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看不起司馬篡魏,而又默認曹丕篡漢這一事實?

歷史一書生


這的確是一個很諷刺的事情,不過這個問題的確有討論的價值。本質上都是謀反篡位,為什麼曹家就要比司馬家名聲好得多呢?

既然要對比兩者,那麼分析之前,我們不妨費些口舌先把兩個人篡權的過程簡述一下,方便比較:

首先是曹丕篡漢,公元220年10月,漢獻帝劉協在百官聯名上書的“勸諫”下,最終宣佈退位並將皇位讓給曹丕。曹丕在此過程中故作推辭,在“三讓”之後答應接管皇位。同月,曹丕稱帝,立國號大魏,定都洛陽,自此歷經一百九十多年的東漢王朝徹底拜拜了。

其次是司馬氏篡位,曹丕在位期間司馬家還不成氣候,是曹丕為了抵抗蜀漢的入侵把大權交給司馬懿。可以說司馬懿是曹丕一手提拔起來的,當然這個前提是曹丕、曹植爭位之時司馬懿是站死了曹丕這邊。

但是曹家這幾任皇帝死的都太早,繼任者年少,作為託孤大臣的司馬懿和曹真、曹爽開始政治鬥爭。曹氏核心成員逐漸不滿司馬懿獨攬大權危及皇權,可以說在曹芳即位後司馬懿過了一段非常難受的日子。最終在曹芳和曹爽離開洛陽去高平陵掃墓的時候,起兵政變控制都城。在這場政變中司馬氏把曹爽、曹羲、曹訓、何晏等曹氏核心成員連根拔起,也是這場政變打下了司馬氏篡位的夯實基礎。

但是有一點我們需要講清楚,司馬懿儘管清除了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宗族,可司馬懿依然是魏臣。司馬懿和曹操差不多都是在排除異己的過程中,給自己的後代鋪好了謀篡的道路。司馬懿和司馬師相繼去世後,司馬昭廢了曹芳扶持傀儡曹髦上臺,咱們常說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說的。最終不甘坐等死亡的曹髦選擇主動出擊罷黜司馬昭,得到消息的司馬昭派兵截殺,皇室成員說殺就殺,曹髦也英勇戰死。也可以看出此時的魏朝和當年的東漢已經沒什麼本質的區別了。司馬昭死後,司馬炎繼承晉王,在朝中大臣的默許下讓魏元帝曹奐讓位,順理成章的成為晉朝的開國皇帝。

可以看出,曹篡漢和司馬篡魏基本上流程是差不多的,但是還是有些地方不一樣。我們就通過對比兩者有差別的地方來分析問題所在,那麼咱們回到問題,為什麼兩個家族同樣是篡位奪權,但是曹氏就要比司馬氏更能得到人們的認可呢?

一、先看奠定基礎的曹操和司馬懿兩個人,這就很明顯了,司馬懿是曹操的臣,司馬懿可是兩朝託孤重臣。在我們眼裡,司馬懿發動政變的過程不忠不義,對不起“託孤大臣”這四個大字。排除異己可以理解,但是方式不是僅有屠殺這一個選擇。即便是曹爽排擠司馬懿,也沒有說非要治他於死地,司馬懿的所作所為已經嚴重威脅到皇室的地位。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覺得司馬懿是偷偷摸摸地竊取政權,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忠義”二字看得十分重要,不然我們為什麼如此推崇關羽?

這是我們排斥司馬氏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為臣不忠。

二、可能有人說了,曹操嚴格來說也是不忠啊,那就得看下一代的對比了。我們再看曹丕和司馬昭這兩位,曹丕實為篡位,但是人家表面工作做得好啊,人家在劉協面前那可是畢恭畢敬。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確實是群臣上疏讓劉協退位,劉協也確實是禪讓給曹丕的。更關鍵的是劉協死後,人家曹丕那是哇哇大哭,心裡怎麼想的先不說,演出來確實有模有樣。

再看司馬昭,都傳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種話了,還是皇室成員說的。這兩者一對比,能一樣嗎?曹丕是三讓三推”委屈“的當皇帝,司馬昭是廢了立,立了殺,殺了再立。司馬昭的演技太拙劣了,野心都蓋不住了,幹著不忠不義的事,面子工程還沒做好,不被罵才怪呢!

