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如果清政府不賠錢,不籤任條約會是什麼後果?

葛立恆數有多大


甲午戰爭時如果清政府不肯簽署《馬關條約》,那麼日本將攻佔北京,而這個結果是慈禧和光緒都無法承受的,所以他們最多也就是堅持到北京失守。

在日本的軍事壓力下,光緒只能同意簽署《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爆發以後,清軍在海陸兩個戰場都連遭失敗,日軍先後攻佔了鳳凰城、岫巖、海城、牛莊、營口、田莊臺、旅順、威海,清軍一潰千里。清政府無奈之下,只能先後派遣張蔭桓、邵友濂、李鴻章等人赴日求和。

因為戰場上的一再勝利,日本政府野心大增,提出了苛刻的和談條件,不僅要求清政府賠款3億兩,還要割讓遼寧南部、臺灣、澎湖等地,並開放順天府等七處通商口岸。條件之苛刻讓李鴻章也是“為之愕然”。李鴻章在把日本草擬的和約底稿發回國內時,認為照此條件絕不能同意,“惟有苦戰到底”。

光緒接到電報以後召集軍機大臣、王公一起緊急商議。眾大臣都認為條件過於苛刻,各抒己見爭執不下。然而日本全權特使伊藤博文以“兵馬糧械齊足”,即將攻擊北京為威脅,最終迫使清政府除了賠款改成了2億兩之外,其他條件全盤接受。光緒下旨,命李鴻章在和約上簽字。

光緒之所以同意如此苛刻的條件,是因為伊藤博文的威脅並非只是空話

日軍攻破鴨綠江防線,侵入中國以後,進攻一帆風順,幾乎沒有遭遇什麼像樣的抵抗。但是日本大本營還是發現了一個大問題,就是中國實在太大,即使奪取了整個東北,也可能無法迫使清政府投降。日本大本營經過研究以後認為只有直接攻擊北京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不過從遼東陸路去北京太遠,所以只能效法當年英法聯軍,直接從海路在北京附近登陸,然後進攻北京。考慮到清政府可能集結10萬大軍守衛北京,因此日本在制訂作戰計劃時,打算動員7個師團的兵力發起登陸作戰。

不過如此大規模的登陸作戰對於海上運輸要求很高,以旅順和威海為基地的北洋水師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威脅。所以日本隨即分兵先後奪取了旅順和威海,並全殲了北洋水師,徹底打開了渤海灣的大門。

就在馬關談判的時候,日本的軍隊就開始在旅順集結,準備從這裡登船出發攻擊北京。只是因為最後《馬關條約》簽署,日本的作戰計劃才臨時中止。

如果日軍按照計劃發起攻勢,按照甲午戰爭時清軍的表現,沒有任何可能擋住日軍如此大規模傷亡攻勢,北京不可能守住。

對於慈禧和光緒來說,北京失守是無法接受的結果。

清政府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少數民族對多數民族的統治。雖然因為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不得不重用漢大臣,讓他們編練軍隊鎮壓太平軍。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清廷對於漢人地方督撫還是頗有猜忌的。也正是因為清廷的猜忌,曾國藩、李鴻章都不得不先後主動裁撤手下的湘軍、淮軍,以示自己並無反意。

如果被日軍攻佔了北京,那麼清政府的權威和威信將會進一步削弱。而要繼續打下去,還要放權給地方督撫,這麼一來地方督撫的權力會更加大。無論是慈禧還是光緒,都難以接受這個結果。畢竟對他們來說,漢人督撫權力加大會危及他們的統治,而日本則只要割地賠款就能打發。所以光緒最終才會決定讓李鴻章簽字。

也正因為這個道理,即使光緒能在開始不同意簽字,但是一旦日軍攻佔了北京,那麼為了避免更糟糕的局面出現,他還是要向日本求和,此時的條件可能更加糟糕。


不沉的經遠


其實歷史是不容假設的,存在即是合理,既然提出了這個問題,那就拋磚引玉,分析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甲午戰爭發生前的時代背景。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效仿歐洲的發展模式,在國家開展大範圍的改革變法,成功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

