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日本人缺乏戰略頭腦?

明月清風詩有畫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為何戰敗呢?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近藤邦康認為,東京大學教授近藤邦康公開宣稱:我很佩服《論持久戰》。日本被中國打敗是當然的,這樣的以哲學為基礎的宏遠戰略眼光,日本沒有 。

羅援說,日本是有它的優良傳統,但是日本也有它的劣根性,毛主席講日本沒有哲學,就不會產生戰略家,但他有陰謀家,從抗日戰爭爆發整個歷史過程,不是僅僅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九一八事變之後還有很多事件,七七事變之前還有很多事變。

日本沒有哲學,就不會產生戰略家。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意識形態的最高形式。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哲學,如同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一樣,哲學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日本學者中江兆民在著作《一年有半》中提出“日本沒有哲學”的觀點,“沒有哲學的人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深沉和遠大的抱負,而不免流於淺薄;沒有獨創的哲學就降低一個國家的品格和地位。”

日本缺乏戰略家,戰略要有全局,日本則特別看重局部。造成的直接後果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打贏了每一場戰役(太平洋戰爭後期除外),可是輸掉了整個戰爭。它太看重勝負,於是只有小勝,沒有全勝。

石原莞爾被人視作是日本少有的戰略家,其實是超級妄想狂,石原幻想“人類最後的大戰爭”是“以日美為中心而進行的世界大戰爭”,石原認為未來世界的衝突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衝突,作為東方文明代表的日本不可避免地要和作為西方文明代表的美國要進行一場所謂“最終的戰爭”,以此來決定人類社會的走向。為了“以戰養戰”、持久作戰,以取得決戰勝利,必須佔領中國東北作為日本的戰略資源供應基地。他的軍事戰略思想直接指導了日本關東軍發動的九一八事變和侵佔中國東北。

石原莞爾策劃九一八事變,完全是張學良成就了他的成功,而轟動日本軍界。九一八是陰謀的勝利,是僥倖的勝利,想通過經營東北蠶食中國最後與美國決戰,不過是痴心妄想而已。

日本沒有像中國老子孔子等世界級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都是些實用主義的山寨哲學家,明治維新之前以中為師,明治維新之後以歐為師,誰強大就跟誰,影響最廣的思想家是福澤諭吉,一邊學習西方,一邊想著怎麼侵略中國,思想級別太低。

日本是一個多地震、缺乏資源的島國,那裡的人們有強烈的危機感,缺乏戰略易走極端,日本的妄想家特別多。豐臣秀吉被認為是日本“大陸政策”的鼻祖。他明確提出先佔領朝鮮半島,進而侵佔中國的戰略。他的想法成為日本的戰略文化遺產。從19世紀末到1945年,日本一直試圖完成這個古老的方案。

日本是冒險主義者,痴心妄想和德國瓜分世界,全面侵華,結果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墳墓。日本喜歡冒險,賭徒性質,甲午戰爭挑戰大清成功,日俄戰爭挑戰俄國成功了,軍國主義無限膨脹,真以為自己天下無敵,石原莞爾就夢想什麼人類最終決戰,只是日本軍國主義者沒石原的耐性。狂妄叫囂什麼“三個月滅亡中國”,僅在上海淞滬會戰就打了三個月,中國人抵抗意志已經不是那個就知道賠款割地的大清朝了。

1939年,日軍發動諾門坎戰役,還以為今天的蘇聯還是沙皇時代那麼熊,結果被揍得鼻青臉腫。然後日本就發神經專摸老虎屁股,奇襲美國的珍珠港。日本的愚蠢行為把希特勒都氣瘋了,據說,當時希特勒在辦公室內曾經對著電話大罵,日本人就是一頭豬;也有記載是,希特勒罵日本是一頭沒吃飽的笨牛,愚蠢的笨牛。

希特勒沒理由不罵日本,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戰友。美國是當時全球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工業生產能力是日本的10倍,日美開戰日本沒有任何勝算,這一點日本的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就曾警告過日本內閣,並且極力反對南下招惹美國,主張北上和德國一起夾擊蘇聯,日本軍方腦子發熱偏偏喜歡找死。

