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行”,孩子就成長了。學會“反哺”父母才會一直年輕

沒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的父母——莫言

因”新冠肺炎“影響,好些地方都實行了”健康碼“出行。父親要出門買菜,按照當地要求,也必須出示”健康綠碼“才行。於是,他火急火燎地視頻我,教他安裝”健康碼“。老人家70多了,拿母親的手機攝頭,對著自己的手機屏幕,按照我說的方法,自己填好信息,“健康碼”註冊成功了。

去年5月份,我才剛剛教會父親使用某信。國慶節時,他就要我教他電子支付了。因為他周邊的農貿市場都是電子支付了。看著父親像孩子一樣舉著手機去嘗試,除了頭髮斑白,還真看不出年齡哦。

真的很佩服他。父親一直是我的榜樣。他接受新事物還算比較快的。但是就在2-3年前,他還是常勸我電子支付的不安全。但是,今天他告訴我,時代變化太快了,每個人都應該保持終身學習。這也算是我的一次“知識反哺”吧。

父母“不行”,孩子就成長了。學會“反哺”父母才會一直年輕

所謂”知識反哺“,有兩層意思,一是你教給別人知識的同時,別人也在教給你知識;二是你先學會了,再去教會其他人。

“反哺”源於《初學記•鳥賦》——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是說一身烏黑的小鳥,貌不出眾,遭人嫌棄,既登不了大雅之堂,也入不了水墨丹青。但是,這種小鳥在母親的哺育下長大之後,開始為自己逐漸衰老的母親,四處尋找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喂到母親口中,以報養育之恩。也就是“烏鴉反哺”的故事。

雖然只是個寓言故事,但是“反哺”還是被用來比喻子女孝養父母。而“知識反哺”其實也是一種對父母的孝養。

父母和孩子總是互相促進、互相幫助著成長的。雖然父母歲數大,經歷多,但是其他知識,父母不一定比孩子強,尤其在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的今天。父母只有承認“不行”,孩子的成長才會變得越快。

看到”疫情“中奔赴一線戰場的那些醫生、護士,隔著屏幕和自己寶貝視頻時,寶貝動情地呼喊著:”媽媽注意安全,穿好防護服,戴好口罩、勤洗手、消毒,千萬小心,媽媽你是我的驕傲!“媽媽熱淚盈眶,紛紛表示會非常小心,一定會做好防護,勤洗手,消毒。

其實,這也是一種特殊的”知識反哺“現象。

雖然孩子的諄諄教誨,在專業的媽媽面前,顯得那麼”不專業“。但是,他們雙方都獲得到了不同的體驗和感受。在這裡,媽媽沒有強調孩子的不專業,而是感受到了孩子的懂事、成長和對媽媽的鼓勵。媽媽們的專業“不行”了,孩子的成長就也變得那麼迅速了。

所以說,“知識反哺”這件事,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父母。父母只有放下身段,承認孩子的成長,承認孩子比自己更棒,那麼“反哺”才會得以實現。父母如果一直覺得孩子小,啥也不懂,一直高高在上的姿態,維護著所謂的父母尊嚴,那麼孩子可能不是不想“反哺”父母,而是無所適從,不知道怎麼做才好啊。

那麼,如果父母主動放低身段,承認自己不行,還會出現什麼意想不到的驚喜狀況呢?

以小A和小B,兩個媽媽不同的教育方式為例。

父母“不行”,孩子就成長了。學會“反哺”父母才會一直年輕

小A的兒子上小學以後,只要拿著作業來問媽媽,她都沒有給過一次直接的回答。要麼帶著兒子玩查字典的遊戲,要麼乾脆讓兒子自己拿著手機查字典。並且還請兒子學會後,過來教教媽媽,因為媽媽也特別想學習,也特別想知道答案。

這個任務,讓兒子頗有成就感。小A只是在一旁讀自己的書,讓兒子一個人摸索了大半天,然後他興高采烈地告訴小A,那個字怎麼念、啥意思。小A還煞有介事地跟著兒子讀、甚至還拿個本子抄寫幾遍。

在學習上碰到問題,小A都是“一概不行”的,兒子只能課堂上使勁聽,因為家裡還有一個特別愛學習,但是,不能進課堂的媽媽,在很誠心地等著他來教呢。媽媽每一次的進步,都是對兒子最好的獎勵,兒子樂此不疲。

小B和小A不同。小B一直覺得自己的孩子,是不能落後於別的同學的。從小學開始,她就在每個學期開始時,就自己把孩子的課程先學習一遍。做到有問必答。

小B每天坐在孩子身邊督促、輔導孩子作業。孩子的作業,完成質量也非常好,基本都是“優”。問題是,隨著孩子課程難度的加深,小B開始感覺力不從心了。於是她不僅給孩子報了很多輔導班 ,甚至自己也開始到培訓機構補習。把自己遺忘的、不懂的知識自己先補起來。

看著小B,每天下班後匆匆忙忙,趕來趕去,真是心疼她。

但是,讓人氣惱的是,孩子並不領情。學習漫不經心,作業拖沓。小B買菜晚點回家,孩子絕對是不寫作業的。而且慢慢還開始討厭學習了。兒子總嚷嚷著:“媽媽說的和老師不一樣。考不好,別怪我,都是媽媽的問題。”

最傷小B心的是,孩子還“引經據典”認為別人的媽媽比自己的更好,自己的媽媽,連大學都沒得讀。“卻要自己考上好大學,不公平!

