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芳跟隨劉備24年,為何在劉備最輝煌的時候卻選擇投降東吳?

碎在揚花裡的文字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林俊杰的歌聲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中國歷史上那個群雄爭霸、風起雲湧的著名時期——三國。這個時期是如此的魅力四射,以至於在大眾眼裡談歷史必談三國,甚至連三國裡的一個小小的人物都被熟知。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談談三國裡的一個小人物——糜芳。

當年糜芳與兄長糜竺等人推舉劉備為新的徐州牧。那時的劉備還非常的弱小,而他們兄弟家財萬貫,且受到了曹操的招攬,可是他們還是毅然決然地跟在了劉備身邊,即使後來劉備數度兵敗,失去立足之地,也沒有選擇背棄。從某種意義上說,糜芳與劉備,不僅僅是主公與屬下的關係,更有著密切的親戚關係——糜芳是劉備的妻舅。

按理說,糜芳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都沒有選擇離開,兩人之間又有親戚關係,他應該完全忠於劉備。可是在關羽敗於襄樊,又被呂蒙偷襲後方的時候,糜芳卻選擇了不戰而降,導致了關羽兵敗被殺,《三國志》也曾記載道:“(糜芳)叛迎孫權,羽因覆敗。”那麼,為什麼糜芳在這個時候背叛劉備呢?

很多人可能認為是因為害怕關羽找自己麻煩,《三國志·關羽傳》中有記載:“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

但其實這並不能說是糜芳反叛的原因。畢竟就像之前提到的,糜芳當時位居國舅,所以有人說糜芳投敵是怕關羽“還當治之”,這完全不對,糜竺、糜芳在蜀漢集團的地位是有劉備作為堅實的後盾保障,關羽再厲害也斷然不敢動糜芳,所以這僅體現出兩人關係不合,畢竟下屬是自己頂頭上司的大舅哥,上司都對他畢恭畢敬,這麼號人關羽帶著,能沒矛盾嗎?但是說糜芳害怕關羽而出降就誇張了,關羽沒法把糜芳怎麼樣,打打嘴炮罷了,糜芳也知道自己沒理由害怕關羽。

真正的原因在於糜芳本身。當東吳偷襲的時候,糜芳守住城池的幾率不大,加之與關羽不和,糜芳的戰鬥意識不高,而且有了博士仁投降為先例,那麼為了保命,糜芳的投降也就似乎成了順理成章。其實當時投降東吳並不是什麼大事,畢竟三國時代人際關係複雜,劉備娶了孫權的妹妹,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為臣,關羽也投降過曹操,忠誠汙點固然可怕,但沒有什麼比失去性命更可怕,所以糜芳投降了也能再回來。

但是糜芳沒料到的是,孫權竟然會殺了關羽,若是孫權抓住關羽後放掉,這本非大事,蜀吳兩家“相親相愛”也不是第一次,但孫權殺了關羽,事情就嚴重了,蜀吳兩家徹底翻臉,糜芳也不可能再有回蜀國的機會了。而糜芳投降時根本沒有料到,事情會發展得這麼嚴重。想想糜芳也是人到中年,身居高位,極盡榮寵,可能與于禁有同樣的心境吧,考驗突然來臨,他們不知道怎麼辦,一下子慌了神,作出了了錯誤的判斷。糜芳投降東吳後,被虞翻羞辱 “有慚色”,說明他並非毫無禮義廉恥之人,只不過在關鍵的時刻做了錯誤的選擇,如此而已。

歷史是一臺不斷前進的巨大機器,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顆齒輪,但我們不應該小看這一顆顆小小的齒輪的效用,也許,只是片念之間,小人物也能改變歷史進程。


鄧海春


如果我是糜芳,我會不會反叛劉備呢?

我家世代在徐州經商,有僮客萬人,資產過億,非常富有。一開始我們糜家投靠徐州牧陶謙,後來陶謙死了,我跟哥哥糜竺商量了一番,覺得劉備是個潛力股。我們哥倆覺得劉備名聲不錯,應該能在徐州幹出一番事業,於是向一窮二白的劉備投資,幫助他在徐州站穩腳跟。為了拉近關係,還把妹妹嫁給了劉備。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我們時代經商,但是在我們那個年代商人是被人瞧不起的,我們糜家世代都在努力成為士族。而最快的辦法就是當官,我們哥倆的能力不足,因此只能進行政治投資。像曹操、孫策、袁術他們,人家壓根不缺錢,恰好這個時候,劉備來到了徐州。劉備這個人有野心、有手段,關鍵是很窮,於是我們跟哥哥覺得投資他。

