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窮途末路的呢?

王平


吳佩孚的性格有缺陷,不夠厚黑,不適合當老大。當曹錕下野,他當了直系老大後,他的性格缺陷自然而然的就導致他走向了窮途末路。



第二次直奉大戰之前,通過吳佩孚多年的武力兼併、擴張,曹錕麾下的直係軍閥可謂是兵強馬壯,不可一世。

然而直系的這種強盛,只是一種假象。當時的直係軍閥,其內部其實有很多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身為領袖的曹錕太無能。曹錕這個人沒什麼野心,他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當總統,一圓自己的國家領袖夢。對於直系各派系的整合,使直係軍閥真正成為一個整體,而不是聯盟,沒放在心上。

第二個問題就是吳佩孚和直系其它實力派的矛盾。吳佩孚在北洋系中屬於小字輩,不是說他年紀小,而是指他發跡晚。直系和皖奉先後翻臉後,吳佩孚通過他驚人的軍事天賦,四天打敗皖軍,六天打敗奉軍,風頭佔盡,讓很多直系將領對他很嫉妒。比如曹錕的兩個弟弟就多次在曹錕面前說吳佩孚的閒話,說他會篡位。雖然曹錕不信這些流言蜚語,但吳佩孚在直系內部的號召力還是很有問題的。很多人都不服他。

第三個問題是吳佩孚的政治主張。吳佩孚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曾經提議,中國的前途要交給國民決定,不能由軍閥獨裁。並且他還曾高調宣稱自己的“四不主義”,說自己不做督軍,不結交外國人,不住租界,不舉向外國舉債。

他的這種政治主張,明顯觸犯到了直系實力派的利益。並且由於他不做督軍,拒絕了帝國主義拉攏。這就導致他沒地盤,背後也沒有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正是因為吳佩孚不願意被帝國主義國家拉攏,所以蘇聯和日本才專心扶植國民黨和奉系,對付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


雖說,吳佩孚打仗很厲害,他僅用四天就擊敗皖軍,六天就擊敗了奉軍,在軍事能力上挑不出任何毛病。

但是,軍事只是政治的延續,當時軍閥們都討厭他,帝國主義國家忌恨他,就連直系的同僚也不信任他。

他的這種剛直且頗有理想主義的性格,在北洋時代的混戰中怎麼可能有好結果呢?

所以當1924年10月,馮玉祥在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臨陣倒戈,逼迫曹錕下臺,並與張作霖南北夾擊吳佩孚後,直係軍閥很快就散攤子了。


1924年底,吳佩孚從天津南逃,準備到南方糾集殘部反擊。但前面說了,吳佩孚的性格不討人喜歡,所以他南下後,南方各省的直系督軍都不買他的面子。

有的人,比如江蘇督軍齊燮元為了自保,就不顧吳佩孚的提議,單方面聯合段祺瑞,擁護其復出主政,並與馮玉祥和張作霖媾和。

吳佩孚跟這幫人二五仔談不攏,只得被迫回到河南老巢想辦法。

回到河南沒多久,他屁股還沒坐熱,馮玉祥就追殺了過來。面對國民軍十多萬大軍,吳佩孚僅剩的三萬殘兵很快就再次潰敗,他又被迫逃到了湖北。

當時的湖北督軍是吳佩孚的心腹蕭耀南,吳佩孚本來對他很是看重,覺得別人能辜負他的提拔之恩,蕭耀南絕對不會。

然而還是前面提到的老問題,吳佩孚的仇敵太多,就連昔日出生入死的老部下蕭耀南也害怕受牽連,不讓吳佩孚入鄂。

於是,吳佩孚這個在半年前還登上美國雜誌封面,呼風喚雨的大軍閥,竟然就落得了一個無處可歸,四處流浪的境地。

(蕭耀南)



吳佩孚在鄂豫邊境待了一段時間後,鄂軍第一師師長寇英傑看不下去了。他早年受過吳佩孚的恩惠,他的師長職務就是吳佩孚提拔的。所以看到吳佩孚狼狽不堪的樣子後,他就放開了省界關口,還為吳安排了住處。

後來,早年同樣受過吳佩孚恩惠的湖南督軍趙恆惕和四川軍閥楊森說情,蕭耀南內心也是極度慚愧,最終才也就同意吳佩孚進入武漢。但進歸進,蕭耀南和吳佩孚立了君子之約,湖北的事,吳佩孚不能插手。

於是,吳佩孚就在湖北下野休養,整整蟄伏了十個月之久。

1925年10月,奉系強勢插足長江流域,眼看自己的地盤要落入奉系手中,東南五省的直係軍閥這才終於醒悟,決定聯合起來,建立五省反奉同盟。

但是由於大家都是同床異夢,各不服誰,所以昔日的二哥(大哥是曹錕)吳佩孚就被直系眾將領又請了出來,主持大局。

當時蕭耀南很怕吳佩孚會作妖,但他又阻擋不了吳佩孚出山。於是最終吳佩孚在河南督軍靳雲鶚、浙江督軍孫傳芳、湖北督軍蕭耀南的擁立下,於1925年10月21日在武漢建立討賊聯軍總司令部,他任總司令。

PS:這個司令部顯得非常熱鬧,軍事家蔣百里做參謀長,文士張其鍠做秘書長,還有章太炎掛名。

討賊聯軍司令部成立後,大戰正式開打。孫傳芳軍的戰鬥力不錯,一個月時間就消滅了奉系的三個師。控制了東南五省。

其後馮玉祥反水,策劃郭松齡反奉,讓奉系內鬥,他趁機佔領了華北,氣勢洶洶的要統一北方。



吳佩孚和馮玉祥有舊仇,眼看馮玉祥這個二五仔如此囂張,他心中的怒火點燃了。為此吳佩孚又策劃了一個“討馮”方案,希望直系眾將領能隨他一起討伐馮玉祥。

由於孫傳芳和馮玉祥沒矛盾,而且孫傳芳剛得罪了張作霖,不想再得罪馮玉祥,因而孫傳芳就極力勸阻吳佩孚不要開戰。同時蕭耀南也附和孫傳芳的主張,力主吳佩孚不要四面結仇。

從後來的事態發展來看,孫、蕭的主張是正確的。可吳佩孚當時聽不下去,結果就給後來直系的覆滅埋了個大坑。

1926年初,眼看吳佩孚要對自己下手,馮玉祥很害怕。他主動宣佈下野,希望以此消弭國民軍與吳佩孚的舊怨,維持反奉同盟。但吳佩孚根本不理會,他揹著孫傳芳和蕭耀南暗聯張作霖,共同討馮。孫傳芳和蕭耀南知道後,對吳佩孚大失所望。(蕭耀南因為這件事,被吳佩孚活活氣死了。同樣也是因為這件事,半年之後,北伐軍痛毆吳佩孚時,孫傳芳為洩憤,故意見死不救)