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近現代的文學影視作品對人物的刻畫根深蒂固,無論在《三國演義》、《新三國》還是其他三國題材的作品中。司馬氏所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竊國卑鄙小人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一提到竊國,大多數人都先想到司馬懿,其實司馬懿連皇位都沒坐過。這就是筆桿子的力量,刻在人心上的成見,而且這種往往是人們最難以逾越的。

其實我們仔細琢磨琢磨,曹氏和司馬氏的所作所為有什麼本質區別呢?不都是篡位奪權嗎?可是咱們自古以來的人情就是這樣,虛偽的面子上的周旋比明目張膽的我行我素就是有很大的區別。

就像過年大人給小孩子壓歲錢,小孩越是一個勁地推脫大人就越是誇小孩懂事,可是小孩大人心裡都懂,有錢誰不要?

當然,更重要的是,曹魏雖然沒能大一統,但是一直在努力中,而司馬氏的晉朝,導致了外族第一次入侵。包括後來的金朝、元朝、清朝等,也都是在這期間埋下的隱患啊……

就個人情感來講,楊角風對曹操很欣賞,對司馬懿,不太感冒,或許這也是一個原因吧!


楊角風發作


司馬篡魏和曹丕篡漢最大的區別一是得天下的方式不一樣,二是對前朝皇帝的方式不一樣,三是最後的成果不一樣。

第一、曹操雖然是漢臣,但是不過是一個典軍校尉,之後是靠自己在東漢末年的混亂局面下打出的一番事業,並非全部來自於漢朝的恩惠。

而司馬懿的地位全部來自於魏,被曹操徵召以後一路官至太傅,四代老臣,兩朝顧命,受魏國大恩。在漢代,是很注重這種提拔之情的,對於提拔自己的人要報恩。司馬家以受魏恩而篡魏,和曹家自己打下江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第二、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獻帝在曹操手裡不過是個傀儡而已。但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漢室衰微,獻帝本來就是一個傀儡,特別是到李傕和郭汜時期,兩個人為了奪權互相交戰,分別劫持了獻帝和眾臣,後來更是一起追擊獻帝。獻帝和大臣一路逃亡,狼狽不堪,後來直到曹操將獻帝迎到許昌才得以安定下來。雖然曹操這麼做是有自己的政治目,但是無疑也讓獻帝受益不淺,避免了亂世之苦。

而且在後期雖然獻帝也曾經想奪回權力,授予董承衣帶詔,讓他聯合大臣對付曹操,事敗以後曹操僅僅處死了董承等人。獻帝皇后伏壽也寫信給自己父親要求他剷除曹操,事發後也是囚禁了事。曹操還將幾個女兒嫁給獻帝,固然是為了加強對獻帝的控制,但是也是為了控制和獻帝的矛盾程度,不想公開鬧到雙方翻臉的程度,恪守最後一絲底線。

而魏明帝曹睿臨死前託孤給司馬懿時,曾經讓兒子曹芳抱著司馬懿的脖子,叮囑司馬懿勿忘今日之情,從感情上來說,司馬懿和曹芳要比曹操和獻帝密切的多。但是司馬家對曹芳卻刻薄的多,曹芳被廢黜後,司馬師不僅殺了曹芳皇后張氏,還把他的貴妃邢氏送給了孫壹,極盡羞辱之事。而司馬昭更是派人殺了魏帝曹髦,只拋出成濟兄弟這兩個小卒頂罪,刻薄至此,也是少見。

