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在項羽死後是怎樣處置項氏家族的?

茗茗之中-徐瑞


楚漢相爭時期延續了春秋戰國的君子之風,打仗歸打仗,禍不及家人。項羽曾抓了呂雉、劉太公以及劉邦的兒子都未曾下毒手,劉邦既然奪得了天下,也沒必要對項氏一族進行屠戮,這不僅是項羽寬待劉邦家人的回報,而且是項羽屠戮秦宮、誅楚懷王的前車之鑑。天下初定的時候,沒有什麼能比善待項氏更收攏人心。



項伯

“漢王與項羽有郄於鴻門,項伯纏解難,以破羽纏嘗有功,封射陽侯”。——《史記高祖本紀》

項伯是楚營裡最難以琢磨的人物,在歷史上成功幫助劉邦鴻門宴脫險,而後又陰差陽錯的間接促成英布投漢反楚。范增因離間計告老還鄉死在途中多少有項伯的功勞。這樣的人物沒有理由不受厚待,鴻門宴之前劉邦也曾許下諾言要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雖然沒有兌現,但救命之恩理當厚報,大業初定便封射陽侯,封地在今江蘇寶應縣射陽湖鎮東部,是劉邦顧及往日恩情的舉動。


項伯在孝惠帝三年(前192年)去世,此時他的後代已隨賜“劉”氏,其子劉睢因為獲罪,不能繼承爵位,故而射陽侯封國滅亡,封地由西漢朝廷收回,且因獲謀逆之罪,遭滅三族。

項襄

項襄是項燕的第三子,按輩分算也是項羽的叔父,與項伯一樣。但項襄在劉邦被封王的第二年(前205年),就在定陶戰敗於灌嬰後歸順了劉邦,至此還被賜劉氏。項襄雖然投降了劉邦,但屬於無奈之舉,因此在劉邦陣營裡如後世的徐庶一般默默無聞。也許他還有捲土重來的熊心,但當項羽戰敗之後,這種熊心就慢慢泯滅了。他深知天下形勢已定,身處漢營就沒必要再懷念故楚了。也有說法是項襄早就對於項羽的殘暴有看法了,特別是殺了楚懷王之後徹底對項羽失望,故而歸順劉邦。


因而在劉邦稱帝之後,淮南王黥布反叛時,劉襄便開始為漢室效力,隨劉邦出征平叛,事成之後留任淮南太守。公元前195年,劉邦封項襄為桃侯,以表其功。到了漢惠帝七年(前188年),項襄因罪削去侯爵,兩年之後,呂后為了籠絡人心,恢復了項襄桃侯爵位。項襄去世之後由嫡長子項舍襲爵。

項他

項他(又稱項佗)是項羽族侄,應該算是項氏族人裡治政才能最突出的一位,在楚營裡官至柱國一職,算是項羽集團的高級智囊參謀,相當於蕭何對於劉邦的作用,與項聲一文一武算是項氏族人中的佼佼者。公元前206年,項他隨龍且一道戰灌嬰於定陶之南,戰敗後逃向彭城,但最終還是被灌嬰擒獲。


“坐酎金,勝失侯,國除。”——《漢書》

項他在史籍中是在公元前201年才正式效力劉邦的,同時也被賜姓劉,因突出的政治才能得到劉邦賞識,同年被封平皋侯。 其侯爵共傳承四代,依次是劉它的煬侯、劉遠的恭侯、劉光的節侯。而到了劉勝時,只記載了他失侯的原因,且因此除國。

酎金是漢朝祭祀宗廟時,由諸侯進貢朝廷的禮儀性物品。其實也是漢朝廷用以削弱地方諸侯的一種手段。漢律對於酎金的數量、大小、顏色、成色均有嚴格的規定。稍有不和,即定為“坐酎金”治罪。一般來說會以“諸侯國除,王削其縣”作為處罰,從而到達打擊地方諸侯勢力的目的。漢朝這樣的例子比較多,如衛青之子衛不疑、衛登皆因“坐酎金”而失侯。這裡的劉勝失侯應該也是漢廷削弱項氏後代的一個手段罷了。



其實在劉邦奪得天下之後對待項氏家族的態度就是“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這是當時天下初定所需要的政治手段。劉邦賜姓在現在看來有侮辱項氏的意思,但其實也非如此,古時男子並非重視姓,而是注重氏,氏代表著地位的尊貴且可以改變,但姓不會改變。所以劉邦賜的並不是姓,而是賜劉氏。還有諸多項氏族人如項悍、項莊、項聲、襄嬰、項冠,在楚漢之爭時要麼戰死,要麼消失在史籍中,故而不得查。