吳佩孚揮師北上後,起先,仍然支持他的幾路直系實力派,如河南督軍靳雲鶚對他的決定還是非常賣力的。

但是,由於吳佩孚拿下河南和直隸後,分髒不均,把河南督軍位置給了寇英傑(就是可憐吳佩孚的那個師長),直隸督軍給了齊燮元,讓眾人大失所望。

於是,就在吳佩孚聯手張作霖打馮玉祥後沒多久,他在直系內部就已經是人心近失了。


1926年7月,北伐軍誓師北伐。此時的吳佩孚還在北京與張作霖義結金蘭,對身後起火一事毫不知情。

1926年8月19日,國民政府的北伐軍渡過汨羅江,開始直接進攻吳佩孚的地盤,吳佩孚此時才如夢初醒,但以為時已晚。

1926年9月底,吳佩孚在湖北的精銳部隊被全殲,吳佩孚率衛隊逃亡河南。此前對吳佩孚憤憤不平的靳雲鶚直接指揮部隊繳了吳佩孚的械。

後來北伐軍二次北伐,吳佩孚只得再次流亡,這一次他跑到了四川,被四川軍閥楊森收納。

到了楊森那裡後,吳佩孚本應低調 ,但他卻在白帝城豎起“孚威上將軍”的大旗,引起中外矚目。蔣介石聞之大怒,密電楊森將其扣押。但楊森很夠意思,堅決不扣押。為此楊森被南京政府免職,其部內訌,繼而又引發了一次川中大戰。


Mer86


吳佩孚是北洋時期的一個重要人物,也是後來北伐軍要討伐的三大軍閥之一,他的勢力和影響力在當時的中國來說非常大,甚至被人認為是那個時代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人物。就是這樣一位實力強大的軍閥為什麼會在數十年間從沒落走向失敗呢?其實,他的失敗主要原因在於他的個性使然。

一、性格直爽、不善於趨炎附勢、不甘於受人擺佈。

作為一個亂世梟雄,要想長期存活下去除了自身實力之外,必須要有靠山。在那個國家紛亂,列強橫行的年代,沒有強大的靠山是不行的。比如,奉系軍閥張作霖能夠牢牢的控制東北三省靠的就是背後有日本人撐腰。而吳佩孚偏偏不信這個邪,他先是在“五四運動”中公開發表言論得罪了日本人,後來又在北伐軍進軍期間對蘇聯策劃蒙古獨立發表了意見而得罪了蘇聯人,

因此北伐軍得到了蘇聯的大批援助,最後直接導致了的北伐戰爭的勝利和吳佩孚的失敗。所以,吳佩孚不投靠外國勢力,不趨炎附勢,不尋求靠山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

二、心胸狹窄,御人乏術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除了自己非常優秀,還必須具備識人、用人、駕馭各種不同能力和性格的下屬以及把控各種複雜形勢的能力。而吳佩孚對於自己的心腹和賞識的人不管他才能如何,絕對不會吝嗇。而對於他瞧不上眼的人無論他多有才也不會提拔重用。

就比如馮玉祥,他在很早的時候就和馮玉祥不太對眼,多少年來一直磕磕絆絆互相不服氣,甚至刀兵相見。因此,後來馮玉祥與奉系張作霖結盟時不時在他背後捅一刀,沒少給他使壞。

三、驕傲自大,自以為是

驕傲自滿,盲目自大是人最大的弱點,而吳佩孚就是這樣一個人。有一次他的部下在戰鬥中死戰不退而亡,他不僅不給於表彰還以作戰不力為由把部下的頭顱掛起來示眾,著實讓人心寒。還有一次,跟隨他多年的一位老部下陣亡了,他不僅沒有傷心,還對報信的人說“哭什麼哭,戰爭是神聖的,容不下不乾淨的人”意思是說這位部下生前有嫖娼的惡習。對於自己的老部下都是如此態度,可見吳佩孚有多麼狂妄自大。這樣怎麼能聚集人心呢?

總而言之,吳佩孚的失敗不是因為他的軍事能力不行,而是因為他沒有具備一個成功的政治家應有的胸懷寬廣、凝聚人心、運籌帷幄的綜合政治能力。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吳佩孚是民國時期北洋軍閥中直係軍閥領袖,字子玉,被稱為“玉帥”。他年輕的時候念過幾年書,考取過秀才,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所以又被稱為“吳秀才”,即便是他從政、從戎以後,依然熱衷於弘揚儒家那套傳統思想,國內有很多年輕人笑他太過迂腐。

(吳佩孚,字子玉,號“玉帥”)

此外,吳佩孚也還是歷史上第一個登上美國《時代週刊》的中國人。

說起吳佩孚的發家,就不得不提到直系的擴張史。自1916年北洋軍閥領袖袁世凱去世後,北洋中的皖系、直系、奉系先後執政。以吳佩孚為代表的新直系取代了馮國璋的舊直系,並聯合張作霖的奉系消滅了皖系。

在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吳佩孚聯合關內兵馬擊敗了關外奉系張作霖的進攻,直系勢力至此達到頂峰。當時,西北王馮玉祥、東南王孫傳芳、山西王閻錫山都是吳佩孚的同盟,而張作霖退保關外,廣州國民政府尚未北伐,形勢對吳佩孚十分有利。

對此,美國人在《時代週刊》上稱他是中國最強的男人“Biggest man in China”,而國際社會上也普遍認為他是將來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男人。

在國內,吳佩孚坐鎮洛陽,擁兵25萬,勢力範圍包括河南、河北、直隸、湖南、陝西等地,橫貫南北,幾乎掌握了內地半壁江山。對外,直係軍閥勾結美國、英國為靠山,爭奪其他軍閥的土地,鎮壓學生運動,剝削百姓,既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也加劇了社會的動盪。

可是就數年後,吳佩孚就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敗北。吳佩孚聯合馮玉祥對付張作霖,但馮玉祥臨陣倒戈,與張作霖夾擊吳佩孚,導致吳佩孚大敗。

同時,國共合作發動的北伐戰爭也摧毀了吳佩孚的後方。1927年,直系的吳佩孚兵敗如山,手下的部隊也作鳥獸散去,被迫宣佈通電下野,解甲歸田,從此完全退出了政界、軍界。

