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西安油膩老男人,你就無法理解吃泡饃必須手掰的那點執念


3月7日中午,西安西郊昆明路一家泡饃館正在營業,據說這是他家恢復開業第二天。讓過往行人覺得有意思的是,四個服務員戴著口罩和手套坐在窗內認真地用手掰饃。在這樣一個顧客不允許進店的非常時期,店家也是無奈才安排專人掰饃。可能許多外地人無法理解西安人為什麼那麼熱愛泡饃,既沒有一丁點菜,而且還要把硬硬的餅子掰碎了再煮著吃,尤其不能理解的是,許多西安老男人們必須要手掰饃,極其鄙視用機器壓碎的饃。

店鋪門外的顧客並不多,這家泡饃店倒擺起了大銀行的譜,門外拉起了警戒線,地上也隔一米貼了即時貼,顧客超過兩名就得按規定相隔一米排隊。好在人們已經習慣了這種操作,掃一碼通、量體溫也是水到渠成。

店堂裡的桌椅全部空著,往日光顧著收錢沒時間說話的經理此時也清閒了很多,以前顧客點餐對湯寬湯少的要求都是直接告訴服務員,如今的非常時期只能靠經理用對講機直接告訴廚師。

令人欣喜的是,泡饃館的服務員終於可以坐著掙錢了,而且一邊工作一邊聊天看外面的風景。不過看他們掰饃的效率並不算高,兩個餅子也得耗去大約7、8分鐘,照此速度,1個服務員1小時可以掰出8碗饃。

說實在的,這些服務員比我所見到的食客掰得都要大。按照傳統西安泡饃的標準,用來泡饃餅子應該是死麵或者半發酵,而且烙到八成熟。顧客交完錢開完票,拿到一隻碗和相應數量的餅子,然後就是坐下來一邊聊天一邊掰饃,掰完之後還要從底翻起來檢查一遍,唯恐有漏下大的饃塊。


比較窗戶下的四個掰饃服務員來說,樓上掰饃的服務員就看不到外面的風景了,工作環境不同,工作效率似乎大致相似。好吧,我再繼續掰扯關於饃大小的話題:按照西安油膩老男人的吃法,饃必須要手掰,而且以掰成黃豆粒大小最為自豪。常吃泡饃的老男人遇到外地來親近的朋友,必然是以請吃泡饃為首選,而且總會在指導對方如何掰饃之餘,嚇唬對方說:“如果你掰得饃不夠碎,切肉的廚師會把你的碗從窗口扔出來……”

哈!樓上包廂里居然還有五六個服務員專職掰饃。都說新冠病毒將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經營模式,是不是疫情過後,餐飲行業會出現新的工種“掰饃工”?

店堂裡空空如也,可廚房裡灶頭旁此時就顯得有點擁擠,切肉的、傳餐的、煮饃的還有往返樓上樓下送饃的,好不熱鬧。

喜歡吃泡饃的西安人,都會以傳統的“大老碗”引以為豪爽、驕傲,這下子被看不見的病毒輕而易舉地摧毀了吃泡饃的世界觀。塑料碗,你吃?還是得吃?

估計煮饃的廚師也得適應好長時間,才能習慣這種輕飄飄的塑料碗吧。

這家泡饃館的老闆應該是典型的西安老男人,不僅店裡始終不賣機器壓碎的饃,而且餅子也是工人在後廚裡現打現烙。一、二十號廚師和服務員,一天賣出去幾十碗泡饃,老闆晚上算完賬不得哭暈在衛生間?

持續四十多天的疫情終於有了緩解,對實體餐飲店打擊沉重,即使開門營業,也是比平常更高的成本,更低的營業額。也迫使傳統的餐飲必須尋找新的經營模式。食客也改變以往在店堂坐穩當就熱隨口就吃,吃完還能喝小碗湯,改為拎回家或者找個沒人的犄角旮旯囫圇著吃。不管怎麼說,有得吃,總比在家心裡惦著吃不到要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