棍哥觀史


項羽的親屬在楚漢時期有:項梁、項伯、項莊、項聲、項它、項悍、項冠、項襄、項嬰等9人

現在具體來說他們個人的結局:

項梁: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和章邯作戰而死。

項伯:項伯在鴻門宴前通風報信是換張良當年的人情,是想救張良而非劉邦,是張良得知消息後通知劉邦的,不是項伯通知劉邦。分封諸侯時,原本劉邦只得到巴蜀,但因為劉邦賄賂項伯,通過項伯求情,項羽給了劉邦漢中地,也算是有功。英布投靠劉邦時,英布妻子和兒子都被項伯所殺。劉邦和項羽對峙時,項伯曾在項羽要烹殺劉太公時勸止。因此項伯對劉邦有兩個功勞:一是加封地漢中;二是阻止項羽烹殺劉太公。項羽戰死後,項伯投降劉邦,劉邦賜予項伯劉姓,冊封為射陽侯。


項莊:在鴻門宴舞劍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不知道是否戰死了還是其他。

項聲:公元前205年和龍且共同攻擊敗叛項羽投靠劉邦的九江王英布,英布逃脫,但妻子全被殺。公元前203年,項聲和龍且救齊,被陳武、蔡寅、丁復、王周、陳涓、呂澤聯軍擊敗。最後項聲鎮守下邳,被彭越擊敗,再無音訊,可能隱居了。


項它:在項梁殺會稽代理郡守殷通時,就開始跟隨項梁。在魏王魏咎被秦軍包圍時,項它和齊王田儋率兵援救,但均被章邯擊敗。公元前205年,韓信攻打魏國時,項它以步將身份和曹參對戰,最後戰敗逃回西楚。韓信進攻齊國時,項它作為主將,和龍且、周蘭二人率軍救齊,被韓信、陳武、丁禮等聯軍在濰水擊敗。項羽戰死後第二年(漢六年)項它以碭郡長身份投降劉邦。劉邦賜姓劉氏,任命項它為郡太守,封平皋侯。

項悍資料不詳。

項冠:在項羽戰敗後堅守魯城,後被劉邦擊敗,其部下五樓煩將五人、連尹一人被灌嬰所殺。項冠本人生死,是否投降劉邦,不詳。


項襄:項羽旁支族人,公元前205年在定陶被灌嬰俘虜並投降,以客將身份跟隨灌嬰作戰。公元前196年項襄曾以大謁者身份跟隨劉邦擊敗英布,因功被封桃侯,賜姓劉氏,官至淮南太守。公元前188年因有罪被免爵。公元前186年呂后重新封項襄為桃侯,公元前170年漢文帝10年去世。項襄兒子劉舍,在漢景帝時官至丞相。

項嬰:在范增的建議下,被項羽派遣監察張耳,張耳投降劉邦時被張耳所殺。

項承暉,自稱是項羽後裔(根據他的墓誌銘《大唐故右威衛左中侯項君墓誌銘》),被唐玄宗授予右威衛左中侯,有個姐姐項貴妃,是唐玄宗的妃嬪。


投降劉邦被封侯賜姓的有:項伯、項它、項襄3人。蹤跡成謎的有:項莊、項聲、項悍、項冠4人。死亡的有項梁、項嬰2人。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據史書上記載,項羽出生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32年,烏江自刎的時間是公元前202年,也就是說,項羽去世的時候,年齡差不多在30歲。

按照古代普遍的十來歲的結婚年齡,項羽的這個年齡,加上他又是貴族出身,正常情況下,他應該早已經結婚,且膝下也應該有孩子。

但是,我們翻遍整個歷史書籍,與項羽有關的女人,只有虞姬一個人,而虞姬的名分只是妾,並不是正妻。但是,關於項羽的正妻和孩子,史書上有沒有任何記載。所以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隨著虞姬和項羽的自刎,項羽自己這一家的血脈就只能算是消亡。

接下來,我們就只能來看項羽的親屬。當時,與項羽血緣關係最親的主要有兩個人,一個是項梁,一個是項伯,他們兩人是項羽老爸一奶同胞的親弟弟,從血緣關係來說,除了項羽的妻子和孩子,他們與項羽算是最為親近。