第三,曹操雖然沒能統一全國,但是很大程度平定了東漢末年的混亂局勢,減少了戰亂。在魏國建立以後,魏國統治下的地區逐步恢復安定,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即使到魏國滅亡,也沒有出現大的動亂。從這點來說,曹操一家還是有功勞的。

而司馬家則不一樣,在統一以後司馬炎驕傲自滿,荒淫無度,繼位者更是傻子皇帝司馬衷,無能至極,以不食肉糜出名,短短時間就因為八王之亂引發了五胡亂華,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混亂,大批民眾因此喪生。

曹家是讓亂世安定,而司馬家造成天下大亂,遺禍百年,兩種不同的結果自然也讓人感受不一樣。


不沉的經遠


很簡單啊!

1.東漢末年,刺史,太守,州牧,豪強,黃巾等混戰。

曹操的地盤兗州可是四戰之地,但是地盤是魏武帝一刀一槍幹下來的!

孤身一人獻刀刺董卓,追擊遇到徐榮差點喪命,濮陽攻呂布之時,要是抬頭就差點被呂布斬頭了,宛城戰張繡之日;差點就全場jj了,赤壁遇周郎,差點回不去了,華容逢關羽;演義裡就在關羽一念之間,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那一次不是生死之間。爭奪天下,就是這麼兇險!

司馬家呢!

創業比曹操起點好多了!在曹操創下的盛世裡創造自己的盛世!

2.司馬家和曹家夏侯家的鬥爭。

司馬家3000死士,這是什麼概念,任何一個皇帝知道那個手下有3000死士都知道這人要造反啊!

司馬家處於弱勢的時候,沒什麼重要的人死亡,曹爽一方也沒有逼死誰。

司馬家強勢的時候,得裡,騙曹爽投降還身死族滅,夏侯家幾乎跑了個乾淨。諸葛家的狗也死了!五子良將後裔,樂綝,張虎是怎麼死的!

許褚的兒子,許儀就因為一場先鋒失敗就斬頭????確定不是殺雞儆猴?

曹芳說廢就廢。和獻帝的哥哥少帝一樣!

曹髦,有點血性,知道拼不過也要拼,在不拼估計在滅蜀之前曹魏就得被篡位。結果,愣頭青成濟傻傻的成為了第一個大庭廣眾之下殺皇帝的。是個人都知道成濟是司馬家的人。

司馬家可以說一直在背信棄義。

3.遼東之後的處理情況。

司馬家確定不是zz嗎?以為三代之後才開始降智嗎?

不,這可是司馬懿主導的!

打完公孫康這個遼東軍閥後,為了防止在有軍閥出現,就把當地的漢民殺個衰落????然後給胡人佔領了幾百年。

這就像是,地方軍閥抵抗中央帝國,中央帝國把地方軍閥殺了個乾淨。大把的土地給交給敵國佔領。自己人太多怎麼辦,殺個乾淨讓敵國好好佔領。唐朝節度使打下對方的地盤會這樣做嗎?

4.搞了個亂世,不同尋常的亂世。這是最主要的,你們起家在怎麼不堪,在背信棄義,起碼搞出個盛世吧!

結果

史上第一個失去中原的王朝,抱歉你們是王朝,不值得我稱為帝國。

保護衣冠,你們還有大功了?這他喵的不是你們應該的嗎?魏武帝沒有殺你們,宋武帝來殺光司馬。

皇帝殘暴也好,荒淫也罷,只要在他治下老百姓活的好就是好。


開心笑客


司馬篡魏 窮盡了所有的陰謀詭計 而且是直接摘了曹魏幾代人努力換來的北方一統的果實,換作司馬懿絕對搞不定曹操面對的分裂局面,曹操確有篡漢之舉但他統一之功也非比尋常!司馬家族完全不同,縮頭功練到爐火純青 只為偷江山 卑鄙