吳佩孚晚年投靠國民黨生活,生活比較清貧,但他為人剛直,氣節尤高。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想要利用吳佩孚的威望穩定華北局勢,所以多次誘惑他投日,但都遭到了吳佩孚的言詞拒絕。

1939年,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指使牙醫殺害了年邁的吳佩孚,其時年65歲。作為一位舊派軍閥,吳佩孚發動戰爭,勾結英、美帝國主義,鎮壓革命活動,橫徵暴斂,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可謂汙點甚多,但其愛國情懷強烈,寧死不屈,正是“其節如玉”,所以“玉帥”之名也稱得上是實至名歸。


世界人文通史


直系首領——吳佩孚,外號:“秀才大帥”,在他的一生中經歷了多次九死一生,但最後卻還是落得個死的個不明不白的下場。

首先給大家說下為何會稱吳佩孚為“秀才大帥”了?

吳佩孚生於明代大軍事家戚繼光的家鄉——山東蓬萊縣,自小家境清貧,僅靠祖傳的幾畝土地和城街開設的“安香”小雜貨鋪維持全家生計。在吳佩孚六歲時,即被送進東鄰書塾讀書,由於從小勤學不輟,加之天資聰穎,先生對他更是讚不絕口,誇獎他“惟子鶴立雞群,不與群兒同流合汙,自是可造之才。”

(吳佩孚)

1896年,吳佩孚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並順利的通過了縣試和府試,進入了院試。主持院試的山東學政姚丙然,出了“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考題,這正中吳佩孚下懷,寫得很是順手,當場就把《四書集註》中的有關內容拼湊成文。姚學政對此文極為欣賞,還在試卷上批了“親切不膚。議論通澈”。而這一年,吳佩孚剛22歲,中了秀才。所以後人稱他為“秀才元帥”!

那麼我們接下來一起來看看吳佩孚這一生中的多次就死一生,最終卻落得個死的不明不白的下場!

其一:抽菸闖禍浪走天涯,連夜出逃,保住小命一條

吳佩孚出身在晚清沒落事期,鴉片盛行的年代。各地煙館林立,而吳佩孚也是一個大煙鬼。一日,他煙癮發作,匆匆求到煙館,可是“普通座”已無虛席,他就和夥計商量,想在“雅座”借抽幾口,抽完就走。店裡夥計便告訴他,有個“雅座”只有“翁爺”一人,正躺著瞌睡,要他去和翁爺商量。“翁爺”名翁欽生,是當地著名豪紳“八大家”中最有財有勢的一個,在地方上舉足輕重。

吳佩孚熬不過煙癮,便滿臉掛笑地走進那間“雅座”。“翁爺”朦朧中聽見響動,微睜雙眼,見是吳佩孚, 便懶懶地問道:“小二子幹嘛?”吳佩孚委婉地說明來意,話未說完,“翁爺”右腿一蹬,喝道:“滾!”吳佩孚氣得臉色大變,拔腿就走。



蓬萊縣既有“八大家”又有“十虎”。“八大家”是地主豪紳,“十虎”卻由十個不第書生組成,是一批興風作浪的訟棍和文痞,官府對之奈何不得,連“八大家”也對其懼怕三分。受辱不過的吳佩乎找到了“十虎"。“十虎”見秀才登門求救,受寵若驚,於是謀劃一番。不久,翁家給老太太祝壽,開設堂會。滿城官紳,登門拜賀,酒足飯飽,大家津津有味地看戲。

正樂在其中時,“十虎”率一班人,借拜壽之名,闖人廳堂。他們對男女同臺演出,先是大呼小叫,繼而拍桌摔椅,而後厲聲喝止演出,接著大罵滿座男女“違禁律”、,“助淫風”,賓客紛紛溜之大吉,堂會不歡而散。翁欽生怒火中燒,打聽得是吳佩孚在其中作亂,遂親赴縣衙,囑拖縣令查辦吳佩孚,但吳佩孚提前得知消息,連夜出逃,前往北京,保住自己一條小命!

其二:日俄戰爭期間,算是九死一生

吳佩孚連夜出逃,一路上風餐露宿,最後經胞兄吳亮孚的見紹,前去投軍。1898年,吳佩孚投入了駐紮在天津的聶士成部,但後來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聶士成戰死。吳佩孚先後考入開平武備學堂、陸軍速成學堂。1904 年初學習結業後,吳佩孚被分往天津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工作,為陸軍中尉。從此,正式成為北洋系的一員。

日俄戰爭爆發後,1904年 10月,吳佩孚攜帶一批情報去參加一次秘密會議時, 被俄軍抓獲。俄國人看看他那滿滿一箱子地圖、文件,便想在他身上大作文章,只要他肯承認是日本間諜,那麼就可以證明清政府在日俄戰爭中沒有采取中立,俄國就可以藉機訛詐。

故俄國人對吳佩孚又是威逼利誘,又是嚴刑拷打。吳佩孚當然知道其中利害,若說出來,那他自己也完了,所以他一口咬定自己是剛從軍校畢業的學生,而且正在婚假中,東北之行完全出自個人的興趣。這使俄軍司令大為惱火,下令立即殺了吳佩孚。

可恰在這時,哈爾濱的俄軍情報部提出要提審吳佩孚,這樣就要把吳佩孚押解到哈爾濱。死到臨頭的吳佩孚得知這一消息,眼睛馬上亮了起來,他的白眼球一翻, 便有了主意。在開往哈爾濱的火車上,他用一大堆香菸麻痺了押解的俄國兵,在火車轉彎道時,他用大衣裹住身子,跳了下去,總算死裡逃生!

