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個影片,哪一項佔的費用大?

閒玩影視


拍攝一部常規的電影,需要的資金成本肯定是巨大的,首先從一個故事說起。

2006年導演甯浩拍攝的《瘋狂的石頭》大家都很熟悉吧,後來紅遍大江南北,可有誰知道拍攝過程和幕後的各種心酸。首先投資方只有300多萬的資金預算,導演甯浩沒辦法咬緊牙關開始謀劃角色,這麼點兒錢港臺明星甚至大陸三線小明星都請不起了,於是就召集了當時還不出名的郭濤,劉樺和黃渤,然後還缺兩個反派角色,還是劉德華推薦了香港的二線演員連晉出演才救急,後來徐崢聽說了甯浩的處境,主動邀約免費出演,然後王迅加入。主要演員算是勉強湊齊了,然後甯浩根據資金需要硬是在短短2個月內把全部劇情拍攝收官當然了取景地點主要在重慶,還有廣州和武漢,這部電影在當時看來不可能拍攝成功,根據估算至少需要1000萬投資,而小投資只能用普通演員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然而甯浩卻實現了,而且內地院線銷售成功突破1600萬。當獲得4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時,甯浩流下了喜悅的淚水。

那麼拍攝一部電影的成本有多少?

很多人都會想到前期製作成本,演員片酬,導演片酬,後期製作成本,宣傳成本和其他成本等等。這其中演員片酬和宣傳成本佔比最大。

第一:前期製作成本:製作成本一般指劇本版權,編劇費用,拍攝過程中的設備器材成本,劇組人員成本,交通運輸成本,美工成本等等,根據劇情的不同前期製作成本也大不相同。

第二:演員片酬:如果請港臺大腕,或者國內一線明星演員,片酬基本都在1000萬以上,更高的有2000至3000萬以上;如果沒錢投資不夠那就只能將就著請二三線小明星了,但這樣會承擔著影片發行後的低收視率的風險,所以很多投資方和導演大都會咬牙請大腕來擔當收視亮點。

第三:導演片酬:國內的知名導演比如馮,賈等,薪酬不低於500萬—1000萬,如果是不出名的導演則會低很多。

第四:後期製作成本:包括電影剪輯,特效處,理製作發行和修訂申報等,這項成本一般佔比比較小。

第五:宣傳成本:宣發包括宣傳和發行,在各大電視臺,各大移動終端媒體和網站做宣傳,宣傳成本一般包括海報和預告片及花絮製作,硬廣告、影院宣傳和海報等等。這項費用還是很大的。

既然電影投資那麼巨大,動則投資過億,為什麼投資方和製片方還是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去拍攝?,是什麼原因讓他決定要投入如此大的資金?答案很簡單,就是投資回報率,想想《戰狼2》就知道了,50億的票房哦,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電影投資都是穩賺不賠的,也有很多電影由於收視率低,觀眾市場反映較差而失敗,連前期投資的錢都收不回呢。

以上個人理解,非摘抄轉載,打字不易。[笑哭][笑哭]




心若向陽奈何憂傷


拍攝一部好的影片的話,在後期製作上花費最大,以下是:電影拍攝預算清單

1:劇本修改以及鏡頭編配:導演對現有劇本的完善工作

2:設置器材費用包括:三臺高清攝像機、攝像機備用電池若干、攝像機配重腳架三支、穩定器兩支、直軌和彎軌各4米、大小搖臂各一部、攝像機監視器三臺、導演監視器一臺、長焦鏡頭一支、廣角一支、標頭三支、遮光罩三個、按照故事場景需求配合的燈光效果設備。錄音設備、拍攝磁帶若干

3:演員根據劇本需要

4:化妝、服裝根據劇本需要

5:服裝:根據角色需要

6:場地以及道具:根據劇本設置

7:工作人員初定:導演副導演鏡頭場記演員導演、演員服裝配飾化妝場記化妝師、服裝造型師、道具組若干、製片組若干、運輸演員器材車輛食物供應、攝像師三名跟機員三名燈光師若干、錄音師、場景特效師、後期剪輯、特效編輯、場工若干

最後是在後期製作花費最大,為什麼這樣說呢,舉例:《赤壁》裡面有一個鏡頭,士兵甲戳了士兵乙,士兵乙噴血倒地。大約1秒多,40幀左右的鏡頭,一個槍頭戳破鎧甲,噴血的特效,花了2萬。

關於審核,出預告片、開展公映前的宣傳,各大網站發出新聞宣傳,首映式、公映這幾個階段,在這裡就不說明了。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祝願生活幸福,投資順利!!