果然,我們投了一大筆錢之後,迅速進入了劉備的核心圈子層。

要說劉備這個人在前期的運氣真的很差,在徐州還沒起步,就被打得從北方一路逃到南方,手裡面就只剩下幾千兵馬。

可是就到了這個地步,我們更不能撤資了,要不然前期的投資就全打水漂了,只能一路走到黑。結果等到劉備的事業快要起步了,妹妹糜夫人死了,這就讓人很尷尬了呀。後宮裡沒人了,現在錢也沒了。

劉備在漢中稱王后,哥哥糜竺被封為安漢將軍,其實就是個沒有兵權的虛職,而我則更沒排上號,只封了個南郡太守。南郡太守說著好聽,實際上只是荊州的四個郡之一,頂多就算個市長,而且還是關羽的手下。

我從劉備最艱難的時候就跟著他,給他投資,要錢給錢,要糧給糧,在他最艱難的時候都始終不離不棄。我跟了他整整24年,可最後封賞的時候,直接把我排斥在核心權力以外。我不甘心啊,覺得自己的收穫跟付出完全不成正比。很多資歷不如我的人,最後官職都比我高,我算什麼元老?

關羽北伐襄樊,我做後勤工作,關羽借工作之際責罵我,說我工作不利,我明明盡力在做了,他就是公報私仇,這種事也不是一次兩次了。關羽甚至對我說“等我打完仗回來再收拾你。”

我把家當壓在劉備身上,沒想到卻換來這樣的局面。

蒙白衣渡江非常隱秘,打了我一個措手不及。本來我是要誓死堅守的,但呂蒙先迫降了駐守公安的傅士仁,並讓他來勸降我。公安是連接南郡和荊南地區的要地,公安已丟,以我手裡的這些兵力肯定是守不住的,堅守只有死路一條。

反正劉備已經不重視我了,而且我也很難再混進核心圈子了,投靠孫權或許會有轉機,至少不會比現在更差。再說,哥哥已經是安漢將軍,如果我在孫權這邊謀個職位,將來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平定天下,對我們糜家的崛起都會有好處,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這也是家族經商多年的核心機密。於是,我投降了吳國。


小武痴史


糜芳背叛劉備,投靠孫權,看似不可思議,可是細想起來,又好像很合情合理。

因為我們並不瞭解糜芳當時面臨的是什麼樣的處境和他自己出於什麼樣的心理要選擇背叛劉備,但我們可以從糜芳早年開始,一步步地來解析那個影響了蜀漢的選擇。


糜芳是劉備的嫡系,可他卻毫無建樹,難免會受人白眼

自公元195年開始糜芳選擇投靠劉備,到公元219年糜芳選擇背叛劉備,一共25年的時間。25年說短不短,糜芳跟了劉備二十多年,要說他對劉備沒感情那是不可能的。糜家和劉家在徐州時已經是一個整體了,哥哥糜竺是劉備的錢袋子,同時又是劉備手下最重要的說客之一,說服陶謙讓徐州,出使劉表納劉備等,這都是糜竺的功勞。而妹妹糜夫人又是劉備的妻子,自己既是劉備的部下,又是劉備的大舅子。糜家為劉家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他前期的事業打下了基礎。

可是在這份家業之中,卻並沒有糜芳的影子存在,論打仗,他不及關張,論謀略,他不及簡雍,孫乾,當說客不及哥哥,做內政又沒有能力,當家做主也輪不到他,糜芳只頂著一個劉備大舅子,糜竺弟弟的帽子,在劉備集團中毫無建樹。


劉備嫡系部隊的人個個身居高位,連後來的諸葛亮等人都超過了糜芳,自然心裡不服

尤其是後面劉備入蜀之後,徐州嫡系人員就只剩下糜家兄弟,簡雍,孫乾四人了。除了糜芳之外,其他三人全部調入蜀地享福,哥哥糜竺為安漢將軍,為蜀漢群臣之首,簡雍為昭德將軍,孫乾為秉忠將軍,待遇僅次於糜竺。

而糜芳呢?他卻像個放養的性質一樣,在荊州南郡做太守,不但要面臨北方曹操,東方孫權的夾攻,還得在個性傲慢的關羽管轄之下,至於關羽,他對劉備這個大舅子可就從沒放在眼裡過。糜芳名義上總管一郡,實際上卻還是要看人臉色行事。自己到底算什麼?被放逐的嗎?從前一起打天下的人,現在個個不是身居中央就是封疆大吏,就只有自己還要在關羽手下受氣。

糜芳雖然能力是不行,可畢竟也是養尊處優過來的,怎麼可能受得了關羽的那些窩囊氣呢?作為劉備的大舅子,蜀漢政權中的老人,義無反顧地跟隨著劉備東奔西跑的鐵粉,可到頭來不止地位比人低,權利比人少,還要處處小心提防,生怕一個不小心惹惱了這位關二哥,糜芳在荊州過的日子實在是讓人同情又無奈。