世上苦人多


曹丕篡漢類似於買殼上市,司馬家篡魏,類似於一個保姆去人家家打工,然後強行逼主人把自己名下的所有產業轉到保姆名下,然後把物業的主人趕出自己的物業,並宣佈今後曹家的產業都姓司馬了,拿著曹家的工資司馬家人,把曹家的公司變成了自己的。


曹操的江山都是自己一手一腳的打下來的。


漢獻帝被李傕郭汜挾持,跑出長安後,一度非常慘,流離失所。

建安元年八月,漢獻帝和一幫手下逃到洛陽,這裡早就被董卓等人焚燬,宮殿都沒了,漢獻帝的手下官吏,困了只能靠著斷壁殘垣眯一會,餓了要自己出城去採野菜填飽肚子。


不過出城採野菜都有被散兵遊勇殺害的危險。


是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牆壁間。
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飢乏,

尚書郎以下自出採穭,或飢死牆壁間,或為兵士所殺。


漢末的各地諸侯都不想接漢獻帝這塊燙手的山芋,漢末大亂諸侯各自為政,在自家的地盤都是土皇帝,誰樂意再給自己找個太上皇供起來呢,有病嘛,給自己找不自在。


不過諸侯也有人打漢獻帝的主意的,想把他接到身邊,利用漢獻帝號令諸侯。


比如袁紹的謀士沮授就給他出過主意,讓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袁紹想了半天,也沒答應,他也不想請漢獻帝這尊大神來自己身邊,大約覺得請神容易送神難。


曹操採用了毛玠的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

把快餓死的漢獻帝君臣接到自己的地盤,不過漢獻帝這尊神也讓曹操傷透了腦筋,漢獻帝身邊有一個自己的小集團,就是採野菜吃的那幫人,他們吃飽後就琢磨著怎麼擴大漢獻帝的影響,甚至想把曹操的地盤奪過來,為漢獻帝所用。


曹操一邊在外面挾天子以令不臣的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影響力,一邊還得防著漢獻帝在背後搞小動作,把曹家的公司變成劉家的。


據說後來曹操長期不敢親自去見漢獻帝,怕自己像大將軍何進一樣,被關門殺了。


挾天子以令不臣的好處也是有的,而且很大,曹操藉助漢獻帝的名頭,擴張自己的事業,很快發展成東漢末年最大的一路諸侯。


這就是借殼的好處,藉助大公司的名頭資源,來發展自己的事業,當自己的公司足夠大時,就可以不用這個殼了,可以名正言順的換上自己公司的logo。


曹操死後,曹丕正是這麼做的。


所以曹魏代漢這事兒就是一順理成章的事情,公司原本是人曹家的,只是借了劉家大漢的殼用了用,為了這個殼曹家也搭進了很多,比如花錢養著快餓死的漢獻帝等人,比如,曹操還把自己的仨閨女都嫁給了漢獻帝,也算下了血本了。


司馬家代替曹家,只有倆字可以形容,無恥。


司馬代魏這,一開始大約司馬懿自己都沒敢這往上面想,他一直是曹魏的忠臣,兩代託孤重臣,曹丕曹睿死的早,臨死前都委任司馬懿為託孤之臣。


可見至少在曹丕曹睿當國的魏國,司馬懿一直都是曹家的忠狗,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

到了曹芳上臺曹爽監國的時候,前期兩人還能合作愉快,後來曹爽和司馬懿鬧掰,對司馬懿多方防範,司馬懿又用了當年對付曹操的那一手絕技,裝病。


當年曹操都被司馬懿騙的團團轉,何況沒有見過太多風浪的曹爽,司馬懿輕易的騙過了他。


在曹爽和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奠魏明帝曹睿時,司馬懿忽然發動兵變,控制了京城。


