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樓夢“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看古代奇特的文化——笏

有一種奇特的文化,見證了朝代的更迭,見證了王朝的興衰,見證了3000多年的歷史,這就是古代官場奇特的——笏文化。

從紅樓夢“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看古代奇特的文化——笏

——【01】——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紅樓夢》開篇就引出古代官場奇特的“笏”文化

不得不承認,《紅樓夢》確實是一部奇書,奇就奇在它全面濃縮了中華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就連古代官場奇特的“笏”文化,也在書中得到精彩紛呈的體現。

《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說甚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槓,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就借歷經坎坷的甄士隱,註解瘋癲落拓的跛足道人《好了歌》,成為這首《好了歌注》。

在《好了歌注》的開頭,就引出奇特的“笏”文化。

面前這簡陋的空蕩蕩房子,曾經坐滿了朝廷大員,他們隨身攜帶的、代表身份地位的“笏”,層層疊疊地堆滿了白玉床。

從紅樓夢“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看古代奇特的文化——笏

“笏滿床”出自一個典故。據《舊唐書•崔神慶傳》記載:開元中,神慶子琳等,皆至大官,每歲時家宴,組佩輝映,以一榻置笏,重疊於其上。

後來“笏滿床”引申為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六十大壽時,七子八婿及各大官員皆來祝壽,由於他們都是朝廷裡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拜壽時把“笏”放滿象牙床。

根據典故,“笏滿床”被畫家畫成畫,被戲劇家編成戲,被小說家寫入小說。

曹雪芹的《紅樓夢》中,不僅在開篇提到“笏滿床”,引出“笏”文化,而且在書中多次提到“笏滿床”和“笏”。賈母做壽時點“笏滿床”的戲,過年節慶活動時提到多次“笏”……

“笏”文化,猶如《紅樓夢》之眼,隱隱約約地貫徹著全書,見證著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尊貴至極、繁盛至極,到衰敗至極、沒落至極的全過程。

曹雪芹,就在看似不經意間,將古代官場奇特的“笏”文化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讓人總想一探古代這種奇特的官場“笏”文化,究竟有著怎樣的淵源和魔力。

從紅樓夢“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看古代奇特的文化——笏

——【02】——

從商朝起源,到清朝廢除,“笏”做了3000餘年跌宕起伏的官場文化之負載

“笏”,也叫笏板、朝笏、圭簡、朝簡、朝板、秦板等,是古代官員上朝時,手中持著的用以記事和繪畫的長條形板子,在歷史電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

“笏”起源於商朝。起初的“笏”是木製和竹製的,長二尺六寸,寬三寸,相當於現在的長50釐米,寬5釐米。形狀狹長,頭部漸狹呈圓平形。

由於當時沒有紙,人們記事和繪畫都在木板和竹板上進行,所以這種木板和竹板,並不是官員才有的專利,而是人人都可以使用。只不過官員上朝時使用的叫“笏”或“朝笏”,不上朝時使用的叫“簡”或“牘”。

東漢劉熙的《釋名》中說∶“笏,忽也,備忽忘也。”,可見,“笏”就相當於現在的記事簿,是拿來記錄事物的。

從紅樓夢“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看古代奇特的文化——笏

“笏”在當時的官員中使用,沒有貴賤職級之分,每個官員都用一樣的木製和竹製的“笏”,《晉書·輿服志》記載:“古代貴賤皆執笏,有事則搢之於腰帶”,就是最好的說明。

到了秦漢以後,“笏”的材質有了增加,“笏”的使用也隨著官員的級別有了變化。“笏”除了木製和竹製的以外,還有玉做的和象牙做的,官員的職級不同,上朝時所持的“笏”,也有了象牙笏、玉笏和竹笏、木笏的區別。

三品以上官員用象笏,四品、五品官員用玉笏,稱為玉板,表示官大地位尊貴;六品以下官員用竹笏和木笏,稱為木板,表示官小地位也較低。

到了唐朝,改為五品以上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和木笏。宋朝時,仍舊是五品官以上的官員持象笏,六品以下的官員則用竹笏,不再用木笏。

發展到明朝的時候,五品以上的官員持笏上朝,六品以下的官員上朝就不用持笏了。

到了清朝,習慣於馬背上作戰生活的滿族統治者,在以往的傳統中沒有持笏上朝的習慣,他們上朝時喜歡直接看著皇帝,皇帝的指示和誥令也有專門的文官用紙筆記錄,就廢除了官員上朝持笏的制度。

