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釣魚城事件拯救了歐洲,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

VIP茁壯壯


蒙哥在釣魚城受傷身亡,的確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有沒有拯救歐洲,我們可以通過蒙古的三次西征來找到答案。蒙古國建立後,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貴族不斷髮動掠奪戰爭,用兵的主要方向是南下與西征,南下攻擊的主要目標是南宋和金,西征則是征服中亞東歐各國。蒙古西征共有三次,第一次:1217-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第二次:1235-1244年拔都西征,第三次:1253-1260年旭烈兀西征。

第一次西征(1217-1225)

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把南下滅金的任務交給木華黎,親自率兵直指西方。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親率20萬大軍西征。他的四個兒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以及大將速不臺和哲別隨行。蒙古鐵騎一路掃蕩進入中亞,於1220年攻佔了花刺子模的都城撒馬爾幹,其國王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臺,哲別等人窮追之。因此蒙古軍隊西越裡海和黑海間的高加索,深入俄羅斯,1227年大敗欽察和俄羅斯的聯軍。另外成吉思汗又揮軍追擊花刺子模的太子札闌丁,在印度河流域將其打敗。1225年,成吉思汗凱旋東歸,將本土及新徵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給四個兒子,後來發展為四大汗國。

第二次西征(1235-1244)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滅亡西夏前不久死去,窩闊臺繼任大汗。窩闊臺於1235年派遣其兄朮赤之次子拔都,率50萬大軍再度西征。西征軍很快就徹底滅亡花剌子模,殺死札闌丁。不久又大舉征服俄羅斯,攻陷基輔和莫斯科諸城,並分兵數路向歐洲腹心挺進。1241年,北路蒙軍在波蘭西南部的利格尼茲,大破波蘭與日耳曼的聯軍。拔都親率蒙軍主力由中路進入匈牙利,大獲全勝,其前鋒直趨意大利的威尼斯,全歐震驚,稱為“黃禍”。正當西方各國惶惶不可終日之際,拔都忽接窩闊臺駕崩的耗,於是急速班師。

第三次西征(1253-1260)

蒙哥於1251即大汗位後,令其弟旭烈兀率兵西征。這次西征主要方向是西南亞地區,頭等目標是消滅木刺夷國(在今裡海南岸的伊朗北部)。1257蒙軍蕩平木刺夷之地,並揮師繼續西進,攻陷報達(今巴格達),屠殺80萬人,滅亡歷時500餘載的黑衣大食。1260年,旭烈兀又率兵攻陷阿拉伯的聖地麥加,攻佔大馬士革。這時,旭烈兀得到蒙哥死訊,決定班師,命大將怯的不花率2萬蒙古軍繼續攻打敘利亞各地。同年,蒙古遣使至開羅,令埃及投降。埃及軍隊與蒙古軍在大馬士革之南交戰,蒙古軍大敗,怯的不花戰死。埃及軍乘勝佔領大馬士革等城,殺蒙古所置官吏,敘利亞全境成為埃及的轄地。埃及軍的這次勝利,遏止了蒙古軍向埃及和非洲的擴張。從蒙古的三次西征來看,有兩次都是因為蒙古大汗而停止西征。且蒙哥死後,蒙古帝國開始內訌分裂。所以,蒙哥的死,影響了蒙古西征歐洲的歷史進程,的確拯救了歐洲。如果,蒙哥不死,那麼蒙古的軍隊,還會在歐洲進行瘋狂征服。至於會發展成什麼樣子,誰也不知道。


謀士說


有兩個故事,是這樣說:

【故事1】:《神鵰俠侶》原文:“楊過低頭避過,飛步搶上,左手早已拾了一塊拳頭大小的石塊,呼的一聲擲出,正中蒙哥後心。楊過這一擲勁力何等剛猛,蒙哥筋折骨斷,倒撞下馬,登時斃命。”

