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宋非要拿下隴右?

牢固可城


導讀:隴右對北宋的重要性其實遠大於其他大一統王朝,而且應該在宋太祖、太宗時期就應該趁開國兵鋒正盛的時候就應該拿下隴右。當然其實最合適的應該是河西走廊,隴右只不過是西夏牢牢掌控河西后的替代品。作用非常明顯,無外乎三種:絲綢之路與西域貿易補充國庫不足;開疆拓土,從西夏南部威脅西夏腹地減輕正面對北宋的壓力;在失去北部幽燕後北宋戰馬嚴重匱乏,所以佔領隴右既可以獲取養馬之地又可以直接交易戰馬。這有助於北宋軍隊戰力的提升,所以隴右是失去河西后退而求其次的必然結果。可惜時間太晚了,隨著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北宋朝野對於隴右的態度反覆搖擺。隴右對於西夏來說如同芒刺在背,聯合吐蕃部落屢次攻擊;北方戰場金國崛起,靖康之變導致北宋亡國。趙構忙著抵抗金國的入侵,戰略要地隴右都護府僅僅存在幾十年就被西夏吞併可悲可嘆。


隴右都護府出臺的背景

其實河西走廊的重要作用我們都清楚,小編一直不理解北宋初年就算是實在收不回幽雲十六州那為什麼不打打河西的主意。當然幽雲十六州對於北宋來說卻是有非常重要的屏障作用,但是宋太宗趙光義葬送了所有的精銳也沒能打下來?那麼就非和幽雲死磕嗎?再說宋朝也放棄了呀,為什麼不嘗試收復河西呀?幽雲十六州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中原王朝的屏障;另一方面就是養馬之地,中原王朝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騎兵。歷史上的幽州、幷州都是精銳騎兵頻出的地域,既然北邊不行咱們試試河西唄?

宋朝立國之初西北地區仍沿五代岐國疆界,西部只及秦、渭、成、武(階)4州。北宋初年河西勢力分佈如下:吐蕃六穀部、甘州回鶻、歸義軍節度使。其中歸義軍本身此時正是曹氏主政,奉大宋為正朔接受大宋冊封;而甘州回鶻從歸義軍中獨立於吐蕃的六穀部結成同盟對抗党項;其中六穀部首領潘羅支不但接受了宋朝朔方節度使的封號,而且殺死了西夏太祖李繼遷。由於六穀部處於党項背後位置及其重要,宋朝為此破例賜予大量弓箭、兵器等違禁品加強六穀部的力量。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宋、六穀部、甘州回鶻以及歸義軍在針對党項方面是有共同利益的(六穀部、甘州回鶻以及歸義軍都被党項滅)。所以如果大宋採取類似西域都護府的結構來治理河西,未嘗沒有可能。PS:漢朝西域都護就是漢朝政府派出官吏管理,但是西域各國依然保持獨立。如果這樣的話,西夏甚至連結果的機會都沒有。而有了河西,就相當於控制了絲綢之路。不但稅收源源不斷,而且大宋軍隊絕對不會出現戰馬奇缺的現象。如果大宋真的拿下河西,大家想到了那個朝代?沒錯就是強悍的隋朝,北宋拿下河西后除了幽雲以外版圖幾乎和隋沒有區別。PS:不挑刺,就單單指版圖沒說國力。


英武的宋神宗變法圖強、開疆拓土(河湟開邊,為隴右都護府奠定基礎),成為北宋偉大帝王

西夏奪取六穀部地域後,六穀部餘部紛紛逃亡到青海境內的湟水流域依附新起的唃廝囉政權。到宋神宗時期開始變法圖強,打算改變北宋落後捱打的局面。一方面宋神宗選派王安石主持變法,改變三冗局面、提高國家收入;另一方面派王韶出兵河湟開疆拓土,威脅西夏安全。

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宋朝先後收復了宕、疊、洮、岷、河、臨(熙)6州。大宋盡得產良馬之地。從王韶熙河開邊開始,到王厚收復河湟“開拓疆境幅員三千餘里”隴右都護府已基本成型。大宋坐擁諾爾蓋松潘草原已經對西夏形成半包圍態勢。如果從隴右出兵可以直接腰斬西夏,使得寧夏盆地直接暴露在大宋軍隊的眼前。形式簡直不要太好,可惜時機不對靖康事變直接打斷了隴右的存在。


大宋必須拿下隴右的原因

通過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大宋在失去河西后,通過隴右也可溝通西域。大宋和西域的陸地聯繫如同打開了任督二脈,可以跳過西夏轉手與西域自由貿易互通有無。直接貿易就以為這大量的稅收,這對於保守三冗困擾的大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所以到宋徽宗時期依然通過湟州置茶馬司管理茶葉和馬匹交易,開榷場收取大量的賦稅。這是大宋拿下隴右的第一個理由。

第二條理由如上圖所示,大宋拿下隴右已經形成東、南兩個方向對於西夏的包圍。而南部可沒有東邊類似橫山的天險,所以西夏腹地直接暴露在大宋的攻擊範圍。從此夏宋攻守態勢易手,如果不是金國對於北宋的打擊也許西夏可能提前壽終正寢了。所以西夏才非常著急,屢屢聯合吐蕃妄圖奪回隴右。

