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王侯隨感:英雄人物雖去,英雄信念不老


「原創」王侯隨感:英雄人物雖去,英雄信念不老

英雄人物雖去,英雄信念不老

——觀《離開雷鋒的日子》有感

今天是雷鋒紀念日,通過網絡平臺,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離開雷鋒的日子》這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這部影片講述了1962年8月15日,本影片的主角喬安山在一次倒車時車尾不慎撞倒了一旁的木柱,倒下的木柱砸到了雷鋒。那個助人為樂,受到無數鄉民愛戴的雷鋒,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2歲的夏天。雷鋒的離去,帶給人們無盡的悲痛與惋惜,也給喬安山的心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喬安山決定,餘生漫漫,他要用一生的時間延續併發揚雷鋒精神,完成班長未完成的使命。

我不敢去想象,對於一個士兵來說,開車撞死班長,是怎樣的自責悔恨;對於戰友不斷的勸說又不斷的澄清班長離開的噩耗,是怎樣的悲痛萬分。沒有人知道在哪個下午,甚至在此後的35年裡,喬安山心中是怎樣的糾結,又是怎樣的沉重。他選擇了默默的善待生活,不斷的向班長靠近,在別人眼裡,他不懂變通,不懂為自己留下後路,可他自己明白,那是他對班長最崇高,最有價值敬意。

日子一天天過去,社會一天天進步,捫心自問,自詡"現代社會精神少年"的我們,還記得那影響過一代又一代人的雷鋒嗎,還記得那傳承了一代又一代的雷鋒精神嗎?看完電影,我心中驚詫,對於這位無私奉獻的偉大英雄,我就像影片中喬安山的兒子一樣,認為社會在進步,時代精神在不斷被刷新不斷被詮釋,老一輩人的信仰已經跟不上潮流了。可我們忘記了,"人之初,性本善",雷鋒精神不僅僅是雷鋒自己無私奉獻的榮耀勳章,也是對我們的內心,本性的最好表達。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質疑,有人嘲諷仍會有像"當代雷鋒"郭明義這樣的出現;就是為什麼有人做好事不留名說:"請叫我 '活雷鋒';就是為什麼雷鋒精神經過幾十年的洗禮經久不衰,依然有人在踐行……不可否認,雷鋒精神就像一星火苗,點燃了我們孤寂的心。

雷鋒已經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雷鋒精神應該永遠在我們的身邊發光發熱。我認為,讀懂雷鋒精神,踐行雷鋒精神,傳承雷鋒精神,才是這部影片真正想表達的,更是像喬安山這樣千千萬萬個履行著雷鋒精神的人所希望的。


「原創」王侯隨感:英雄人物雖去,英雄信念不老

作者簡介:王侯,女,蒙古族,中學生。喜愛讀書、彈奏古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