最後呂蒙白衣渡江的時候,糜芳選擇了投降劉備,除了因為傅士仁投降動搖了他的信心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也想要報復關羽,證明自己的重要。畢竟糜芳當時至少也四十多歲了,年輕時受點氣還無所謂,可年紀大,要面子的,整天被關羽呼來喝去不說,甚至還威脅說回來要處罰自己,糜芳受不了,換別人也受不了。

糜芳之降,過在於劉備,也在於關羽,或許劉備是想把他放在荊州歷練一下,可卻沒說明白,才讓糜芳產生了誤會。而關羽卻是沒意識到將帥團結的重要性,對這位蜀漢有功之人頤指氣使,直到把他逼反。

所以糜芳最後選擇了背叛這個他服務了二十多年的集團,可如果不是走投無路,誰又會選擇拋棄一切,背井離鄉呢?



一貳一橙


1、出身背景

糜芳出身彭城商人家庭,先輩世代經商,家中僕役上萬,財產極為豐富。民以食為天。東漢末年,有錢有糧,就能拉起隊伍,擁有非常強大的地方影響力。然而,需要明確的是,漢朝是儒家經學統治最牢固的階段,士農工商的社會地位排名,決定了出身豪門的糜芳兄弟,即使貢獻了積累的財富和忠誠的軍功,依然沒有改變世俗眼光固化的社會排名。糜家有錢有不起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商人的出身,成為後來狂妄的寒門將領關羽看不起的富二代糜芳的根本原因。

2、仕途情況

為了實現政治和經濟的聯姻,糜芳開始跟隨徐州牧陶謙,擔任別駕從事。陶謙死後,隨從兄長糜竺追隨劉備,並且將自己的姐妹嫁給劉備,成為劉備的舅兄。

建安元年,糜芳受到司空曹操表薦,任命為彭城國相。糜芳拒絕曹操的拉攏,沒有接受朝廷認命,選擇在劉備陷入最低潮的時候,仍然忠心於劉備,死心塌地跟隨流浪,征戰四方,建立了不朽的軍事功勞。

劉備集團的主要成員,先後包括平原派(關張趙)、徐州派(孫乾、簡雍和糜竺兄弟)、荊州派(諸葛亮、黃忠、龐統、馬良兄弟)和益州派(馬超、李嚴、嚴顏、黃權、費禕)。糜芳作為僅次於關張趙的創業元老和外戚將領,應該是劉備的心腹大臣。劉備成為漢中王后,大封功臣,安漢將軍糜芳的地位甚至超過軍師將軍諸葛亮了,足見劉備的愛重。

3、傲慢的上司關羽

關羽鎮守荊州時,出任南郡太守,鎮守江陵,南郡是荊州最重要的城池。足見皇叔劉備用心險惡,慣於帝王制衡之術。一方面,讓自己的舅兄鎮守江陵,防備制衡著荊州統帥關羽成為韓彭,估計有密摺專奏之權。一方面,劉備知道關羽重視文人,輕慢部下將領,巧妙製造合作與矛盾的權衡。

作為老闆過命兄弟、出身寒門將領關羽,深刻閱讀《左傳》,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天然的看不起土豪出身、外戚背景的糜芳。《水滸》裡面的《魯達拳打鎮關西》《武松怒殺土豪》的故事,都包含了武夫出身的關羽仇視土豪的影射。為富不仁的成語,讓普羅大眾認為富者一定不仁,於是給足了輕慢與鄙視,最終逼迫糜芳走投無路的歸降了孫權。畢竟,誰也受不了一直的心理傷害與言行侮辱。

4、最後,糜芳歸降孫權的本質,就是效力公司多年的得力干將,受不了強勢直接領導的重度心理傷害,毅然決定裸辭跳槽,不顧競業禁止和商業道德,投入了公司的競爭對手之中,導致原有公司出現了嚴重的損失的。


竹亭說歷史


《三國志》所載,糜家世代經商,家資過億,僮僕上萬,在當時是富甲一方的豪強,徐州地面一等一的富豪。

為此曹操都曾向糜芳、糜芳兩兄弟伸出了橄欖枝,冊封糜芳為彭城國相,糜竺為贏郡太守。但二人不為所動,誓死追隨劉備,足見糜氏兄弟對劉備非常忠心。

赤壁之戰後劉備的事業突飛猛進,元老級的糜氏兄弟自然也水漲船高,糜芳做了南郡太守,大哥糜竺隨先主入川做到了安漢將軍,地位僅在諸葛亮之下。身在荊州的糜芳位居關羽之下,平常關老爺和他們這些士家大族關係不太和諧,更要命的是,關羽北伐中原,發動了襄樊大戰,此戰曹操和關羽大軍打成了消耗戰,關羽久圍樊城不下,沉重的後勤補給工作落在了糜芳的肩上,此役關羽實是以荊州一隅而敵北方全境,關羽絕無勝算,但關羽卻不理會後勤補給的困難,一味的壓迫穈芳、傅士仁諸將,還放出話回來後要和他們秋後算帳。

