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如花——寫在孫其峰百歲華誕之際

我曾有幸參加過孫其峰先生的生日聚會,在稻香村挑選了一隻壽桃籃筐,拎到其府上為其祝壽。午間,他的家人親朋、畫友弟子們到附近一家飯館聚餐,獨不見孫老的身影。以我的觀察,孫老的身體狀況應該可以到場,身臨其境接受大家的祝福,豈不美哉?但他還是迴避了,獨自在家吃他的小飯桌。晚年的他德高望重,桃李滿門,學生中有位高權重的上將,賓客中亦不乏達官貴人。若他樂得接受宴請出席飯局,顯然很難確保“上帝給我的時間,一分鐘也沒還給他”。故而多婉拒,連生日宴會亦不參加。其自律如此,所以也非同尋常。


美德如花——寫在孫其峰百歲華誕之際


孫老的小飯桌比一把普通的椅凳大不了多少,充其量也就能放得下三碟兩碗,還得是小碟子小碗。一小碗米飯、一小碗菜湯,青菜裡面裹了一隻海參,算是特別營養。約在10年前吧,有段時間我到孫老府上很勤,一年能去好幾回。有一次趕上他吃午飯,邀我同他一塊吃小飯桌,我問他胃口可好,他回答說不好,海參也不好吃,“吃什麼都跟吃桌子腿似的”。回想起當時的情形,我禁不住啞然失笑,誰能想到“吃桌子腿”能吃出一位百歲壽星?畫界同仁說起孫老,誰不說他創造了生命奇觀?那時我同他的愛女孫智譜教授接觸較多,多次向她表達真摯祝福,祝願孫老長命百歲。如今,祈祝成真,可喜可賀,先生果然遂了眾人所願。


美德如花——寫在孫其峰百歲華誕之際


孫老生於1920年正月二十,到今年百歲整。
我在拜訪孫老的學生賈廣健時,曾聽他說孫老是吃過大苦、住過“牛棚”的人,體質很差,耳順之年已顯吃力,上個三樓都氣喘吁吁,他見此情形,趕緊上前攙扶。孫老也同我說過那時的窘境,祈求上天讓他活到65歲。“文革”過後,畫壇復甦,想幹也能幹之事太多了,時間對他而言實在太關鍵、太寶貴了。我還聽楊力舟說,大約在孫老70歲上下(確切的年份記不清了)時,定下要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邀請他主持、主講。畫展準備就緒,及至開幕,楊力舟在美術館恭候,眼見一輛大客車開來又開走。他驚訝地獲悉,孫老突發心臟病沒能下車,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
要麼說是奇蹟呢。就是在這樣的身體狀況下,揹負繁重的教學工作且筆耕不輟,他居然一年年跨越歲月的門檻,告別耄耋,笑看耆耇,活出百年精彩。究其原因,我以為首要的理由是熱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心無旁騖,全力以赴,滿懷純真童趣,以昂揚精神換來了延年益壽。
其二,與人為善,寬厚包容,博大精深,廣受尊重。當年,趙樸初十分欣賞孫其峰的繪畫才能,說他學問深厚,有紮實的基本功。類似這類讚賞,業界還有很多。更有眾多晚輩後生願向孫老學習,教學相長,彼此雙向互動。助人為樂,自會樂在其中,有益於修心養性,福壽駢臻。孫老為人謙和,有教無類,學生眾多,一向視課徒授業為主,樂此不疲。他居住的小區有戶人家,庭院裡有一竹叢。他在路過時停下來畫雪景,被房主發現後提出跟他學畫畫,他答應下來,自此又多了一位學生。