重慶墊江168


自己想擁有一部屬於自己公司的微電影,苦於不知道市場價格?拍一部企業微電影需要多少錢?影響企業宣傳價格的因素有:首頁要明白自己是製作什麼類型企業微電影。其次製作一部完整的企業微電影你要知道這些:前期的策劃,中期的拍攝,後期的製作。

1、前期策劃人員需要有較深的文字功底。

2、中期拍攝人員需要完全掌握不同的拍攝設備和不同的拍攝方式。

3、製作時需要使用昂貴的設備,拍攝時長、導演班底、後期製作等,週期也關係到微電影的價格。

總之製作一個企業微電影需要考慮時間,設施,人力等各方面的因素,所以價格都是根據客戶方面的具體要求而定的。一般小型工作室製作微電影只要素材就夠,套剪別人版權的素材用。

費用基本就是後期剪輯、配音及特技、片頭片尾製作的一些費用,一般按分鐘計費,三維(論秒計費)除外。定價最終以企業要求而定,沒有較為固定的行規費用。

收費一兩萬也能做,但是會涉及到侵權等問題,祥禾盛世一般不建議這樣做!

微電影的價格因素很多,主要根據製作要求和創意方案來定。按照規格和價位大概分為以下

價格3、4萬左右標準型:數字標清拍攝,三維動畫特效,配音、配樂,小搖臂、軌道等簡單輔助設備。價格7萬左右品牌型:高清拍攝,後期特效製作,配音、配樂、搖臂、升降、軌道、燈光等大型輔助設備。著眼於品牌形象塑造,深挖企業特點和企業文化價格50起普通的十幾分鐘的也得幾W吧當然加特效拍攝規格演員什麼的前期後期價格都很靈活了就很貴了,小企業50萬到一百多萬不等。大企業請明星也不過分,幾百萬到一千萬不等。這個沒有固定的,要看很多因素,看你選擇什麼樣的製作水平,多長時間,是不是全部交給一家微電影製作公司製作等等,要看具體情況的。

祥禾盛世是一家專注為客戶拍攝最有價值的宣傳片、微電影的綜合性文化傳媒機構,擁有資深的行業經驗,以客戶的需求為出發點,站在用戶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拍攝足跡遍佈大江南北,擁有很多火爆熒屏的宣傳片、微電影等。是需要拍攝微電影、宣傳片的最佳去處。

從你的提問來看,你想投資的電影,應該是和戰爭或者武俠相關的有打鬥場面的戲。這類戲的支出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場地、道具的租賃費。這類費用相對比較固定,具體的可以和一些影視城談。這類費用按天來算,按場地大小,費用從幾千元至幾十萬元一天不等。我們折中計算,租用15天,每天2萬元,這筆費用大概在30萬元。道具按件或批次計價。2:拍攝班底的勞務費。這個費用視你的拍攝週期而定,國內的電影播放時間通常都是90分鐘,室內和外景的拍攝週期一般1個月就能搞定;後期製作的時間比較長,這主要看你對電影特效的要求了,如果單是剪接、配音和合成通常1-2個月也能結束。如果是較高難度的製作,時間跨度可能長達1年左右,而且,需要的製作人數就多,相對費用較高。一般的投資班底,非著名導演、攝影、主要演員、化妝等,1個月費用在30-40萬左右,不包含伙食費和長跨度的後期製作費用。3:至於你關心的臨時演員的費用,這個價格比較便宜,戰爭題材的臨時演員,可以直接和影視學校及地方的駐軍或者武警部隊聯繫,打包談價,會比較便宜;武俠題材的可以找一些經紀公司,一般臨時演員的價格在30-50元每天,包一餐盒飯。至於費用多少,視你的人數而定。