【故事2】:蒙古鐵騎所向披靡橫掃亞歐大陸,一路掠奪屠戮,到達現在的波蘭、德國、匈牙利、奧地利,甚至大敗神聖羅馬帝國聯軍,但蒙古大軍收到遙遠東方傳來的消息,蒙古帝國的皇帝“蒙哥”在四川釣魚城被飛石擊中而亡,於是彪悍的蒙古鐵騎回去爭奪“皇帝”寶座,然後陷入了蒙古內部的爭鬥,使歐洲躲過了恐怖的陰雲。

同學們,怎麼樣,上面兩個故事是不是很精彩,串聯在一起可以總結為5個字:“楊過救歐洲”。



這麼精彩的故事是真的嗎?下面我們就抽絲剝繭,挖掘歷史的奧秘。

我們先了解一下蒙古帝國主要的三次西征及相關事件。

【第一次】:

1219年,因花剌子模國殺害蒙古商隊及使臣,成吉思汗親率大軍10至15萬西征復仇,4個兒子、大小將領隨行。

西征區域達到今天中亞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區,並派出速不臺、哲別等追擊到高加索地區,涉及範圍廣、影響大,在世界戰爭史上實屬罕見。



因蒙古軍隊作戰習慣再加上覆仇之戰,十幾座城市被屠城,多個城市被摧毀,甚至消失淪為沼澤。據說蒙古大軍橫掃中亞的5年時間裡,可能的死亡人數為1500萬,也就是說每個士兵要殺死100多人,甚至還有人說這個死亡人數太保守。

1225年,成吉思汗東歸。

【第二次】:

1227年,蒙古帝國第1位皇帝成吉思汗去世,臨死前指定窩闊臺繼承汗位。

1229年,蒙古各部落召開大會庫裡勒臺,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繼承汗位,為蒙古帝國第2位皇帝。

1236年,窩闊臺下令大軍西征,此次西征由各支宗室均以長子統率軍隊,也被稱為“長子西征”,有成吉思汗大兒子朮赤之子拔都、窩闊臺的長子貴由、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長子蒙哥等,拔都為主要統領。

蒙古鐵騎一路向西,繼續著蒙古軍隊作戰的習慣,凡是抵抗頑強的城市經常發生屠戮事件。

1236年秋季,進攻不裡阿耳,城破後城市被徹底毀滅,估計數十萬不裡阿耳人被殺。

1237年春季,欽察被滅,5年後拔都在這裡建都城,拔都建立的帝國被後世稱為欽察汗國。



1237年秋季,也烈贊公國被滅,傳說也烈贊破城時,蒙古老將速不臺因一女子而屠城。

1238年,弗拉基米爾公國被滅,同時周邊大大小小公國或降或滅。

1239年,阿速國被滅。

1240年,進城勸降乞瓦的蒙古使臣被殺,乞瓦城破後被殘酷屠掠。

1241年,進攻孛烈兒,數城被毀,孛烈兒王棄城逃跑,蒙古軍焚燬其城。裡格尼茨之戰中,蒙古大軍大敗神聖羅馬帝國聯軍,歐洲震驚。馬札兒被擊潰,進拔佩斯城(今布達佩斯),大軍渡過多瑙河,攻陷格蘭城,前鋒部隊攻進諾依施達(今維也納附近)。

1242年,窩闊臺大汗去世的消息傳來,拔都率蒙古大軍東歸。

【第三次】:

1241年冬季,窩闊臺去世。

1246年,窩闊臺的長子貴由繼承汗位,為蒙古帝國第3位皇帝。

1247年秋季,貴由去世。

1251年7月1日,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長子蒙哥繼承汗位,為蒙古帝國第4位皇帝。

1253年6月,蒙哥命弟弟旭烈兀率軍西征,這也是蒙古帝國最後一次大規模西征,這次征伐的方向是西亞。持續多年的征伐,旭烈兀大軍攻佔了今天中亞到伊朗的大片領地。

1257年,大軍開始進攻阿拔斯王朝,第2年2月,佔領巴格達,阿拔斯國滅亡。

1258年,戰勝巴爾蘇丹,9月,進攻阿尤布王朝(今敘利亞境內)。



1259年,佔領大馬士革,阿尤布王朝名存實亡,蒙古軍隊又進軍小亞細亞,還攻陷富浪國(今塞浦路斯)。拜占庭帝國、西歐眾國派使願意與蒙古大軍聯盟,旭烈兀準備進攻埃及時,傳來蒙哥大汗在四川釣魚城戰死的消息,旭烈兀派少量部隊留守,大軍東歸。

