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闲情逸致,是一种能力

大概从五六年前,开始追看一个博客。博主有一种网络中少见的怡然心境,记录日常杂事,也写一些读书笔记,文风从容清简。最关键的是博识:建筑、绘画、文学、音乐、动植物、饮食……乃至名人家事,信手拈来。

后来,这位博主写书了,内容比日志又丰富了很多。书名叫《夏目漱石的百合》,取全书中的一篇为题。百合与夏目漱石能有什么关系?能捕捉到这个秘密,完全因为作者同时是植物迷和读书客。她会在很少人注意的细微之处,甚至“咦,这种事情谁会关心”的莫名其妙地方,大感兴趣,以寻古探幽的兴致,信步而往,就寻出个新奇天地,让大家都惊呼起来:“原来是这样子啊!”写出《世界文化体系里的莴苣》一文,竟然是因为给孩子们讲童话《彼得兔》时,对兔子们吃了莴苣叶子就睡着了的情节不能理解,于是四处搜录,牵扯出关于莴苣的许多好玩事情:古埃及人的生殖之神、苏美尔女神的头发、杜甫老先生的怨气……


享受闲情逸致,是一种能力

简·奥斯丁在家信中谈到自己的小说,曾有“两寸象牙”的说法,这种我们在阅读时一晃而过的细节,作者却极有耐心,不仅考证出“象牙”实物,更从十九世纪的女性生活习惯,谈到奥斯丁的生平往事,乃至文学创作。流行于欧美两百年之久,仿中国青花瓷的“青柳”图案,与汉学家高罗佩的名作《狄仁杰探案集》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不知不觉,就跟着她到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中参观了个小小角落,角落虽小,别有异景。

这种风格,我把它称之为“严谨的东扯西拉”,或者“智趣性的消遣”。在她的书里,唱主角的是对于大千的好奇心,无视是否有用,只管勃勃着的求知欲,自然行文就有了流转不息的趣致与生动。阅读,在她这里成为日常中的一件赏心乐事,甚至人生乐趣的重大来源之一。

“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职有成皆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长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作者在自序中引用了梁启超的话以夫子自道。又自承“这本书主题芜杂,无一专精。”的确,拿“精”来要求这本文艺随笔是不恰当的,其妙处却正在于“杂”,会给读者提供许多新的兴趣点与兴奋点:一种绘画流派,一种建筑风格,一位艺术家,一部电影……随时为你打开一扇新的风景之窗。


享受闲情逸致,是一种能力

伍尔芙名作《奥兰多》的原型,就是她的亲密女友维塔,维塔与其夫哈罗德都是双性恋者,拥有开放性的婚姻,却相处美满且志同道合,夫妻俩都是杰出的园艺专家,共同打造了奇迹般瑰丽的西辛赫斯特城堡花园。写作《茶之书》的美学家冈仓天心,和以研究“粹”的构造而闻名的哲学家九鬼周造,围绕他们发生的故事,简直是一部狗血伦理剧……

从书中可以收获很多名人八卦,但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廉价的消费感,老实说,我这样热爱飞短流长的人,记住的也只是他们为人类文明所做出过的贡献,心中升起对这些才智之士的追慕之情。

“天才的另一面是具有引起引人注目的丑闻的才能。”“连丑闻也不会发生的俗人们,在所有名人的丑闻中,发现了他们为怯懦辩解的最好武器。同时发现了树立他们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优越性的最好的垫脚石。”芥川龙之介在《侏儒的话》中说道。作者对此也深以为然。即使是丑闻,也不是用来咀嚼的,这不是因为要对名人畏惧或奉承,而是为了直面并尊重我们自己的存在。这样节制自省的八卦态度,与通过对名人的消费来展示道德优越感,或贩卖自己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那套人生“智慧”相比,无疑更能够为我们的内心提供能量。

“ 一个有勃勃生机与广泛兴趣的人,可以战胜一切不幸。 ”

“一个明智地追求快乐的人,除了培养生活赖以支撑的主要兴趣之外,总得设法培养其他许多闲情逸致 。”

提到正能量的话,我不能不想起罗素的这两句名言。看来,闲情逸致确实是人生正能量的来源,可能还是最重要的来源。而我手头的这本书,也是本标准的闲逸之书。读之如对一位健谈而博雅的友人,适合在下午茶时间与之相晤。



王这么,原名王芳芳,七十年代人。考据癖,对宋朝历史文化颇有研究,有独特深入的见解与认识。行文辛辣而幽默,文采斐然,尤其对细节的精准分析颇为难得,获得大量读者喜爱。

曾出版文化随笔《大好河山可骑驴》、《簪花的少年郎》、《万物皆有伤心处》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