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

来自亚洲的喷子


古人的生活条件怎么样?总体来看,肯定是不如现代的。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有不如现代人的一面。生活条件包括内容多样,最基本的涉及衣食住行。我们打开国人视角,以吃为例,选取几个点,具体来谈一下。

古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吃不到辣椒的

现代人饭食几乎无辣不欢,辣逐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我们获取辣的渠道主要是食用辣椒。辣椒是人类种植的最为古老的农作物之一,最初生长在美洲。考古学家推算,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玛雅人开始食用辣椒。哥伦布达到美洲后,将辣椒带回欧洲,辣椒开始走向世界。大约在明末,辣椒开始传入我国。到了清代,四川、贵州、湖南人才普遍食用辣椒。辣椒不存在,以其为原料的虎皮青椒、油波辣子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没有辣椒,但却有辣的替代品。如大蒜、芥末、茱萸、花椒等,这些都有辣的成分,同样能让舌头有灼热的感觉。当然,对于喜食辣椒的现代人来说,辣椒始终是无可替代的。

古人吃上西红柿鸡蛋面花了数千年

西红柿鸡蛋面是极为普通的家常美食,主要原料是西红柿、鸡蛋和面条。

鸡蛋不要说了,考古发现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当然实际存在历史还要悠久。面条在我国也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距今3900年的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上,人们发现了由粟和少量穄制作而成的“荤面条”,这和今天的面条很相像,很多人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面条。西红柿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17世纪经由英国人传入我国,此时是我国的明朝。据明赵函《植品》载,西红柿是由西洋传教士在万历年间传入我国的。

如此算来,西红柿鸡蛋面的诞生最早在明朝,最迟不晚于清末。在这个逻辑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是无福吃到这碗美食的。

臭豆腐曾经是“贡品”

臭豆腐是我国土生土中的特色小吃。尽管是本土美食,臭豆腐产生的时间却只有数百年。其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和朱元璋有关。朱元璋早年讨饭到徽州,饥饿难耐,只好捡起路边过期发臭的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了吃。臭香臭香的味道让朱元璋经久难忘。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做了义军统帅,途经徽州时,又想起当年的臭豆腐,便命厨子制作油煎臭豆腐,以此犒劳三军。

另一种和王致和有关。王致和是安徽黄山人,早年中得举人。康熙八年,王致和进京赶考,不幸名落孙山。此时,他身上盘缠花光,便突发奇想,开了间小豆腐坊,半工半读。盛夏季节,王致和的豆腐滞销,就要发霉了。王致和将豆腐切块,放入坛子,然后加盐,封存起来。臭豆腐从此诞生。清朝末年,臭豆腐传入宫廷,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喜爱,成为极为独特的“贡品”。

以上三例说明在古代受限于生产条件、作物食材等因素影响,现今常见的一些美食古人是无福消受的。这些还都是基础食物,更不要说冰淇淋、蛋糕等近现代食品了。从这个程度上看,古人的生活条件无疑是“苦”的。当然,这种“苦”也是相对的,古代有蓝天碧水,蔬菜瓜果原汁原味,这些贴近自然的感觉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


史趣


如果有一天早上,你醒来,发现自己是在古代。

早上起来穿衣服,没有内衣,只能用细一点的布料把自己包裹起来,然后一层在一层算是穿好了衣服。

洗脸,洗面奶什么的就算了,用澡豆吧,什么澡豆也没有,那把昨天的淘米水给我端过来。

刷牙,牙膏当然也是没有的,含一口盐漱下口得了,那个竹片一样的东西,我才不要用这个刷牙,会刮伤口腔的,盐也少用点,还要用来食用呢。

厕所,小时候老家的厕所都见过吧,现在甚至有点怀念那种厕所。小心翼翼的上完厕所,出门逛逛顺便吃个早饭。

在路边买点饼喝碗粗粮粥,熙熙攘攘的街道,小贩比顾客还多,卖的还都是生活用品,没什么意思。 娱乐项目,除了斗鸡就是斗蛐蛐,我的网吧呢,我都手机呢,都还给我。

浑浑噩噩的在街上游荡,天还没黑呢,街道上已经没有人了,快到宵禁时间了。没有公交车,还是要步行回去。

回家吃晚饭,结果,忘记这边一天只吃两顿饭了。

洗洗睡吧,算了算了,直接睡吧。可是现在才19点啊。不到凌晨怎么睡的着啊。

突然,闹钟响了,我爱上班,我爱工作。


明日故事汇


古人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这个还真说不上来,因为咱没有见到,道听途说的也不一定准确。咱就不说古人了,我是1969年出生的,现在50岁,就说说我小时候开始记事的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到底多苦吧。



