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部分人會喜歡哪個類型的紀錄片?為什麼?

暮亭汐


現在大部分人傾向於表述行為型紀錄片。紀錄片可分為六種類型(詩意型,闡釋型,觀察型,參與型,反射型和表述行為型)。詩意型不注重連貫剪輯,觀看時需要一定邏輯推倒能力才能其中想要表達的情感;闡釋型是紀錄片上世紀經常用到的形式,它強調用自己語言來說服觀眾,現代人已經逐漸有了自己的思考,也不在接受這種強行灌輸的紀錄片了;觀察型沒有字幕,冗長而沉悶也是觀眾不太喜歡的原因;參與型不難發現是由導演現場指導拍攝的,人們覺得缺乏一定的真實性;反射型抽象難以理解,大部分觀眾也不話費太多時間去觀看。

反之,表述行為型紀錄片把真實的事件進行主觀的放大,背離現實主義的風格,如《舌頭不打結》。這一類紀錄片可以讓觀眾獲得一個比較深刻的影響,不需燒腦去思考紀錄片主要內涵,給觀眾帶來非常別緻獨特的審美感受和對影像背後的存在問題的思考。且避免了冗長、無字幕等一系列觀眾難以接受的問題,所以大部分觀眾更加傾向於表述型紀錄片。



MELODY閱讀


《舌尖上的中國》總讓人看著看著就熱淚盈眶?舌尖上的中國

這部紀錄片我也非常喜歡,看了好多遍。每每看時,內心深處的感動都被喚起,溫暖充盈至眼眶。也很納悶,為何一部講述食物的片子為何有如此力量,感人至此。我想,最關鍵是它的出發點就與其他單純展現美食的片子不同。它的出發點是人。

知乎評分 7.7

最近重溫《舌尖上的中國》,雖然距離第一次看已經過了很久但還是像當時一樣,看著看著眼眶就溼了。

其實沒有什麼很明顯的淚點,但是專業的解說、優美的音樂再加上質樸的畫面...就是讓人無法淡定。

到底是什麼在悄悄牽動觀眾的感情?

所以求助各位能從“動情”這個角度分享見解!

不勝感激。

現在連選秀節目都強調故事的重要性,可見唯有“人”方才能夠打動人心。“舌尖上的中國”的執行總編導任長箴說:“我要拍的不是食物,而是人,食物只是切入口,人才是核心。”她這一理念在七集片子中處處可覓。

在第一集 《自然的饋贈》裡,她記錄下遠洋船長林紅旗沒有收穫時承擔的壓力;她讓觀眾看到,單珍卓瑪因為沒采到好松茸而無比焦慮的臉,告訴觀眾卓瑪和媽媽在夏天兩個月松茸季節裡每天凌晨三點出門,走11個小時的山路挖松茸,掙五千元;她拍挖藕人天未亮就划船去湖裡挖藕的身影,“我家孩子上學的錢,蓋房子的錢都是挖藕掙的”。

正是如此,"舌尖上的中國"不單單展現了食物的魅力,同時展現了食物背後尋找它們,創造它們,享用它們的人的故事。人的力量讓食物除了色香味,還增添了許多額外的厚重感,增添了更多的除了“吃”以外的意義。當我們看到挖藕人滿是淤泥的腿;當我們看到小姑娘踏著晨露在天還未亮時去山裡採松茸;當我們看到朝鮮族姑娘金順姬回家跟媽媽學做泡菜,再回京時,家裡冰箱裡裝滿了臨走時媽媽準備的的家鄉土特產;當我們看到在北京的攝影師白波和家裡人一起包餃子,他一臉幸福地說,誰家面都沒有他媽媽做的燜面好吃。我相信,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的不是食物,我們看到的是人,是食物背後,人賦予他們的情懷。

當我們在香港大澳,經歷四代人的百年老店鄭祥興蝦鋪裡,76歲老人郭少芬看著老伴的遺照,回憶過去50多年裡和老伴一起做蝦醬的日子,夕陽在已經廢棄不用的蝦膏木桶上一寸寸滑過。

當我們看到這裡,誰不動容?誰能不熱淚盈眶?

當提及第二集”主食的故事“,我現在仍能記起老黃那張充滿皺紋又憨厚老實的臉。他拉著自己家裡





每日觀影精彩片段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耶]

我最喜歡記實類紀錄片,並且帶故事的最好啦[捂臉]

“我們不想做非黑即白的報道,不寫非黑即白的人生,而是想展示黑白之間的灰度。”《人間世》總導演周全對《中國新聞週刊》說。起初,他們擔心是不是呈現了太多人生的殘酷、生命的痛苦。然而,“人性的光輝是很奇怪的,當你遭遇困境的時候,當生命遭遇懸崖的時候,才會看到生命力的存在”。

紀錄片第一季的成功,讓更多醫院與他們聯繫拍攝。公安局、幼兒園也表示了歡迎。他們希望繼續拍攝第二季。拍攝了一年多器官捐獻案例的記者秦博,和攝像大哥一起去紅會登記了器官捐獻。另一位記者董路翔,則與臨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位醫護姑娘結了婚[玫瑰]。

“我們不是傳播者和佈道者,而是觀察者和記錄者。我們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讓人們迴歸到比較理性的生死問答。”不過,總導演周全說自己似乎越來越迷茫,因為最終發現,所有人需要面對的,是一些人類的終極問題。它無限複雜,卻又值得我們孜孜求索。





魚樂娛了御


開年伊始,一部“萌萌噠”的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火了。5分鐘一集的長度短小精悍,70後的學術顧問、80後的製作團隊,讓擬人化的國寶們說起話來特接地氣兒,惹人喜愛。