這時候曹爽還有很多翻盤的機會,皇帝在他手裡,調動軍隊的印信也在他手中,他完全可以調全國之兵前來勤王,曹爽如果這樣做司馬懿的下場就是敗的一一塌塗地。



司馬懿派了很多德高望重的大臣來忽悠曹爽,告訴他只要放棄抵抗,司馬懿是不會殺他們的,他們還能嬌妻美妾做個富家翁。


曹爽居然信了,原因大約有兩個,一個是司馬懿派去勸說曹爽的人許允,陳泰,尹大目等都是魏國德高望重的名臣,有一說一不會撒謊。第二是,司馬懿還當著這些重臣的面,指著洛水發誓,絕對不會害曹爽的性命。


古人對誓言還是很看重的。


有重臣的背書,有洛水發誓,曹爽相信司馬懿會讓自己安心做個富家翁,不會為難自己。



這就是所謂的駑馬戀棧。


司馬懿久歷風雨,不像曹爽那樣天真,留下曹爽等人,再給他們一個翻盤的機會嗎?沒多久,曹爽兄弟就被司馬懿找了個藉口給殺了,滅了他們兄弟的三族。


自此魏國重臣,曾經被魏國皇帝信任的魏國的老保姆,司馬懿同學,就把自己曾經效忠的曹家的財產霸佔到自己碗裡了。


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這就是一種要錢不要臉的精神。


看看歷史上,往往這種人都能成事兒。


司馬懿說過不殺曹爽,轉瞬誓言就成了放屁,那些向曹爽信誓旦旦保證他交出兵權司馬懿就會放過他的大臣,被司馬的操作恨恨的打了臉。



那些大臣其實,真心覺得自己能保住曹爽的命,比如陳泰。



古人把承諾看的很重,尤其魏晉那些世家大族還有季漢注重承諾的傳統,但是人司馬父子卻從來不按照常理出牌。


司馬父子只要利益對道德榮譽看的很淡。


後來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吃相更加難看,甚至留下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得國不正這四個字牢牢釘在司馬家人的身上,甚至後來有位晉國皇帝,聽到自己老祖宗得國經歷時,羞愧的捂住了臉。


自己家人都覺得自己老祖宗得國不正,為之感到羞恥,何況別人呢?


======================


薛白袍


無非四點。一、曹魏的天下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司馬家雖然也有統兵打仗,但都不是很突出。二、曹魏成年皇帝早死,這和劉漢自己做不同。三、曹魏因早死三代後而沒落,司馬得國後墮落之快前所未有。四、八王之亂、五胡亂華。


不約58089538


讓我們先換個方式來描述曹丕篡漢和司馬篡魏。

場景一:地主因為自己的原因導致家道中落,僕人中有人帶頭鬧事,要把地主趕走自己當老大,結果其中一個僕人平息了叛亂,代替地主經營家業,期間還依然好吃好喝供著地主。等到這個僕人百年之後,他的兒子繼承了這個家業。場景二:地主的家業正在蒸蒸日上,離世前將年幼的小地主和家業託付給家裡的幾個管家,結果其中一個管家裝瘋賣傻,玩弄手段,排擠了其他幾個管家後,把主家的人收拾乾淨,自己當起了地主。

前面說的是曹丕篡漢,後面說的是司馬篡魏。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曹魏代替了漢,但漢朝的覆滅很大程度歸咎於自身,司馬家卻是曹魏政權徹頭徹尾的掘墓人,沒有他們,曹魏大概率會走向繁榮,畢竟曹操、曹丕、曹叡的表現都很不錯。

如果我們把一個王朝看作一棵正在成長的大樹,曹魏遇到的是一棵已經被蛀空的老樹,起初他們還搭起支架,照料了這棵老樹一段時間,最後用一棵茁壯成長的樹苗替代了它。這個時候司馬家用斧頭砍到了這棵樹苗,換了一株不那麼優良的品種,最後被地底潛伏的白蟻拱出了地面,弄得一片狼藉。

王朝興替這件事,即使是古人其實看得也很開,正所謂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前朝非你所毀,新朝欣欣向榮,這叫天命所歸。前朝毀於你手,新朝動盪不安,這叫大逆不道。

因此後世評說曹丕稱帝一事,常用的描述是代漢而非篡漢,畢竟人家勢力擺在那兒,群臣上書也給了漢獻帝臺階,政權交接相對平穩;反觀司馬家,整個過程都充斥著陰謀和殺戮,強扭的瓜不甜,帝位易主也導致了幾場叛亂。

我是賀五窩,很高興和你暢聊歷史,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贊!