到甲午戰爭前期,日本國內的工業、商業等發展迅速,但是國內太小,消耗不了這麼多的商品。而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很多資源都需要依賴進口,所以急需找到一個突破口

這時候,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暗地裡發展軍事,密謀對外擴張,尋求出路。

而此時的清政府處於晚清時期,國力逐漸衰弱,但是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清政府的洋務派開展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

客觀的說,當時的洋務運動的成果確實值得讚賞,因為重視軍事科技,許多武器例如火炮、艦船、彈藥都是那個時候製造的,還有兵工廠、機械製造局。直到1888年北洋水師的建立,把清政府的軍事實力推向了高潮。

北洋水師擁有的強大的軍艦

可以說,當時的北洋水師,從兵力、彈藥、艦船噸位、軍事訓練各方面來比較,

絲毫不遜於日本,甚至比日本還要強大

但歷史就是歷史,最後不但輸了,而且還輸的很慘。

輸了就要賠款,日本對於賠款簡直喪心病狂,為什麼?因為日本所有的努力,等的就是這一天,等的就是鉅額賠款!

如果清政府堅持不賠償,不簽訂條約怎麼辦?

有人說,既然輸了,該籤條約籤條約,該賠款賠款,否則人家割地佔領我們領土怎麼辦?

其實不然。

如果清政府來個魚死網破,堅持不籤條約、不賠償,日本還真沒有辦法,沒準日本統治者還要垮臺。

在這裡我先舉個例子。

1904年日本為了侵佔沙俄在東北的利益,和沙俄爆發了日俄戰爭。沙俄的士兵從來沒有正眼看起過日本,他們人高馬大,兇狠彪悍,認為就小日本那體格一人可以幹掉三個。

士兵輕敵也就算了,沒想到沙俄政府也一樣的輕敵,在戰術上就決策失誤,而日本準備的十分充分,結果可想而知,沙俄戰敗的很慘

日俄戰爭漫畫

日本一邊滿心歡喜的嘗著勝利的果實,一邊算計著怎樣獅子大開口,最後敲定的賠償金額是:30億日元。

沙俄的尼古拉二世一聽,氣急敗壞,直接給日本撂下狠話:要錢沒有,要打繼續陪你打!

面對沙俄這般強硬的態度,日本最終對賠款不了了之。

其實彼時的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很類似,都是日本獲得了巨大的勝利。沙俄沒賠償最後不了了之,清政府如果不賠償,是不是也一樣?

歷史沒有重複。

當時清政府已經是一盤散沙,湘軍、滇軍等各自佔山為王,清政府是滿人入關統治了漢族,生怕漢人壯大了勢力把他們推翻了,所以寧願賠款也不死磕到底

假如歷史可以重來,即是是戰敗了,但清政府堅持不賠償,不簽字,並且團結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決定和日本死磕到底,日本絕對會崩潰!

甲午戰爭時的日本,綜合國力遠遠不如二戰時期,可以說日本是賭上了全部家當準備大幹一場,如果贏了,就解決了國內激化的尖銳矛盾,如果輸了,直接淪為三流小國。

如果清政府不賠償,沒有那幾億兩白銀,日本的結局一樣,從此一蹶不振,甚至淪為三流小國家。

但歷史就是這樣,沒有假如。


金小川說史


1894年,由於朝鮮發生農民起義,朝鮮方面因鎮壓失利於是朝鮮國王就請求清朝政府來朝鮮幫忙鎮壓農民軍起義,因為朝鮮是清朝的藩屬國,所以清朝有義務幫它,所謂藩屬國其實就是如今所謂的小弟,小弟的小弟造反了,作為老大當然有責任去幫助他,於是清朝派出運兵船出動,

