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行”,孩子就成长了。学会“反哺”父母才会一直年轻

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的父母——莫言

因”新冠肺炎“影响,好些地方都实行了”健康码“出行。父亲要出门买菜,按照当地要求,也必须出示”健康绿码“才行。于是,他火急火燎地视频我,教他安装”健康码“。老人家70多了,拿母亲的手机摄头,对着自己的手机屏幕,按照我说的方法,自己填好信息,“健康码”注册成功了。

去年5月份,我才刚刚教会父亲使用某信。国庆节时,他就要我教他电子支付了。因为他周边的农贸市场都是电子支付了。看着父亲像孩子一样举着手机去尝试,除了头发斑白,还真看不出年龄哦。

真的很佩服他。父亲一直是我的榜样。他接受新事物还算比较快的。但是就在2-3年前,他还是常劝我电子支付的不安全。但是,今天他告诉我,时代变化太快了,每个人都应该保持终身学习。这也算是我的一次“知识反哺”吧。

父母“不行”,孩子就成长了。学会“反哺”父母才会一直年轻

所谓”知识反哺“,有两层意思,一是你教给别人知识的同时,别人也在教给你知识;二是你先学会了,再去教会其他人。

“反哺”源于《初学记•鸟赋》——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是说一身乌黑的小鸟,貌不出众,遭人嫌弃,既登不了大雅之堂,也入不了水墨丹青。但是,这种小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之后,开始为自己逐渐衰老的母亲,四处寻找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喂到母亲口中,以报养育之恩。也就是“乌鸦反哺”的故事。

虽然只是个寓言故事,但是“反哺”还是被用来比喻子女孝养父母。而“知识反哺”其实也是一种对父母的孝养。

父母和孩子总是互相促进、互相帮助着成长的。虽然父母岁数大,经历多,但是其他知识,父母不一定比孩子强,尤其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父母只有承认“不行”,孩子的成长才会变得越快。

看到”疫情“中奔赴一线战场的那些医生、护士,隔着屏幕和自己宝贝视频时,宝贝动情地呼喊着:”妈妈注意安全,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勤洗手、消毒,千万小心,妈妈你是我的骄傲!“妈妈热泪盈眶,纷纷表示会非常小心,一定会做好防护,勤洗手,消毒。

其实,这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反哺“现象。

虽然孩子的谆谆教诲,在专业的妈妈面前,显得那么”不专业“。但是,他们双方都获得到了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在这里,妈妈没有强调孩子的不专业,而是感受到了孩子的懂事、成长和对妈妈的鼓励。妈妈们的专业“不行”了,孩子的成长就也变得那么迅速了。

所以说,“知识反哺”这件事,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父母。父母只有放下身段,承认孩子的成长,承认孩子比自己更棒,那么“反哺”才会得以实现。父母如果一直觉得孩子小,啥也不懂,一直高高在上的姿态,维护着所谓的父母尊严,那么孩子可能不是不想“反哺”父母,而是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啊。

那么,如果父母主动放低身段,承认自己不行,还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惊喜状况呢?

以小A和小B,两个妈妈不同的教育方式为例。

父母“不行”,孩子就成长了。学会“反哺”父母才会一直年轻

小A的儿子上小学以后,只要拿着作业来问妈妈,她都没有给过一次直接的回答。要么带着儿子玩查字典的游戏,要么干脆让儿子自己拿着手机查字典。并且还请儿子学会后,过来教教妈妈,因为妈妈也特别想学习,也特别想知道答案。

这个任务,让儿子颇有成就感。小A只是在一旁读自己的书,让儿子一个人摸索了大半天,然后他兴高采烈地告诉小A,那个字怎么念、啥意思。小A还煞有介事地跟着儿子读、甚至还拿个本子抄写几遍。

在学习上碰到问题,小A都是“一概不行”的,儿子只能课堂上使劲听,因为家里还有一个特别爱学习,但是,不能进课堂的妈妈,在很诚心地等着他来教呢。妈妈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对儿子最好的奖励,儿子乐此不疲。

小B和小A不同。小B一直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不能落后于别的同学的。从小学开始,她就在每个学期开始时,就自己把孩子的课程先学习一遍。做到有问必答。

小B每天坐在孩子身边督促、辅导孩子作业。孩子的作业,完成质量也非常好,基本都是“优”。问题是,随着孩子课程难度的加深,小B开始感觉力不从心了。于是她不仅给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 ,甚至自己也开始到培训机构补习。把自己遗忘的、不懂的知识自己先补起来。

看着小B,每天下班后匆匆忙忙,赶来赶去,真是心疼她。

但是,让人气恼的是,孩子并不领情。学习漫不经心,作业拖沓。小B买菜晚点回家,孩子绝对是不写作业的。而且慢慢还开始讨厌学习了。儿子总嚷嚷着:“妈妈说的和老师不一样。考不好,别怪我,都是妈妈的问题。”

最伤小B心的是,孩子还“引经据典”认为别人的妈妈比自己的更好,自己的妈妈,连大学都没得读。“却要自己考上好大学,不公平!

