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直面原生家庭的痛,和自己和解


《原生家庭》|直面原生家庭的痛,和自己和解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有一位是97歲高齡的約翰·巴尼斯特·古迪納夫。英文名字叫good enough。但翻開他的人生履歷,你就會發現他的整個生命過程其實並不是good enough。

1922年古迪納夫出生於德國,後來隨父母移居美國。父母皆為知識分子,父親在耶魯大學教宗教史學。按理說他可以衣食無憂地好好生活了。可是父母的關係對他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在他的記憶中提到那些對他有積極影響的人或物,有貓有狗,有兄弟,卻沒有父母。受父母影響,他還患上了閱讀障礙。12歲時父母離婚。18歲考上耶魯大學,他硬著頭皮跟父親要學費,大約900美元,而父親只給了他35美元。其他全憑自己勤工儉學和獎學金來支撐。在與同學交往時常常不夠自信。

原生家庭不可避免地會給成長於其中的孩子帶來各種影響。和諧的家庭,會培養出健康的孩子;而失衡的家庭,則會培養出有各種心理或生理疾病的孩子。有些人可能終其一生致力於對抗這種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原生家庭的影響到底有哪些,我們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力量成功地改變這種影響呢?在《原生家庭》這本書中我們找到了答案。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作者是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蘇珊·福沃德,她的著作有《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如何識破男人的謊言》《金錢魔鬼》《情感勒索》等。本書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為我們分析了有毒的原生家庭有哪些類型,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第二部分作者會教會你使用一些具體的做法,使你能夠在與有毒父母的關係中扭轉局面,成長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原生家庭》|直面原生家庭的痛,和自己和解

一、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有哪些呢?

1.操控性父母。

操控性父母就是打著“這都是為你好”的旗號,把自己的影響深入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無法承受孩子長大獨立後,不再需要自己的感覺。比較明顯的類型是直接控制。比如:按照我說的做,否則我不會再理你!又或者是你不按照我說的做,我還不如死了算了等等。通過威脅、恐嚇和羞辱的方式來控制孩子。

2.酗酒型父母。

酗酒型和吸毒型家庭的狀況是類似的。書中就酗酒型家庭做了大量的闡述。酗酒者家庭出來的孩子通常是敏感,痛苦,怯懦的。無論是父母中的任何一方酗酒,整個家庭都會花費大量的精力來維持和諧的假象。給予孩子的關愛就會非常的少。酗酒型家庭裡的孩子常常存在角色倒置的情況,被迫去照顧酗酒者。在親密關係中,他們無法信任別人。

“因為他們最初且最重要的關係告訴他們:他們最愛的人也會傷害他們,而且非常難以琢磨。”

3.身體虐待型父母。

通常這種類型的父母自己就成長於充滿暴力的家庭。雖然有些人可能會反省不再重蹈覆轍,但無意間仍然在重複自己父母的方式。最為嚴重的父母是總為自己虐待孩子找藉口,將自己遇到的問題轉嫁到孩子身上。我們很多中國家長都認同體罰的觀念:體罰才能讓孩子更好的遵守規矩。其實不然,“研究表明,就算是懲戒孩子某種具體的不良行為,體罰也算不上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它的威懾作用只是暫時的,但它所引起的孩子的憤怒情緒、復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視卻異常強烈。”

4.言語虐待型父母。

與身體虐待型相比,言語虐待型更為隱蔽而不易被發現。這種類型的父母通常有兩種行事風格。一種是直接公開地用惡毒的語言攻擊孩子,比如:“當初沒把你生下來就好了”“要是沒有你就好了”。而另一種呢,則是通過長期的取笑、挖苦、侮辱等對孩子發起攻擊。比如:“他們分配大腦的時候你一定沒在家”。這種長期的頻繁的語言來自父母,孩子會相信並全盤接受父母對自己的評價。

5.性虐待型父母。

這是最為殘酷的父母。亂倫這種現象,不分地區,不分學歷,不分經濟水平,可能發生任何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家庭。侵害者利用孩子的愛和信任,強化他們的心理優勢,通過身體傷害、公開羞辱或者遺棄作為威脅,逼迫孩子就範。而且還需要參與整個保密過程。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常常會有性厭惡心理,不能正常地接受戀愛和結婚等。

《原生家庭》|直面原生家庭的痛,和自己和解

二、如何扭轉與有毒父母的關係,成為自己。


作為心理治療師,作者接觸了大量的實際案例。書中每一種的有毒家庭類型,都有實際具體的案例分析。這些家庭行為模式出來的孩子,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一些心理問題,那麼是否有實際可操作的方法幫助他們從這種有毒的家庭模式中走出來呢?蘇珊醫生為我們提供了以下方法:

1.自我界定。

使用辯護性回應和表明自身立場。當與父母發生矛盾時,可以使用回應,而不是反應。書中有個案例能夠清晰地說明這個問題。

反應型:本質上仍然是把自己交給別人來界定。

蘇珊(飾母親) :“你自私!你忘恩負義!”

