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生活條件到底有多苦?

來自亞洲的噴子


古人的生活條件怎麼樣?總體來看,肯定是不如現代的。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有不如現代人的一面。生活條件包括內容多樣,最基本的涉及衣食住行。我們打開國人視角,以吃為例,選取幾個點,具體來談一下。

古人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吃不到辣椒的

現代人飯食幾乎無辣不歡,辣逐步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我們獲取辣的渠道主要是食用辣椒。辣椒是人類種植的最為古老的農作物之一,最初生長在美洲。考古學家推算,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瑪雅人開始食用辣椒。哥倫布達到美洲後,將辣椒帶回歐洲,辣椒開始走向世界。大約在明末,辣椒開始傳入我國。到了清代,四川、貴州、湖南人才普遍食用辣椒。辣椒不存在,以其為原料的虎皮青椒、油波辣子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沒有辣椒,但卻有辣的替代品。如大蒜、芥末、茱萸、花椒等,這些都有辣的成分,同樣能讓舌頭有灼熱的感覺。當然,對於喜食辣椒的現代人來說,辣椒始終是無可替代的。

古人吃上西紅柿雞蛋麵花了數千年

西紅柿雞蛋麵是極為普通的家常美食,主要原料是西紅柿、雞蛋和麵條。

雞蛋不要說了,考古發現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當然實際存在歷史還要悠久。麵條在我國也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距今3900年的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上,人們發現了由粟和少量穄製作而成的“葷麵條”,這和今天的麵條很相像,很多人認為這是我國最早的麵條。西紅柿原產於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帶,17世紀經由英國人傳入我國,此時是我國的明朝。據明趙函《植品》載,西紅柿是由西洋傳教士在萬曆年間傳入我國的。

如此算來,西紅柿雞蛋麵的誕生最早在明朝,最遲不晚於清末。在這個邏輯裡,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是無福吃到這碗美食的。

臭豆腐曾經是“貢品”

臭豆腐是我國土生土中的特色小吃。儘管是本土美食,臭豆腐產生的時間卻只有數百年。其來源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和朱元璋有關。朱元璋早年討飯到徽州,飢餓難耐,只好撿起路邊過期發臭的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了吃。臭香臭香的味道讓朱元璋經久難忘。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後做了義軍統帥,途經徽州時,又想起當年的臭豆腐,便命廚子製作油煎臭豆腐,以此犒勞三軍。

另一種和王致和有關。王致和是安徽黃山人,早年中得舉人。康熙八年,王致和進京趕考,不幸名落孫山。此時,他身上盤纏花光,便突發奇想,開了間小豆腐坊,半工半讀。盛夏季節,王致和的豆腐滯銷,就要發黴了。王致和將豆腐切塊,放入罈子,然後加鹽,封存起來。臭豆腐從此誕生。清朝末年,臭豆腐傳入宮廷,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喜愛,成為極為獨特的“貢品”。

以上三例說明在古代受限於生產條件、作物食材等因素影響,現今常見的一些美食古人是無福消受的。這些還都是基礎食物,更不要說冰淇淋、蛋糕等近現代食品了。從這個程度上看,古人的生活條件無疑是“苦”的。當然,這種“苦”也是相對的,古代有藍天碧水,蔬菜瓜果原汁原味,這些貼近自然的感覺也是現代人無法體會的。


史趣


如果有一天早上,你醒來,發現自己是在古代。

早上起來穿衣服,沒有內衣,只能用細一點的布料把自己包裹起來,然後一層在一層算是穿好了衣服。

洗臉,洗面奶什麼的就算了,用澡豆吧,什麼澡豆也沒有,那把昨天的淘米水給我端過來。

刷牙,牙膏當然也是沒有的,含一口鹽漱下口得了,那個竹片一樣的東西,我才不要用這個刷牙,會刮傷口腔的,鹽也少用點,還要用來食用呢。

廁所,小時候老家的廁所都見過吧,現在甚至有點懷念那種廁所。小心翼翼的上完廁所,出門逛逛順便吃個早飯。

在路邊買點餅喝碗粗糧粥,熙熙攘攘的街道,小販比顧客還多,賣的還都是生活用品,沒什麼意思。 娛樂項目,除了鬥雞就是鬥蛐蛐,我的網吧呢,我都手機呢,都還給我。

渾渾噩噩的在街上游蕩,天還沒黑呢,街道上已經沒有人了,快到宵禁時間了。沒有公交車,還是要步行回去。

回家吃晚飯,結果,忘記這邊一天只吃兩頓飯了。

洗洗睡吧,算了算了,直接睡吧。可是現在才19點啊。不到凌晨怎麼睡的著啊。

突然,鬧鐘響了,我愛上班,我愛工作。


明日故事匯


古人的生活條件到底有多苦,這個還真說不上來,因為咱沒有見到,道聽途說的也不一定準確。咱就不說古人了,我是1969年出生的,現在50歲,就說說我小時候開始記事的那個年代生活條件到底多苦吧。