  • 【小結】:

  • 通過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到第1次西征主要作戰地區是中亞,並未對歐洲地區進行大規模進攻。
  • 第2次西征重點是進攻東歐地區,但第2次西征時蒙古皇帝是窩闊臺大汗,蒙哥本人也參與了第2次西征。
  • 只有第3次西征時,蒙古皇帝是蒙哥大汗,但第3次西征的方向是西亞,並非歐洲。

所以,“釣魚城事件拯救了歐洲”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 那麼楊過沒有救歐洲,那他是不是救了西亞、救了埃及呢?
  • 答:當然不是,《神鵰俠侶》是一代宗師金庸寫的武俠小說,武俠泰斗金庸的小說經常借用歷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和真實歷史相去甚遠,“楊過”是小說虛構人物,同學們只能跟著金大俠編撰的情節過過癮,絕對不能當做歷史來學習。

我們再看看蒙哥是怎麼死的。

  • 1258年,蒙哥、忽必烈(蒙哥的弟弟)、大將兀良合臺,3路大軍進攻南宋。
  • 1259年初,蒙哥率軍進攻到四川合州釣魚城,大宋守軍奮勇殺敵,堅守抵抗,蒙古軍隊連續進攻數月不能攻克。
  • 1259年8月11日,蒙哥去世,有說是因為混戰中,不知道某位士兵點燃了火炮,射出的飛石擊中了蒙哥,不治身亡,還有說蒙哥是因病去世。

但不論蒙哥是如何死的,確實影響了旭烈兀統帥的第三次西征,並且,蒙哥死後蒙古內部爆發了內爭,造成蒙古帝國的分裂,事實上,隨後忽必烈所建立的元帝國和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欽察汗國等分別是實質上的獨立國家,蒙哥是第4位蒙古帝國皇帝,也是最後1位。


  • 假如當時蒙哥沒有去世,旭烈兀會繼續他的征伐,也許西亞甚至非洲甚至更大範圍的區域都會被蒙古鐵騎征服,如果當時蒙哥沒有死,那大宋以及中國的歷史也會被改寫,後世的世界格局會是很大不同,所以,釣魚城蒙哥的死產生的影響力是很大的。(這一切很可能是那個放炮的士兵造成的。)

  • 再假如當初窩闊臺沒有死,拔都應該會繼續進攻,歐洲可能會被拔都率領的蒙哥鐵騎橫掃,但也不一定,因為歐洲縱深還有強悍的兵團正準備迎接拔都的進攻,誰強誰弱還不好說呢。

只是,一切不能假設,這些歷史是很久很久已經發生的……


如果您通過本文可以學到點知識,請關注“奇莫步雲”,多謝您!

奇莫步雲


這個說法是不對的,蒙古大汗蒙哥在重慶釣魚城戰死。跟歐洲並沒有什麼關係!

蒙哥則是蒙古帝國史上的第四任大汗,125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哥繼任大汗,他派弟弟旭烈兀啟動了第三次西征,但這次西征並沒有針對歐洲,而是針對西亞。


在蒙古帝國史上,前後共發生了三次西征。影響了歷史的發展,特別是東西方交往的發展最巨大。

第一次西征(1219-1223)是由成吉思汗領導的,這一次主要是對中亞細亞的花刺子模等地的征服戰爭;

第三次西征(1253-1260)是由旭烈兀領導的,這次西征的主要目的是消滅西亞地區的木剌夷國(今裡海南岸的伊朗北部);


第二次西征(1236 -1242)是由拔都發起的,而只有這一次才是真正針對歐洲的西征。這一次西征的指導思想很明確,就是要去歐洲搶地盤,搶財產。拔都打下了歐洲一些地盤後,作為統帥回到草原上,舉辦了慶功宴,在慶功宴上因為功勞問題惹到了窩闊臺的長子貴由,當場就和拔都幹起來。