對於項梁,他在項羽去世之前,就已經被章邯打死;至於項伯,他因為在鴻門宴救了劉邦一命,後來又讓劉邦的爹免於烹刑,算得上是劉邦的恩人。在劉邦奪取天下後,特意封項伯為射陽侯,還特意賜他“劉姓”,於是項伯改名為劉纏,位列西漢開國功臣榜第140名。

後來在惠帝三年時,項伯因病去世,留下兩個兒子,長子項猷,次子劉瞧(即項瞧)。

項猷早年曾是項羽帳下的一員猛將,後隨項伯一同歸順劉邦,項伯死後,他繼任射陽侯,但後來因為涉嫌謀反被殺,他的弟弟劉瞧也因此被牽連,不得繼承爵位,於是封國被除,項伯一家也由此家道中落。

另外,除了項梁和項伯這兩位叔叔外,項羽還有一個叔叔,叫做項襄,他和項羽的父親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不過這位項襄,比項伯還沒有節操,他在公元前205年,也就是劉邦率領56萬大軍攻陷彭城時,項襄認為項羽難成大事,便果斷歸順了劉邦。

後來劉邦建國稱帝后,項襄被封為桃侯,並賜姓“劉氏”,位列西漢開國功臣榜第135名。

後來項襄歷經漢惠帝、呂后執政,直到漢文帝在位時期才去世,其後他的兒子劉舍(即項舍)不僅繼承其爵位,還在周亞夫之後成為漢朝丞相。從某種意義上說,項襄這一脈,算是項羽一族中混得最好的,不過他們已經不再姓項,而是姓劉。



除了項梁、項伯和項襄這三個血脈比較近的親屬外,項羽的大家族中,還有兩個比較重要的成員,一個是項莊,一個是項他。

關於項莊,他是項羽的堂弟,因為鴻門宴的緣故,大家對他都比較熟悉,只是關於他的結局,史書上並沒有任何記載。不過,鑑於他在項羽陣營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他在劉邦稱帝時還活著的話,史書上肯定會有所記載,所以他很有可能在劉邦稱帝之前就已經戰死沙場。

至於項他,又叫做項佗,是項羽的族侄,在公元前206年,韓信率軍大敗龍且,項他在這一戰中被灌嬰俘虜,後投降劉邦。

西漢建立後,項他被賜姓劉氏,並封平皋侯,位列西漢開國功臣榜第121位,他在漢惠帝四年去世,其後代一直繼承他的爵位,直到漢武帝時代,他的四世孫劉勝“坐酎金,國除”。

最後,根據《史記》中記載,項羽大家族中,還有一人被封為玄武侯,只是史書上並沒有記載他的名字,而且在143位開國功臣榜中也沒有玄武侯,所以關於他的生平事蹟及姓名就已無從得知的。

不過,從上面的內容可以看出,總的來說,對於項羽的族人,漢高祖劉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極盡優待,不僅給出侯爵的待遇,還將當時的國姓都賜給他們。

因此在《史記》上也特意留下這樣一段話:“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翱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我是趙帥鍋


劉邦的經驗

漢高帝五年(西曆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盡身亡。秦朝滅亡後,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相爭落下了帷幕。

從某個角度來說,歷史的評價,是由未來決定的。比如後世的史學者因為劉邦成為了勝利者,於是,在記敘秦朝滅亡後,楚漢相爭期間的紀年,會採用漢高帝紀年,然而,楚漢相爭期間,劉邦不過是一個諸侯,並非天下共主,即便是項羽自殺後,諸侯推舉劉邦從漢王進位為漢帝,也並不意味著,漢朝的統治真正得到了確立。

劉邦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能得到皇位,需要感謝兩個人的失誤:一個是秦始皇。秦滅六國以後,沒有采取分封制,而秦的行政管理,也沒能跟上新徵服地區的形勢需要,最終,秦因為消化不良而崩潰。倘若秦始皇推行郡國並行制度——即推行郡縣的同時,將一些距離秦本土較遠的地區分封給宗室子弟,或許天下沒有劉邦什麼事兒。

秦滅亡後,項羽作為諸侯的首領,勢力最大。但是,在利益分配方面,項羽的分配,沒能得到很多實力派人物的認可,最終一定程度上,成為西楚政權崩潰的原因之一。

因此,劉邦在取得天下後,有必要避免秦和西楚的悲劇。

安撫人心

京劇《臥龍弔孝》,講的是諸葛亮氣死周瑜後,為周瑜弔孝、哭喪,沉痛哀悼劉備集團的老朋友周瑜英年早逝。九泉之下的周瑜是否知道諸葛亮為自己哭喪,小編不得而知,但是,諸葛亮的這些行為,有效的感染了孫權集團的一些將領,穩住了孫權集團,為劉備之後的活動爭取了時間。