一、吃

民以食為天,吃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剛剛記事的時候,就覺得總也吃不飽。那時候的物質生活實在是太貧乏了,大家一塊種地,掙工分分糧食,我們家孩子多共6個又都是女孩,勞力少掙的工分自然少,父親在外上班工資少,還得養著年邁多病的姥姥,母親靠給人家做衣服掙點工分貼補家用。


小時候的我身體瘦弱,營養不良,極度挑食,現在想想那時候就是缺鋅。現在他們經常還有人跟我開玩笑說,你父母都長得都不矮,你怎麼長那麼矮?我呵呵一笑,其實也不是太矮吧,女人1米57小巧玲瓏剛剛好。


那時候一日三餐吃什麼呢?


早上玉米麵糊糊,玉米麵窩頭或者貼餅子,那時候的玉米麵不像現在加工的這麼精細,都是用加工磨自己手工磨面,很粗糙,吃到嗓子處轉好幾個圈就是咽不下去,那種感覺至今記憶猶新。外加上一盤鹹菜或蝦醬,鹹菜就是純鹹菜切成條直接上桌,也沒有油。蝦醬就是蒸的純蝦醬,放點蔥花也沒有雞蛋可放。



中午有時候蒸菜糰子或者野菜餅,這指的是夏天還好一點,到了冬天連野菜也沒了,午飯就和早飯一樣了,也是窩窩頭或貼餅子、鹹菜、蝦醬,幾乎天天如此一年到頭不見白麵白米的影子。


晚飯會變得好一點,因為在農村比較重視晚飯,主食並沒有改變,菜品和湯有時候會發生改變。在碗裡面加上玉米麵放點蔥花、鹽,再倒點水和起來蒸一蒸,就是絕口的美味,我們叫它面子醬。吃著玉米麵饅頭就著面子醬,那是一天中最享受的時刻。


一日三餐大概如此,因為我那時候太小,這些食物對我來說經常是難以下嚥的,以後父母都說就是我因為吃的太少了,而耽誤了長個兒。


二、穿

對於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時候穿的補丁衣服,那時候太窮了沒有錢 ,當然也就買不了新衣服,通常是給大姐買新衣服,然後二姐三姐跟著穿,到了老四我這兒衣服差不多就破了。然後娘就找點碎布把衣服的洞補上給我穿,娘在遠近是出了名的巧手,她會把碎布剪成一個花樣然後把衣服洞補上,看起來不像補丁倒像是一個藝術圖案。


還有鞋子,大拇腳趾頭經常是在外邊。因為小時候長得快,鞋子很快就穿著小了,小了也得湊合著穿,於是大拇腳趾就把鞋子頂出了窟窿。



冬天也沒有太厚的棉衣,記得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教室裡也沒有爐子,窗子上也沒有玻璃,外面寒風凌厲,凍得我直打哆嗦,手都拿不住筆沒完成作業,被老師訓了一通,委屈的哭了。


三、住

那時候住的都是土房子,有一天聽老公聊起他小時候的住房,他家好不容易蓋了三間土房,但是到最後實在是沒有錢來買窗子和門了,就用玉米秸稈把窗子和門堵上,冬天屋裡都是結冰的狀態,就這樣堅持了兩年後才把門和窗子安上。


我們小時侯上學教室裡沒有桌子和板凳,都是用土坯壘的臺子做桌子和 板凳,然後在外層貼上報紙。那時候教室也少,老師也少,於是我們一二五3個年級的學生在一個教室,二四年級在另外一個教室,老師給一年級講完再給二年級講,然後是五年級,我記得上二年級的時候就也跟著聽五年級的課,那時候真的是素質教育,跳著年級聽課,現在還真辦不到呢。