好为人师,小孩子也是一样的啊。追求成为伟人,是人性的闪光点。这一点被小A开发得无与伦比

小A的儿子,从小就知道,家里的妈妈靠不牢,必须自己上课认真听,才能回家教妈妈。

在与妈妈复述课程的时间里,孩子等于在重新温习了今天的功课。然后做起作业来,也是非常的顺风顺水。尤其到了初、高中阶段。小A的好日子就来了。

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学习主动性很强,基本不需要妈妈督促、管理。所有问题都是自己主动找老师请教,因为他知道,妈妈不行,问她也不会,唯一办法只能靠自己了。

小B儿子的话,那是话糙理不糙 。妈妈企图通过参加知识培训,就来教他,效果会好了吗?每天看着小B又焦虑,又生气,整个人疲态尽显,人也老了好多。而小A则春风得意、风采依旧地外出聚会,从来不用担心孩子作业、考试。

我深刻体会到了,让孩子早些形成对家长的“知识反哺”真的是很妙的一招。小A的学历并不低,教孩子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她常说:“我“不行”,是为了让儿子“行”,只要儿子成长得更好,我是不会和他比赛谁更厉害的。”

想让孩子主动学习,就给他一个理由,这是很好的一个主意。

“知识反哺”使孩子早早承担起了责任,变得有勇气、有主意、有想法。对父母的爱,希望帮助父母变强大,并且自己可以成为“教父母”的老师,这些诱因,其实是具有很大诱惑的。也是孩子积极“反哺”父母的支柱。

心理学上有个“诱因理论”,它认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会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和驱动不可分,当“诱因”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就能推动个体行为,并且产生持久的推动力。

小A也是使用了诱因:妈妈爱你,可是妈妈不行,希望儿子来教会自己。态度认真、诚恳。

儿子也很爱妈妈。妈妈很爱学习,可是妈妈不行。小小的人儿,心中升腾起火焰:我要教会我最爱的妈妈。于是,孩子不仅自己刻苦学习,还一直教导妈妈学习;在教妈妈的过程中,孩子也实现了帮助妈妈成长的人生理想。对于一个小孩子,这个理想已经很崇高了。

父母“不行”,孩子就成长了。学会“反哺”父母才会一直年轻

尽早尝试让孩子对父母“知识反哺”,其实是不难的,但是父母需要做好几件事:

01、那个被郭沫若先生称为“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的人”就是这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您不可以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子那么悲哀......

为人父母千万珍惜孩子的一番深情,他们对父母的爱,表达的不一定清楚,可是他们做的,一定都很到位。

很多时候,是父母没有仔细倾听来自孩子的倾诉,才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当孩子捧着热乎乎的心向父母靠近,把他们的学到的知识“反哺”给父母时,请耐心些、再耐心些吧。让孩子把话慢慢说清楚;父母请放下手里的工作,等一等,再等一等,不要嘲笑孩子,我们都曾经幼稚过。别以为自己是父母就什么都懂,面对这些一出生,就开始玩电脑的孩子,他们追赶我们的知识和认知,可能只需要很短的时间,而我们大部分时间,可能都需要孩子对我们“知识反哺”。

02、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因为我很多时候,都不得不在良知和现实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李镇西

父母教育孩子,就是希望孩子跟上时代,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幸福。所以教育孩子也总是让他学会善良、真诚、宽容、有担当。

然而现实往往甩来一巴掌,教你不能心软,不能善良,教你虚伪,教你有人摔倒时”不要管“。所以,孩子对父母的“知识反哺”时,父母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妥协。

锅碗瓢盆进行曲中,一定会有不如意和躲不开的风霜雪雨,但是教会孩子坚持善良,不胆怯、不认命,保持底线才会有尊严。不管遇到任何艰难困苦,理性、精神和良知都要十分强大,这才是优秀的人格。

03、好脾气,是一个人能穿着的最佳服饰——都德

“知识反哺”难免发生对撞,新老知识的对撞,往往令父母和孩子分歧很大。父母一定要保持风度,争论可以,但也要给孩子,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可以把分歧放在一起,讨论出一个互相接近的答案。实在意见不同,也请保持冷静,把意见和建议收起来,让时间去检验。不要在孩子向你“反哺”时,和他针锋相对,试着从孩子的立场去想一想,也许孩子,真的,没有错。

教育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孩子长大的速度很快。父母往往来不及总结,他们就长大了。每个孩子原来都是一束光,都有他自己的光芒。只要父母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找对了方法,就能既帮助孩子,也成就了自己,父母用点心吧,因为这是值得的。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威廉 勃特勒叶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