同樣,劉邦不論對項羽有什麼深仇大恨,在逼死項羽之後,要做的,就是安撫好人心,做好利益分配工作,穩住這些如狼似虎的諸侯們,防止自己成為項羽第二。


因此,為了讓天下人,尤其是諸侯們相信劉邦的“宅心仁厚”,劉邦為項羽進行了風光大葬,而後,又針對項羽的族人,給予了妥善安置。

項氏家族的遭遇

根據《史記》、《漢書》等史料記載,項羽的族人都被冊封為劉姓,並得到妥善安置,比較有代表性的有:

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的項伯,冊封為射陽侯。

項襄,早在楚漢相爭的第二年,就看出項羽成不了氣候,於是歸順劉邦。被冊封為桃侯,歷經漢惠帝、呂后執政,直到漢文帝在位時期才去世;


項他。被劉邦冊封為平皋侯。其後代一直繼承他的爵位,直到漢武帝時代。


藤樹先生


垓下之戰,項羽敗北,自刎於烏江。然後他的屍體被劉邦的手下分割成五塊,帶給了劉邦。劉邦拼接起來,一看還真是項羽。

他的內心的喜悅,肯定難言於表。

但是他必須要裝模作樣地哭一陣,因為項羽是他結拜的兄弟,兄弟死了,不能不哭呀。

他哭完就把項羽給葬在了魯縣。

因為項羽的封號是魯公,所以魯縣是他的封地。劉邦不承認他是項王,只承認楚懷王給他的封號,也就是魯公,這就是為什麼項羽葬在魯縣的原因。

那麼劉邦在項羽死後,是如何處理項家的那一群人的呢?

說實話劉邦對他們還真的不錯,他們項家好幾個人,都被封為了侯。不但如此,項家還被賜封為了劉姓,皇帝給賜姓,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莫大的榮耀呀。

我們就說項伯,他就被劉邦封為了射陽侯。

那麼劉邦為什麼要封項伯為侯呢?

因為劉邦和項伯是親家,當年鴻門宴之前,項羽要去滅了劉邦,是項伯通風報信,讓劉邦逃過了一劫的。

劉邦為了表示對項伯的感謝,又是請項伯喝酒,又是給人家定親,做親家。

但是,劉邦當皇帝之後,就絕口不提親家這一會事了。

劉邦不提,項伯當然也不敢提了。

還有鴻門宴上,項莊要殺劉邦的時候(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是項伯出來掩護了劉邦,救了劉邦一命。

還有項羽和劉邦對峙的時候,項羽要烹了劉邦的父親太公,是項伯阻止了他。當時項伯告訴項羽,殺了太公只會加深和劉邦的仇恨,對項家沒有任何好處,所以項羽也就放過了太公和呂后。

你看項伯真的很像是一個“內奸”呀,可以說他為劉邦贏取天下,立下了漢馬功勞,這樣的項伯,劉邦當然要封他為侯,賜他為劉姓了。

項它被劉邦封為了平皋侯。

項襄被封為了桃侯。

......。

總之,項家的人都沒有因為和劉邦作對而受牽連,他們歸順劉邦之後,也沒有鬧什麼事情。劉、項兩家也算是百年和好了。


史學達人


項氏家族的人,沒有反對劉邦,或者幫助過劉邦的都歸順劉邦,都被賜姓劉。

項羽經過核下之戰,自己的軍團都沒有人,就剩餘項羽一個人。此時的項羽沒有臉面回江東,只好在烏江自刎,告別這美好的世界。烏江自刎這一幕,讓眾人都感到震撼。最後,連項羽的馬,也跟著跳江而亡。這是一個忠實馬,也是項羽的老夥計。

劉邦統一天下以後,他接著出掉了韓信、英布、彭越等,這樣一批老的功臣,進而加強自己的統治。

劉邦罪恨的人,莫過於項羽。可是項羽已經烏江自刎,項氏家族怎麼處理。

一:項伯

他是項羽的叔父,也是劉邦的親家。在鴻門宴上,項伯都有意幫助劉邦,當時救了劉邦一命,劉邦都看在眼裡。早前劉邦對這個親家也是很尊重。項羽死後,劉邦為感謝他的救命之恩,給很多賞賜,後歸順劉邦,封為射陽侯,賜姓劉。