關羽性素傲慢,放出來的狠話讓傅士仁、糜芳二人惴惴不安,最終東吳的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傅士仁率先投降東吳,使得駐守南郡的糜芳身陷重圍,無奈之下,為了自保,糜芳只得投降了東吳。


賀拔嶽


談到糜芳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兄長糜竺,糜竺字子仲,東海郡朐縣人,祖上世代經營工商業,家中僮客上萬口,資產以億計。糜竺開始在徐州刺史陶謙手下做別駕,陶謙死後,糜竺遵照陶謙的遺囑,從小沛迎接劉備。建安元年,呂布趁劉備外出抵禦袁術的機會,襲擊下邳,俘虜了劉備的妻子兒女。


劉備轉移到廣陵郡海西縣駐軍,糜竺在那裡把妹妹嫁給了劉備做夫人,又送給劉備奴客兩千人和金銀貨幣,用來幫助劉備解決軍用物資的問題。當時劉備人員物資匱乏,憑藉著糜竺的幫助再次振興起來,後來曹操上表朝廷任命糜竺和糜芳為官員,他兩人堅決辭官離職,隨從劉備四處活動。從中可以看出,糜竺是劉備堅定的支持者,因此劉備備佔領益州後,糜竺的職位為安漢將軍,等級在軍事將軍諸葛亮之上,這麼做是有原因的。

糜竺儀態大方敦厚文雅,然而沒有擔任主要責任的才幹,所以劉備給他待遇非常優厚,卻沒讓他統領過軍隊。然而就所受賞賜而言,沒有人能夠和他相比。


糜氏家族可以說是東漢末年最大的富豪,如果有財富榜的話毫無疑問是第一,因此連曹操都想拉攏其到自己的門下。但是兄弟二人卻死心塌地的跟定了劉備,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捨棄劉備而去,應該說糜竺還是十分有氣節的,但他的弟弟糜芳卻不是這樣一個人。糜芳任南郡太守,與關羽共守荊州,但二人的私人關係不和有矛盾,孫權偷襲荊州的時候,糜芳背叛關羽投降孫權,關羽因此遭到徹底失敗。糜竺因此把自己綁起來向劉備當面請罪,劉備安慰他並告訴他弟弟有罪,兄長不受牽連,還像以前那樣厚待他。糜竺卻因此愧憤交加,得病一年多後去世。


有人說生意人的本質,我並不認同,做生意最講究的是誠信從古亦然,古人經商誠信更為重要。糜竺因弟弟投降東吳羞愧難當生病而亡,就充分說明了他心中有有榮辱之心,有氣節之思。

糜芳之所以投降東吳,簡單點說就是怕死,面對生與死的選擇,他選擇了苟且偷生而不是慷慨赴死,這就是他與關羽和其兄長之間最大的區別。以至於陳壽在《三國志》中提到糜芳的僅僅用了二十幾個字,還是寫在糜竺一段之中。

苟且偷生晚節不保,因私廢公心胸不寬,貪身怕死背主求榮,不忠不義難入殿堂。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糜芳是糜竺的弟弟,劉備的大舅哥,徐州富商,士農工商,商人在東漢時期的地位是最低的,而從政或者資助一方諸侯,就成為商人提高地位的最重要手段。

糜竺糜芳原是徐州牧陶謙的部下,陶謙將徐州讓給劉備後,糜竺糜芳成為劉備的部下,劉備丟失徐州後,糜竺糜芳散盡家財一路跟隨,曹操曾經對糜竺糜芳兄弟許以官爵,但糜竺糜芳不為所動,以曹操當時的實力,肯定要強過四處流浪的劉備,而糜氏兄弟仍然不離不棄,說明糜氏兄弟對劉備是忠心的,而且糜氏兄弟也不是貪圖富貴的人。



糜氏兄弟對劉備的資助是非常慷慨的,不僅以家財資助劉備起兵,而且將妹妹嫁與劉備,糜氏兄弟與劉備的關係非常密切,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劉備的回報也非常豐厚,糜竺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僅次於劉備,比諸葛亮還高。