一、吃

民以食为天,吃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刚刚记事的时候,就觉得总也吃不饱。那时候的物质生活实在是太贫乏了,大家一块种地,挣工分分粮食,我们家孩子多共6个又都是女孩,劳力少挣的工分自然少,父亲在外上班工资少,还得养着年迈多病的姥姥,母亲靠给人家做衣服挣点工分贴补家用。


小时候的我身体瘦弱,营养不良,极度挑食,现在想想那时候就是缺锌。现在他们经常还有人跟我开玩笑说,你父母都长得都不矮,你怎么长那么矮?我呵呵一笑,其实也不是太矮吧,女人1米57小巧玲珑刚刚好。


那时候一日三餐吃什么呢?


早上玉米面糊糊,玉米面窝头或者贴饼子,那时候的玉米面不像现在加工的这么精细,都是用加工磨自己手工磨面,很粗糙,吃到嗓子处转好几个圈就是咽不下去,那种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外加上一盘咸菜或虾酱,咸菜就是纯咸菜切成条直接上桌,也没有油。虾酱就是蒸的纯虾酱,放点葱花也没有鸡蛋可放。



中午有时候蒸菜团子或者野菜饼,这指的是夏天还好一点,到了冬天连野菜也没了,午饭就和早饭一样了,也是窝窝头或贴饼子、咸菜、虾酱,几乎天天如此一年到头不见白面白米的影子。


晚饭会变得好一点,因为在农村比较重视晚饭,主食并没有改变,菜品和汤有时候会发生改变。在碗里面加上玉米面放点葱花、盐,再倒点水和起来蒸一蒸,就是绝口的美味,我们叫它面子酱。吃着玉米面馒头就着面子酱,那是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刻。


一日三餐大概如此,因为我那时候太小,这些食物对我来说经常是难以下咽的,以后父母都说就是我因为吃的太少了,而耽误了长个儿。


二、穿

对于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穿的补丁衣服,那时候太穷了没有钱 ,当然也就买不了新衣服,通常是给大姐买新衣服,然后二姐三姐跟着穿,到了老四我这儿衣服差不多就破了。然后娘就找点碎布把衣服的洞补上给我穿,娘在远近是出了名的巧手,她会把碎布剪成一个花样然后把衣服洞补上,看起来不像补丁倒像是一个艺术图案。


还有鞋子,大拇脚趾头经常是在外边。因为小时候长得快,鞋子很快就穿着小了,小了也得凑合着穿,于是大拇脚趾就把鞋子顶出了窟窿。



冬天也没有太厚的棉衣,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教室里也没有炉子,窗子上也没有玻璃,外面寒风凌厉,冻得我直打哆嗦,手都拿不住笔没完成作业,被老师训了一通,委屈的哭了。


三、住

那时候住的都是土房子,有一天听老公聊起他小时候的住房,他家好不容易盖了三间土房,但是到最后实在是没有钱来买窗子和门了,就用玉米秸秆把窗子和门堵上,冬天屋里都是结冰的状态,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后才把门和窗子安上。


我们小时侯上学教室里没有桌子和板凳,都是用土坯垒的台子做桌子和 板凳,然后在外层贴上报纸。那时候教室也少,老师也少,于是我们一二五3个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二四年级在另外一个教室,老师给一年级讲完再给二年级讲,然后是五年级,我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就也跟着听五年级的课,那时候真的是素质教育,跳着年级听课,现在还真办不到呢。