日本缺乏戰略家,但是不缺陰謀家。從豐臣秀吉到田中奏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費勁心思想霸佔中國。根據一位經歷過二戰的年邁老兵講述,當時日本軍隊對中國的熟悉程度簡直是出乎所有人的想象,我國有多少城市、村莊,每個地方大概有多少人都是瞭如指掌,這些竟然在日本的地圖上都很清晰的標註著。可見日本為侵略中國所做的精心準備細緻到什麼程度。

德國是最具哲學頭腦的國家,沒有德國,世界哲學史根本就沒法寫,湧現出康德尼采馬克思叔本華等等哲學大師。德國也有失去理智的時候,在希特勒的忽悠下發動世界大戰,德國徹底反省歷史在全世界贏得尊重。日本總喜歡玩陰謀,對待歷史不死心,一不道歉二不反思,今天參拜靖國神社,明天修改歷史教科書,軍國主義陰魂不散。

日本沒有哲學,缺乏戰略頭腦,總想著侵略別人。日本是個很精緻的民族,一個廁所都要搞出那麼多話語,只可惜缺乏戰略眼光,心術不正,缺乏遠大抱負,一有點錢就嘚瑟喊什麼《日本可以說不》,結果被美國收拾得一點脾氣也沒有。


非常道畢延河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日本缺少深謀遠慮的智囊人物。

其實也不是沒有,只是他們通常不受重視,不能成為軍方核心領袖。

這和日本軍隊的特點是分不開的的。

日本是個強調團隊合作的民族,比較排斥獨狼這種人物。

從孩子開始,如果有孩子特立獨行,智力和才幹遠遠超過別人,就很容易被孤立。

這樣的孩子,要麼最終掩飾自己歸入團隊,要麼就是一生遊離於團隊之外,進入不了高層。

久而久之,日本高層都是一群才能過於常人,但算不上大牛的普通人。

日本軍方的中將、大將不可謂不多,然而多是志大才疏的庸才。

他們擅長打一個個戰役,打的還很精彩,但缺乏把握國家和軍隊的大局,不能預測到國外尤其是世界走勢5到10年以後的變化。

而大家看看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蔣介石甚至希特勒,都具有這種高瞻遠矚的能力。

同時,日本軍方內訌太多,包括內閣在內更換太頻繁。

大家看看:

林內閣(1937年2月2日—1937年6月4日)林銑十郎

第1次近衛內閣(1937年6月4日—1939年1月5日)近衛文麿

平沼內閣(1939年1月5日—1939年8月30日)平沼騏一郎

阿部內閣(1939年8月30日—1940年1月16日)阿部信行

米內內閣(1940年1月16日—1940年7月22日)米內光政

第2次近衛內閣(1940年7月22日—1941年7月18日)近衛文麿

第3次近衛內閣(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近衛文麿

東條內閣(1941年10月18日—1944年7月22日)東條英機

小磯內閣(1944年7月22日—1945年4月7日)小磯國昭

鈴木貫太郎內閣(1945年4月7日—1945年8月17日)鈴木貫太郎

整個抗戰時期,就更換了10個內閣,很多內閣還不到1年,如何能夠決定國家長遠規劃。

所以,抗戰開始就是為了佔領平津,隨後莫名其妙擴大到佔領華北,然而又擴大到佔領上海南京,最後竟然變為佔領全中國。

到了抗戰陷入持久戰,又不能冷靜分析,進行部分撤兵收縮戰線,反而又去南下進入東南亞法國殖民地,最後乾脆和美國開戰。

整體開來,簡直是莫名其妙,自取毀滅。


薩沙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先舉一個戰略上成功的例子,再反過來,對照一下日本的做法,就知道:日本為什麼會失敗了?