卻沒想到日本方面竟然派艦隊偷襲,這就是歷史上的豐海海戰,清朝戰敗,然後中日雙方就正式開戰了,日本由於通過明治維新近30年的改革變法導致國力蒸蒸日上,反觀清朝政治腐敗、裝備鬆弛、軍隊較差等一大缺點,最後清朝在威海衛這個地方想要閉門不戰、保存實力,卻被包了後路,最後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朝輸了這場戰爭,

輸了這場戰爭導致清朝的國際地位大大地下降,基本上是個歐洲國家都可以來欺負清朝,而威海衛戰爭結束後,日本從山東一路進犯,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還製造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大屠殺,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惡行是早在抗日戰爭之前就可以看出,為了安撫日本人不再進犯,

所以清朝派李鴻章去日本談判,李鴻章到了日本,日本首相伊藤獅子大開口,竟然要3億倆白銀,最後還是因為李鴻章被日本激進分子打了一槍才開口索要2億白銀,還要割讓臺灣、澎湖列島,及遼東(3千萬白銀贖買回來),最後為了阻止日本人進犯,清朝就答應了這些條件,

如果清政府不答應賠錢、籤認條約,很可能日本軍隊就會打到北京,這可不是假話的,於是清政府就與日本簽下條約,歷史上稱為馬關條約,關注我@憤怒的紅嘴,給你更多精彩的解讀。


紅嘴講影視


中日甲午戰爭,如果清政府不賠錢,不籤任何條約,結果就是直接把日本拖垮,讓日本陷入亡國的境地[酷拽][酷拽][酷拽]

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時,國內的經濟蕭條矛盾異常尖銳,為了轉移壓力,才發動了甲午戰爭。但是日本國力有限,拼國力日本根本不是大清對手,就算戰場打不贏,靠拖著,日本的戰爭消耗就可以直接把日本拖死。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抗日戰爭要打持久戰的原因。

不過可惜,慈禧太后為了安安心心過壽,讓去和談,然後就是割地賠款,可以說,近代日本就是藉助清朝的戰爭賠款作為騰飛資本的[打臉][打臉][打臉][打臉][打臉][打臉]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當時清政府何等的腐敗無能,再說弱國無外交,如果不賠款不簽約,當時日本已經打入遼東攻佔旅順,不求和的話離旅順近的京城也不安全,這也是慈溪所擔憂的,每每看這段歷史,就能明白自身強大有多麼重要。只可憐那些為過捐軀者

一、國際方面

當時世界上許多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日本收到了多方面的支持,而中國卻無人過分,列強都想要瓜分這塊兒肥肉。清朝當時是朝鮮的宗主國,不管不行,這點兒來說開始挺仗義。

日本對這場戰爭也是蓄謀已久,明治維新後日本島國就謀求向外發展,從臺灣,朝鮮,逐步滅亡中國,實在是狼子野心。

二、國內方面

洋務運動興起,並且建立北洋水師,可是清政府的腐敗使得國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雙方其實差距很大,且清軍未受過專業的軍事訓練,也是失敗原因

甲午戰爭失利後有張之洞等人主戰,提出“遷都,勤王”如果死扛到底可能會扛一段時間,畢竟中國地大物博,但是從前面說的來分析,在戰消耗的還是大。

這場戰爭好的影響是,有一些中國人覺醒了,就有了後來的維新變法等


御指點江山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首先來看一下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又稱中日甲午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清日戰爭、清日甲午戰爭;日稱日清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是中國晚清年間發生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由於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中國史稱“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日艦襲擊中國船艦,甲午戰爭爆發。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宣戰,甲午戰爭全面爆發。甲午戰爭的結果給清朝政府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最終導致腐朽的清朝的滅亡。

中日甲午戰爭

自1880年起,日本全力擴充軍力,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截至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六萬三千名常備兵和二十三萬預備兵的陸軍,和排水量七萬二千噸的海軍,超過了北洋海軍。