四、行

那时候根本见不到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偶尔能见到一辆自行车,那在村里也绝不是一般的家庭。去哪里都是靠脚量,记得去50里地以外的姥姥家,也是一步一步的走了去。一直到我14岁的时候,我们家有了第一辆自行车,那种欣喜劲比现在买了小汽车还高兴的多。


以上写的都是70年代初的事情,以后的80年代90年代到21世纪,我国农村和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写到这里我脑海中不仅出现了一首歌:


《歌唱祖国 》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嘹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越过高山 越过平原
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土地


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凝时空


历史漫谈君


也别说古代如何,单就我们小时候的经历,就足以说明生活条件的艰苦。

人世上衣食住行最为要紧,然后才是其它。

先说衣吧。我出生时已建国二十年后,虽然打破了贫富差距,但农村依然很苦,虽医疗条件改善新生儿成活率提高,传染病被遏制,但物资供应跟不上人口增长,一件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里人口多的,小孩子们几乎没穿过新衣服,冬天捻点羊毛线织双袜子那就是天大的奢侈。走亲戚借衣裤出门者大有人在,谁家炕上铺上毛毡就属于富户,大多男娃到结婚才能堂堂正正穿上新鞋,干活或赶路还得脱下来省着。

再说食。当年的老人得病时最大的愿望是吃一顿白面馍或者葱花炝锅面条。人人都饿,走哪儿都有要饭的。榆树钱子叶子皮,嚼起来粘粘乎乎就是口中食。刚抽条的嫩沙枣枝,还有山里的各种野蒜野葱,更不必说灰儿菜苦儿菜等,人们盼着春暖地化就可以土里刨食了。

说到住,现下的老人们不会忘了以前的低矮小土屋忙上炕,靠山掏的窖洞,用纯土块垒的不用一根椽子大梁的箍窖,没有象样的家具,土灶烧羊粪牛粪驴粪,冬天取暖用牲口粪填炕,照明先时用菜油,后来有了煤油,但也得省着,不是想照就能点的。有戏语叫天为顶地为铺,月当灯风扫地,想想当年人们的住房条件多差。

走路全靠腿,运货全靠背。一般人一天背百来斤走个百八十里路都正常,条件好点后养牲囗代步驮东西,自行车很稀罕。

吃水得挑,小孩子刚比水桶高就抬水,有水的村还行,没水的村子人们最家常的活是走很远的路起早贪黑去担水。因为水金贵,所以人们很少洗衣服洗澡,导致卫生状况很差,人人身上长虱子长虮子。

因为生活条件艰苦,吃饱肚子是第一要务,所以虽然政府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学校老师挨家挨户作动员,上学的娃娃还是很少,而且上着上着就不见了。


一介农夫w


古人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

先说原始社会的古人吧,他的思想和现在人的思想是一样的,但是都没有文化也没劳动工具,天天寻食生活,有时饿个死,冬天冻个死,还有狼冲虎豹和毒蛇,咱们的祖先怎么熬过来的呢,这只能想象,想着想着入了梦笼。

那是一万年的秋天,我看见了一大群人正树园里边干活,有一七八个人搬倒一棵棵树木,有的人正在搭棚,有的人用长草搭棚顶,这时我走到近处,看见男男女女都设穿衣服,只见头发有一米多长,鬍须也有一尺多,胸毛三四寸裆毛给穿一个三角裤头一样,光着脚,一会棚搭起来了,用草挡的不透风,卧室補的厚厚的。

该吃饭了,一个身高八尺个头儡武象是个头,拿起一根大木棒,别人也都拿起木棒都走了,见水果吃水果,见瓜吃瓜见豆吃豆,见动物围住就打打死都撕着吃,这时我醒了,坐起来抽支烟又睡了,天好冷呀,又见到那群人,有的披着狼皮,有的披住羊皮,还有的披着一身草,到晚上都睡在大棚里,用木棒做的门也很结实,四边啥动物也进不去,虽说日子苦还能过下去。真是啥都不如一双手,是这一双手创造了一切,苦难的日子熬过来了,到伏羲画图造字,神农氏造地种庄稼巢氏等等慢慢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的日子也不好过,累死干活没工钱,挨打挨骂卖来卖去的生活,醒来想想人与人公平吗?现在打个工干错了老板说几句心里不个味,饭对不着口味不想吃,衣服跟不上时尚就扔了,给右人吃了穿了该多好呀,话不多说了,古人一路过来真是受苦了,您的后代不会忘您的,给祖先磕首了。