先說歐洲的英國:英國在歐洲的地理位置有點尷尬,英倫三島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所以,有智慧的英國政治家們很早就制定了英國的戰略,那就是:決不允許歐洲出現“一強獨霸歐洲”的局面。所以,拿破崙時代,英國聯合德國(那會兒還叫普魯士)抗法;希特勒時代,英國聯合法國抗德。這種左右逢源、得心應手的政治平衡能力,確保了英國在歐洲不可替代的地位。



再說亞洲的日本: 在亞洲,日本本來也有像英國那樣超然的地理優勢,孤懸於東亞大陸之外,但是,日本歷代都沒有出色的政治家,幾個世紀以來,日本既不聯俄抗中,也不聯中抗俄,而是獨自對抗東亞兩強—— 中國與俄羅斯。

日本地處東亞,地狹人稠,自然資源惡劣。周邊國家很少,只有俄羅斯、中國、韓國、北朝鮮這麼四個。這些國家基本上都對日本敵意甚濃!俄羅斯,本來就是一個軍事沙文主義強國,與日本一直有過節,直到現在,俄日之間,仍然有領土糾紛。

中國,與日本之間有世仇,近幾十年來,中國致力與改善外部環境,專注於經濟建設,但中日關係一直都是面和心不和,有時候,連“面和”都做不到。韓國、北朝鮮,與日本之間是血海深仇,他們之間的仇恨一點兒也不比中日之間小。



強敵環伺,日本又騰挪空間狹小,對海洋的依賴性極大。但是,日本的政治家們不僅不在亞洲尋求盟友,反而隔著太平洋與美國結盟。這是多麼愚蠢的戰略佈局啊!

所以說,由於幾百年來,日本缺乏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導致了在亞洲的地緣政治格局上,日本是一個沒前途的國家。


臨時客


戰前日本人不知道藏富於民的重要性,都想著去侵略別國,獲取別人的土地和財富,所以二戰前日本是民窮國富。

希特勒就很有戰略頭腦,先發展經濟,給國民加工資發福利,先收買人心,再提爭奪生存空間,民眾收了納粹黨好處後,就想跟著納粹幹,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所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是為了天皇掠奪別國的資源和財富,德國發動二戰,是為了跟納粹黨分別國的財富,希特勒也信守諾言,給民眾分佔領國的財富,民眾也就成為其中的一員。

就好比土匪去打家劫舍,日本是一切財富歸天皇,德國是一切財富歸大家,希特勒吃素,沒有結婚,沒有孩子,沒有財富,土匪都相信他,願意跟他幹。

希特勒先讓民眾都有工作,生活條件都比歐州各國好,然後再告訴民眾,只有打敗英法,才能過上更體面的生活,民眾得了好處,當然想跟著希特勒幹,都踴躍報名參軍。

希特勒就讓納粹政府設計最帥的軍服,給士兵最好的待遇,最好的武器,最好的保障,先透支借來的錢,等打敗英法後再還美國人的錢,還不了就不還了,最後連美國也收拾了,所以德國在極短時間靠借美國的錢,經濟軍工飛速發展起來了。

日本人是死腦筋,有多少錢做多少事,為了發展海軍,而忽略了陸軍,國民,士兵的福利,造成了經濟的停滯,國民的貧困,陸軍裝備的陳舊。

美國資本家借了希特勒那麼多錢,當然不希望血本無歸,為了保證德國打敗英法,願提供最好的資源技術給德國。

英法看到德國那麼強大,就要向美國買軍火,農產品護家,美國就能要求英法開放殖民地市場,用黃金和戰略要地跟美國交易,讓美元成為世界的貨幣。

所以二戰是希特勒用美國的資本設備技術投資去打英法,讓德國報了一戰之仇,美國利用德國進攻英法,獲得世界貿易市場,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美德各取所需。

英法經過二戰打擊後,失去了世界金融市場,資本市場,貿易市場的統治地位,讓位給了美國,還失去了廣大的殖民地。

日本人就沒德國人聰明,不知道借力打力,只知道蠻幹,不懂得將美國資本家綁在一架戰車上。

如果日本人也學德國人,借了天量的美元貸款不還,美國資本家也就會阻止羅斯福總統,對日石油禁運,日本也就不用發動太平洋戰爭,專心打蘇聯就行了。


光芒萬丈34957


看不清世界大勢的人,當然是最沒有戰略頭腦的。


二戰時,日本軍國主義政府狂妄叫出: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口號。完全忽視了中國軍民的抗戰決心和中國的力量。忽略了日本小,中國大,日本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戰略現實。此為一缺乏戰略頭腦。


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圖謀先下手為強,突襲美軍,黔驢技窮,懸崖而不知勒馬,結果引火燒身,給美國以口實,打到沖繩,丟原子彈於本土,迅速讓日本軍國主義覆滅。此為二缺乏戰略頭腦。