好為人師,小孩子也是一樣的啊。追求成為偉人,是人性的閃光點。這一點被小A開發得無與倫比

小A的兒子,從小就知道,家裡的媽媽靠不牢,必須自己上課認真聽,才能回家教媽媽。

在與媽媽複述課程的時間裡,孩子等於在重新溫習了今天的功課。然後做起作業來,也是非常的順風順水。尤其到了初、高中階段。小A的好日子就來了。

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已經養成,學習主動性很強,基本不需要媽媽督促、管理。所有問題都是自己主動找老師請教,因為他知道,媽媽不行,問她也不會,唯一辦法只能靠自己了。

小B兒子的話,那是話糙理不糙 。媽媽企圖通過參加知識培訓,就來教他,效果會好了嗎?每天看著小B又焦慮,又生氣,整個人疲態盡顯,人也老了好多。而小A則春風得意、風采依舊地外出聚會,從來不用擔心孩子作業、考試。

我深刻體會到了,讓孩子早些形成對家長的“知識反哺”真的是很妙的一招。小A的學歷並不低,教孩子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她常說:“我“不行”,是為了讓兒子“行”,只要兒子成長得更好,我是不會和他比賽誰更厲害的。”

想讓孩子主動學習,就給他一個理由,這是很好的一個主意。

“知識反哺”使孩子早早承擔起了責任,變得有勇氣、有主意、有想法。對父母的愛,希望幫助父母變強大,並且自己可以成為“教父母”的老師,這些誘因,其實是具有很大誘惑的。也是孩子積極“反哺”父母的支柱。

心理學上有個“誘因理論”,它認為“誘因”是個體行為的一種能源,會促使個體去追求目標。誘因和驅動不可分,當“誘因”變成個體內在的需要時,就能推動個體行為,並且產生持久的推動力。

小A也是使用了誘因:媽媽愛你,可是媽媽不行,希望兒子來教會自己。態度認真、誠懇。

兒子也很愛媽媽。媽媽很愛學習,可是媽媽不行。小小的人兒,心中升騰起火焰:我要教會我最愛的媽媽。於是,孩子不僅自己刻苦學習,還一直教導媽媽學習;在教媽媽的過程中,孩子也實現了幫助媽媽成長的人生理想。對於一個小孩子,這個理想已經很崇高了。

父母“不行”,孩子就成長了。學會“反哺”父母才會一直年輕

儘早嘗試讓孩子對父母“知識反哺”,其實是不難的,但是父母需要做好幾件事:

01、那個被郭沫若先生稱為“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的人”就是這位教育學家,曾說過:您不可以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你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的慷慨;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一樣的躊躇;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子那麼悲哀......

為人父母千萬珍惜孩子的一番深情,他們對父母的愛,表達的不一定清楚,可是他們做的,一定都很到位。

很多時候,是父母沒有仔細傾聽來自孩子的傾訴,才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當孩子捧著熱乎乎的心向父母靠近,把他們的學到的知識“反哺”給父母時,請耐心些、再耐心些吧。讓孩子把話慢慢說清楚;父母請放下手裡的工作,等一等,再等一等,不要嘲笑孩子,我們都曾經幼稚過。別以為自己是父母就什麼都懂,面對這些一出生,就開始玩電腦的孩子,他們追趕我們的知識和認知,可能只需要很短的時間,而我們大部分時間,可能都需要孩子對我們“知識反哺”。

02、教育是一種悲壯的堅守,因為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在良知和現實之間進行艱難的抉擇。

———《每個孩子都是故事》李鎮西

父母教育孩子,就是希望孩子跟上時代,能在現實生活中獲得幸福。所以教育孩子也總是讓他學會善良、真誠、寬容、有擔當。

然而現實往往甩來一巴掌,教你不能心軟,不能善良,教你虛偽,教你有人摔倒時”不要管“。所以,孩子對父母的“知識反哺”時,父母一定要堅持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是非觀,在大是大非面前,決不妥協。

鍋碗瓢盆進行曲中,一定會有不如意和躲不開的風霜雪雨,但是教會孩子堅持善良,不膽怯、不認命,保持底線才會有尊嚴。不管遇到任何艱難困苦,理性、精神和良知都要十分強大,這才是優秀的人格。

03、好脾氣,是一個人能穿著的最佳服飾——都德

“知識反哺”難免發生對撞,新老知識的對撞,往往令父母和孩子分歧很大。父母一定要保持風度,爭論可以,但也要給孩子,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可以把分歧放在一起,討論出一個互相接近的答案。實在意見不同,也請保持冷靜,把意見和建議收起來,讓時間去檢驗。不要在孩子向你“反哺”時,和他針鋒相對,試著從孩子的立場去想一想,也許孩子,真的,沒有錯。

教育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孩子長大的速度很快。父母往往來不及總結,他們就長大了。每個孩子原來都是一束光,都有他自己的光芒。只要父母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找對了方法,就能既幫助孩子,也成就了自己,父母用點心吧,因為這是值得的。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威廉 勃特勒葉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