自然的语言


都不要说古人了,就算近代都够呛。有一次我去大邑的刘文彩庄园,解说一路都在说刘文彩这个大地主,多腐败,生活多奢侈。这时候一个小朋友说话了:爸爸,大地主就住这房子啊?还没咱们家好。大家都笑了,连导游都笑了。确实,刘文彩那个地主庄园,除了面积大点,其他真的是一无是处,要是在那儿住,那条件真的不咋地。


robin7831


由于科技与生产力的落后,古代的人生活远比现代的人艰辛的多。

第一,说吃的问题吧。在旧社会时期大多数老百姓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由于没有抽水机等灌概机器,农民种地的收成要老天爷风调雨顺;没有化肥与农药以及杂交水稻等原因也导致农作物产量非常的低,基本上每年都有饿死人的现象,连康乾盛世时也不例外,普通的老百姓只有到了逢年过节时才可能吃到少得可怜的猪肉或鸡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基本温饱问题。

第二,说穿的问题。在旧社会的纺织工业基本上停留在手工织布的技术层次上,费时费力产量极低,而且大多数织布都非常厚(既有技术成本原因,也有考虑到耐用性的因素),普通的老百姓一年到头都没有几件新衣服可穿,很多的衣服都是补丁打补丁。直到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才实际了织布生产的大飞跃。

第三,说住的问题。在古代采煤技术落后,交通落后,导致大多数地方的建筑所用的用碳烧过的红砖与青瓦价格非常昂贵,普通的老百姓根本买不起。所以大多数老百姓的住房都是用土砖(在粘性很好的水田里用锹铲成的四方土块晒干而成)砌墙和毛草当瓦的毛草屋,通过碳在土窑里用火烧成的红砖青瓦盖成的房子只有地主家才可能拥有。大诗人杜甫的名作《毛屋为秋风所破歌》很贴切地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住宿情况。

第四,说医疗问题。古代只有中医,诊断技术落后,普通的破伤风与细菌感染、脑膜炎与白喉等大量病毒、阑尾炎、肺病都会致人于死地,更别提鼠疫、天花、霍乱等瘟疫。所以古代的人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而现代的中国人平均寿命在70岁左右。

第五,交通问题,古代的道路大多数都是泥土路面,一到了下雨天道路会是泥泞一片,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无非就是马车,大多数普通的老百姓不可能拥有马车,大多数重物搬移只能依靠肩扛手挑。

第六,照明方面古代只有昏暗的油灯,至于娱乐方面也只有足球与射箭、棋类等,娱乐方式远不如现代的多。人与人之间远距离沟通只能依靠书信,另外大多数老百姓都不识字。

第七,由于没有肥皂、洗衣粉、洗发精等洗涤产品,加上又有蓄长发的习惯,没有杀虫剂;所以在古人身上与床上有很多的跳蚤、臭虫、虱子等寄生虫。

古代的人生活远比现代的人艰辛的多,毕竟时代是一直在进步的;希望大家好好的珍惜现在眼前幸福的生活。


雄鹰展翅长空


说到古人的生活,今天那可真的是太幸福了,很多家庭已经实现了吃穿不愁,那古人的生活到底有多苦呢?

一、吃

就拿以前的过春节来说,那可以说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日子,因为只有在这几天才有可能穿新衣,吃肉肉,所以以前的小孩子很喜欢过年,而在平时吃的大多是玉米面,野菜,这还是近代的生活。


如果在往前看,在新的作物没有传到我国以前,吃的种类单一,如果在碰上天灾人祸,那饿死的人不在少数,所以古时候帝王允许的赈灾真的就是百姓救命的粮食。

二、用

现在的我们手机,电脑,高科技智能产品应有尽有,足不出门就可以了解天下大事,可是在以前呢连个听戏的地方都是有身份的人去的场所,普通人家想听场专场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现在大多数人连电视都快淘汰掉了,所以今非昔比,物是人非。



