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近代之衰落

華北、華東許多城市,都經歷過由大變小的過程。如河北冀縣(古冀州)、山東青州(古青州)、山東兗州(古兗州)都從古代的大州,降為縣級行政單位。

箇中原因自然是複雜多元的,經濟地位下降、古今交通形勢變化、人口流失、天災兵禍,都有可能導致城市地位下降。不幸的是,這幾個方面因素,滑縣都不幸中招了。

滑縣土地雖然肥沃,但人口也多,故而農業經濟雖然發達,卻一直富不起來,單薄的自然經濟非常脆弱,經不起重大摧折。

據民國21年《重修滑縣誌》記載,滑縣居民全賴耕作為生,田地所產,僅夠維持生計。一有水旱災禍或是其他災害,貧窮者便要乞討,小富者也是吃幹刮淨。城內從事商業的也大多是坐賈,極少行商,盈利少的可憐。而隨著中國的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向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特別是清中葉以後,滑縣就陷入連綿的衰落中了。

唯獨有些亮色的,要數新興的道口鎮。道口鎮原屬浚縣,本名李家道口,因渡口有一李姓人家擺渡,故名此。後來叫的順口,便改稱道口。

明清定都北京後,全國各地向京津轉運物資的需求大大增加,南北漕運之利,刺激了大運河沿岸許多城鎮的興起。經流道口鎮的衛河,是永濟渠的南段河道,豫北諸府縣的糧食、藥材,山西南部的煤炭,大多經沁水、丹水、衛水,源源不斷地向北京轉運。道口鎮遂成為衛河南段最重要的碼頭,許多商人都搬到此處開設商鋪,承接南來北往的物資。

一時間,道口鎮檣櫓如林,商賈輳集,道口鎮在清朝中葉達到極盛,人口竟然達到20萬人(2018年統計數據大概才不到9萬人)。

河南滑縣:近代之衰落

晚清時外國人拍攝的道口商船

然而隨著清朝平定太平國起義、平定捻軍,對東南恢復了掌控,近代海運也逐漸興起, 大宗物資逐漸轉向海路,內河航運地位迅速下降。再加上衛河上游水量自道光、咸豐時便已逐步減少,到光緒時已不足以支持大規模運輸,河南方面將渡口下移至60多公里外的內黃縣楚旺鎮,道口的航運功能急劇下降,一個人煙阜盛的碼頭,又退回為普通小鎮。

清末時為將懷慶府的煤炭向北轉運,還要依靠運河航運,遂動工興建了道清鐵路——道口鎮至清化鎮(今屬焦作市博愛縣),以將物資轉運至衛河渡口。1907年通車後,使得道口鎮一度趨於復興。

然而好景不長,清亡後民國軍閥混戰以及抗戰的爆發,使道清鐵路幾近癱瘓。日寇佔據豫北後,為急於打通新鄉至開封的交通,將道清鐵路道口段鐵軌等材料悉數拆除,運到新鄉修築新開鐵路。這一舉動無異於釜底抽薪,道口從此徹底喪失了交通優勢,與滑縣其他區域一樣,陷入原始的農業經濟中。

河南滑縣:近代之衰落

道清鐵路通車時的道口站

如今的滑縣,依然在自力更生地奮鬥。滑縣人口多達100多萬,擁有極其豐富的人力資源,這是一切生產力最強大的根源。假以時日,如果能夠適當調整經濟定位,這座擁有3000餘年歷史的古城,必將依靠她勤勞勇敢智慧的人民,創造新的輝煌。

摘寫陳峰韜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