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日本史開局,繩紋與彌生

繩紋就是字面意思“繩子的花紋”,彌生是個日本地名。日本考古發現歷史最久遠的一批陶器上都帶有繩紋,根據碳十四斷代是公元前14500年到公元前300年期間的產物,因此將那一時期的日本歷史取名為繩紋時代

;在今天日本東京文京區彌生町發現的大量與繩文時代特徵迥異的器皿,斷代時間是公元前300年到公元300年,這一時期被命名為彌生時代。

探究日本史開局,繩紋與彌生

大家可能會覺得,原始社會題材有什麼好聊的?放心,“沒意思”的選題我是不會寫的,繩紋與彌生這兩個時代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穿著樹葉打獵、住山洞那麼無聊,而是內含了許多我們對於日本感興趣的話題。比如日本的文明歷史悠久不悠久?原始社會跟中國是否有交集?第一代天皇真的是繩紋人麼?以及今天的日本人長相特徵是怎麼來的?咱們將在闡述繩紋與彌生的過程中逐個解答這些問題。

探究日本史開局,繩紋與彌生

從人類劃分時代的通用標準來看,繩紋時代實際上屬於日本的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末期,發端時間點是公元前14500年,這樣算來按現有的考古證據,日本已有16500多年的歷史,不可為不長。而我們中華文明號稱上下五千年,還有一部分被國際史學界存疑,難道中國歷史比日本歷史還短?怎麼可能?

其實這裡面涉及一個起點標準的問題,前面說了繩紋時代實際上是石器時代,我們所說的是五千年“文明”。“文明”跟歷史是兩碼事。咱們不是普及《新華字典》,不做機械的名詞解釋,單從字面意思就能看出:歷是經歷、史是以前,以前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歷史。那麼文明呢?文是文字、文化,明是開化、與混沌對應。也就是說要想稱之為文明,是要具備幾個要素的,首先得有文字,另外開化往往是以城市的出現為標準的。所以並不是說經歷的一切都叫文明歷史,而是當一個民族出現文字(不管是自創還是引進)和城市後的歷史才能稱之為文明歷史。反觀繩紋和彌生兩個時代,是不具備這些要素的。

探究日本史開局,繩紋與彌生

同時段做個對比更能說明問題,公元前300年這個時間節點,是繩紋與彌生兩個日本時代的交接點,日本剛從石器時代進入金屬器時代、從原始狩獵邁入農業社會。而那時在中國已經是戰國時期,秦國正在討伐楚國;歐洲的王室正在收藏珍珠的時尚中不能自拔;埃及剛好建成亞歷山大圖書館;古希臘歐幾里得寫成了《幾何原本》。

可以說日本的歷史確實很久遠,但文明歷史就當下的考古發現來看,與世界上其他主要文明發展進度相比還是相對落後的。

繩文時代雖沒有出現城市,但已經出現了部落內部的階級分化。因為伴隨考古發現出土的除了大量帶有繩紋的陶器之外,還發現了勾玉。勾玉是一種類似野豬獠牙形狀的玉器,雖然很小但器形很漂亮,能夠在石器時代出現實屬奇蹟,至今日本天皇的那三件寶物中的其中一件就是勾玉。

探究日本史開局,繩紋與彌生

按照日本古籍的記載,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

,是公元前660年1月1日出生的,而這個時間點就處在繩文時代末期,不可能出現一個像樣的大政權,因為石器時代與集權相去甚遠。而且在日本古籍中,最早記載神武天皇的是《古事記》,成書於公元712年。那年在中國唐玄宗即位,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假設一個唐朝人在沒有考古證據的情況下,寫了一些關於原始部落的事情,你覺得可信度有多少?但也並不是說繩紋時代沒有集權就一定沒有神武天皇這個人,關於這一點我們沒必要非得信或者不信,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日本人之於神武天皇,就好像中華民族之於黃帝。

探究日本史開局,繩紋與彌生

進入彌生時代的日本有這樣幾大變化:穴居變成了幹欄式房屋、陶器變成了金屬器、出現了水稻種植。所謂的幹欄式建築就是用木幹搭成架子,上面設草房以隔潮,跟中國吳越地區的考古發現非常相似,因此很多人推論彌生人很可能是從中國吳越地區遷徙到日本的,從而帶去了金屬器皿製作工藝和水稻種植技術。

彌生時代的考古發現遍及整個日本本島,是日本由原始社會邁入農業社會的過渡時代,雖然沒有出現後來的城邦和國王,但階層分化更加明顯,出現了奴隸階層,日本人稱之為生口。關於彌生時代的生口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更為先進的彌生人來到日本後所俘虜的土著繩文人,另一種說法是彌生時代地位低於祭祀和輕壯士兵的工匠。無論是哪一種,都已經能充分證明伴隨農業社會而來的階級社會的誕生。

探究日本史開局,繩紋與彌生

彌生人並不是繩文人的後裔,而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人種,雖然都屬於外來遷徙進入日本列島的,但繩文人在前,彌生人是“渡來者”。那麼二者誰才是今天日本人的祖先呢?關於這一點單從繩紋與彌生兩個人種完全不同的體貌特徵上就能略知一二。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長相特點是一個“中位數”概念,並不代表這一地區的所有人都有這種特點,雖然長得都不一樣,但佔多數的特徵會成為外人看來的具有高辨識度的特徵。關於今天日本人的外貌特徵估計你已經腦補完了,接下來咱們來看繩文人和彌生人分別長啥樣:

探究日本史開局,繩紋與彌生

沒錯,彌生人更接近今天日本人多數外貌特徵。由於遷出地不同,兩個人種有著迥異的特徵,繩文人毛髮濃密、面龐較圓、膚色更深,鼻樑更挺、眼睛也大一些;而彌生人毛髮稀疏、面龐扁平、皮膚更白,眼睛較小。人類學斷定這兩個人種都是從東亞大陸而來,只不過繩文人是東亞眾多狩獵民族混居的後裔,遠古時期就到了今天的日本。那時候的原始人就能渡海麼?當然不可能,只不過繩文人也有祖先,就像中國的元謀人是100多萬年前就出現一樣,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很可能是日本列島與亞洲大陸相連時遷徙過去的。而彌生人由於年代相對近,公元前300年左右才出現在本島上,因此遷徙路線的研究更為明確,是從朝鮮半島渡海而來,只不過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朝鮮半島原住民遷徙,一種是漢族人通過朝鮮半島而遷徙。

探究日本史開局,繩紋與彌生

日本通過基因研究,證實今天的東京地區人的基因中,有百分之十是繩文人的遺傳染色體,更多的是彌生人基因。2019年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最新研究表明,全日本人絕大多數源自彌生人,這個概念就不是百分比了,而是純彌生人後裔,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人今天有這樣外貌特徵的原因了。如果簡單說日本人是繩文和彌生兩種人混血的後裔是極其不嚴謹的,應該說自公元前300年後,彌生人基本取代了繩文人,只有少數繩文人流傳了下來。有人說他們退居北海道成為阿伊努人,也就是日本歷史上長期存在的蝦夷(幕府將軍的徵夷大將軍官職就因此而設),但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考古和基因科學的證實,只是阿伊努人跟繩文人的外形特點相近而已。

其實按照今天人類學的主流學說——非洲起源說來看,無論是繩文人還是彌生人都屬於蒙古人種的一支,只是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由於生存環境的影響,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特徵變化而已,亞洲其他國家的人種也同樣是這個概念。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特徵變化,才有了今天這豐富多彩的人類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