三、住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句古语怕是对穷苦人家最直接的生活反映,以前住的大多是茅草屋,有的穷的都是住在破庙或者山洞里,而如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所以单单从这一点古人的生活就真的太苦了。


四、穿

以前的人穿衣可没那么多讲究,只要有身完整的衣服就是最大的奢侈了,因为很多人穷的布匹都没有,更别说五颜六色,超薄又保暖的羽绒服了。

所以古人的生活是真的苦中作乐,对生活是过一天是一天,吃饱穿暖就是他们对生活最大的奢望。


晓峰来介绍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统一设定一个对“苦”的定义和标准,以及对比对象。

所以笔者在这里暂时主观地,把现代中等城市经济处于中段的普通上班族,与古代占多数的平民阶层中,经济条件处于县、城平均水平的百姓对比。

背景主观设置在两个古代比较有代表的时代,一个是大一统的“开头”秦朝,(由于时间比较短,所以延伸到秦汉时期。)一个是理论上“最富裕”的宋朝。

然后以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去阐述关于古人的生活条件有多“苦”的程度。

古代秦朝的平民生活条件有多苦?

饮食:

秦时主食的基本构成是黍、粟、麦、稻、菽,虽不同地区的主食成分有所区别,但由于踏碓、石磨等工具的普及,当时的平民是可以食用精加工粮食的。(如洛阳金谷园汉墓有出土“大麦屑”题字,说明当时可精加工麦麸和麦粉。)

副食主要为肉类,羊、猪、狗、鸡皆有食用,作为补充的野生动物肉食资源主要以鹿为主。(比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有约24种动物的标本遗存。)

其他的有见于《史记》中:“通鱼盐”,《后汉书》中“盐菜、酱菜”等有有记载,饮酒风气也比较普遍,主要当时人的意识中:

“酒着,天之美禄。”“百礼之会,非酒不可。”

尤其《汉书》中有:“初榷酒酤。”的记载,可见当时饮酒之风十分盛行。

由此,对比今天而言,主食和副食的肉食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新鲜的蔬菜比较少,一般食用类似腌菜的野菜,或者酱菜等。可能当时平民的饮食苦,有见于营养的不均衡,以及相对弱势的老幼妇孺可能收集食物(肉食)的能力不太够,这方面比较吃不饱,很苦。

衣、住、行:

秦时,由于大一统,之前的“衣冠异质制”,经过大一统之后,已渐渐趋于倾同,当时的染织技术已有相当的发展,一般男女皆着“深衣”,(就是上衣下裳连在一起。)主要流行楚式,有长、短两种,男性后期多着直裾长衣,如马王堆汉墓就有出土当时“最高”成果的素纱襌衣,对纹绮地乘云秀。


还有着袍、衫为内衣的,裈、袴相当于现在的裤子,分合裆和不合裆两种,履、袜皆有。

而住居形式,从出土的湖北云梦虎地秦简的记载《封诊式》看,一般平民大多住居为一堂二室,较为穷困者还有半地下结构的住居。内部大多采用木构架结构,少数较为富裕的平民也有夯土与木框架混合结构住居,砖瓦的普遍使用也是当时的特色建筑。

出行方式也大多依靠双腿,但是具有前驱式的

“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的伟大“修王道”修路工程。而“鹿车”(即独轮车)的普及,以及畜牧业间接使马、牛、骆驼等广泛用于车辆的牵引动力。但总体而言,还是主要靠双脚走,崇尚轻车肥马。

由以上的衣、住、行三方面可看出,其实对比现代人来说,最大的“苦”,可能就是衣着方面的单薄,由于当时主要以人力纺织为主,可见不但织布不易,做衣更加艰难,但住房方面,或许平均来说,现代人的平均居住空间是不如当时的“一堂二室”的,交通还算方便,但“车”形式在平民间的普及不多,所以出行还是挺困难的。

综上的衣、食、住、行来说,秦时的物质虽然十分贫瘠,但种类其实还算丰富,平均来说,若除去战乱、天灾等带来的直接影响,平民的生活温饱尚可,但衣裳是绝对的匮乏且单薄的,住的方面空间较现在平均会富余,但质量肯定不如。(这个怎么说,现代的人大多数都居住在高楼上,或许秦人看起来很拥挤?)出行更是不太好比较,因为其实秦时的平民不太需要时常出行。


古代宋朝的平民生活条件有多苦?