四、行

那時候根本見不到汽車、摩托車、電動車,偶爾能見到一輛自行車,那在村裡也絕不是一般的家庭。去哪裡都是靠腳量,記得去50裡地以外的姥姥家,也是一步一步的走了去。一直到我14歲的時候,我們家有了第一輛自行車,那種欣喜勁比現在買了小汽車還高興的多。


以上寫的都是70年代初的事情,以後的80年代90年代到21世紀,我國農村和城市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寫到這裡我腦海中不僅出現了一首歌:


《歌唱祖國 》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勝利歌聲多麼嘹亮
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
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越過高山 越過平原
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
寬廣美麗的土地


是我們親愛的家鄉
英雄的人民站起來了!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凝時空


歷史漫談君


也別說古代如何,單就我們小時候的經歷,就足以說明生活條件的艱苦。

人世上衣食住行最為要緊,然後才是其它。

先說衣吧。我出生時已建國二十年後,雖然打破了貧富差距,但農村依然很苦,雖醫療條件改善新生兒成活率提高,傳染病被遏制,但物資供應跟不上人口增長,一件衣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家裡人口多的,小孩子們幾乎沒穿過新衣服,冬天捻點羊毛線織雙襪子那就是天大的奢侈。走親戚借衣褲出門者大有人在,誰家炕上鋪上毛氈就屬於富戶,大多男娃到結婚才能堂堂正正穿上新鞋,幹活或趕路還得脫下來省著。

再說食。當年的老人得病時最大的願望是吃一頓白麵饃或者蔥花熗鍋麵條。人人都餓,走哪兒都有要飯的。榆樹錢子葉子皮,嚼起來粘粘乎乎就是口中食。剛抽條的嫩沙棗枝,還有山裡的各種野蒜野蔥,更不必說灰兒菜苦兒菜等,人們盼著春暖地化就可以土裡刨食了。

說到住,現下的老人們不會忘了以前的低矮小土屋忙上炕,靠山掏的窖洞,用純土塊壘的不用一根椽子大梁的箍窖,沒有象樣的傢俱,土灶燒羊糞牛糞驢糞,冬天取暖用牲口糞填炕,照明先時用菜油,後來有了煤油,但也得省著,不是想照就能點的。有戲語叫天為頂地為鋪,月當燈風掃地,想想當年人們的住房條件多差。

走路全靠腿,運貨全靠背。一般人一天背百來斤走個百八十里路都正常,條件好點後養牲囗代步馱東西,自行車很稀罕。

吃水得挑,小孩子剛比水桶高就抬水,有水的村還行,沒水的村子人們最家常的活是走很遠的路起早貪黑去擔水。因為水金貴,所以人們很少洗衣服洗澡,導致衛生狀況很差,人人身上長蝨子長蟣子。

因為生活條件艱苦,吃飽肚子是第一要務,所以雖然政府大力推行義務教育,學校老師挨家挨戶作動員,上學的娃娃還是很少,而且上著上著就不見了。


一介農夫w


古人的生活條件到底有多苦?

先說原始社會的古人吧,他的思想和現在人的思想是一樣的,但是都沒有文化也沒勞動工具,天天尋食生活,有時餓個死,冬天凍個死,還有狼衝虎豹和毒蛇,咱們的祖先怎麼熬過來的呢,這隻能想象,想著想著入了夢籠。

那是一萬年的秋天,我看見了一大群人正樹園裡邊幹活,有一七八個人搬倒一棵棵樹木,有的人正在搭棚,有的人用長草搭棚頂,這時我走到近處,看見男男女女都設穿衣服,只見頭髮有一米多長,鬍須也有一尺多,胸毛三四寸襠毛給穿一個三角褲頭一樣,光著腳,一會棚搭起來了,用草擋的不透風,臥室補的厚厚的。

該吃飯了,一個身高八尺個頭儡武象是個頭,拿起一根大木棒,別人也都拿起木棒都走了,見水果吃水果,見瓜吃瓜見豆吃豆,見動物圍住就打打死都撕著吃,這時我醒了,坐起來抽支菸又睡了,天好冷呀,又見到那群人,有的披著狼皮,有的披住羊皮,還有的披著一身草,到晚上都睡在大棚裡,用木棒做的門也很結實,四邊啥動物也進不去,雖說日子苦還能過下去。真是啥都不如一雙手,是這一雙手創造了一切,苦難的日子熬過來了,到伏羲畫圖造字,神農氏造地種莊稼巢氏等等慢慢進入了奴隸社會,奴隸的日子也不好過,累死幹活沒工錢,捱打捱罵賣來賣去的生活,醒來想想人與人公平嗎?現在打個工幹錯了老闆說幾句心裡不個味,飯對不著口味不想吃,衣服跟不上時尚就扔了,給右人吃了穿了該多好呀,話不多說了,古人一路過來真是受苦了,您的後代不會忘您的,給祖先磕首了。