二:項襄

他也是項羽的叔父,這個人對項羽一項不滿,性格比較溫和,在定陶之南被灌嬰所打敗,之後,投靠劉邦。項羽死後,賜姓劉,後來屢次戰功,被封為桃候。


三:項他

這個人是項羽的族侄。此人在定陶之南後,在彭城被俘虜。之後,賜姓劉,也被封為侯爵。



項氏家族的人都被劉邦賜姓劉,歸順於自己麾下,效力。有功的封侯,和劉邦這邊的人,一樣待遇。看看劉邦的胸懷,這就是劉邦的過人之處。這是一個很好的決定。項劉兩家和平解決,統一天下。


太史簡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秦末群雄最後匯聚在二支力量旗下,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秦末經過陳勝吳廣階段,項梁田榮階段,到項羽時期,劉邦西入咸陽滅了秦朝,項羽全殲秦軍精銳,天下粗定,分封天下十八路諸侯,諸侯歸國,烽煙未息。隨著項羽殺韓王成和攻打齊國田榮,劉邦從漢中出兵侵略中原,掀起五年楚漢相爭,期間風波迭起,雙方文武並用,劉邦勝出,項羽烏江自刎。


獲勝後的劉邦也沒有大開殺戒,對項氏族人進行赦免還有賜封,史記載“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項伯就是項羽的叔父項梁的弟弟,名纏,專門出賣侄子的那個,原當俠客時殺人得張良相救,從此胳膊肘往外拐專幫劉邦與侄子作對,投漢營通風報信,鴻門宴擋項莊,還有其他的瓜瓜葛葛,算是劉邦安插在項羽內部的間諜,劉邦成功了,自然受到恩遇,封射陽侯,封地約在今江蘇寶應縣射陽湖鎮東。(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封桃侯的是項襄,項羽派龍且項襄前去抵擋漢軍,到了定陶碰到灌嬰騎兵,被打得大敗,投降漢軍,隨劉邦平定英布之叛有功授淮南太守。(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平皋侯是項佗,即項他,項羽的族侄,楚漢相爭時當魏國相,龍且項襄抵擋灌嬰失敗,項佗逃回彭城,又被灌嬰捕獲投降,這個人是楚國少有的政治人才,後人論楚漢相爭,認為項羽沒有用好項佗的政治才能,才會敗得如此之慘。封玄武侯的項家人是誰則眾說紛紜,沒有定論。已知的項羽族人還有項悍項冠,皆下落不明,不排除玄武侯就是其中一人。

項羽究竟有沒有後代留下來,史書也語焉不詳,項羽死後,楚地其他地方聞風而降劉邦,只有魯地不願歸降,因當初楚懷王封項羽為魯公,魯地是封地為故主守節不降,劉邦帶領大軍圍城,眾將叫囂攻下來屠城,最後因為守節是義舉,殺之不祥,於是拿出項羽的頭顱給城內眾人觀看,魯地父老見項王已死才出降,劉邦在當地為項羽發喪舉哀,祭拜泣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在封賜項氏眾人後,劉邦又做了一件事,讓項家人改姓劉“賜姓劉”,這一舉動耐人尋味,表面在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寬容大度,讓項氏與皇家同姓,但實際上卻是斬草除根之策,姓氏無論對於古人還是對於今人,都異常重要,對敵人的家族採用這一手,表面恩寵,實為去除後患。


南方鵬


劉邦在項羽死後,先是把項羽被砍的四分五裂的屍首給拼接了起來。

然後反覆確認無疑,此人正是項羽之後,他就假模假樣的哭了起來,其實內心肯定是狂喜的,喜爆了。

他之所以表面上要哭項羽,是因為他和項羽是結拜兄弟。

項羽曾經對他還有恩,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殺劉邦,放了劉邦一命

楚漢爭霸的時候,項羽和劉邦對峙在廣武的時候,項羽又放過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子。