食:

宋时作为古代“经济”(平均)的巅峰,当时的食物是十分丰富的,主食基本还是五谷杂粮,和秦时差不多,其中稻米比较常见但贵重,南方人大多以此为主食。(一般以蒸、煮为主的“混合”饭食。)

面食的发展也丰富起来,除了蒸、煮之外,还兼有烧、烤等。(以南宋记载的临安饭店提供的食物为例:三鲜面、鱼桐皮面、炒鸡面、炊饼、夹馅儿的馒头、包子等。)

副食也十分丰富,主要分肉食类(猪、羊、牛、家禽,以记载的汴京南熏门为例,当时每天进出此门的宰杀生猪多达一万余头。)野生动物有记载的有田鸡、蟒蛇、穿山甲等等,还有汉阳、武昌地区的各类鱼和制成的鱼干等等。

蔬菜类中,根据《梦梁录》的记录,临安平民当时日常吃的蔬菜包括苔心野菜、大白头、芥菜、生菜、莴笋葱、大蒜、黄瓜、葫芦、冬瓜等,可以等同于现代各种命名。

而水果也是如此,种类十分丰富,而同类型的水果品种也多种多样,根据现存的《淳熙三山志》中对荔枝的记载,其品种就多达二十八种,以江家绿质量最为上乘。而各地特产优势也体现地淋漓尽致,如北京大名府压沙寺的梨,就代表了当时栽植技术极高的嫁接水平,把梨枝嫁接在枣树之上,固有“御园”的美称。

更有甚者连饮品的种类也十分丰富,如一大类“汤”,就分为待客的汤,饭食时饮用的汤羹,主要有肉羹、骨头羹、鸡羹等,另一大类相当于现代的日常饮料,被称为“凉水”,如甘豆汤、椰子酒、卤梅水、木瓜汁、苦水、梅花酒等等。

而当时各种比较大的节日等,都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的食物,与现代节日的饮食差不多,比如元宵节食用的“圆子”和现在的汤圆差不多,端午节食用的,如果子、白团、粽子,和现代的粽子也是差不多的。

衣、住、行:

简单分男女说,男子官员戴冠,平民带帽,有圆顶的翠纱帽,四方形的方帽,头巾,而衣着

“有官者服皂袍,无官者白袍,庶人布袍。”

还有背子、披毛凉衫等具有地域色彩的服饰;

女子穿戴,喜假发、高冠、高髻、花冠、盖头和头巾等,上衣多为襦、袄襦、半袖、背心等,长裙是必备的。

这里要特别说明,御寒利器棉花其实当时已经传到中国了,记载于:

“宋元之间始传其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不过宋时普遍处于南方,温度相对而言没那么冷,所以衣物方面还算够“用”。

住居的方面较为丰富,也极为讲究,以上大梁为重中之重,一般坐北朝南,窗户开北、东、西三面,西北高、东南低,乡村茅草屋为主,城市瓦房为主,受到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一般富有地域色彩。如《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平民房屋为例,常见于单层、二层“别墅”,对比乡村较小,乡村一般带院子。

出行方面的话,还是农业百姓占多数,加上传统的安土重迁的观念,除了商人“必须”南来北往地行商之外,一般平民还是较少走动,但是当时的不管“车马”还是船运都极为发达,官道的普遍修葺,如“太平车”(四轮大车),“檐子”(四人轿子)等都有,海船、江河船、湖船等都有。

由上,宋时的衣、食、住、行可看出,其实当时的吃食方面和现代相比,就丰富多彩方面还是差不多的,尤其水果方面也是讲究异常,平民们的零食、饮料等也是非常非常丰富的,衣物方面由于物产比较丰富,还有繁华的商业和海外商业等流通,即使普遍的平民对衣物方面也有较强的消费能力。