順其自然LCD


最少100W其中包括上下打點營業執照地契建築成本人員工資版權歷史上最低成本的電影

呵呵,其實你自己拿著一部DV去拍,都可以拍電影啦,那知要多少成本。

如果要說是在北美的票房榜上有留名的最低成本電影,大概是《女巫布萊爾》吧,全劇號稱只用3個演員,一部DV完成~~~賺了一億以上


XP12864456


根據每部電影的性質不同,電影各項支出的分佈也有所差別。我們將從電影成本的總體分佈、電影成本的各部分變化及電影營銷成本三方面,解答題主的問題。首先我們來分享一個關於電影預算的研究,此項研究依託於研究者整理出的一個含107項預算的數據集(從小成本電影到好萊塢主力大片都包含在內),顯示了目前電影成本的主要分佈和變化趨勢。

一般來說,電影的成本分為四部分:

  • 線上費用。這是指參與電影製作的主創人員的相關費用,包括編劇、製片人、導演和少數一線演員。
  • 線下費用。這是指電影拍攝中未計入線上費用中的所有人員和所有物品的相關費用。
  • 後期製作。挑選原始素材並將其製作成成片的相關成本。
  • 其他。以上未包含的電影製作成本。這一般包括保險、會計、融資成本、經常費用、現場開展的宣傳工作,如拍攝幕後花絮。

首先來了解一下總體情況。考慮到電影類型和規模的差異,從廣義上來說,電影預算組成大體相當,這一點很有趣。線上成本佔總預算的16%-26%,製作費用佔56%-74%,後期製作佔7%-13%。其他成本的變化最大,在1%-8%之間。

讓我們更詳細地看看各類成本。預算低於5000萬美元的電影的線上成本基本差異不大,在總成本中只佔四分之一不到。最大規模的電影線上費用支出的比重更小,儘管要記住,如果一部1.6億美元的電影線上預算支出佔四分之一的話,那麼我們所談的則是由一小撮人瓜分的4000萬美元的支出問題。製作成本同樣差別不大,佔總成本的一半多一點,而隨著電影預算規模的增加,製作成本則接近總預算的四分之三。

相對而言,最小規模的電影后期製作的支出最高,預算500萬美元以上的電影的後期製作一般佔總預算的7%-9%左右。後期製作的預算分配情況的確會因預算規模而有很大差異。電影製作方面的歷史成本以及特定項目問題的變化(如法律成本)綜合作用的結果。

線上成本

公眾可能合理認為,電影編劇成本不會隨預算而增加,因為這還是一小撮人在電腦上創作出來的。事實上,這項成本確實會隨預算而大幅增加。預算最大的電影的編劇支出比重是預算最小的電影的兩倍。

  • 薪水上漲:與編劇的能力和經驗水平相匹配。
  • 額外的開發人員:幫助尋找和獲得素材。
  • 書或劇本等素材的授權費用。
  • 獲得系列電影版權的費用。例如《終結者3:機器的崛起》(Terminator 3: Riseof the Machines)的開發預算達到近2000萬美元,就是因為製片商不得不購買《終結者》系列電影的版權。他們後來對《終結者4:救世主》(Terminator Salvation)的製片商的版權出售價格為2500萬美元。

製片人的成本也隨著預算規模而增加,預算750-1000萬美元的電影的這部分成本佔比最高,達到18%,預算最大的電影的這部分成本佔比則又降至6%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製片人也可能會有其他方面的收入。他們的製片公司可能要收取一定的費用,他們也可能擔任項目編劇或導演,並且他們可能享有影片的利潤分成。

導演(及其隨行人員和裝置)的成本也大致隨預算而增加,雖然並不始終如此。導演往往還擔任製片人或編劇等其他職務。這導致他們的總薪資在預算中的佔比情況變得更加複雜。例如,在《神秘村》這部電影中,奈特·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的總酬勞是1000萬美元多一點,但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作為導演的酬勞。他的劇本版權費是720萬美元(加上30萬美元的改編費),製片人酬勞是250萬美元(加上50萬美元的製片管理費用),而導演酬勞只有233384美元。

演員成本

演員成本一般分為三類:

  • 線上演員:這些是參與電影製作的主要演員,有時稱為主演或“大牌演員”,因為他們的名字會出現在影院招牌電影片名的上面。
  • 其他演員:在線下製作部分,你會找到有角色和對話的所有其他演員的名字,包括從配角到只出現在一個場景中的龍套。
  • 臨時演員、客串和群眾演員:這些是充當背景的人員,扮演正在作戰的士兵、正在進餐的顧客或正在大喊的群眾。

遺憾的是,不同預算的電影在界定這三類演員方面不太一致。有的預算電影只列出“演員”,有的將臨時演員納入“非主要演員”中,還有的則有對所有不同類型都進行分類。研究者將所有演員類型合併成以下圖表。

製作成本

我們來看看線下製作成本。線下成本項目繁多,所以研究者重點介紹了一些選擇性項目,來說明它們隨著預算的增加有何變化。第一組是隨預算而增加的成本。隨著總成本的上升,美工部、外景成本(包括攝影棚和佈景成本)以及現場特效在預算中的佔比會增加。

下一組是相對規模隨預算增加而縮小的成本。要記住的是,總成本金額可能仍有所上漲,因為我們在這裡所衡量的是其在總預算中的佔比。攝影部在預算最小的電影中的成本佔比約為5%,在預算最大的電影中的成本佔比僅為2%。場務和電氣(即照明)成本與現場音效成本一樣也隨預算增加而下降。

線下製作的最後一組是規模基本保持不變的成本。出行和生活成本(包含所有交通、住宿和餐飲費用)、服裝和妝發都會隨預算總成本而小幅增加。

後期製作成本

後期製作的關鍵組成部分(即畫面和聲音元素的組合、剪接和精修)相對於總成本略有縮減,會隨預算增加的主要後期製作元素是音樂。這既有電影配樂成本和規模增加的情況(即收費更高的作曲人與一大批音樂人合作的情況),也有知名藝術家的授權樂曲的使用增加的情況。

其他成本

最後,要談到預算總表的最後一部分——其他成本。這是指不同預算的電影之間變化很大的各種其他成本,重點談談的兩個項目是兩種形式的保險。

第一種是在電影製作過程中需要用來保護演員、工作人員、設備和外景地的一般保險。這類保險費用會隨預算增加而減少,但大體約佔總成本的1%。實際保險成本往往與線下製作成本掛鉤,而不是與電影總成本掛鉤。所以,如果你習慣於支付高於1%的保險費用,那麼這可能是因為計算方式與研究者今天的研究所用的方法不同。

第二種保險是完片擔保(Completion Bond),這是有效的投資人保險。完片擔保公司會以收費形式,同意在最終影片製作失敗的情況下,提供電影製作保險。他們擁有聘用和解聘權,如果他們認為預算和或進度未達成,就會介入。他們會採取行動,讓電影製作工作迴歸正軌;如果失敗,他們會把投資人投入的資金歸還給他們。

預算最小的電影很難獲得完片擔保,因為這類影片資金不足,而且它們天生製作風險更大,因此鮮有擔保公司願擔風險。研究者並不完全肯定為什麼預算最大的影片的完片擔保成本會有所下降。

在一部電影拍攝完成後,還需要營銷推廣來讓電影為大眾所知,進而實現票房口碑的豐收。“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商品也離不開營銷推廣,這個道理對於電影產業來說當然同樣適用。接下來我們分享的研究就通過分析過去十年所發行的1288部電影的營銷支出的業內專業估算數據,展示了英國電影營銷的支出情況,讓我們瞭解西方電影市場營銷領域的現狀。

營銷支出與票房收入相比如何?