到了戰後70年,日本一小撮軍國主義份子,仍然叫囂美化侵略戰爭,讓日本失信於東亞各國,損害日本經濟利益與國益,這是三缺乏戰略頭腦。


到了現在,亞洲已經不是日本獨強,世界也不再是冷戰,而是和平與發展成為主流,而日本仍然到處煽風點火,搞圍追堵截,現實與未來的歷史終將證明,日本的這種戰略思維已經落後於時代,也畢竟束縛自己。


所以,有一種說法就是,日本精於戰術,忽略戰略。對別人的分析非常注重細節,然而過於在乎細節,那就是隻見樹木,而忽略了森林。


值得慶幸的是,日本現在因為現實稍微回了點頭,然而還回的不徹底。



北京不冷東京熱


縱觀二戰歷史,當時的日本人戰術當屬世界一流國家,但戰略確實屬於幼稚低能,原因是: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國,日本,意大利率先挑起戰爭事端,掀起了國際性的世界大戰,德國橫掃歐洲,日本橫掃東南亞,意大利跟著起鬨。

二、日本屬於人心不足蛇吞象,妄想以狼的身體吞噬大象,開戰初期美國是中立國,這個日本軍國主義國家心大的想和德國瓜分世界可想而知心有多大?

三、按理說日本侵略中國東三省,成立偽滿洲國,樹立溥儀為滿洲國皇帝,論日本的實力,炸死張作霖,牢牢的佔據東三省幾十年或者上百年,或者把東三省割讓給日本也是有可能的。結果侵略東南亞,中國大部分地區,最膽大妄為的是炸了美國珍珠港向美國宣戰,這下算是捅了美國一刀了,於是美國傾全國之力與日本宣戰,不僅把日本打倒了,兩顆原子彈還把日本打趴下了,如果日本不無條件投降,可能這個國家就會被世界強國瓜分了。

四、為什麼說日本戰略上極其低能,到了二戰後期,所有被他侵略的國家都奮起反擊,就連蘇聯滅了德國,也出手消滅了關東軍,奪得了北方四島。

還是中國老祖宗說的好,也不尿潑尿看看自己。



智慧遠程控制


說日本這個國家缺乏戰略頭腦是有根據的,什麼是戰略頭腦,說的簡單直白點說就是能進行全局性的、大格局地思考問題,這方面的頭腦與這個人或者這個國家經歷有關。這個經歷包括的的方方面面,追溯到源頭是看的見摸得著的地理因素,然後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和國家,最後不斷地發展形成了這個國家的思想高度。



比如一個地區四周有高山大河高原,容易形成一個大國,外地難以侵略,歐洲大平原易發生戰爭,所以國與國之間戰爭不斷,難以統一,這是地理所影響的。國家大,人口多形成一種比較包容的文化,那麼這個國家的文化發展就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大國的治理者,隨便舉個例子,唐太宗李世民,他在看問題的格局上肯定比歐洲那時候的城邦小國要大的多,你那千八百人口的小國統治者一人發點錢就都脫貧了,但是一個人口數千萬甚至上億且幅員遼闊的國家,就逼著施政者找一些解決大問題和長久問題的方法。


那些社會精英的思想格局大,他們的著述和言論也會影響更多的人,而普通民眾比如以農牧業為生的人,他們需要分析市場,因為國家大人口多,他不可能去市場轉一圈就知道了,他需要各地路過的人帶來的信息和本地的信息加上政策綜合判斷,這就是一種更大格局的思考方式。

日本歷史上有不止一次地侵略,日本當年也有個大陸政策,就是以朝鮮半島為切入點然後東亞進而亞洲乃至世界,步步侵略,有人就把這個看做戰略頭腦。我覺得不是,即便一個鼠目寸光、心胸狹窄的人也有類似的慾望,這種野心算不上戰略頭腦。如果真的有戰略頭腦,它應該知道戰爭打不贏啊,一戰後的幾次偷襲,針對幾個大國發動的戰爭,沒一個取得了勝利,它還是那麼大一個國家,戰爭初期打得比較兇,佔了很大的便宜也不能算是戰略頭腦吧?你要是有戰略頭腦就應該能看出,你的戰爭能力根本無法長久維持一場大戰,何況取得勝利呢?