這次內訌,搞得獲得了大量的財富,拔都再無意於向中歐、西歐拓展,放棄了繼續向西進攻計劃。這樣,第二次西征基本上也就結束了。蒙古人之所以結束繼續侵略歐洲,全是他們內部的矛盾造成了。


所以拯救歐洲的原因並不是釣魚城事件,而是蒙古人內部出現矛盾,過早的結束了侵略歐洲的計劃。


首創新視界


默默無聞的重慶釣魚城,竟然決定了歐洲、非洲兩個大陸的命運,確實是非常神奇,但是更神奇的是釣魚城的南宋“抗蒙”軍民。

釣魚城事件發生時,歐洲、非洲面臨的局勢。

蒙哥汗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長子,作為大蒙古國第四位大汗繼承了成吉思汗的遺志,繼續進行開疆拓土,進行了蒙古第三次西征,主要目標其實是中東地區。

此次西征以蒙哥汗的親弟弟旭烈兀為主,節節勝利之下蒙古鐵騎即將踏上非洲大陸,甚至有將整個地中海化為“內海”的傾向。

但是就在這關鍵時刻,發生了一件大事,迫使旭烈兀必須撤軍回朝,參與“汗位爭奪戰”。

蒙哥汗命喪“上帝折鞭處”釣魚城。

稱讚蒙古鐵騎戰無不勝有一點誇張,但是極少有敗績卻名副其實,但是在中國的四川卻有這麼一座城池,面對蒙古大汗御駕親征,整整抵禦了36年,成為了一座傳奇之城。

最神奇的是,釣魚城守將王堅不僅堅守城池,甚至在蒙古大軍的重重包圍之下,最終被王堅使用火炮擊傷,不久就暴斃身亡了。

這可不是神鵰大俠楊過在千軍萬馬中擊殺的。

從此釣魚城就有了“上帝折鞭處”的美名。

蒙哥汗命喪釣魚城帶來了什麼樣的結果?

蒙哥汗暴斃以後,不管是正在進攻南宋的忽必烈,還是正與古埃及大戰的旭烈兀,都匆忙回師爭奪汗位。

經過了幾年的慘烈征戰,忽必烈終於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上位,但是卻沒有得到忽裡臺大會的認可,造成了蒙古帝國的分裂,再也無力發起西征,並逐漸陷入衰弱之中。

可以說釣魚城之戰挽救了歐洲、非洲的命運,為南宋的垂死掙扎爭取了時間,從此成為了“延續宋祚、緩解歐亞戰禍、阻止蒙古向非洲擴張”的豐碑。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實的一面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南宋末年,宋蒙戰爭中爆發的釣魚城之戰,絕對可以稱之為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可謂是史詩級的戰爭範例,並且改變了世界發展的格局。釣魚城之戰,是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1235年,蒙古發動了對南宋的戰爭。四川地區的軍民為了抗擊蒙古入侵,開始積極備戰,築城、建寨,修築防禦工事。

1243年,四川制置使餘玠在重慶設置招賢館,廣納賢士,徵集抗蒙良策。冉璡、冉璞兄弟聽聞餘玠是一位賢帥,便主動投奔,向餘玠建議在釣魚山修築釣魚城。建好釣魚城,即可以扼守嘉陵江、渠江和涪江水道,也可以成為拱衛重慶的屏障。同時,以釣魚城為核心,將合州治所移至此處,“以山為壘,棋佈星羅”,再在周圍築城一二十座,互為接應,便可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形勢。

餘玠聽從了冉氏兄弟的建議,並加以完善,築成了三面環水,易守難攻的釣魚城。城內面積約有1.9平方公里,良田上千畝,可以耕戰自給。同時,還在江邊築有水師碼頭。自此,釣魚城變為了支撐四川戰局的核心防禦要塞。

釣魚城從1243年開始,歷任餘玠、王堅、張鈺、王立數位主將。直到1279年,宋蒙崖山海戰中南宋戰敗滅亡,最後一任守將王立才率軍民投降。釣魚城一共堅守了36年之久,可謂是一個奇蹟。

蒙古大軍在36年間,多次進攻釣魚城,但始終未能攻下,眾多的蒙古將領死於釣魚城下,其中就包括蒙古帝國的第三任大汗蒙哥。

1258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長子蒙哥,兵分四路大舉伐宋,中路由忽必烈率領進攻鄂州(湖北武昌),當年岳飛駐防的地方;南路兀良哈從交趾(越南)率軍進攻雲南,然後從廣西北上與忽必烈會師;東路由塔察兒進攻兩淮,牽制東部的南宋兵力;西路大軍由蒙哥親自率領,攻佔四川。之後,數路大軍會師於南宋都城臨安(浙江杭州),一舉滅亡南宋。如果計劃成功,則南宋危矣!