住居的方面,平均来看要比现代人更宽松,大多数房屋都带院子,且城市里的平民还有两层小楼的楼房居住,比起现代人的“垒盒子”好多了,出行的话,除了速度比较慢,舒适度不够之外,其实当时的车马从官道走还是挺方便的,很多海船甚至可以跨国“旅行”。


结束语:

所以,综上以秦时和宋时两个时代为古代的代表,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为例,详细对比了古今这些方面的异同,综合来看,其实秦时的古人生活条件还是很苦的,毕竟当时战乱和天灾不断,有没有什么有效的措施防止天灾的遗祸,且肉食的来源主要靠打猎和购买,对老弱妇孺来说,大多是难以果腹的。

但是来到宋时,则不然,对比起来,不管是衣食住行这几方面,与现在都差不多,甚至饮食方面现代很多蔬菜、肉食的命名都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种类,衣物中棉花也传入了,御寒是不成问题的,居住甚至大概率好过现代人的住房,出行除了速度和舒适度上不行之外,其实该有的都有了。

其实结论就是,古人的生活条件不算多“苦”。

长了鹿角的兔子


有多苦?大概率上活三十到四十岁,你的寿命就到头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古人不都吃的是绿色无公害食物吗?又没有现如今的各种污染问题困扰,绿水青山间,袅袅一炊烟,才活这么短,不科学啊!

实际上,建国之初 我们国人平均寿命也就三十岁左右。有人会说,那是连年战乱导致的,和平年代寿命会长很多。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古人生活在一个没有抗生素没有疫苗的年代,现在看来一些在医务室就能治疗的伤病,在当时就是要出人命的,比如外伤导致的破伤风败血症,古时就是纯粹撞大运的病,得了就得了 死了就死了。现代医学的发展,除了白血病癌症等绝症外,几乎很难有医学不能影响扭转的病了,而在当时拔颗牙都是要冒生命危险的。而疫苗的作用更明显,在疫苗普及之前,新生儿的死亡率经常高达百分之十几,而现在由于医学的进步疫苗的普及,新生儿死亡率普遍下降到了百分之一二以下,这就是巨大的进步。此外,古代虽说有华佗一类神医,但是普通人能轮上神医的机会有几何呢?大多数情况下会成为庸医或巫医的陪练吧。

其次,生态环境。古人的环境是绿水青山不假,但味道就最好别问了。笔者九十年代到山东农村去蹲点采访,一个几百年的老村子,村路还是民国时某大户捐粮修的呢,满地泥泞不说,夏天蚊蝇滋生,村中所有厕所都是旱厕,大多在猪圈边上,气味之丰富可尽情联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要还能始终捏着鼻子悠然自得地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老哥我不扶别人就扶你![赞]

第三,社会环境问题。大约十年前我和媳妇自驾到河北一温泉去玩,下了高速走了好长时间的荒无人烟的村道,当时就感慨说,这也就是在今天,在解放前,在古时候,这样人迹罕至的地方就是土匪乐园,不遇到土匪才怪。其实,古代就算为数不多的盛世,也到处盗匪横行,国家力量主要放在大城市和军事要地,广大的农村则只好实行乡村自治,而村与村之间则是伟大的三不管地带,前黑脸官吏宋江和他的一百多吃人肉兄弟的地盘。看看水浒里那些不问青红皂白就砍人头纳投名状的勾当,你就明白如今能单身出去旅游不怕掉脑袋不怕被扒裤子是件多么幸福的事了。

第四,文明程度。水电煤气暖气网线现代交通工具不说了,用水,照明 取暖,引火,通信这些,随便哪一样在古代都够折腾人大半天的,单说一个吃。不知多少人有冬储大白菜的记忆,现在人很难想象,那么长的时间里,一到冬天,白菜土豆萝卜 就成了锅里永恒的主题,什么澳洲牛肉,新西兰羊肉,挪威三文鱼,海南的香蕉,菲律宾的水果,在那物流不发达的年代什么都没有,但其实我们离那个时代也就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而已。而在古代 白菜土豆能管够那就叫物富民丰,老百姓是要给老爷们送万民伞的,现在的吃货们生活在那时只能用生不如死来形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