也不止這部片子。從這兩年算起,《我在故宮修文物》、《人世間》等一大批紀錄片成了爆款“網紅”。沒想到,嚷嚷了多少年的紀錄片的春天,就這麼鴉默雀動地來了。說到這,一些老影視人的眼圈怕是都要紅了。曾幾何時,拍紀錄片約等於陪在孔廟裡吃冷豬肉,屬於賠本賺吆喝的範疇,唯一的懸念就是賠了多少錢來為自己的夢想買單。

紀錄片之火,要分成兩個側面來看。首先,紀錄片作為承載文化、傳播知識的載體,滿足了普通百姓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一點,紀錄片成“網紅”與博物館門外排成的長隊、大劇院音樂會的一票難求等社會現象並沒有什麼差異,文化需求的爆發性增長已經是一個非常明顯和強烈的趨勢。

其次,“網紅”紀錄片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製作精良,身段柔軟。思想性與藝術性齊聚、知識性與傳播性並重,只有這樣內容、水準過硬的片子,才叫得響、站得穩。身段柔軟,是紀錄片進步的另一大特徵。不再高高在上要求觀眾來聽課,而是融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語言習慣、表達形式,將文化、傳統、知識春風化雨般傳達給受眾,自然更受喜愛。

陶鷹鼎有了表情包

我始終堅持一個觀點,即創新引領需求。曾經,中央電視臺最好的廣告時段是新聞聯播後的5分鐘,因為人們需要第一時間瞭解明天的天氣。智能手機的出現則終結了這種需求——隨時隨地,想看就看。

這深刻給文化工作者提了個醒。飛速發展的時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套辦法打天下是行不用的。文化也需要供給側改革,給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網紅”紀錄片開了個好頭。

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認為,文化是複雜的整體,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環境、改善生活方式而努力的總成績。擁有怎樣的文化生活,不僅僅體現了個人的素養和生活水平,更是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發展水準的體現。由這一點來說,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為往聖繼絕學”,需要更多地從供給端發力,滿足文化需求,促進文化發展。





我和苗三缺


我感覺是《創新中國》記錄片比較受歡迎。這是一部講述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的紀錄片。它關注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聚焦信息、製造、生命、能源、空間與海洋等深具影響的領域,在宏大的國際視野裡探討中國的創新成長以及由此引領的世界影響。該片呈現的是一場浩大宏偉的中國創新實踐,記錄身體力行推動中國創新的個體與群像,從政府、企業、個人多角度思考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該片在製作中創新性地使用了語音合成技術,是世界首部採用人工智能配音的大型紀錄片。全片共6集,每集50分鐘,內容包括《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潮起》。



幽幽會


日食不過三餐,可能我最喜歡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國》,每一次看到視頻裡面的那些製作美食的過程,看到視頻裡的那些人不慌不忙,不緊不慢的過著自己悠閒的生活,也讓人很羨慕。不過看這個紀錄片最大的收穫可能是讓自己瞭解到了祖國各地的各種不同的美食,也在幻想自己能在未來的某一天吃遍世界各地的美食。通過這個節目,也讓我瞭解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很多“吃”的文化流傳千年,已經深深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之中去。《舌尖上的中國》對食物簡單樸素的描述,對人和食材的深刻理解,都傳達出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獨特的對於美食的思考。


wuli晨風


現代人普遍生活節奏快而且工作壓力大,在看紀錄片上反而比較喜歡節奏舒緩又能一定程度長知識的類型[靈光一閃]

美食類和人文歷史類是大部分人都會喜歡的

美食類的紀錄片尤其是吃貨的愛[可愛]《舌尖上的中國》《生活如沸》《老廣味道》《戈登的家庭廚房》《尋味順德》等都很不錯

人文歷史類的就更豐富了,在這塊不僅國內有很多優秀作品,BBC出品的也很不錯,《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通史》《但是還有書籍》《食品工廠》等等都很不錯







知味食堂


音樂傳記紀錄片《尋找小糖人》。

這幾年看了不少傳記型的紀錄片,無疑《尋找小糖人》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部,這部紀錄片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是金子遲早要發光。

其實真不應該在這裡劇透一下這部紀錄片,但是還是忍不住,請大家原諒。

影宣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664, "file_sign": "fb37e886dd93d9359bc47461013e7db4\

旮旯音樂


英雄時刻,見證奇蹟。帶有正能量的紀錄片。

《中國機長》

這部電影是最近看到的最好看的國產片兒,幾乎沒有多餘的煽情,從開場到快結束,全程揪心。

如果不是看了電影,我都不知道每架飛機起飛前後要經過這麼多道嚴格的繁瑣的程序。

空乘人員日復一日嚴謹執行,一絲不苟,才能保證乘客們安全落地。

致敬!




無心1993


就我個人而言,比較喜歡人物傳記類紀錄片和人文地理類紀錄片。人物傳記類記錄篇,記錄某個人或某些人人生經歷的起起伏伏,他們如何面對低估、如何從低估中走出來、如何在最輝煌的時候做出的一些影響至深的決定,這些都可以提供現實的意義。比如《中國的紅星》,這是一部紀傳中國黨史,裡面記錄了19位共產黨領導人和紅軍將軍傳列,包括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賀龍、葉劍英等。人文地理類記錄片,可以帶人領略山河美好、世間存在,能用不同視角發現我們日常生活中真實存在又忽略的美好。比如《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拍攝了全球各地,揭秘隱藏在日常生活中,充滿戲劇性、令人驚訝的野生動物趣事,從動物行為有時候也能分析出世界的變化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