時任合州知州的王堅,聽聞蒙古大軍南下,調動治下五縣十七萬人,開始加強城防,修築了通往城外的秘密地道,並新築池塘13處,水井90餘眼,保證釣魚城內水源充足,並隨時可以與其他城池保持聯繫。

1259年,蒙哥大軍進抵釣魚城下。蒙哥希望勸降王堅,就派南宋降將晉國寶入城遊說。王堅拒絕,先放再抓晉國寶,並將其以叛臣的罪名斬殺。蒙哥得知消息大怒,命令大軍從水路和旱路同時進攻釣魚城。

蒙古大軍從二月初到四月初,連續猛攻釣魚城兩個月未果。因為連續大雨,雙方停戰了20余天。到了四月底雨停,蒙古大軍對釣魚城展開了新的攻勢。蒙古軍隊採用挖掘地道,夜間偷襲的方式,曾經一度攻陷了釣魚城周邊寨壘,攻入了釣魚城內。但被王堅率城內軍民奮力抵抗,成功擊退了進入城內的蒙軍,並將地道回填。

到了五月份,天氣開始變得越來越炎熱,雨水也越來越多。溼熱的天氣,讓來自北方的蒙古人開始不適,軍中疫病流行,蒙軍的士氣變得越來越低落,戰鬥力大大下降。

而釣魚城內的軍民,卻是恰恰相反。他們看到蒙古大軍的蔫狀,變得越發的鬥志昂揚。宋軍將領,甚至可以“張蓋而坐”,非常從容的在城樓上指揮戰鬥。可見,蒙古大軍此時的戰力,已經被嚴重消耗了,可謂是強弩之末。

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蒙古將領術速忽建議蒙哥,留下少量軍隊牽制騷擾釣魚城,主力直接沿長江東進,與忽必烈會師,然後直取臨安,滅亡南宋即可。一個釣魚城,根本就是無足輕重呀。

這招絕對狠呀。如果蒙哥採取了這一建議,那麼當時的世界格局必然會大不相同,蒙古帝國的疆域將會更大。只是可惜了,蒙哥突然開始倔強了,就是要跟釣魚城死磕到底,成了典型的槓精代表和反面教材。

蒙哥命令大軍再次猛攻釣魚城,結果大將汪德臣被宋軍的大炮(投石機)擊傷,不久後傷重而亡。

蒙哥繼續圍城到了七月下旬。因為長期作戰,蒙古大軍的補給開始困難。

蒙哥為了儘快攻下釣魚城,親自到城外築起的高臺上窺探城內狀況。城內守軍見狀,就是一頓巨石猛轟。蒙哥被巨石擊傷,數天後,死於軍中。也有史料說蒙哥是患了痢疾,病死的。

蒙哥死了,舉世聞名的“上帝之鞭”,折鞭於釣魚城外。蒙古大軍失去了主帥,又因為補給困難,遂解圍北歸。

釣魚城之戰,之所以影響了世界格局,拯救了歐洲,正是因為蒙哥死在了釣魚城外。如果是蒙古大將、普通將士死了,哪怕是當時的忽必烈戰死了,對蒙古帝國而言,都無所謂,對世界的局勢發展形勢,也不會產生什麼太大的影響。但是,這次可是蒙古帝國的大汗死了,關鍵人物的死亡,直接改變了世界局勢的發展方向。

首先,釣魚城外蒙哥之死,直接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分裂。在世界各地征戰的蒙古大軍,紛紛返回,加入了汗位爭奪戰。其中就包括準備進攻臨安的忽必烈,以及正在西征的旭烈兀。忽必烈成為大汗之後,蒙古的幾大汗國徹底分裂。