而糜芳成為荊州的南郡太守,也大多是因為糜家對劉備的恩情,至於糜芳有多大的能力,在史書中完全看不出來。南郡是荊州最重要的郡,承上啟下,連東通西,而江陵城又是南郡的核心,糜芳能夠鎮守這麼個重要的城池,說明劉備對糜芳的重視。



關羽北伐襄樊之時,劉備的勢力已經達到頂峰,橫跨荊州、益州,擊敗曹操拿下漢中,接著劉封、孟達佔據上庸三郡,蜀漢形勢一片大好。

關羽北伐襄樊前期,兵峰正盛,到孫權偷襲荊州前,關羽包圍襄陽、樊城二城,切斷漢水,擒于禁,斬龐德,將於禁七軍3萬人的俘虜押送到南郡江陵城,關羽駐軍樊城東北等著曹操的援軍。

誰也沒有想到孫權會偷襲荊州,不僅劉備諸葛亮沒有想到,就連前線的關羽也被東吳矇蔽,而南郡守將士仁、糜芳也沒有想到。



呂蒙偷襲荊州時,是將士兵化裝成平民,躲過蜀軍的江防部隊,先是兵臨公安,公安與江陵一江之隔,公安守將是士仁,士仁發現一下子東吳來了這麼多軍隊,兵力懸殊,南郡士兵大多被關羽調去襄樊前線,士仁心理上是相當震撼的,士仁不像糜芳,對於投降沒有心理負擔,況且士仁又對關羽有所不滿,所以投降相對容易,也能讓人理解。

但糜芳不同,糜芳是劉備的大舅哥,與劉備關係密切,並且一路跟隨,可以說相當忠心,為何糜芳要投降?



糜芳的投降涉及幾個關健的原因:

1、糜芳受到東吳的矇蔽,不覺得投降是多大的事,因為孫劉是聯盟。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四年前的湘水對峙,糜芳也是南郡太守,當時孫權為了討要南郡,下令呂蒙發兵奪取荊南三郡,長沙、桂陽兩郡聞風而降,零陵郡太守郝普受到呂蒙的忽悠而投降,事後雙方握手言和,孫權又將零陵郡和太守郝普還給了劉備,因為雙方是聯盟,偶爾動動刀,只是爭取利益,並沒有到破裂的程度。

同樣,這個時候的糜芳也是這種想法,東吳不過是為了爭地盤,孫劉雙方還是聯盟,還沒有破裂,到時候兩方談判一下,還可以回到劉備那去,沒什麼大不了的。



2、糜芳錯誤估計形勢,沒有想到孫權是趕盡殺絕,更沒有想到孫權不久之後就殺了關羽。

糜芳沒有想到孫權的這次偷襲行動孫劉雙方徹底破裂的開始,之前孫劉聯盟的時期,兩方人員多有來往,也相互熟識,糜芳以為東吳方面最多也就是爭爭南郡,不會把事情做絕,更沒有想到孫權會殺關羽,孫權殺了關羽,就表示雙方徹底的破裂,無可挽回,如果糜芳知道這個後果,他是斷然不會投降的。

3、當時的形勢使然,讓糜芳害怕了。

糜芳是南郡太守,駐江陵城,當時士仁是公安守將,已經投降呂蒙,呂蒙兵臨城下,已經夠讓糜芳震憾的,現在士仁也投降了,江陵城內守軍不多,還有于禁及3萬曹軍降兵,如果抵抗呂蒙,兵少將寡,萬一城中的3萬魏軍造反,那樣糜芳根本承受不了後果。



呂蒙圍了江陵城,肯定會誘降糜芳,事實上他也經常這麼幹,糜芳怎麼看都不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更是一個領兵打仗的人,我甚至覺得糜芳就是一個文官,而不是武將。這仗怎麼打,估計糜芳心裡都沒底,又害怕,再加上前面兩個因素的影響,於是糜芳投降了。

我從來都不覺得糜芳的投降,是因為關羽的那句話:回來再收拾你們。糜芳是劉備的大舅哥,關羽能怎麼收拾呢?殺了?不可能的,劉備都不會同意,只是運糧不濟而已,下獄?也不會,關羽是看不起士大夫,但至於關羽懂得大道理吧,作為鎮守一方的主帥,關羽要是不能約束手下人,劉備怎麼會放心讓關羽守荊州,反觀張飛,劉備從來就不用張飛單獨守城,為什麼?因為關羽才是將才。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認為:糜芳的投降,主要是因為中了呂蒙的忽悠三板斧。