鍋蓋頭司令


第一,天皇是精神領袖,不是成吉思汗,皇太極似的天才,實際掌權者。

第二,首相之類的國家領袖沒有獨立的,實質性的控制能力。比如沒有希特勒的獨裁能力。

第三,軍中少壯派以下犯上屢屢成功,打亂了國家最高層的戰略決策。

第四,各軍種之間爭權奪利,只從自己的部分出發考慮方向,而危害國家整體戰略。

第五,思考國家戰略的人物一般是不掌握實權的高級參謀,難以得到軍中掌權者的重視。

第六,在亞洲侵略他國的道路上太順利,致使日本人從上到下利令智昏,自信心到了瘋狂的地步。

幸虧日本是這樣的,而錯過了大把“入住中原”的機會,不然,中國真的就沒有今天了。

比如,日本人打下東北,建立“滿洲國”後,暫時進行修養,真正的從滿洲吸取養料,進一步發展壯大自己。甚至可以考慮將首都遷徙到長春,那樣的日本其實已經是世界大國了,而且是國際力量認可的。這樣經過50年的日本化,估計這些領土就融入日本了。今後,日本人也採取“孤立主義”與美國處好關係,必定會力量倍增。

可惜貪得無厭,最終都得吐出來。


藏像


就是這些“缺乏戰略頭腦”的日本人,愣是欺負中國五十餘年!

就是這些“缺乏戰略頭腦”的日本人,從我國東北打到西南,21個省市慘遭日寇欺辱,6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曾被日本人踐踏!其中,全部淪陷的省份多大9個:臺灣、遼寧省、吉林、黑龍江、熱河、察哈爾、河北、山東和江蘇,總面積達300多萬平方公里!而日本本土的面積才37.8萬平方公里。。。

就是題主說的“缺乏戰略頭腦”的日本人,抓住了朝鮮戰爭和美國產業轉型的機會,在二戰戰敗後,只用了二十年(1968年),就成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等到八十年代初期,日本GDP總量甚至超過了蘇聯,經濟實力在世界排名第二。

1988年左右,日本人的人均年收入超過美國,達到我國人均年收入的100倍!那時候,我國買東西還在用“票”。一直到1993 年,我國才結束買東西用票的生活。

我們現在站在“上帝視角”,點評二戰時的日本人“沒有戰略頭腦”。這麼做,真是有些阿Q。沒有美蘇參戰,我們能打這麼快贏的勝利嗎?再回到70多年前,讓你指揮當時的中國,也無法破日本人的局!

當時的日本人,不需要類似“上帝視角”的戰略規劃,他就是吃定了貧弱落後的中國(以及東南亞)。而且,“炮兵轟,步兵衝,永遠不變的散兵線”,小鬼子楞把強大的美軍都給打出菲律賓了。你說氣人不!?麥克阿瑟也只能學灰太狼喊一句“我還會回來的”!留下7萬美軍任由日本人蹂躪!

而且,美蘇這樣的國家是沒有正義可言的。如果羅斯福是“張伯倫”,日本人搞定了美國,二戰走向還真不知怎麼樣。

最後,就是那些沒有戰略頭腦的日本人,愣是將讓只有防衛權利的“自衛隊”擁有了“航母”!而且,一搞就是兩艘!其海上常規力量已經達到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你說氣人不。

日本人從二戰戰敗到現在的崛起,只用了75年,你說,它有沒有戰略頭腦?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提主你是來搞笑的嗎?自己提問,自己回答,然後自已給自己的答案點贊。

你說日本沒有長遠的戰略思維?日本沒有哲學思想的民族?那我來告訴你,日本有非常長遠的戰略思維,從清朝時候就已經明確了國家的發展思路了,舉個栗子,日本的環境保護,水土有機化,林木保護措施等等,你可以去百度一下具體細節,你說日本沒有哲學家?日本人的哲學思想已經熔入到每個國民的骨子裡頭了,從他們的做事態度和工匠精神就可以體會的到,日本有幾十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在科學技術和高精尖頂域技術很多都超過美國,日本是世界科技強國,要不是因為日本是戰敗國,受國際公約和美國的壓制,日本也能成為軍事強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