其三:兵敗漢口,西逃入川中險裡求生

1926年,南方的廣東革命政府開始北伐,而北伐的主要對象就是像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這些大軍閥,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眼見大勢已去,天涯茫茫,四面楚歌,別無良策的情況下,只能於1927年6月,渡江南下,西逃人川,暫時投靠“子惠老弟”一楊森。

在逃竄途中,他的一行人馬,疲乏零亂,風聲鶴映,草木皆兵,行至灰店鋪時,當地土匪誤認是商隊,企圖搶劫,一槍將吳佩孚的秘書長擊斃;再到太平店渡河之際,又遣到已改投馮玉祥的原部將張聯陛的堵截,硬拼之下,吳佩孚僅率二百餘殘兵狼狽過江,連夜向南障逃竄。


以後,他為避免沿途守軍的截擊,只得帶領殘兵敗將,專揀土匪出沒的荒僻小路逃跑,凡過——山寨,必先命士兵手持“吳佩孚”的大張名片,向盤踞一方的“綠林好漢”借路,幸虧“盜亦識貨”,算是保住了他一條小命!7月,他終於抵達巴東,由楊森迎至白帝城,以此暫作棲息之地。

其四:一代梟雄,卻落得個死得不明不白的下場

1939年11月24日,吳佩孚吃午飯時,餃子餡裡肉骨頭渣子,正好嵌入了他左邊一隻鑲有金牙套槽牙的牙縫裡,導致疼痛難忍。

家人急忙請醫院裡牙醫來寓診治。醫院派來的牙醫是日本人伊東,當場就替吳佩孚拔去了這棵槽牙。但到第二天,吳佩孚牙疼不見好轉,而且左顎高腫,渾身忽冷忽熱。家人又從天津請來中醫郭眉臣來診治。吳服用了幾劑湯藥後仍不見效。以後又遍請名醫診治,可是吳佩孚左顎腫痛越來越劇,甚至連粥和水都難以下嚥,漸漸地兩腮盡腫,喉頭髮炎,神情也恍惚了。


12月4日下午3時,“學生”川本芳太郎攜領日本軍醫寺田及護士,由華北大漢奸齊燮元陪同來到吳宅。寺田稍作檢查後,告訴川本這病非動手術去膿不可。川本不徵求陪伴在一邊的吳佩孚 老婆的意見,竟自作主張地立即要寺田給吳佩孚動手術。

齊燮元也在旁極力“勸地吳的家屬,要他們放心。3時45分,對吳佩孚施行手術。但手術後,吳佩孚一直處於昏迷狀態,當晚就斷了氣,一代梟雄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了,實在令人感慨萬分!


文史議春秋


吳佩孚一生“不入租界”,心氣很高。

馮國璋失勢之後,張宗昌在江西被陳光遠打成一個光桿司令,拿出錢來賄賂曹錕,想讓曹錕收留自己,曹錕拿了好處,心裡已經打算好了,隨便給他弄個什麼職務讓他一邊玩去。

可是,吳佩孚一見張宗昌便心生鄙夷,他可是秀才出身,雖然後來入了行伍,可心底那點傲氣卻一直在,所以自然看不上小混混出身的張宗昌。

雖然說吳、張皆是軍閥,但吳佩孚卻要做一個有品質的一流軍閥,要做一個將來能夠統一中國的軍閥。

是的,吳佩孚也和在他之前掌控北洋政府的段祺瑞一樣,目標也是想要用武力統一南方,哪怕是在他之後入主北京政府的張作霖也是如此。

吳佩孚的這份心氣,伴隨著他一步一步崛起,隨後又伴隨著他一步一步走向衰落,乃至於所謂的窮途末路。

說吳佩孚怎樣走向衰落和窮途末路之前,還得說說他如何達到鼎盛的,沒有鼎盛,哪來的衰落呢?

吳佩孚的勢力走向鼎盛,是通過兩場戰爭,一是1920年的直皖戰爭,二是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

吳佩孚屬於直係軍閥,在他和曹錕成為直系的領袖之前,直系實際上是由馮國璋在領導,只不過馮國璋在黎元洪、段祺瑞鬧“府院之爭”的時候被段祺瑞騙去了北京,從而導致直系逐漸脫離了馮的掌控。

後來馮國璋一死,直系更是徹底地落到了曹錕和吳佩孚二人的手裡。

曹、吳掌控了直系之後,為了能夠更進一步,便將目標定為了取代段祺瑞成為北洋政府的掌舵者。

所以在1920年7月爆發了“直皖戰爭”,因為當時皖系內部派系林立,對段祺瑞也多有不服,導致段祺瑞戰略失當,再加上張作霖暗中加入“反段”行列打了段總理一個措手不及,所以曹、吳二人最終取得了直皖戰爭的勝利。

段祺瑞一敗,自然得交出北京政府的控制權,騰出位置給曹、吳,曹、吳也就因此成了袁世凱、段祺瑞之後的北洋政府第三代領導集體。

張作霖因為在直皖戰爭當中也有出一份力,可是吳佩孚贏得了直皖戰爭之後,卻沒有分給他太多的好處,從而導致了直奉交惡。

當然,張作霖本便有野心,也一直想將手伸到關內來,即便沒有直皖戰爭後的利益分配問題,直奉之間也遲早會有一戰。

1922年4月,奉軍開入山海關,直軍也枕戈待旦,戰爭可謂是一觸即發,到了29日雙方便打了起來。

只是此時張作霖是不是吳佩孚的對手呢?還真不是,說白了奉系的根基還比不上直系的,張作霖是在張勳復辟之後才吞併了馮德麟的第28師,從而控制了奉天,繼而吞併了吉、黑二省,可直系卻是襲自袁世凱的北洋六鎮,不論是根基還是威望,皆不是奉系可比。

更何況,這時候直系控制北京政府不過一年多時間,風頭正盛,軍心士氣正旺。

所以,第一次直奉戰爭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奉系輸給了直系,張作霖只好乖乖地將手縮回了東北。

吳佩孚贏了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後,為了下一步的動作,繼續擴充實力,在1924年的時候達到了鼎盛時期,也因此登上了美國《時代》週刊封面,被譽為“中國最強者”。

吳佩孚達到了鼎盛之後,隨之而來的便是衰落了。

他走向鼎盛是通過直皖戰爭和第一次直奉戰爭這兩場決定性的戰爭,他走向衰落乃至末路也是兩場戰爭,一是第二次直奉戰爭,二是北伐戰爭。

張作霖輸了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後,並沒有徹底認輸,反倒是埋頭髮展,積蓄實力,從而在1924年9月捲土重來,掀起了第二次直奉戰爭。

這一次,奉軍經過整訓已經成了強軍,而直軍則成了驕兵,再加上馮玉祥的臨陣倒戈,終使吳佩孚輸給了張作霖。

第二次直奉戰爭一敗,雖然吳佩孚也一樣心有不甘,也想著東山再起,可實際上卻是從此一蹶不振了。

當時督軍湖北的是吳佩孚扶持起來的蕭耀南,所以他本打算去湖北,再以湖北作為翻身的資本,誰料卻被蕭耀南給趕了出來。但是,吳佩孚回到河南之後沒多久便碰上李經理率軍入豫,所以他也就“死皮賴臉”地去了湖北,經過川軍調和,這才在黃州待了下來。