其三,親近自然,天人合一,以天道大美哺育書畫,變寫生過程為強身健體之道。孫老酷愛寫生,一向本不離身、筆不離手,走哪畫哪。70歲前後,書畫創作進入鼎盛期。在卸下天津美院的公務教職之後,他回到故鄉招遠居住過一段時期,為住所取名“歸園”,又叫“矚遠小樓”。在這裡,他畫山畫水畫果樹,當然更多的還是畫花鳥,種植了許多奇花異卉,有空便搬只小凳坐下來寫生。寒來暑往,四季輪換,塘魚唼喋,飛鳥啁啾,只因內心喜愛,所見美不勝收。他提出“讓鳥在畫上飛起來”,其靈感便得乎此時此地。


美德如花——寫在孫其峰百歲華誕之際


其四,率真單純,清心寡慾。除了書畫,幾無所求,珍惜時間,刻無暇晷。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及到晚年,該給他的還是給了,陸續榮獲“中國美術終身成就獎”“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天津美院“美術教學終身成就獎”、中國文聯“造型藝術終身成就獎”等諸多學術界、國家級重大獎項。楊力舟同我談及孫老的藝術成就,說他閱讀《孫其峰書畫全集》感到驚訝,感到以往對老先生缺乏足夠了解,沒想到他在教學工作異常繁忙兼具許多行政事務的情況下,畫了大量作品,且涉獵書法、理論、美術教材等諸多領域,成就斐然,令人尊重,造詣高深,堪稱業界楷模。
其五,尊師重教,擔當道義,為中國畫之薪火傳承恪盡職守。孫老是徐悲鴻的學生,還在求學時,徐悲鴻曾買過他2幅作品,既是資助亦是肯定、鼓勵,督促他做到本不離身、筆不離手,只有打好基礎方能擔當重任。以孫老的天資、稟賦,對恩師的教誨自會銘記在心,謹遵師訓並一以貫之、畢生踐行。
我同孫老相遇、相知20載,視他為鏡子。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看看孫老,我們這代人的差距不言而喻。其持身以正,昭示未來,無疑是一道難得的風景。大道無私,大路通達,“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孫老的氣場忒大了,他坐在那兒,安詳、謙和、慈眉善目,令人滿懷尊崇。他作畫、書寫,在眾人的圍觀下從容揮灑,不看摹本,沒有小樣,畫由心生,真乃化境,所畫凝練素樸,宣示國畫精粹。他不斷地為人看畫、修改、演示,鼓勵大家習學書畫,擁抱美好。晚年的他雖然離開校園,卻從未卸下肩負的責任。他把自己變成一所學校,樂善好施,言傳身教,影響廣泛。


美德如花——寫在孫其峰百歲華誕之際


其六,好學不倦,勤于思考,以學養畫,精專克己。正是孫老的鏡子,使我意識到成為大畫家首先要做個讀書人,飽學方有才情,寫意源自精神。我去拜訪先生的過程中,有一次跟隨他進去臥室,是一間僅有十幾平方米的房間,光線很暗。他斜倚著床頭,隨手拿過一本正在閱讀的古書翻看。他的床堆滿了書籍,留有一塊不大的面積僅夠容身。他以書為伴,樂在其中,一本古籍讀了6遍還在溫習研讀。孫老是書畫大家,亦是美術理論家、教育家,博學精專,學養深厚。我曾讀過一則報道講,北大哲學系的老先生幾乎個個高壽,年逾90者不敢言老。哲學聯通人生,用腦有益於長壽,孫老的榜樣在此超越書畫,顯示出普遍性的人生意義與啟示。


以上所述終不過信手拈來,大致羅列,趕在孫老百歲華誕之際,聊表我作為學生的敬重之情,希望能抒情達意,喚起些許熱忱。
我們懈怠久矣,我們焦灼日甚。在我看來,孫老的榜樣及意義是天道的彰顯、給予,如果你一心向善,上天自會有一個安排。讓我們向孫老學習,力求改過自新。天上不能掉餡餅,宣紙裹不住大蛋糕,唯有踏踏實實做學問,才能收穫未來與希望。

美德如花——寫在孫其峰百歲華誕之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