桑迪 :“不,我沒有!我總是為別人著想。我總是為你著想。我盡我所能地避免傷害到你和父親。不管多累,我都會帶你出去逛街購物,請你和父親到家裡吃飯,難道不是嗎?不管我為你做什麼,你永遠都不滿足。”

回應型:

桑迪(飾母親) :“我和你父親需要有個住處。你真是自私又忘恩負義。”

蘇珊(飾桑迪) :“哎呀,媽媽,你看問題的方式真有意思。”

桑迪(飾母親) :“我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居然建議我們去住賓館,我簡直不敢相信。”

蘇珊(飾桑迪) :“讓你傷心了,我很抱歉。”

桑迪(飾母親) :“你到底同不同意我們搬過去住?”

蘇珊(飾桑迪) :“我得考慮一下。”

桑迪(飾母親) :“我要你的答覆,小姐!”

蘇珊(飾桑迪) :“我知道,媽媽,但是我需要考慮一下。”

2.不再自我懲罰。

拿出一張清單,列清楚讓你自責的痛苦經歷。比如像如下這樣的話語:

1.他們忽視你。

2.他們讓你覺得自己沒人愛。

3.他們殘忍而冷漠的嘲笑。

4.他們對你的侮辱稱呼。

5.他們的不快。

6.他們自己的問題。

然後再為這些句子找到責任人。比如:“我的父母應該為……負責”等等。把以上的問題接入到這個句子中去。反覆練習,慢慢感受,改變自己的認知。

蘇珊發現在很多案例中,可能確實不存在故意的傷害。但是我們不應該糾結於是否是故意的,而是結果。父母造成了傷害,就需要對自己造成的結果負責。而不是子女要承擔這個結果和心理壓力。

3.與父母對峙。

與父母對峙不是為了報復父母,而是為了直面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克服面對父母的恐懼,為以後的關係定位。為什麼要對峙,何時與父母對峙,與父母對峙時需要準備好哪些條件。蘇珊在書中為我們做了詳細的解釋。

具體來說,對峙有哪些方法呢?首先是寫信,寫信既可以梳理自己的情緒,收信人也能夠有時間細細閱讀,並對內容進行思考。信件內容需要涵蓋四個方面的內容:這就是你曾經對我做的,這就是我當時的感受,它就是這樣影響了我的生活,這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其次是面談。相比寫信來說,更為直接。能夠直接瞭解對峙的結果。如果擔心面對父母時會緊張,需要提前進行演練,預測父母可能出現的反應,以及面對父母的反應,如何做出回應。

例如:有些父母可能會情感勒索,提醒你,曾經他們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把你養大。他們會說“你永遠都不會明白我曾受過的煎熬”等等。

你可以做出如下回應:“我知道你的日子也很艱難,我也相信你不是故意要傷害我,但我想要你明白,你處理自己問題的方式真的傷害了我。”

最後根據與父母對峙的反應來決定於父母的關係。是保持簡單的聯繫,還是直接斷絕關係,為自己的健康著想。

4.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如果憑藉自己的力量無法抵抗已行成的家庭模式,可以為自己找個心理諮詢師。作者對於那些受到亂倫傷害的求助者,常常通過寫信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釋放求助者內心的情緒。

《原生家庭》|直面原生家庭的痛,和自己和解

書中引用了大量案例,你可能覺得觸目驚心,竟然還有這樣的父母。我的父母或者是已經成為父母的自己,並不是其中的任何一個類型。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所有的父母都做不到完美。沒有完美的人,同樣也沒有完美的父母,很多成年人都帶著不同程度的童年創傷。而自己創傷又會割傷孩子的童年。只有更多的瞭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走出原有家庭模式的循環。

古迪納夫也沒有任由自己躺在原生家庭造成的惡劣影響中,而是投入到積極地學習中去。即便有閱讀障礙,但是他像蝸牛般慢慢爬行。不管命運如何,仍然不自我放棄。幾經輾轉,到54歲他才拿到牛津的offer開始研究鋰電池,堅持不懈地研究,最終在97歲高齡得到諾貝爾獎。原生家庭有毒,但可以解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