從此,“笏”退出了歷史舞臺,作為官場奇特文化負載的——“笏”也成為見證歷史的獨特文化圖騰。

從紅樓夢“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看古代奇特的文化——笏

——【03】——

從記事用品到身份地位的象徵,“笏”文化的功能,逐漸演變成權力的象徵。

最早的“笏”,猶如紙張,只有記事和繪畫的功能,完全是一個記事簿。就算官員上朝時使用,也不帶有任何政治和級別的色彩,都是普普通通的記事用品。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特別是漢代發明紙張以後,作為記事用品的“笏”也漸漸發生了變化。

先是在材質上亦演亦烈,從簡單的竹木做笏板,到用名貴的竹木做笏板,演變成用上好的玉做笏板,再後來演變成用珍稀的象牙做笏板。

官員上朝所持的笏板也跟著有了區別,職位從高到低,笏板也從象笏、玉笏、竹笏、木笏,直到沒有資格持笏。

“笏”成了一個人身份地位的象徵,從手中所持的笏,就可以判斷出他官職的大小。這時的官員,無論上朝還是聚會、出行,都隨身攜帶著笏,以便大家根據官職大小稱呼和接待。

《北史·李穆傳》,就對“笏”這種官員身份地位的象徵,做了記錄∶“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也就是說,李穆一家有百餘人位居高位,都持象笏。

從紅樓夢“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看古代奇特的文化——笏

在官宦之家,都有一張上好的白玉床或象牙床來放笏,凡官大的和官職多的人家,每到節日慶典和舉行宴請時,白玉床上堆滿層層疊疊的笏,真是榮耀至極、尊貴至極,就像曹雪芹《紅樓夢》中寫的

“笏滿床”一樣。

“笏”文化亦演亦烈的最後,變成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象徵。它除了擁有記事備忘和代表官員身份地位之外,還起到對九五之尊的皇帝表達尊崇的禮儀作用,代表著古代皇帝至高無上的威嚴和權威。

入朝議事的官員,不能挺腰抬頭直視皇帝的真容,必須用笏板遮著自己的臉,即使在上奏事情的時候,眼睛也只能盯著笏板。

後來尊崇道教,“笏”也被一度作為道教中的一種重要法器,在做法事時使用,但使用時都是兩手恭恭敬敬地執朝笏於胸前,表示法師向帝尊奏告,以表敬意 。

從紅樓夢“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看古代奇特的文化——笏

——【04】——

“笏”文化帶來的幾點啟示和思考

◎◎ 源遠流長的“笏”文化,不僅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而且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的是,“笏”文化也對亞洲各國具有很大的影響,極大地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早在唐代遣唐使盛行時期,中華文化迅速與世界接軌,笏板文化也流向世界,對日本、韓國和越南等地,造成極大的影響,在他們的國度,官員上朝時也學著中國使用笏板。

現在許多東亞的傳統戲劇裡,也和中國的歷史劇一樣,朝廷官員上朝議論朝政,手上都還拿著笏板。如今日本的影視劇中,也仍能見到笏板的身影。

可見,“笏”文化的影響有深遠。

從紅樓夢“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看古代奇特的文化——笏

◎◎源遠流長的“笏”文化,對後世具有激勵的作用,常常被後代人當做前進的目標,來激勵自己,奮發上進。

笏板既然曾經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是一家人尊貴榮耀的具體體現,理所當然就會被後代人,引以為榮,並作為激勵自己和家人的目標,作為光宗耀祖、奮發上進的目標,併為實現目標不懈努力、不懈奮鬥。

據說,明朝著名的散文家歸有光小時候,奶奶就經常把他祖爺爺做官時用過的笏板拿出來勉勵他,說:“這是你祖爺爺當年用過的笏板,你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做一個能拿笏板的大官”。

就算家裡沒有持過“笏”做大官的人,也會用持笏做官來激勵自己和家人奮發有為。

“笏”文化就這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實現理想而努力奮鬥,它所彰顯的激勵作用不言而喻。

從紅樓夢“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看古代奇特的文化——笏

◎◎源遠流長的“笏”文化,在“笏”從實用到權力象徵的嬗變中,反映了中國長期以來官本位思想的泛濫,以當官理應造福於民的思想和本質相去甚遠。

自古以來,官如舟,民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歷朝歷代,凡是順應民意為民造福的,都能長久,反之亦然。

作為古代官場奇特的“笏”文化,在不斷演變中,逐漸從記事繪畫的實際用品,演變成象徵權力地位的官位符號,具有了無上的權威性。

這種官本位的思想,已經偏離了執政為民的初心,所以到了滿清,被徹底廢除。

縱使朝代更迭,歲月流逝,但見證了三千多年曆史的“笏”文化,它所承載的古代獨特文化的歷史和影響,卻永遠不會被時光所淹沒,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