發行方用於電影宣傳的幾乎所有資金都會在電影上映前掏出來。因此,在電影上映,並開始從買票觀影的大眾那裡把錢收回來之前,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錢是否花得明智。為了對此加以說明,研究者計算出影片的票房總收入是營銷支出的多少倍。就是說,如果一部電影的營銷支出是100萬英鎊,票房總收入是300萬英鎊,那麼倍數就是3倍。反過來,如果300萬英鎊的營銷支出帶來100萬英鎊的票房總收入,那麼倍數就是0.33倍。營銷支出超過票房總收入(即倍數小於1)的影片佔到十分之一多一點。

乍一看,你可能推測認為,另外89%的電影都是盈利的,但在那之前,我們要想想“總收入”是什麼意思。筆者以前曾詳細談到過這個話題,那麼在這裡就簡單說一說。要弄清發行方的淨收入,我們首先要扣除增值稅(目前為20%)及影院所佔的份額(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假設為50%;但這裡有更多相關內容)。那麼,發行方要想收回全部電影營銷支出,倍數至少要為2.5倍。利用這個大概的經驗法則,40%的電影無法通過票房收入收回營銷支出。此外,發行方往往會先扣除他們的相關費用,然後再償付營銷成本。這意味著,倍數要達到近3.5之後,銷售代理才能回籠資金(然後,銷售代理再扣除他們的相關費用和成本後,再把剩下的資金返還電影製作方)。這是這段時期在英國發行的55%的電影都邁不過去的門檻。

發行方會不斷投錢去填無底洞嗎?

如果半數以上的電影都不可能收回足夠的資金來抵償營銷成本,那麼發行方為什麼還要花這麼多錢來進行電影營銷呢?原因在於:

  • 熱門電影可能大賣。緩慢穩定的收益不是電影業的常規,很多虧損而只有一小部分電影大賣才是常態。每次發行一部新電影都有點賭博的意味,希望贏一把大的。
  • 不斷增加的營銷支出可能提高影片在後續平臺(如VOD和DVD)上的觀眾需求量。這些平臺要比影院放映的利潤率高得多。
  • 營銷可提高影片的感知價值,以便向電視和訂閱串流平臺收取更高的電影授權費。這類交易的利潤率遠遠超過99%,因為交付成本幾乎為零,而且也沒有額外的營銷支出。
  • 製作電影的製片方或電影公司的合同義務可能規定發行方要投入一定的宣傳資金。

電影預算隨著投入資金的增加會發生變化,以上數據根據電影總投入情況的不同,為大家呈現了一個較為全面的電影成本分佈狀況,希望能夠讓各位讀者獲得對電影成本的整體認知,也給中國的電影人提供一個參考。


娛樂竄天炮


  就國內而言,我相信絕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會是演員,其次便是後期特效了。

  歸根結底電影無非就是演員+劇情+後期製作。製作路線通常就是收劇本——尋找投資人——物色合適的導演以及選角,然後編劇開始幹活,規劃某地取景拍攝,拍攝完成交移後期,開始選片花預告然後鋪天蓋地的進行宣傳。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其中那個環節,都是需要資金運行的。而排出掉一些另類的鮮肉流量商業電影,影片通常都是爛+俗,演員出演費用高昂外,大致電影的經費都是燃燒在後期上面的。在這個以畫面為主的年代,電影多多少少都需要用上特效剪輯,因此絕大部分電影投資都是用在這方面上。


要乖乖


1、服裝道具費

2、人工成本費

3、場地租用費

4、車輛使用費

5、器械耗材費

6、團隊製作費

7、演員聘請費

8、購買劇本費

大概還有什麼衣食住行之類的我也歸納在人工成本里面了,拍一部好的影片,哪一張都費錢,如果非要說哪一項最費錢,那就應該是人工成本了,個人見解哈,歡迎批評指正!


Tao行中國


那就要看你有多少資金預算了,想在哪個方面多花錢了,如果你要是想拍攝院線電影,最後還有一個宣發的費用,宣發可不是一筆小費用歐


大志娛樂剪輯


就目前情況來看,最佔費用的是演員這塊,以內地娛樂圈看,一部作品的三分之二的資金幾乎都是用到了明星身上。
其實我覺得一部好的作品不光是演技,剪輯最主要的就是特效。
所以說如果三分之二的資金用在特效上面,至少不會被罵做是五毛特效。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8f014b5989c84db5b2f7e83649082747\

閱聞天下


演員的費用是佔了一部影片的大半資金,如今娛樂圈內的一線影星一位費用高達幾千萬,二線影星費用也需要花費好幾百萬。所以後面項目中只能能省則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