其次,蒙哥之死,促成了忽必烈的撤退,讓南宋躲過了滅頂之災,幸運的續命20年,可以從1259年堅持到1279年了。

最後,也就是題目中所說的釣魚城之戰拯救了歐洲。其實,豈止是拯救了歐洲,還拯救了非洲。原本蒙哥派其弟旭烈兀正在進行第三次西征,大軍已經兵臨埃及。蒙哥死在釣魚城外,旭烈兀為了爭奪汗位,率西征大軍主力東歸。留下的少量蒙古西征軍,因為兵力過少,不敵埃及軍隊,未能打進非洲,等於救了非洲。同時,蒙古軍隊沒能拿下埃及,也影響到了蒙古帝國在歐洲的擴張。再也沒有軍隊進攻日耳曼、法蘭斯、英吉利、西班牙等國,自然是拯救了歐洲。

蒙古大軍的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拿下了中亞地區,滅亡了花剌子模國。第二次西征,拔都征服了伏爾加河以西的眾多國家。如果不是因為窩闊臺汗死亡,估計拔都可以直接拿下日耳曼、法蘭西,直逼英吉利了。第三次西征,整個中西亞都歸了蒙古帝國。如果拿下了埃及,整個非洲就是蒙古帝國的。然後,再合圍歐洲,整個歐亞非大陸都要被蒙古帝國佔領了。幸好,蒙哥汗死在了釣魚城外,蒙古帝國從此走向了分裂、衰落和滅亡之路。

蒙哥死了,推崇漢化政策的忽必烈才有機會登上了汗位,建立了元朝。忽必烈的繼位,讓漢文化也得到了延續和發展。

因此,釣魚城之戰,絕對是影響了世界格局的經典之戰。歐洲、非洲的眾多國家都應該感謝堅守釣魚城,耗死了蒙哥的眾多中華將士。否則,他們必然會面臨蒙古大軍的踐踏和屠戮,死傷無數,陷入苦難的深淵。中國拯救了他們呀。


奕天讀歷史


說釣魚城蒙哥死亡拯救歐洲的腦子有問題的,哈哈,這個屬於瞎聯繫,蒙古人別說歐洲了,身邊幾個國家都沒有辦法,例如朝鮮,越南和日本,反而能夠滅亡極遠的歐洲,這個腦子不是一般的混。何況複雜體系的因果關係不是那麼簡單的!沒有很強的因果關係鏈,是不能輕易下這樣結論的!

中國有些人就是腦子不好,愛因斯坦說過這些人是心智發育水平低,哈哈!例如秦始皇僅僅統治了中國十幾年就被一群農民用木棍消滅了,子子孫孫被殺個乾乾淨淨,有人還在鼓吹什麼秦弩,還在幻想始皇陛下統一歐洲!大明別說殖民了,鄭公公剛死幾年,就在土木堡被蒙古人殺的落花流水,這個水平還有人幻想鄭公公如果燒殺搶劫,就能夠殖民全世界和歐洲了!


血山飛蟲


也可以這樣說吧。蒙哥在釣魚城受傷而死,忽必烈為了爭奪汗位不得不回師。


長江邊上一青銅


蒙古大軍征伐中原之心比掠奪歐州更甚,隨著蒙古逐漸分裂而掠奪歐州變得不太重要了!


滄海一聲笑970918CID


若有興趣,請看我上個月在"頭條"寫的文章《釣魚城之戰:上帝折鞭救歐州》。應該說把來龍去脈說清楚了。


大小王攬天下


確切地說,是拯救了非洲,拯救了埃及。時值旭烈兀西征,一路勢如破竹,拿下了波斯、兩河流域、西亞,一直打到了敘利亞,正籌劃攻打埃及,這時蒙哥被打死,旭烈兀率領大軍回撤參加皇位爭奪,只留下大將怯的不花及兩萬人馬。旭烈兀走後,怯的不花在與埃及的作戰中,被馬穆魯克擊敗,竟全軍覆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