而在此期間的清政府,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在一系列的軍事對抗中,已經不象鴉片戰爭中那樣,洋人幾艘炮艦就應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飄飄然。又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中,意識到西方人並無意吞併國土,只是想在貿易上佔些便宜而已,於是就更加放鬆了軍備意識。雖然說最近幾年東鄰日本的一些動作,使人隱約感到將來會是個麻煩。

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動遲緩。1891年以後,慈禧花重金修頤和園,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

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是舉國之力而參戰爭。

而另一方,清政府倉皇應對。

隨著戰爭的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了乞降活動。2月11日,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另約》三款,《議訂專條》三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兩款。

日本是戰爭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價值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和2.3億兩的賠款。這筆鉅款相當於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日本朝野對此歡欣鼓舞,外相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只有8千萬日元,一想到現在會有3億5千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私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戰後,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飛速擴張,為其在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伏筆。總之,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機,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中最大的屈辱之一,鉅額賠款前所未有,這筆賠款更是促成日本崛起的直接原因,但如果中國不賠款會如何?很簡單,日本會直接奔潰。

日吹總愛說這是農業國對抗工業國,實際上甲午時期的日本國力非常弱,日本海軍與北洋海軍實力對比不相伯仲,失敗在於領導人的失誤。然而日本根本沒有繼續進攻中國的力量,中國會吃這筆虧根本原因是在於滿清民族政權。

滿清是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非常害怕漢人起來反抗。他們只是漢族的寄生蟲,只要能保證自己的統治,漢族百姓的艱辛和中國的國際地位是不值一提的,所以割地賠款實在無關痛癢。

如果進行持久戰,勝利毫無疑問,但民族意識甚至是君權都有可能超出太后黨集團的指揮的,戰爭進行到後期有可能為國內的權力帶來洗牌,所以滿清急於投降,保住自己的位置。他們不怕日本,怕的是漢民族在這個時候凝聚一心。那麼清政府立馬土奔瓦解。

對比於日俄戰爭,日本同樣是戰勝國,但沒有撈到一點好處,俄國堅持不給錢也不割地,日本無可奈何,只能被迫接受這樣空白的勝利。不然日本還能陸軍作戰進攻俄國討要賠款嗎?根本不可能,甲午戰爭同理。

甲午戰爭時期日本的國力跟二戰差遠了,已經打不下去了,而且由於列強在中國的巨大利益可能受損,已經準備干涉。若不是滿清決定速戰賠款,甲午戰爭的結果是日本得到朝鮮,然後因為經濟原因重新淪為越南之類的三流國家。

滿清民族奴役了漢族三百年,還把中國帶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在西方世界開始騰飛時,保守舊制錯過了工業時代的末班車,這是值得反思的。



小主千河


籤條約,賠款都是實事必然的結果

一方面,南方革命黨人已成氣候,如果不賠款,清政府的統治結束可能會加速到來

二方面,看似甲午戰爭是中日之間的戰爭,戰局之外的八國聯軍哪個不是虎視眈眈,坐等漁翁之利


拓土開疆


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的慘敗而告終,這令中國人很意外,同時也令日本人很意外。中國人意外的是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水師竟然被一個小小的日本打的一塌糊塗,毫無還手之力;而令日本人意外的是號稱亞洲最強水師的竟然被自己打敗,而且是輕易打敗。

面對這樣的的慘敗日本提出了令清政府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面對蠻橫無理的要求慈禧太后也光緒帝也是很無奈的,他們其實都不想籤,但是為了“大局”,他們不得不籤!簽訂條約的結果是喪權辱國,若是不簽訂條約會是什麼結果呢?小編認為可能有三個:

1:日軍打到北京,慈禧和光緒帝只得簽訂《馬關條約》,並且追加軍費,賠償日本更多的白銀;

2:日軍打到北京,慈禧和光緒帝外逃,日本人另立傀儡新君,用傀儡來幫助他們搜刮中國的財富;