吳玉帥淪落至此,也挺淒涼的。

後來蕭耀南死了,吳佩孚才總算拿到了湖北的控制權。

讓吳佩孚徹底走向窮途末路的則是蔣發起的北伐戰爭,北伐一起,張東北、馮西北、閻山西等莫不投入門庭,幾可謂天下歸一了。

北伐興起之時,抵禦北伐軍北上的便是直系吳佩孚和孫傳芳,倘若當時奉張拋開成見,不打“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主意,和直系一起出軍阻擊北伐軍的話,或許又是另一種結局了。

吳佩孚此時已是強弩之末,又如何擋得住士氣騰騰的北伐軍?賀勝橋、汀泗橋兩仗讓吳佩孚輸得徹徹底底。

北伐一役,實際上也宣告了吳佩孚退出歷史舞臺。

吳佩孚在北伐之後曾經一度託庇於川軍楊森,後來輾轉之下到了北平,雖然日寇一度試圖想要收買他,但始終不虧於氣節。


流浪的侯爵


在整個北洋時代裡,吳佩孚算是很特別的一個人物。吳佩孚的直系巔峰時期曾經統治了大半個中國。1924年,吳佩孚曾經登上《時代》週刊封面,被譽為當時最有可能武力統一中國的人。


但吳佩孚後來卻走了下坡路遭遇滑鐵盧,先敗給奉系、後敗給北伐軍、從此一蹶不振、退出歷史舞臺。那麼,導致吳佩孚失敗的原因是怎麼呢?

一、嫉惡如仇、不會以屈求伸。

政治的秘訣在於妥協,就是委曲求全。想成就大業必須會能屈能伸,甚至犧牲原則。

劉備曾經在最不堪的時候,委身於“漢賊”曹操。朱元璋在起義前期,曾經接受元朝的官職,奉仇人為主子。

張作霖為了在東北發展壯大,拜倒在日本人的腳下,甘願當牛做馬;如果他沒有認日本人為主子,恐怕早就被郭松齡給吃掉了。

但吳佩孚太過於耿直,該妥協的時候不妥協,樹敵太多,沒有靠山。


五四運動全國軍人都保持沉默,怕的是得罪日本人,但只有吳佩孚仗義執言,雖然贏得了口碑,但卻失去了靠山。

1924年11月,蘇聯斯大林政權策動蒙古獨立,張作霖和南方的國民政府都保持沉默,唯有吳佩孚“不識時務”堅決抨擊蘇聯的做法,表示要用武力維護中國統一,收復外蒙。

吳佩孚的做法,等於把強大的蘇聯立為自己的死敵,把它推向了南方的國民政府。因此北伐軍不僅得到了蘇聯大量軍火援助和空軍的直接介入,還得到了蘇聯顧問的直接幫助。

蘇聯對蔣介石的直接援助成為壓垮導吳佩孚最後一根稻草,如果吳佩孚緊緊抱住蘇聯的老虎大腿,命運也許有所不同,歷史也許會被改寫。

吳佩孚有名的三原則——“不借外債、不進租界、不蓄私財”中,只有第三條值得讚許,而在當時不和外國勢力合作,想在中國立足,門都沒有;因為列強的實力太大了,他們都在軍閥中尋找代理人,軍閥也都在尋找洋靠山,沒有靠山的吳佩孚,註定會處於弱勢。


二、氣量狹小、不會駕馭人。

一個成大事的人,必須要會籠絡所有的人,駕馭所有人,既包括君子,還包括小人甚至壞人、惡人;既團結愛你、有恩於你的人,還能團結恨你,給你捅刀子的人。蔣介石手下的軍閥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哪個是省油的燈,哪個沒有對老蔣下過黑手,但蔣介石都能駕馭,讓他們服服帖帖,不敢肆意妄為。

這就是領導的藝術,組織才能。

吳佩孚對於自己的恩人和嫡系,慷慨大方,恨不能把心挖出來。對於自己賞識的人,也從來都不吝嗇,出手闊綽。

吳佩孚早期的時候,得到過一個叫郭緒棟的人幫助,自己發跡後給要湧泉相報,給了郭一個鹽政官員的肥缺,但這個姓郭的說,能不能給我弄了省長做。雖然姓郭的自稱是個玩笑,但後來吳佩孚真的就給他弄來了省長的委任狀。


對於對自己有恩的人,雖然這個人無用,但吳佩孚還是十分大方。可是對於自己看不起的人,雖然這個人有用,吳佩孚卻還是十分吝嗇,比如對馮玉祥。

吳佩孚對於馮玉祥,就沒有這麼仗義了。吳佩孚因為馮玉祥剋扣軍餉,獻媚蘇聯人,再三倒戈;因此厭惡馮的人品,對他毫不客氣。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對馮玉祥非常刻薄。

1920年馮玉祥主政河南,河南大旱,馮去申請救災款的時候,吳佩孚冷嘲熱諷,說自己算卦了,午時三刻就會下雨。可是時候到了,卻沒有下雨,吳佩孚又說“莫斯科下雨了。”以此譏諷馮玉祥跟蘇聯人眉來眼去。

俗話說,得罪誰都不能得罪小人,小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吳佩孚的胸襟不適合當領袖,他不能團結馮玉祥,馮玉祥也以牙還牙,在吳佩孚生日的時候,送了一桶清水錶示不滿。


1922年,馮玉祥跟吳佩孚針鋒相對,把吳佩孚派去“協助”工作的大員寶德全直接活埋了。

再後來,馮玉祥跟王承斌、齊燮元結成吳聯盟,做了奉系張作霖的內應,對吳佩孚捅刀子, 給直系以致命一擊。

三、冷酷無情、剛愎自用。

張學良說吳佩孚有三點讓他瞧不起。 第一老吳不會打仗;第二對部下不仁慈,不善駕馭人;第三是說他剛愎自用,自欺欺人。

直奉戰爭中,關鍵的山海關戰役中,直軍左翼第十三混成旅旅長馮玉榮兵敗,選擇服毒自殺,吳佩孚卻命令將其梟首,掛起來以示懲戒。

援助湖南的戰役中,吳佩孚的炮兵團長張琢齋不幸陣亡,王用中哭著向吳彙報:“ 大帥,琢齋陣亡了!”吳佩孚卻一臉漠然,以嚴肅的態度說:“嚷什麼!我們還在打仗”接著又說:“戰場是神聖的,容不下不乾淨的人。”吳佩孚說的不乾淨,是說自己的這個團長喜歡嫖娼。