這些項羽對於劉邦的恩情,劉邦都記在了心理。

所以,他也假裝要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在項羽去世之後,他不想哭也要意思意思。

之後,他就把項羽給葬在了魯縣,項羽曾經被楚王熊心封為魯公。

所以,劉邦就把項羽葬在了魯縣。

其實劉邦葬項羽在魯縣,有更深的用意,他不想承認項羽西楚霸王的身份,而就想把他的身份定格在魯王上,其實就是想貶低項羽。

當然了項羽去世後,劉邦對項羽的族人還是很好的。

我們先說項伯,可以說沒有項伯,就沒有後來劉邦的稱帝。

鴻門宴前夕,項羽要把劉邦給滅了,是項伯把項羽要打劉邦的軍事機密,給洩露了出去。

劉邦第二天去給項羽道歉,項羽才饒恕了劉邦的。

還有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的時候,是讓他去蜀地上任。但是,最終劉邦是去了漢中。

漢中正是項伯收了劉邦和張良送的禮物,然後給劉邦說情,項羽才給了劉邦漢中的。

劉邦正是因為佔了漢中這個軍事要塞,才在得到韓信之後,殺出漢中到達關中,和項羽逐鹿中原的。

可以說沒有項伯,就沒有劉邦以後的稱帝。

劉邦稱帝之後,把對他有恩的項伯分為了射陽侯。

項它被劉邦封為了平皋侯。

項襄被封為了桃侯。

整個項氏家族在劉邦稱帝后,也沒有敢挑事,一直規規矩矩的當了大漢的順民。項羽之後,項家也就此敗落了下來。再也沒有了昔日的顯赫家勢。


漢史趣聞


劉邦在項羽死後是這樣處置項氏家族的。


一,項羽死後,合體而葬於谷城。項羽在最後關頭,看到漢軍裡有一個自己曾經的部下。他就不走了,對這個人說,你難道不是我以前的老朋友呂馬童麼?我聽說漢王懸賞我的人頭賞千金,封萬戶侯。我們故人一場,無以作別,我就把我的這顆人頭成全你一生富貴罷。說完,千古一刀。就抺脖子死了。王翳取了整頭。其餘就來爭,相殺受傷好幾十個人。爭到一塊也有賞。結果是,揚喜,呂馬童,呂勝,揚武各得一體。五人都封侯。項羽最後的一塊地魯城見項王人頭挑在竹杆上,確定項羽死了,才最後投降。當初楚懷王首次封項羽為魯公。這次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於谷城。為他發喪,哭了一場。兄弟從此異路。



二,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都是項氏家族的人受封。為尊貴起見,賞賜"劉"姓。以示共有天下之"家化為國,不變其姓"的家天下。正如後來的婁敬,賜劉姓,叫劉敬。

三,項羽枝屬皆不誅,項羽自己死了就算了。劉邦沒再殺項家一個人。


漢高祖劉邦,從此獨行天下,建立了大漢王朝。豐功偉烈,承秦啟後,澤被千秋萬代。


劉一千五


自古以來,對於權力的爭奪都是十分殘酷的。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失敗者被滅族,原因很簡單,就是勝利者害怕失敗者的後代會死灰復燃,捲土重來。勝利者往往會選擇斬草除根,把競爭者徹底消滅。這種做法在現在看來無疑是不人道的,有一個人卻選擇了非常聰明的做法。

秦末,為了爭奪天下,楚霸王項羽和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雖然項羽屢屢大破劉邦,但因為沒有穩固的後方補給,始終無法奠定勝局。最後,韓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最終打敗項羽。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烏江。劉邦終於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劉邦並不是一個仁慈之人,所有人都認為他會把項氏趕盡殺絕,但事實上他卻沒有那麼做。《史記·項羽本紀》最後一段記載了項羽家族的歸宿: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在鴻門宴中救過劉邦的性命。桃侯項襄也是項羽的叔父,不過他是較早歸順劉邦的,他的兒子劉舍後來還當上了丞相。平皋侯項佗也是很早被劉邦俘虜後就投降的,玄武侯史書上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總體來說,劉邦對項氏族人是非常優待的,不僅封爵,還賜以國姓,這在當時是一種表彰,非常榮耀。

劉邦這麼做,並不是他寬容,而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政治手腕。首先這些封侯的都是項氏族人,都不是項羽本人的後代。而在史書上對項羽的妻子都沒有記載,所以項羽到底有沒有兒子就已經成謎(估計就算有也被殺掉了)。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了項羽的直系後人,而其他項氏族人又是早就投靠到自己手下的,劉邦比較放心。這時再把項氏族人改為劉姓,不費一刀一槍,可以說已經讓項羽的家族徹底絕了後,既消除了危險,而且又壯大了自己的力量,還不會落下殘忍好殺的名聲,真可以說是一舉數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