3:日軍打到北京,慈禧和光緒帝外逃,日本在中國燒傷搶掠,搶走中國無數的財寶,並且佔領中國更多的地盤。

當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雖然也有主戰派,但是肯定是打不過了,若是有把握打的過小日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可不是受欺負的主,何況是受小小一個日本的欺負呢?大清的主力部隊就是北洋水師了,北洋水師都被打的如此狼狽不堪,其他的部隊更是毫無勝利之望了。

正是因為慈禧和光緒帝意識到了日本掠奪中國財富和地盤的步伐已經無法阻擋,只得簽訂不平等條約來換取一時的和平。當然慈禧和光緒帝這麼做不僅是為了國家利益損失最小化,自私的一面就是保全自己的位置和在中國的地位!


唐朝的長老


清朝光緒二十年(西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的結果以清朝戰敗,割地賠款而告終。不過,甲午戰爭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

甲午戰爭的失敗,意味著洋務運動的破產,此前西洋列強認為清朝的國力同沙俄彷彿,因此清朝和西洋列強之間倒也有了相對相安無事的一段時光。而甲午戰爭讓列強看穿了清朝的實力。於是,瓜分中國熱浪拉開序幕,義和團運動也由此激化——甚至之後的八國聯軍進北京,都和甲午有著一定的因果關係。

那麼,倘若甲午戰爭中,清朝堅持不投降、不賠款,長期抗戰的態度,結局會怎樣?

清朝方面

清朝洋務運動,一定程度上為大清帝國發展出了一些兵工廠、造船廠等國防工業。不過,空有技術沒有有效的經營管理措施,會導致生產混亂。這種管理模式套用在清廷的政治和軍事上,也是如此。

因此,甲午戰爭前的大清朝雖然擁有近代化的陸軍和北洋艦隊,但這些不過是紙老虎而已,因為管理問題而無法形成有效的戰鬥力。因此,甲午戰爭爆發後,清軍基本上處於一觸即潰的狀態。

不過,清朝也有著清朝的優勢:一來大清幅員遼闊,戰略縱深寬廣;二來大清的財政情況要豐裕。

日本方面

日本是一個國小民貧的國家。雖然明治維新後確立了資本主義體制,但是,改制給日本帶來了太多的內亂,這種內亂,迫使日本不得不制定這樣的一個政策:既大陸政策。

所謂“大陸政策”,指的是日本將東亞大陸作為自己的殖民地,用來傾銷國內的產品,同時掠奪財富回日本。這個政策的制訂,就意味著日本需要通過武力手段,迫使東亞各國就範。

而日本對清朝所發動的戰爭,事實上是一種豪賭——既網上所說的“賭國運”。日本雖然軍事比清朝強大,但不足之處依舊存在:

首先。日本兵源稀缺,不足以維持太長的戰線。事實上甲午戰爭結束四十多年後,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後,日本依舊面臨這樣的局面;

其次,日本財政吃緊。如果戰爭不能速戰速決,日本就會深陷中國戰場上,最終,財政崩潰,日本將陷入萬劫不復之中——《坂上之雲》有過此類描述。

第3, 日本的北鄰沙俄,歷來有趁火打劫的傳統。如果日本的軍力全部被清朝拖住,沙俄趁機偷襲日本,必將迅速佔領日本全境。

因此,甲午戰爭如果清朝抱著長期抵抗的心理,是可以將日本熬死的。不過,代價是清朝的精銳喪盡。清朝獲得慘勝後,依舊會陷入極端虛弱的狀態,並且,沙俄也會對清朝進行趁火打劫——最起碼,長城以北的東三省、內外蒙古乃至西域,很難留在清朝版圖上。





近代史探索


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不賠款,不籤條約,哪些銀子沒有一個鏰用在窮苦人民,都讓統治者揮霍了,給西方列強賠款,讓列強們良心發現,他們退回一部分賠款,後來某一個有智者提出,退回的錢不要直接回到清政府,而是做為留學生的教育經費。這樣才有了中國人到美國留學學習西方科學知識,中國才有近現代第一批的科技人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就是早期的庚子賠款的留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