追隨劉備多年,一路不離不棄的糜芳,在關鍵時刻投降東吳,幾乎直接葬送關羽,乃至整個蜀漢事業。


關於糜芳、傅士仁等人的叛變的原因,人們都把矛頭指向關羽的傲慢,我認為這並非主因。

糜芳、傅士仁等人投降的過程

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個叛降的過程。

219年10月,東吳趁關羽在襄樊作戰,決意偷襲南郡。

呂蒙以蔣欽率水軍北上漢水阻擊關羽水軍。


呂蒙自己率領部隊隱蔽在大船中,讓划船手打扮成商人,沿長江西進。“白衣渡江”,一路把關羽設置在江邊屯候裡的哨兵抓可起來。這樣,關羽的烽火來不及點燃,偵察兵來不及偵查,就都成了呂蒙的俘虜。

呂蒙一路直進,到達公安。就此,東吳開始了一番縝密的勸降工作。

虞翻對公安蜀軍喊好:“叫你們將軍來說話”。傅士仁只做防備,並不出面答話。


虞翻於是寫信給傅士仁:你們的烽火沒有點燃,偵察兵沒有偵查,我們就一路來到了這裡,這說明什麼?如果不是天意,就一定是我們有內應呀!將軍您現在想要守城嗎?如果守不住,毀祖滅祀,就成天下的笑話了!現在呂蒙想要直出南郡,斷絕您的陸路,您想想,到時候您逃也逃不掉,再投降就不義了,我為將軍不安呀!

據說,傅士仁見信後,流涕而降!

隨後,虞翻對呂蒙說:“我們是譎兵(用詭計),應該帶著傅士仁前行,留下部隊守城。

東吳帶著傅士仁到了江陵城下,糜芳見到傅士仁也投降了,也馬上出降了。

糜芳等人的投降,是典型的迫降。

傅士仁、糜芳一開始都沒有立刻投降,而是守城。傅士仁一開始甚至拒絕與虞翻面談。


換句話說,要是東吳換一個人狠話不多的人來攻城,糜芳可能打也就打了,未必會投降。

虞翻給傅士仁的信件,也沒有談什麼關羽孤傲、劉備不公,而是通篇講形勢,外加毀祖滅祀的恫嚇。

傅士仁在見信後,被迫投降時,流涕而出。

糜芳甚至在沒有和東吳進行深度接觸,僅僅只是見到傅士仁已投降,就出城投降。

所有的跡象表明:糜芳、傅士仁,他們都是在東吳的威脅下,喪失作戰信心,出城投降的。

呂蒙:古代勸降藝術第一人


說到迫降,呂蒙說自己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215年,呂蒙進攻零陵,可是,還沒開始打,就接到命令,要求他放棄攻打零陵,轉而增援魯肅(正與關羽對峙)。

呂蒙找到了正在酃縣的鄧玄之(零陵守郝普的朋友),對他說:你也看到,關羽要增援酃縣,被我們的孫規擊敗了吧!現在,劉備在漢中被夏侯淵圍困,抽不開身,關羽在南郡,和我們主公作戰。現在劉備沒來,關羽自身難保,哪有餘力來救援零陵呢?郝普如果真能統一軍心,堅決守城,倒也不是不可以。可是,我呂蒙對怎麼攻打零陵早就想好了,兵力也很強大!我們攻城,旦夕可下!到時候,不但連累滿城百姓,連他百歲老母,也要遭殃!我覺得郝普這麼做不值得!請您幫我勸勸他!

鄧玄之原話轉告郝普,郝普決定投降!

郝普投降後,得知劉備已經到達公安,關羽已到益陽,呂蒙本來是要奉命放棄攻零陵了!郝普得知中計,“慚恨入地“!

這又是一個用忽悠騙取城池的傑作。

勸降三板斧

結合上述事例,我們發現呂蒙忽悠的三板斧。


1、從一個共同知道的事實出發,偷換概念、誇大優勢、打擊對方信心。

勸降傅士仁時,從“白衣渡江”,關羽烽火失效出發,營造出東吳在荊州有內應的恐慌;

勸降郝普時,從孫規在酃縣的作戰勝利,營造出關羽無力救援的絕望。

2、抓住對方的恐慌,給對方投降的理由。

勸降傅士仁,“毀祖絕祀”;勸降郝普,拿出對方的老母親。

這無疑告訴對方:我知道你是好漢,你投降,不是貪生怕死,而是為了你愛的東西。

3、鎖定時間,迫使對方迅速就範。

你傅士仁不要等到被斷絕了交通再投降哦!你郝普不要等到呂蒙真的攻城了再考慮哦!因為呂蒙“旦夕可下”!


各位看官,自攻劉表開始,到東吳滅亡,整個東吳歷史上,他們一共攻取過幾座城池呢?而呂蒙,就靠著這一手,拿下了三座城池!