賀五窩


篡位這事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千夫所指、萬人唾棄的,曹操都沒有篡位,僅僅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就被人罵得相當慘了,比如周瑜罵曹操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而諸葛亮也說過同樣的話。

但從歷史上的評價來看,曹操兒子曹丕所建立的魏朝,比司馬懿孫子司馬炎所建立的晉朝,罵名要少得多。



同樣是篡位,憑什麼後世同情曹魏,而厭惡司馬晉呢?

因為曹魏代漢,與司馬晉代魏,有著本質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司馬得國不正,曹魏眾望所歸

曹魏的創建者是曹操,曹操在創建政權之前,連漢臣的正規官員都不是,不過是自封的奮威將軍,即便如此,曹操仍然自籌經費,拉上曹氏及夏侯氏宗親加入,利用自已的能力和實力,打出的一片天地和一個政權。



從189年曹操起兵,到220年曹操去世,用了30多年,憑藉武力、能力、智力打下了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之地。

不僅如此,更為重要的是曹操還獨自撐起了大漢王朝的餘生,要不是曹操挾天子以命諸侯,保住了大漢最後的尊嚴,所謂的漢獻帝可能上就死於亂軍之中,漢獻帝一死,這天下又是誰 的呢?當然是能者居之,曹操得到整個北方之地,是自已打下來的,相當於是自已創業成功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漢朝之所以還多存在數十年 ,是因為曹操的續命,而不是因為漢朝有能力生存,這正是應了曹操的那一句話:

設想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想想看,漢獻帝受苦受難的那段時間,天下除了曹操,有人來救援嗎?袁紹敬而遠之,並且想著另立皇帝,袁術毫無反應,只想著自立當皇帝,這兩人都比曹操離漢獻帝更近。



曹魏江山可有一寸土地是漢朝的呢?並沒有。是曹操從那些不服從漢朝的地方諸侯手中搶來的,與漢朝何干?曹丕代魏就是眾望所歸。

司馬晉的創立者是司馬懿,司馬懿作為曹魏兩朝的託孤重臣,不僅沒有完成先皇交給他的託孤重任,反而依靠權謀、欺騙、狠毒,奪取了曹魏的江山。



兩漢延續四百餘年,上一個奪取漢朝江山的是王莽,王莽同樣是以託孤重臣取得漢室江山,但隨之卻遭到天下人的唾棄,而司馬懿的所作所為與王莽何異?

皇帝把輔佐幼主的重任交給司馬懿,司馬懿卻將曹魏江山變為自已的囊中之物,就好比一個大家族將管理的任務交給司馬懿,結果司馬懿卻成為這個大家族的所有者,這叫什麼?這才叫篡位。