因為部下犯了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就對出生入死的他們冷若冰霜,確實有點 “刻薄寡恩”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吳佩孚人品確實不錯,但以此來要求部下,不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為我所用,是斷不能成就大事的。

1925年,吳佩孚的親信趙恆錫被唐生智在湖南打敗,參謀長蔣方震和重要幕僚唐恩溥建議吳佩孚承認唐生智對湖南的統治,接受既成事實。因為唐生智在1924年曾親赴洛陽拜見見吳佩孚,願意跟著他幹。

可以說這在當時是最明智的選擇,雖然不一定能讓唐生智為吳佩孚所用,至少不會撕破臉。但吳佩孚一意孤行,帶兵驅趕唐生智,把唐生智推到了蔣介石一邊,北伐軍如虎添翼,把直系逼到了絕路。

綜上所述,吳佩孚失敗不是因為自己的軍事才華不行,也不是因為自己人品不行;而是因為自己性格中有太多的弱點,成為自己事業的短板,使自己統一中國的大業功虧一簣。


小約翰


在1924年9月8日,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在最新的《時代週刊》的封面上,赫然刊登著一位中國軍官,照片下注明:中國最強者吳將軍。他就是第一位登上《時代週刊》的中國人——吳佩孚,也是被外界認為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強者。

的確,就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開始,直係軍閥吳佩孚與奉系軍閥張作霖展開了一場大戰。從戰前部署的兵力對比上看,奉軍入關部隊約12.5萬;直軍前線部隊約6萬餘人,處於明顯的劣勢。重武器方面,奉軍擁有各型火炮150門、重機槍200挺;直軍擁有火炮100門、重機槍100挺,還有飛機兩架,也不佔優勢。直軍雖有渤海艦隊的6艘軍艦,但因西方列強幹預雙方空軍與海軍均未能發揮作用。

不過笑到最後的是吳佩孚,在這次戰爭中,直軍多次使用奇襲戰術,目標精準,出奇制勝。輔之以攻心戰術,奉軍西路敗績傳遍東線、中線,不戰而屈人之兵。直奉一役,使直系牢固地掌握了對國內大局的控制權,也讓吳佩孚威名遠揚。

第一次直奉大戰,是吳佩孚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時代。但是好景不長,就在美國《時代週刊》對他進行報道的7天后,也就是1924年9月15日,第一次戰敗的張作霖,以反對直系發動江浙戰爭為由,出兵15萬,向山海關、赤峰進發。於是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了。正是這次戰爭之後,吳佩孚走向了人生低谷,而且走向末路。

這次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倒戈,其在後方的3萬人馬從熱河撤軍發動了“北京政變”。其實馮玉祥的倒戈,吳佩孚也要負一定的責任,在第一次直奉戰爭獲勝後,馮玉祥功勞很大,並任河南督軍,可惜吳佩孚對他並不信任,很快把他調往北京,出任徒有虛名而無地盤的“陸軍檢閱使”。

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之後,曾經最有實力和機會統一中國的吳佩孚,此時已經回到了洛陽,他手頭所剩的殘兵不足千人,從此一蹶不振。到了1926年,蔣介石開始北伐,頭號目標就是吳佩孚,這時正趕上馮玉祥誓師南下,兩面夾擊,無奈的之下,吳佩孚逃往四川。1928年,寄人籬下的吳佩孚被四川軍閥鄧錫侯脅迫,交出了自己最後的部隊。從此吳佩孚過上了居無定所的日子。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很快控制了華北地區。期間,日本人和日偽漢奸們多次找到吳佩孚,希望他出山擔任華北地區的傀儡領導。吳佩孚頗具民族氣節,錢照收,就是不出山,最後惹怒了日本人。1939年,據傳是日本人以治病為藉口殺死了吳佩孚,這位儒帥梟雄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董必武現實曾對吳佩孚的一生做過一番評論,他說:“吳佩孚雖然也是個軍閥,但他有兩點卻和其他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崇拜我國曆史上忠君愛國的關羽、岳飛,所以他失敗時不出洋,不居租界。第二,他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地盤,帶領過幾十萬軍隊,但他沒有私人積蓄,也沒有田產,非常清廉。”


黑水布衣


吳佩孚還是太心高氣傲,做事過於執拗,最終導致眾叛親離,只能黯然下野。

說起吳佩孚,他的能力確實很出色,在曹錕手下時,吳佩孚把曹錕的第三師訓練成了北洋軍中的第一精銳。在曹錕和其他人的軍閥混戰時,也都是靠吳佩孚來指揮作戰。像曹錕能在直皖大戰、第一次直奉大戰中獲勝,吳佩孚的指揮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所以曹錕對外也是直說,自己全是靠吳佩孚,所以吳佩孚的話就是自己的話,對他非常倚重。

然而吳佩孚和關羽一樣,恃才傲物,做事的時候獨斷專行,這就不免得罪人。而直系嚴格的說是一個利益組合體,曹錕只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勢力,其他人是因為跟著曹錕有好處,才參加進來。一旦有了矛盾,未免就有了異心,這也就直接導致了第二次直奉大戰時,馮玉祥、胡景翼、孫嶽、王承斌四個和吳佩孚矛盾最大的人直接倒戈。

在第一次直奉大戰時,直系和奉系正在北京-天津一線激戰時,河南督軍趙倜卻暗中勾結張作霖意圖抄襲直系後路。此時曹錕和吳佩孚無兵可派,於是抽調陝西督軍馮玉祥,率軍去河南坐鎮,看守後路。馮玉祥沒有讓讓他們失望,率兵擊敗了趙倜,穩定了河南的局勢。而且馮玉祥還派李鳴鐘率一個旅前往天津,協助吳佩孚作戰。應該說馮玉祥為直系取得勝利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後論功行賞,馮玉祥出任了河南督軍。

然而吳佩孚在戰後首先考慮的是削弱馮玉祥的兵權,他首先試圖吞併李鳴鐘旅,結果沒有成功。隨後他又試圖架空馮玉祥,干涉河南各級官員的任命,又遭到失敗。最後吳佩孚乾脆煽動兵變,趁機免了馮玉祥河南督軍的職務,安插了自己人。此後吳佩孚還剋扣馮玉祥的軍餉,這就讓兩人結下了死仇。