自然的語言


都不要說古人了,就算近代都夠嗆。有一次我去大邑的劉文彩莊園,解說一路都在說劉文彩這個大地主,多腐敗,生活多奢侈。這時候一個小朋友說話了:爸爸,大地主就住這房子啊?還沒咱們家好。大家都笑了,連導遊都笑了。確實,劉文彩那個地主莊園,除了面積大點,其他真的是一無是處,要是在那兒住,那條件真的不咋地。


robin7831


由於科技與生產力的落後,古代的人生活遠比現代的人艱辛的多。

第一,說吃的問題吧。在舊社會時期大多數老百姓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由於沒有抽水機等灌概機器,農民種地的收成要老天爺風調雨順;沒有化肥與農藥以及雜交水稻等原因也導致農作物產量非常的低,基本上每年都有餓死人的現象,連康乾盛世時也不例外,普通的老百姓只有到了逢年過節時才可能吃到少得可憐的豬肉或雞肉。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解決了絕大多數人的基本溫飽問題。

第二,說穿的問題。在舊社會的紡織工業基本上停留在手工織布的技術層次上,費時費力產量極低,而且大多數織布都非常厚(既有技術成本原因,也有考慮到耐用性的因素),普通的老百姓一年到頭都沒有幾件新衣服可穿,很多的衣服都是補丁打補丁。直到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才實際了織布生產的大飛躍。

第三,說住的問題。在古代採煤技術落後,交通落後,導致大多數地方的建築所用的用碳燒過的紅磚與青瓦價格非常昂貴,普通的老百姓根本買不起。所以大多數老百姓的住房都是用土磚(在粘性很好的水田裡用鍬鏟成的四方土塊曬乾而成)砌牆和毛草當瓦的毛草屋,通過碳在土窯裡用火燒成的紅磚青瓦蓋成的房子只有地主家才可能擁有。大詩人杜甫的名作《毛屋為秋風所破歌》很貼切地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住宿情況。

第四,說醫療問題。古代只有中醫,診斷技術落後,普通的破傷風與細菌感染、腦膜炎與白喉等大量病毒、闌尾炎、肺病都會致人於死地,更別提鼠疫、天花、霍亂等瘟疫。所以古代的人平均壽命只有40歲左右,而現代的中國人平均壽命在70歲左右。

第五,交通問題,古代的道路大多數都是泥土路面,一到了下雨天道路會是泥濘一片,最先進的交通工具無非就是馬車,大多數普通的老百姓不可能擁有馬車,大多數重物搬移只能依靠肩扛手挑。

第六,照明方面古代只有昏暗的油燈,至於娛樂方面也只有足球與射箭、棋類等,娛樂方式遠不如現代的多。人與人之間遠距離溝通只能依靠書信,另外大多數老百姓都不識字。

第七,由於沒有肥皂、洗衣粉、洗髮精等洗滌產品,加上又有蓄長髮的習慣,沒有殺蟲劑;所以在古人身上與床上有很多的跳蚤、臭蟲、蝨子等寄生蟲。

古代的人生活遠比現代的人艱辛的多,畢竟時代是一直在進步的;希望大家好好的珍惜現在眼前幸福的生活。


雄鷹展翅長空


說到古人的生活,今天那可真的是太幸福了,很多家庭已經實現了吃穿不愁,那古人的生活到底有多苦呢?

