繞太陽公轉。

內部結構

地球內部結構是指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根據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一般將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


地核、地幔和地殼。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界開,地幔與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界開。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殼內部在不停地變化,(請問,這種變化的原因和動力來自何方?)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超級地震指的是指震波極其強烈的大地震。但其發生佔總地震7%~21%,破壞程度是原子彈的數倍,(這一類比單位讓人更加摸不著頭緒)所以超級地震影響十分廣泛,也是十分具破壞力。


地震
地震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的震波,從而在一定範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seismatic activity)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像颳風、下雨、閃電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大部分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
今天探測器可以遨遊太陽系外層空間,但對人類腳下的地球內部卻鞭長莫及。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鑽孔也不過12公里,連地殼都沒有穿透。科學家只能通過研究地震波、地磁波和火山爆發來提示(此處用“猜測和分析”更妥當些)地球內部的秘密。地震發生地會出現持續性的氣候異常,導致地表內部結構變化。
地殼
地殼是地球的表面層,也是(地球上絕大多數有機生命)人類生存和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場所。地殼實際上是由多組斷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塊體組成的,它的外部呈現出高低起伏的形態,因而地殼的厚度並不均勻:大陸下的地殼平均厚度約35公里,我國青藏高原的地殼厚度達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殼厚度僅約5~10公里;整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17公里,這與地球平均半徑6371公里相比,僅是薄薄的一層。
地殼上層為花崗岩層(岩漿岩),主要由硅-鋁氧化物構成;下層為玄武岩層(岩漿岩),主要由硅-鎂氧化物構成。理論上認為過地殼內的溫度和壓力隨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溫度升高1℃。近年的鑽探結果表明,在深達3公里以上時,每深入100米溫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處溫度已達200℃。
目前所知地殼岩石的年齡絕大多數小於20多億年,即使是最古老的石頭丹麥格陵蘭的岩石也只有39億年;而天文學家考證地球大約已有46億年的歷史,這說明地球殼層的岩石並非地球的原始殼層,是以後由地球內部的物質通過火山活動和造山活動構成的。
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震波在其中傳播速度比較均勻。地球厚度變化有規律,其規律是:地球大範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 地殼由90多種元素組成,它們多以化合物的形態存在。氧、硅、鋁、鐵、鈣、鈉、鉀、鎂8種元素的質量佔地殼總質量的98.04%。其中氧幾乎佔1/2,硅佔1/4。硅酸鹽類礦物在地殼中分佈最廣。
地幔
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一般認為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推測是由於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將岩石熔融後造成的,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殼共同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
地幔上層物質具有固態特徵,主要由鐵、鎂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由上而下,鐵、鎂的含量逐漸增加。
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外地核厚度約2080公里,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公里;內地核是一個半徑為1250公里的球心,物質大概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地核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估計溫度在5000℃以上,壓力達1.32億千帕以上,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3克。
美國一些科學家用實驗方法推算出地幔與核交界處的溫度為3500℃以上,外核與內核交界處溫度為6300℃,核心溫度約6600℃。
橫波不能在外核中傳播,表明了外核的物質在高溫和高壓環境下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它們相對於地殼的“流動”,可能是地球磁場產生的主要原因。一般認為地球內核呈固態。(軟流層一般認為可能是岩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唯奇百科


整個太陽系都誕生在同一片星雲之中,99.8%的物質坍縮成了太陽,剩下的一點點構成了太陽系中的行星、小行星、彗星等。

圖:
通過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射電望遠鏡陣列首次觀察到位於金牛座HL的原行星盤,太陽系剛形成時也是這樣

從元素的角度來說,自然界有94種化學元素。其他的都是人造元素。82號以前都有穩定的同位素存在(極個別除外)。所以,構成地球的就只有這些元素。

其中,鐵、氧、硅和鎂的化合物佔了地球質量的90%。

在地球誕生的最初階段,整個地球由於溫度較高,都處於熔融狀態,較重的元素都沉入了核心之中,由於鐵佔這些重元素的絕大部分,所以地核之中主要是它。地核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外地核是液態的,內地核是固態的。



地核上面是地幔,地幔厚約3000千米,由超基性岩構成,具有可塑性,可流動。

地幔之上就是地殼了,它主要是岩石構成。厚度不一,青藏高原是最厚的地方,厚達65千米,海溝則只有5~8千米。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為35千米。


講科學堂


對於地球的裡面都是什麼物質呢之話題,我個人觀點認為,地球是太陽系唯一的一個儲能星球,地球裡面的物質是一種燃燒能力特強的核能物質。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地球是太陽系唯一的一個儲能星球,是通過地表生物圈持續建立與進化生存的自然手段來實現的,地球生物圈能實現自然界無機物向有機物的轉換,能實現持續生產、製造和積累能燃燒之能量物質,而地球的地核和地幔圈層是儲存這些能量物質的天然倉庫。

地球生物圈自建立以來,都能為地核和地幔圈層源源不斷地提供能燃燒之能量物質的來源,能起到對地球不斷儲能的功能作用。歷來儲存在地球地核和地幔圈層之中的能量物質,由於受到地殼固態圈層和地表液態水體(海洋)的圍封,從而,產生了儲能性和蓄熱性,導致所儲存和累積的能量物質會越來越多,內部溫度會越來越高之必然現象,這樣就能不斷提升能量物質的密度和強度,不斷增強能量物質的可燃能力而形成了一種核能物質。

目前,存在於地核和地幔圈層之中的能量物質,就是一種燃燒能力特強的核能物質之充分體現。地球地核和地幔圈層形成的核能物質,是一種流質態的可燃物質,具有高密度、高強度、高純度、高熱度的物理屬性和可燃能力特強的表現特徵,能為地球的儲能提供有效保障。

由此可見,地球是太陽系唯一的一個儲能星球,地球裡面的物質是一種燃燒能力特強的核能物質。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歡迎大家加入相關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用,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地外天使


金,木,水,火,土。


老男人591


礦物質,水物質,


請叫我董小航


問科學家和專家去


用戶5903788396384


地球由太陽能量構成。


ccc222929359牡丹哥


地心是鐵鎳核心,也就是地球磁場的來源,其他雖然有大量的金屬礦藏,但是主要還是泥土岩石


沐簡柒


比起宇宙空間來,地下的認識太少了。基本100公里以下的世界所有理論和猜測都沒有被證實。


FatSand


除了石頭還是石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