胡景翼也是差不多情況,說起來他本來和馮玉祥關係很差。吳佩孚在河南和馮玉祥鬥法時,胡景翼還是幫吳佩孚的,他的部隊參與了兵變。但是事後吳佩孚卻卸磨殺驢,吞併了他的部隊,還剋扣軍餉,每個月只給1/3的軍餉,連吃飯都不夠。所以最後逼得最後胡景翼轉頭和馮玉祥合作了。

孫嶽說起來也是吳佩孚的老上司了,在辛亥革命時孫嶽參加了灤州起義,當時吳佩孚是他的副官。最後因為吳佩孚告密,孫嶽只能離職南下。後來才重新投奔曹錕,出任了軍官教導團團長。直皖大戰和直奉大戰期間,孫嶽也是屢建戰功,但是事後因為吳佩孚的反對,僅僅被升為旅長,新仇舊恨之下,孫嶽也就去找了灤州起義時就有聯繫的馮玉祥。

而王承斌則是曹錕的嫡系出身,跟著曹錕鞍前馬後出了不少力,也是一路升到了直隸督軍。然而吳佩孚卻搞了一個軍政分離,撤了他23師師長的職務。軍閥混戰時期,沒兵權的督軍就是個笑話,王承斌自然也是一肚子怨氣。所以後來吳佩孚派他去監視馮玉祥時,王承斌乾脆看起了熱鬧。

所以第二次直奉大戰直系戰敗,雖然是因為馮玉祥等人發動北京政變所致,但是吳佩孚把他們逼得造反,也是直接誘因。

但是吳佩孚並沒有吸取教訓,第二次直奉大戰戰敗以後他一度下野。最後因為奉系大舉南下,長江流域各軍閥聯合反奉之機,吳佩孚東山再起。然而他還是自傲的很,根本聽不進別人意見。

吳佩孚此時是靠反奉之機再度興起的,然而他上臺以後第一件事就是不顧部下的反對,轉而聯合奉系反馮玉祥。這直接導致了反奉盟軍的內亂,五省聯軍司令孫傳芳因此和吳佩孚決裂,甚至之後在北伐戰爭期間也不肯救援吳佩孚。

而吳佩孚自己的部隊也因此而幾次譁變,等到擊敗馮玉祥以後,他的部隊已經跑走了大半,根本無力和北伐軍對抗。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吳佩孚和北伐軍大戰期間,他力主合作的奉系卻大舉南下,抄了他的後路,搶佔吳佩孚控制的河南地盤。

最終吳佩孚兵敗湖北,只能再次黯然下野,此後再未能掌握大權。

從吳佩孚失敗的過程可以看出,他過於心高氣傲,做事獨斷專行,不能和其他人合作,最後和盟友們鬧翻,獨力難支,最後導致失敗。


不沉的經遠



吳佩孚是第一位登上美國《時代週刊》的北洋軍閥,《時代週刊》給予這樣的註解:中國最強者吳將軍。這也被外界認為,吳佩孚在當時混亂的局勢下,是最有可能統一全國的人物。


《時代週刊》發行這期雜誌是在1924年9月8日,可是在7天之後,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張作霖一雪前恥,打敗了直系,吳佩孚實力大損,再也沒有能力和奉系對抗,也沒有機會恢復到巔峰狀態,而不被人認可的奉系最終取得了北洋政府的控制權。即便兩年後的北伐中,吳佩孚也是被討伐的三大軍閥之一,但北伐時期的吳佩孚已經輝煌不在,自然也難以抵擋北伐軍的進攻。


吳佩孚秀才出身,後來得罪人避禍北京,走投無路之下得到堂哥資助進入了聶士成部當了兵,三年後又考入開平武備學堂(也就是後來的保定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在日俄戰爭中表現出色,得到袁世凱和日本人的獎賞,在1906年投奔到已經做到新軍第三鎮統制的曹錕門下,至此成為了曹錕的心腹。



馮國璋去世後,曹錕成為直系首領,吳佩孚更是做起了話事人,也在吳佩孚的指揮下,打敗了皖系和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打敗直系,儼然成為了中國最具實力的霸主。在巔峰時期,吳佩孚擁兵數十萬,控制直隸、陝西、河南、山東、湖北、湖南、四川等數省,而吳佩孚所在的洛陽,更是被人成為“西宮”。


吳佩孚作為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軍閥,從巔峰隕落只用了兩年時間。吳佩孚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窮途末路的呢?


吳佩孚失敗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恃才傲物、驕傲自負,尤其是接連打敗了皖系和奉系之後,直系是一枝獨秀,吳佩孚自然得意洋洋,而這種驕傲也為兩年後的慘敗埋下了伏筆。


吳佩孚面對奉系第二次來襲,在“四照堂點兵”中,居然沒有制定嚴格的作戰計劃,他認為奉系還是兩年前的奉系,自己守株待兔就可以打敗奉系,哪裡知道這場戰爭直接導致了直系的瓦解。



當然,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在背後偷襲也是導致直系慘敗的原因之一。而馮玉祥在背後倒戈,則是因為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立下戰功的馮玉祥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而且始終被吳佩孚防著。馮玉祥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給予了吳佩孚致命一擊。其實這也是吳佩孚自己種下的惡果。


吳佩孚用人也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不喜歡有主見的部下。吳佩孚手下的四個大將:張福來、董政國、楊清臣、時全勝。他們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大老粗,雖然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和對吳佩孚忠誠,但是講謀略他們實在不及格。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這幾位戰將的表現實在是不能恭維。


對此,你覺得吳佩孚是如何隕落的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秀才出身,棄文從武

吳佩孚,字子玉,1874年4月22日出生於山東省蓬萊縣。12歲時,吳佩孚已經讀完四書五經,完成了基本的舊式教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神童。

1896年,吳佩孚參加了山東登州府的科舉考試,高中丙申科第三名,順利得到了秀才的功名。

可此時的清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這時的秀才頭銜也不像舊時那樣光彩。

1898年,吳佩孚棄文從武,加入了隸屬於武衛軍的聶士誠部,當了一名普通的大頭兵。

當時軍隊中的士兵清一色為文盲,秀才出身的吳佩孚在其中不但找不到認同感,反而被眾人視為異類,很受排擠。

1901年2月,吳佩孚經努力學習,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開平武備學堂步兵班,開始了軍校生涯。