一、吃

就拿以前的過春節來說,那可以說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日子,因為只有在這幾天才有可能穿新衣,吃肉肉,所以以前的小孩子很喜歡過年,而在平時吃的大多是玉米麵,野菜,這還是近代的生活。


如果在往前看,在新的作物沒有傳到我國以前,吃的種類單一,如果在碰上天災人禍,那餓死的人不在少數,所以古時候帝王允許的賑災真的就是百姓救命的糧食。

二、用

現在的我們手機,電腦,高科技智能產品應有盡有,足不出門就可以瞭解天下大事,可是在以前呢連個聽戲的地方都是有身份的人去的場所,普通人家想聽場專場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現在大多數人連電視都快淘汰掉了,所以今非昔比,物是人非。



三、住

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句古語怕是對窮苦人家最直接的生活反映,以前住的大多是茅草屋,有的窮的都是住在破廟或者山洞裡,而如今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所以單單從這一點古人的生活就真的太苦了。


四、穿

以前的人穿衣可沒那麼多講究,只要有身完整的衣服就是最大的奢侈了,因為很多人窮的布匹都沒有,更別說五顏六色,超薄又保暖的羽絨服了。

所以古人的生活是真的苦中作樂,對生活是過一天是一天,吃飽穿暖就是他們對生活最大的奢望。


曉峰來介紹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統一設定一個對“苦”的定義和標準,以及對比對象。

所以筆者在這裡暫時主觀地,把現代中等城市經濟處於中段的普通上班族,與古代佔多數的平民階層中,經濟條件處於縣、城平均水平的百姓對比。

背景主觀設置在兩個古代比較有代表的時代,一個是大一統的“開頭”秦朝,(由於時間比較短,所以延伸到秦漢時期。)一個是理論上“最富裕”的宋朝。

然後以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去闡述關於古人的生活條件有多“苦”的程度。

古代秦朝的平民生活條件有多苦?

飲食:

秦時主食的基本構成是黍、粟、麥、稻、菽,雖不同地區的主食成分有所區別,但由於踏碓、石磨等工具的普及,當時的平民是可以食用精加工糧食的。(如洛陽金谷園漢墓有出土“大麥屑”題字,說明當時可精加工麥麩和麥粉。)

副食主要為肉類,羊、豬、狗、雞皆有食用,作為補充的野生動物肉食資源主要以鹿為主。(比如馬王堆漢墓中出土有約24種動物的標本遺存。)

其他的有見於《史記》中:“通魚鹽”,《後漢書》中“鹽菜、醬菜”等有有記載,飲酒風氣也比較普遍,主要當時人的意識中:

“酒著,天之美祿。”“百禮之會,非酒不可。”

尤其《漢書》中有:“初榷酒酤。”的記載,可見當時飲酒之風十分盛行。

由此,對比今天而言,主食和副食的肉食還是比較豐富的,但是新鮮的蔬菜比較少,一般食用類似醃菜的野菜,或者醬菜等。可能當時平民的飲食苦,有見於營養的不均衡,以及相對弱勢的老幼婦孺可能收集食物(肉食)的能力不太夠,這方面比較吃不飽,很苦。

衣、住、行:

秦時,由於大一統,之前的“衣冠異質制”,經過大一統之後,已漸漸趨於傾同,當時的染織技術已有相當的發展,一般男女皆著“深衣”,(就是上衣下裳連在一起。)主要流行楚式,有長、短兩種,男性後期多著直裾長衣,如馬王堆漢墓就有出土當時“最高”成果的素紗襌衣,對紋綺地乘雲秀。


還有著袍、衫為內衣的,褌、袴相當於現在的褲子,分合襠和不合襠兩種,履、襪皆有。

而住居形式,從出土的湖北雲夢虎地秦簡的記載《封診式》看,一般平民大多住居為一堂二室,較為窮困者還有半地下結構的住居。內部大多采用木構架結構,少數較為富裕的平民也有夯土與木框架混合結構住居,磚瓦的普遍使用也是當時的特色建築。

出行方式也大多依靠雙腿,但是具有前驅式的

“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

的偉大“修王道”修路工程。而“鹿車”(即獨輪車)的普及,以及畜牧業間接使馬、牛、駱駝等廣泛用於車輛的牽引動力。但總體而言,還是主要靠雙腳走,崇尚輕車肥馬。

由以上的衣、住、行三方面可看出,其實對比現代人來說,最大的“苦”,可能就是衣著方面的單薄,由於當時主要以人力紡織為主,可見不但織布不易,做衣更加艱難,但住房方面,或許平均來說,現代人的平均居住空間是不如當時的“一堂二室”的,交通還算方便,但“車”形式在平民間的普及不多,所以出行還是挺困難的。

綜上的衣、食、住、行來說,秦時的物質雖然十分貧瘠,但種類其實還算豐富,平均來說,若除去戰亂、天災等帶來的直接影響,平民的生活溫飽尚可,但衣裳是絕對的匱乏且單薄的,住的方面空間較現在平均會富餘,但質量肯定不如。(這個怎麼說,現代的人大多數都居住在高樓上,或許秦人看起來很擁擠?)出行更是不太好比較,因為其實秦時的平民不太需要時常出行。


古代宋朝的平民生活條件有多苦?