糜芳的投降,也是恫嚇的結果

歷史沒有記載東吳具體和糜芳做了什麼“地下工作”,但是,單單只是見到吳軍帶著傅士仁來,東吳所傳遞的信息量卻非常大!

1、南郡正遭受魏、吳兩面夾擊。

這是廢話,但卻有理由讓蜀軍絕望!

2、公安已經淪陷。

更可怕的是,面對這個夾擊,南郡只剩下江陵一城可憑!


在劉備入川前,公安一直是劉備治所。東吳奪取南郡後,公安也是南郡治所。其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公安與江陵一南一北,互為犄角,公安丟失,東吳水軍在南岸已有據點,江陵水路斷絕,而江陵儲存多已運輸到前線支援關羽作戰,所剩不多!

更可怕的是:他能指望關羽嗎?關羽在前方一直依賴江陵和公安補給。如今公安已失,江陵被圍,關羽拿什麼回來救他呢?

3、南郡人心難測。

從白衣渡江中烽火系統完全失靈,到久隨劉備的傅士仁投降,此時南郡必有內應!


何況,呂蒙自進軍以來,注重軍紀,收買人心,此時,城中雖有忠義之士(糜芳投降後,有一些蜀軍曾想伏擊入城吳軍),但多數士兵恐怕會以家人為後顧之憂,不做敵對行動。

4、後顧之憂很大。

荊州蜀軍的家屬都在江陵城中。一旦戰敗失去,糜芳,以及將士,將失去一切!

在身家性命受到威脅時,糜芳是來不及去考慮關羽的侮辱的!

所謂關羽孤傲導致部將叛變,是歷代叛變者的託詞。

後來蜀漢的楊欣在評價這段歷史時說的話很有道理。


他說:歷代的奔臣(叛變者),迫於禮教的壓力,多會把自己叛變的原因,歸結於自己的領導有問題。以至於他們因此可以不守忠義,出賣國家,最終被雙方的人民所不恥!

我認為這很有道理!

關羽縱然有他的問題,但把糜芳的叛變,完全歸結於關羽的孤傲,是叛變者的託詞!

就糜芳而言,作為劉備集團的老革命,他們已經獲得了極高的政治地。以他們的能力,這樣的政治地位是東吳所給不了的,即使他在關羽手下受了鳥氣,叛變也不符合他的利益!

還是那句話:在身家性命受到威脅時,他是來不及考慮關羽的侮辱的!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個人感覺,糜芳,敷士人的反叛有些輕率了。糜芳跟隨劉關張三兄弟多年,可以說算是生死兄弟了,難道僅僅因為戰前醉酒燒了大帳就會被關羽斬首?

眾所周知,關羽是個極重情義之人,華容道時,就連託名漢相,實為漢賊的曹操都能放走,又如何會容不下一個跟隨了自己哥哥數十年的老部下呢?

這一點,不僅讀者知道,就是糜芳本人,也應該很清楚,即使他當時沒有十足的把握確保關羽不會在北伐後改變主意殺死自己,僅憑這多年的關係,也值得一搏,但是結果他卻反了,為何?個人覺得這是作者的失誤之處,雖然《三國演義》乃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但是作者也難免會有些小小的紕漏,就像同樣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裡一樣……

孫悟空學藝初成,大鬧凌霄寶殿,眾神仙一概拿他沒辦法,什麼法寶招數都用盡了,也無濟於事,但是後來孫悟空跟隨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卻是頻頻受阻,甚至只是某神仙的一個小小坐騎偷了主人的一件法寶,都能把孫悟空吊打,這是為何?是孫悟空法力下降了?還是在他大鬧天空時,這些能制住孫悟空的神仙都沒出手?顯然都不是,這應該都是作者的疏漏之處,前期把孫悟空抬得太高,後面不好收拾了……


飯夫煮卒


關羽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武將,他的名字撂在地上都能砸出火花來。三國周瑜覺得,關羽是一個善打仗、打勝仗的虎熊之將。的確,因為忠義仗義、勇猛過人,關羽被後人譽為“武聖”。在小說和戲曲藝術中,關羽留下了“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等等激盪人心的故事。然而,關羽最閃光的記憶卻是著名的“水淹七軍”。

“水淹七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歷史故事。219年(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留下麋芳駐守江陵,自己親自率軍北上,攻打襄陽。因為得天時、佔地利,在漢江大水淹沒了于禁等七軍之後,關羽猛攻曹軍,取得全線勝利,打出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水淹七軍。

然而,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關羽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在離開荊州的日子裡,東吳突然襲擊,守衛江陵麋芳投降。一回到荊州,關羽被擒殺,最後兵敗身亡。

那麼,麋芳投降東吳後結局又如何呢?