一個國家如果得國不正, 不會長久的,任何一個統治者必須有一個繼任的合法性,司馬家有嗎?沒有。司馬代魏就是得國不正。

二、司馬開創政治生態的惡化,曹魏遵循儒家法制治國

曹操雖然挾制了天子,但是並沒有惡意對待皇權,漢獻帝與曹操之間更像是一種默契的合作,衣帶詔在歷史上並不存在,不過董承為了與曹操爭權而虛構的。



曹操終身並未對漢獻這有任何大不敬,雖然在後期曹操野心膨脹,可那也是建立在曹操打天下建立的功勳上。

曹操去世後,曹丕子承父業,雖然有逼漢獻帝禪讓之嫌,但漢朝存在本身就是建立在曹魏的庇護之下,沒有曹魏,漢朝早就滅亡了。

曹丕開啟了善待前朝皇帝的先河,不僅善待漢獻帝,而且還封漢獻帝為山陽公,不僅食邑萬戶,而且生活無憂,即使曹丕自已去世了,都不曾迫害漢獻帝。



司馬家開創了中國政治鬥爭惡劣的先河,司馬懿是怎麼奪取曹魏的最高權力的?靠的就權謀、欺騙、狠毒,靠是血流成河,靠的是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靠是欺騙曹爽投降,然後轉身舉起屠刀,將曹爽一黨殺了五千多人,司馬懿不僅騙過曹爽,還欺騙自已的同盟,連蔣濟、陳泰等人也欺騙,為的就是最高權力。

司馬師當權擅自廢立皇帝,以下犯上,以臣犯君,這叫謀逆。



司馬昭當權膽敢冒天下之大韙弒君,這是大逆不道,上一個敢這麼幹的人是趙高,被天下人唾棄的趙高,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與趙高何異?

曹魏遵循儒家法制治國,司馬家不擇手段奪取最高權力,無所不用其極,開創了極其惡劣的政治生態,後世的皇帝被殺,權臣奪位,多半是學司馬家而來,這樣的司馬家怎會不被千人人唾棄呢?



三、司馬守業無能,曹魏主少國疑

司馬懿奪取了曹魏的江山,卻開了歷史的倒車,首先是司馬炎恢復了分封制,大封特封司馬家子弟為王,分封制在兩漢就已經被淘汰,卻被司馬家當成寶捧起來,結果呢?八王之亂髮生了。

八王之亂的原因除了賈南風亂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分封制,各個司馬王擁兵自重,今天這個王殺出來,明天那個王殺回去,司馬家族自相殘殺。



哥哥殺弟弟,叔叔殺侄子,叔伯互相殺,殺來殺去都是司馬家的人在殺,這可是繼承了司馬懿、司馬昭父子的優良傳統,到最後,殺的沒力氣了,被人殺,於是五胡亂華來了。

五胡亂華是五個胡人部落趁中原殺成一片,闖入漢人的地盤,奪取地盤,殘殺百姓,整個北方的漢人被殺了十分之七,要不是衣冠南渡,中國就沒有漢人了,幾乎亡國滅種,這都要拜司馬家所賜,這種惡行,又怎麼不會厭惡司馬晉呢?



反觀曹魏,之所以被司馬家奪了政權,主要就是因為曹丕和曹叡兩代皇帝壽命太短,導致曹芳繼位時年齡過小,這才讓司馬家奪了政權。

正因為曹魏主少國疑,尤其讓人對曹魏同情,東漢大部分時間也是主少國疑,可好歹存在了195年,可是曹魏呢,只存在了45年便滅亡了。



一個不能延續的晉朝,一個讓漢人幾乎被北方胡人殺絕的晉朝,一個不能保護中原百姓的晉朝,被人唾棄不是很正常嗎?

回過頭來看曹魏,有曹魏在一天,胡人何時敢南下欺負漢人?不僅打得匈奴、鮮卑、烏桓貼地臣服,而且讓胡人不敢南下,同時曹魏還短暫打通了西域,這都是曹魏的功勞。



可是晉朝呢?敗光了曹魏所有的政治資本,還差一點讓漢族亡國滅種,不厭惡晉朝還能厭惡哪個朝代呢?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是因為:

1,漢朝氣數已盡。曹魏的天下是曹操一地一地打下來的。

2,司馬懿依靠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屬於偷雞,而且他孫子建立的西晉是中國歷史上最操蛋的王朝,沒有之一!


張破浪


在我心目中,曹比司馬更可恨,陽奉陰違,假公濟私,培植黨羽,改弦更章,挾天子一令諸侯,違君臣之道,(當代中國何曾沒有此人),司馬只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深也,又有何不可以?況筆者所題意在某人刻像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