食:

宋時作為古代“經濟”(平均)的巔峰,當時的食物是十分豐富的,主食基本還是五穀雜糧,和秦時差不多,其中稻米比較常見但貴重,南方人大多以此為主食。(一般以蒸、煮為主的“混合”飯食。)

麵食的發展也豐富起來,除了蒸、煮之外,還兼有燒、烤等。(以南宋記載的臨安飯店提供的食物為例:三鮮面、魚桐皮面、炒雞面、炊餅、夾餡兒的饅頭、包子等。)

副食也十分豐富,主要分肉食類(豬、羊、牛、家禽,以記載的汴京南燻門為例,當時每天進出此門的宰殺生豬多達一萬餘頭。)野生動物有記載的有田雞、蟒蛇、穿山甲等等,還有漢陽、武昌地區的各類魚和製成的魚乾等等。

蔬菜類中,根據《夢梁錄》的記錄,臨安平民當時日常吃的蔬菜包括苔心野菜、大白頭、芥菜、生菜、萵筍蔥、大蒜、黃瓜、葫蘆、冬瓜等,可以等同於現代各種命名。

而水果也是如此,種類十分豐富,而同類型的水果品種也多種多樣,根據現存的《淳熙三山志》中對荔枝的記載,其品種就多達二十八種,以江家綠質量最為上乘。而各地特產優勢也體現地淋漓盡致,如北京大名府壓沙寺的梨,就代表了當時栽植技術極高的嫁接水平,把梨枝嫁接在棗樹之上,固有“御園”的美稱。

更有甚者連飲品的種類也十分豐富,如一大類“湯”,就分為待客的湯,飯食時飲用的湯羹,主要有肉羹、骨頭羹、雞羹等,另一大類相當於現代的日常飲料,被稱為“涼水”,如甘豆湯、椰子酒、滷梅水、木瓜汁、苦水、梅花酒等等。

而當時各種比較大的節日等,都有特殊的紀念意義的食物,與現代節日的飲食差不多,比如元宵節食用的“圓子”和現在的湯圓差不多,端午節食用的,如果子、白團、粽子,和現代的粽子也是差不多的。

衣、住、行:

簡單分男女說,男子官員戴冠,平民帶帽,有圓頂的翠紗帽,四方形的方帽,頭巾,而衣著

“有官者服皂袍,無官者白袍,庶人布袍。”

還有背子、披毛涼衫等具有地域色彩的服飾;

女子穿戴,喜假髮、高冠、高髻、花冠、蓋頭和頭巾等,上衣多為襦、襖襦、半袖、背心等,長裙是必備的。

這裡要特別說明,禦寒利器棉花其實當時已經傳到中國了,記載於:

“宋元之間始傳其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

不過宋時普遍處於南方,溫度相對而言沒那麼冷,所以衣物方面還算夠“用”。

住居的方面較為豐富,也極為講究,以上大梁為重中之重,一般坐北朝南,窗戶開北、東、西三面,西北高、東南低,鄉村茅草屋為主,城市瓦房為主,受到地域和自然環境的影響,一般富有地域色彩。如《清明上河圖》中的城市平民房屋為例,常見於單層、二層“別墅”,對比鄉村較小,鄉村一般帶院子。

出行方面的話,還是農業百姓佔多數,加上傳統的安土重遷的觀念,除了商人“必須”南來北往地行商之外,一般平民還是較少走動,但是當時的不管“車馬”還是船運都極為發達,官道的普遍修葺,如“太平車”(四輪大車),“簷子”(四人轎子)等都有,海船、江河船、湖船等都有。

由上,宋時的衣、食、住、行可看出,其實當時的吃食方面和現代相比,就豐富多彩方面還是差不多的,尤其水果方面也是講究異常,平民們的零食、飲料等也是非常非常豐富的,衣物方面由於物產比較豐富,還有繁華的商業和海外商業等流通,即使普遍的平民對衣物方面也有較強的消費能力。

