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只能讓人“路過”快樂,而閱讀讓人沉浸快樂

文/馨心點燈 心理學科班,用科學自由播撒穩穩的幸福

快樂並不高深,“福流”並不難得。

大仲馬說:“快樂就是一雙鞋,合不合適只有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是因為只有自己沉浸在其中;也只有沉浸在其中,我們才能感受到一寸一寸的歡喜。

金錢只能讓人“路過”快樂,而閱讀讓人沉浸快樂

在閱讀中積累、思索,讓生命在沉浸的快樂中飛揚

那麼我們怎麼做,才能更多地感受到“福流”、沉浸於快樂呢?心理學家們提出了各種觀點和主張,其中代表性和操作性兼具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用寫作、傾訴消除負面情緒

恐懼、焦慮、嫉妒等負面情緒會中斷福流體驗,而生活中不總是陽光燦爛、風和日麗,所以消除負面情緒就成了是我們追求快樂特別重要的技巧和條件。

可以消除消極情緒的做法包括:撫摸身體、深呼吸、大喊大叫、寫作。

拿寫作來舉例,有研究發現,經過二戰期間傷害的猶太人,堅持寫日記,描述一下自己痛苦的經歷,就比那些從來不傾訴的人過得要快樂、積極一些。所以同理,傾訴、交流、談心都是化解消極情緒的方法。

金錢只能讓人“路過”快樂,而閱讀讓人沉浸快樂

第二,用生理上的笑激發心理正面情緒

要想體驗快樂,就要激發相應的神經活動,從而獲得正面情緒。也就是大腦要產生一些特別積極、快樂的神經遞質,其中四種特別重要:多巴胺、催產素、內啡肽和血清素。

引發快樂心情的方法:微笑、接觸、聞香、音樂、運動、自然、遊戲、禪思、行善。

拿微笑來舉例:嘴角上揚使牙齒露出、顴骨肌上提使面頰提高、眼角肌收縮使眼周褶皺,那麼我們一定會情不自禁地笑起來。背後的原理就是生理的操控帶動心理的變化。

金錢只能讓人“路過”快樂,而閱讀讓人沉浸快樂

第三,追求意義感

快樂一定要有意義感,否則就成了簡單的滿足,而簡單的滿足總是暫時和膚淺的,無法深入自己的價值觀,增加生命的厚度。也正是體驗到的意義感,可以激發迷走神經活動,同時產生催產素和內啡肽這些“快樂激素”。

金錢只能讓人“路過”快樂,而閱讀讓人沉浸快樂

那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什麼事情不需要花錢,卻能讓人感到有意義的快樂呢?

清華大學曾經做過大規模調查,目的是想看一看我們中國人能夠體會到快樂的一些事件是什麼。

結果顯示,“閱讀”排在很靠前的位置,因為閱讀自己喜歡的書很容易讓人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存在,全身心地沉浸其中。

大作家梁衡的一點體悟也許對我們有所啟發。

他發現,文革中被打成“右派”的知識分子在1984年被安排回城工作後,結果大不同。很多人身體垮了,學業荒了,不能再重振旗鼓,只有坐家養老,等待物質生命的終了。另一部分卻神奇般地事業復起,演戲、寫書、搞研究等,又成果累累,身體也好了,精神變物質。

他發現,這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最困難的時候,復起的那幫人沒有停止讀書,反而趁機補充了知識,補充了生活。比如,他的一位官場朋友,受挫折後就去讀書,他說讀書可以療傷,後來學術很有成就。

於是梁衡有感寫了一首小詩以自勉:“能工作時就工作,不能工作時就寫作。二者皆不能,讀書、積累、思索。”

金錢只能讓人“路過”快樂,而閱讀讓人沉浸快樂

喜愛讀書的人,也許都有體會,就是當閱讀的時候,心境是浸入的、平靜的、嚴肅的,也是美好的、嚮往的。這不就是“福流”和快樂的核心要義嗎?

今日頭條小說頻道 10 萬本小說轉免費了,來頭條小說,一起享受免費閱讀的快樂。

金錢只能讓人“路過”快樂,而閱讀讓人沉浸快樂

今日頭條小說頻道 10 萬本小說轉免費了,來頭條小說,一起享受免費閱讀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