畢業後,吳佩孚授銜中尉,被派到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任職。

北洋新星,扶搖直上

1904年,吳佩孚被袁世凱委派幫助日本人搞諜報工作。因其出色表現,被日本使館武官青木宣純推薦給了北洋陸軍第3鎮統制,也就是吳佩孚此後追隨數十年的“恩主”曹錕。

來到曹錕手下以後,吳佩孚自覺找到了用武之地。

曹錕雖是布販出身,一身江湖習氣,卻特別看重頗具文人氣質、膽識過人的吳佩孚,將其作為心腹來培養。

1911年11月,北洋第3鎮中的部分軍官准備譁變,他們打算先殺死曹錕,然後奪取部隊。

吳佩孚發現了端倪,密報給了曹錕,嚇得半死的曹錕趕緊進行內部清洗,這才沒丟掉腦袋和頂戴。

事情過後,曹錕對吳佩孚非常感激,認為後者對自己有救命之恩。

在曹錕的大力提拔下,吳佩孚先後被提升為炮兵3團團長,長江上游警備師部副官長,第6旅少將旅長等職。

特別是,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全國一片聲討聲中病死,北洋軍由此分裂形成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別,這樣的亂世也給了吳佩孚這樣的梟雄莫大的機會。

當年7月,曹錕在吳佩孚的協助下,將其部第3師迅速擴編為九個混成旅六萬餘人,為直係軍閥日後問鼎中央打下了基礎。

1917年初,總統黎元洪和皖系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

段祺瑞任命曹錕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吳佩孚部一馬當先,一路攻佔涿州、良鄉,率先從彰儀門攻入天壇。

曹錕因為討逆有功,被段祺瑞任命為直隸督軍,吳佩孚也水漲船高,出任了第3師師長,成了直系中的頭號戰將。

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吳佩孚做出了軍閥中少有的舉動——他公開發表通電,聲援學生的舉動,反對政府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這一舉動在當時確實得到了國人的認可,吳佩孚也成了報紙爭相報道的風雲人物,得到了“愛國將軍”的稱號。

當年年底,馮國璋病死,曹錕接班成為直系的一號人物,而吳佩孚成為直系武裝的實際領導人!

盛極而衰,倉皇逃跑

直皖戰爭剛剛結束,直奉軍閥之間又出現了矛盾。

1922年4月22日,第一次直奉戰爭打響。

隨著張作霖一聲令下,奉系十二萬大軍分為東西兩路,攜帶著上百門火炮,氣勢洶洶地直撲關內。

反觀直系這邊,總共只有不到十萬軍隊,武器裝備也不如奉軍,不少外國武官都認定此戰奉軍必勝。

可用兵老辣的吳佩孚知道奉軍沒有受過正規訓練,打順風仗還行,一旦形勢不利必然全線崩潰。

於是,吳佩孚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以部分兵力在固安、永清、長辛店一線節節抵抗奉軍,拉長後者的補給線,然後以精銳部隊奔襲數百里,一舉搗毀了奉軍後方的補給站。

這下前線的奉軍炸了鍋,扔下武器就開始後撤,十二萬大軍最後逃回關外的還不到五分之一,大批的武器裝備也都便宜了直軍。

第一次直奉戰爭的勝利讓吳佩孚名聲大噪,他的直屬部隊擴充到了五個師十餘萬人,下轄的地盤也包括了河北、陝西、山東、河南、湖北等數省之地。

當時吳佩孚的指揮部設在河南洛陽,各地的軍閥紛紛在洛陽建立辦事區,以便與其“溝通”事務,以至於時人稱洛陽為“西宮”。

作為直系背後的大靠山,美國人也相當看好“吳大帥”,不但讓吳佩孚上了《時代週刊》的封面,美國記者還預測吳佩孚是最有可能一統中國的人物。

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後,直系內部日漸驕橫,一直想當上大總統的曹錕用賄選和武力威脅的方式“圓夢”成功,成了民國曆史上的第六位大總統,這下就把皖系、奉系逼到了一起,後者很快聯合南方的護法軍政府組成了反直同盟。

1924年9月,奉軍再度南下,直奉雙方五十多萬大軍在山海關展開激戰。就在吳佩孚在前線督戰之時,直系將領馮玉祥率領部下三萬多人突然殺回北京,先將大總統曹錕囚禁,接著發表了倒直宣言。

這下吳佩孚可傻了眼,北有窮追不捨的奉軍,南有據城而守的馮玉祥部,再加上趁火打劫的山西軍閥閻錫山出兵石家莊和皖系將領鄭士琦截斷津浦鐵路,吳佩孚四面受敵,遭遇慘敗。

幸好老對頭段祺瑞念舊情,在塘沽為吳佩孚安排了一條軍艦,吳佩孚這才率領殘部逃至河南,其實力再也沒有恢復到全盛時期的規模。

敗北隱居,終不投敵

退出北方之後,吳佩孚仍不死心,他利用張作霖和馮玉祥之間的矛盾,又與奉系聯手對付馮玉祥的國民軍,後者被迫退往西北,馮玉祥也宣佈下野。

這樣一來,直系的光景似乎又好轉起來,可惜這一切只是鏡花水月罷了。

1926年7月,廣東革命政府在廣州誓師北伐,首選的進攻對象就是盤踞在湖北、湖南、河南一帶的吳佩孚部。

此時的直系已經是日薄西山,吳佩孚勉強組織了十萬大軍對抗北伐軍。

可他那支只為軍餉作戰的部隊根本不是有著堅定理想和信念,敢於為國犧牲的北伐鐵軍的對手,一敗汀泗橋、二敗賀勝橋,最後連武昌城都被北伐軍攻佔,吳佩孚逃往河南信陽。

不久,山窮水盡的吳佩孚宣佈下野,在四川軍閥楊森的庇護下過起了寓公的生活。

1932年1月31日,吳佩孚從四川來到北平定居。

可樹欲靜而風不止。

野心勃勃的日本人正在華北物色代理人,在他們看來,曾經叱吒一時的吳佩孚就是扶植的最佳人選。

很快,日本人找上吳府,表示願意無償提供步槍十萬支、機槍兩千挺、火炮五百門,再加上數百萬的資金,幫助吳佩孚東山再起。

一向以關羽、岳飛為偶像的吳佩孚哪裡會為了日本人的“畫餅”而出賣祖宗,予以斷然拒絕。

1939年12月,吳佩孚因吃羊肉餃子引發牙痛、發燒,經過日本人強行介紹的牙醫診治後猝死於家中,時年65歲。

根據吳家人後來的回憶,吳佩孚很可能是被日本醫生故意害死。

回顧吳佩孚的一生,有過窮兵黷武和鎮壓勞工的汙點,這也是那個時代軍閥們共同的黑色印記,也有過不出洋、不入租界、不賣國求榮的堅持,其是非功過只能由歷史來評判了。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