我們先看看麋芳這個人。

在荒草叢生的東漢末年,東海朐縣(今天江蘇省連雲港市)代代經商、奴僕上萬、家財過億的麋家出生了一個後來走入戰場的兒郎——麋芳。

儘管麋家是東漢末年的大富豪,但是在重農抑商的社會風尚下,商人的社會地位並不高。由商入仕是很多人走進貴族社會的基本通道。加上東漢末年,漢桓帝、漢靈帝奢侈無度,而國庫空虛,民不聊生。為了能夠迅速扭轉這種困局,朝廷幹起了賣官的營生。

有枕頭,不愁沒有瞌睡,買官賣官很快盛行起來。比如,一代梟雄曹操的父親曹嵩拿出鉅額資材賄賂官員,最後買了個太尉。同樣,出生在商人世家的麋芳和兄長穈竺也不甘於只當商人,他們用錢通關,終於在徐州牧陶謙的手下弄了個一官半職。

195年(興平二年),身居徐州的陶謙走到了人生的終點。穈竺、麋芳兄弟按照主子陶謙生前的安排,跟隨他的接班人劉備。

不久,劉備南征袁術。呂布趁機打了過來,劉備的城池下邳丟失,他過上了遊蕩漂泊的日子。

當一個人處於寒夜的時候,若果有人能夠送來一束亮光,那絕對是鐵桿弟兄了。劉備落難,麋家兄弟全力幫助。他們不但把自己的妹妹主動嫁給劉備,還給帶去了二千奴客,並拿出家裡積蓄的金銀貨幣資助劉備。

打不到,便是一條英雄好漢。劉備不但重振雄風,還和麋家兄弟兩個成為命運共同體。在往後的日子裡,麋竺、麋芳始終跟隨劉備,他們共同馳騁在三國的舞臺上。

有了麋竺、麋芳等人的鼎力支持,197年(建安二年),劉備招募軍隊,準備東山再起。這時候,呂布要消滅正在積蓄力量的劉備。劉備二度失敗,無奈之下,他投奔了曹操。

曹操待劉備還很有座上賓的味道,麋芳也被曹操上表推薦為彭城相。但是,一山容不下二虎,煮酒論英雄之後,劉備選擇了離開曹操。作為劉備的大舅子和好夥伴,麋芳也決然辭去彭城相,跟隨劉備開始新的漂泊。

作為好幫手,此後數年,麋芳都在劉備帳下勤勉忠心。三國烽煙四起,劉備殺伐征戰,終於取得益州,他留下關羽鎮守荊州。這時候,麋芳成為南郡太守,駐守重鎮江陵。

紅臉關羽雖然忠義無比,但他善待士卒,卻對官員們橫挑鼻子豎挑眼。這種自傲驕矜,讓南郡太守麋芳很不舒服。

心裡有了病,遲早都要發作。關羽興兵北伐時,要求麋芳、傅士仁等籌措物資,但這二人沒能按時按數完成任務。關羽很是生氣,出征前訓斥麋芳、傅士仁,“你們等著,看我回來怎麼收拾你們!”

仗義之人往往是刀子嘴、豆腐心。關羽這話一出口,麋芳和傅士仁十分不安,想到平時關羽的蠻橫態度,心裡很是生氣。

這時候,孫權出來了。他勸說麋芳投降。

關羽回來,江陵的天空改變了顏色——東吳佔領江陵。

他怒火中燒、大驚失色。

麋芳知道這件事情的後果,他出逃東吳。哥哥麋竺留在成都,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面見劉備、自縛請罪。

把妹夫置於災難的漩渦中,自己又身為降將,麋芳在孫權手下的日子實在好不到哪裡去。有一次,麋芳乘船出行,迎面遇見了東吳重臣虞翻的船隻,為了避免相撞,麋芳的侍者便大聲呼喊道:“避將軍船!”

一聽這話,虞翻大笑之後,厲聲責問:“失忠與信,何以事君?傾人二城,而稱將軍,可乎?”

這句話戳到了麋芳的痛點。他羞愧難當,令人躲船相讓。虞翻揹著手先行通過。後來虞翻經過麋芳的營地,被阻攔在外。虞翻嘲笑道,你該開門的時候不開,該閉門的時候不閉,真是一個不知道好歹的東西。

要贏得尊重,人就得自重。要不被別人輕蔑,人就不能自蔑。在東吳,降將麋芳受盡了眉高眼低,命運猶如破屋中的燭火,隨時都有熄滅的危險。

正史沒有交代麋芳的結局,而在羅貫中的筆下,他二次投降劉備後,被關羽之子關興親手剮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