住居的方面,平均來看要比現代人更寬鬆,大多數房屋都帶院子,且城市裡的平民還有兩層小樓的樓房居住,比起現代人的“壘盒子”好多了,出行的話,除了速度比較慢,舒適度不夠之外,其實當時的車馬從官道走還是挺方便的,很多海船甚至可以跨國“旅行”。


結束語:

所以,綜上以秦時和宋時兩個時代為古代的代表,分別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為例,詳細對比了古今這些方面的異同,綜合來看,其實秦時的古人生活條件還是很苦的,畢竟當時戰亂和天災不斷,有沒有什麼有效的措施防止天災的遺禍,且肉食的來源主要靠打獵和購買,對老弱婦孺來說,大多是難以果腹的。

但是來到宋時,則不然,對比起來,不管是衣食住行這幾方面,與現在都差不多,甚至飲食方面現代很多蔬菜、肉食的命名都是當時流傳下來的種類,衣物中棉花也傳入了,禦寒是不成問題的,居住甚至大概率好過現代人的住房,出行除了速度和舒適度上不行之外,其實該有的都有了。

其實結論就是,古人的生活條件不算多“苦”。

長了鹿角的兔子


有多苦?大概率上活三十到四十歲,你的壽命就到頭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古人不都吃的是綠色無公害食物嗎?又沒有現如今的各種汙染問題困擾,綠水青山間,嫋嫋一炊煙,才活這麼短,不科學啊!

實際上,建國之初 我們國人平均壽命也就三十歲左右。有人會說,那是連年戰亂導致的,和平年代壽命會長很多。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首先,古人生活在一個沒有抗生素沒有疫苗的年代,現在看來一些在醫務室就能治療的傷病,在當時就是要出人命的,比如外傷導致的破傷風敗血症,古時就是純粹撞大運的病,得了就得了 死了就死了。現代醫學的發展,除了白血病癌症等絕症外,幾乎很難有醫學不能影響扭轉的病了,而在當時拔顆牙都是要冒生命危險的。而疫苗的作用更明顯,在疫苗普及之前,新生兒的死亡率經常高達百分之十幾,而現在由於醫學的進步疫苗的普及,新生兒死亡率普遍下降到了百分之一二以下,這就是巨大的進步。此外,古代雖說有華佗一類神醫,但是普通人能輪上神醫的機會有幾何呢?大多數情況下會成為庸醫或巫醫的陪練吧。

其次,生態環境。古人的環境是綠水青山不假,但味道就最好別問了。筆者九十年代到山東農村去蹲點採訪,一個幾百年的老村子,村路還是民國時某大戶捐糧修的呢,滿地泥濘不說,夏天蚊蠅滋生,村中所有廁所都是旱廁,大多在豬圈邊上,氣味之豐富可盡情聯想。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你要還能始終捏著鼻子悠然自得地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老哥我不扶別人就扶你![贊]

第三,社會環境問題。大約十年前我和媳婦自駕到河北一溫泉去玩,下了高速走了好長時間的荒無人煙的村道,當時就感慨說,這也就是在今天,在解放前,在古時候,這樣人跡罕至的地方就是土匪樂園,不遇到土匪才怪。其實,古代就算為數不多的盛世,也到處盜匪橫行,國家力量主要放在大城市和軍事要地,廣大的農村則只好實行鄉村自治,而村與村之間則是偉大的三不管地帶,前黑臉官吏宋江和他的一百多吃人肉兄弟的地盤。看看水滸裡那些不問青紅皂白就砍人頭納投名狀的勾當,你就明白如今能單身出去旅遊不怕掉腦袋不怕被扒褲子是件多麼幸福的事了。

第四,文明程度。水電煤氣暖氣網線現代交通工具不說了,用水,照明 取暖,引火,通信這些,隨便哪一樣在古代都夠折騰人大半天的,單說一個吃。不知多少人有冬儲大白菜的記憶,現在人很難想象,那麼長的時間裡,一到冬天,白菜土豆蘿蔔 就成了鍋裡永恆的主題,什麼澳洲牛肉,新西蘭羊肉,挪威三文魚,海南的香蕉,菲律賓的水果,在那物流不發達的年代什麼都沒有,但其實我們離那個時代也就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而已。而在古代 白菜土豆能管夠那就叫物富民豐,老百姓是要給老爺們送萬民傘的,現在的吃貨們生活在那時只能用生不如死來形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