第三條理由就是奪取隴右後,大宋終於有了盛產良馬之地。宋朝由於失去了河西和幽雲,所以非常缺戰馬組建起兵部隊。所以大宋的機動性遠遠不如遼、金和西夏,這也成為大宋戰力的一個短板。開邊隴右正好彌補了這個這個短板,如果能夠長時間持續那麼大宋的戰鬥力必然會上升一大截。


小結:

隴右都護府對大宋來說可以算是加速的副油箱,可惜由於徽宗時期蔡京、童貫等人導致朝政糜爛。在大宋還沒來得及認真品嚐隴右這顆甜美的果實的時候,就因為金兵入侵導致亡國。可嘆南宋建立後,通過紹興和議把國境線南移到長江再也和隴右無緣。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歷史上對北宋的評價不太高,認為它是一個窩囊的王朝,到處受辱,尤其徽欽二宗被金人擄走的“靖康之恥”更是讓後人對宋朝嗤之以鼻,瞧不上眼。總是拿“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對比它。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宋朝受前朝影響,是一個重文輕武的王朝,也正因為這一政策的原因,宋朝的文化空前繁盛,同時,宋朝的社會經濟也是相當繁榮發展,是當時世界上GDP老大。文化和經濟雖然發展的不錯,但是,在古代封建王朝,軍事實力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宋朝的短板。所以導致後期宋朝一直受外敵欺辱。

那麼,回到我們這個問題:北宋為什麼非要拿下隴右。我們不禁疑惑:隴右是哪裡?隴右對北宋的價值?

隴右

隴右”最早約出現於漢末魏初,但溯其淵源,“隴右”一詞則由陝甘界山的隴山(六盤山)而來。古人以西為右,故稱隴山以西為隴右。古時也稱隴西。隴右由陝甘界山的隴山(六盤山)而來,六盤山以西,包括今天水市、平涼市、定西市、蘭州市。指隴山以西,黃河以東地區。

“隴右”是以隴山為標誌,指稱其西(右) 的廣大地域,乃較為單純的地理空間概念; 秦隴西郡之置,以“隴西”作為行政區域範疇,將隴山以西、秦勢力所及之地區納入其中,遂使“隴西”的邊界得以明晰。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其詩寫過隴右

隴頭吟長安少年遊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

隴右對北宋的價值

北宋立國之初,此時隴右大部分地方仍由互不相統一的吐蕃各部佔據。隴右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地,同時隴右還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為了守住隴右,北宋在1104--1127年,直到北宋滅亡,北宋在隴右設置隴右都護府,來控制隴右地區。

北宋年間一直在開疆拓土,“隴右都護府”包括青海甘肅哈密一帶出現於北宋末期,維持到靖康之變之後。靖康年間因金人入侵、西夏佔領西寧、吐蕃人民反叛而廢棄。

北宋一直被外族吊打為什麼呢?騎兵,對,騎兵。騎兵在冷兵器時代是無敵的,所向披靡。而北宋呢,燕雲十六州被佔領後,更少了戰馬的供應,於是,只能把最後的希望留在隴右地區,一方面通過在隴右和其他國家商隊交易戰馬,一方面隴右地區也生產戰馬。

我是歷史守夜人,為您持續提供優質內容,歡迎關注!


橙汁歷史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子:沒有任何一個王朝或者帝王沒有開疆拓土的野心,即使是北宋這樣弱勉強稱為大一統的王朝依然通過河湟之役完成了對西北的開拓。北宋在消滅吐蕃割據青塘的角廝羅政權和黃頭回鶻後,觸角勉強達到了西域的邊緣。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隴右都護府成為北宋管理西北的機構。隨著北宋的勢力延伸到西北,隴右都護府對周邊的吐蕃、西夏、高昌回鶻以及喀喇汗國等政權有什麼影響?這些政權對大宋的隴右都護府又是什麼態度呢?

隴右都護府建立的背景

隴右都護府是北宋設置於河湟沿邊的軍事機構。北宋在哲宗、徽宗兩次進入河湟之地。最終在宋徽宗崇寧三年四月,建隴右都護,以知西寧州兼領。此後攻滅黃頭回鶻,把隴右都護府的管轄地域延伸到西域的邊緣。其實就是貼著河西走廊南沿,現在的青海和甘肅的一部分一直延伸到西藏和新疆的結合部。

隴右都護府的建立始於宋神宗,神宗決心一改前朝歷代皇帝消極軟弱的外交策略。希望以開疆拓土的秦皇漢武為榜樣,徹底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現實。也因為此才任用王安石變法積累財富後才滅吐蕃角廝羅政權,收復河湟之地;五路攻伐夏,西夏差點被滅國。這就是河湟開邊,大宋隴右都護府的來源(可惜神宗三十多歲英年早逝,否則也不會到到徽宗欽宗就亡國)。用南宋史學家南宋李心傳所言就是:

“神宗始用師於西方,歷哲宗、徽宗,遂漸奪橫山之地,又傍取熙河湟鄯以制之。”

隴右都護府對西部各國的影響

既然大宋把觸手伸到了西北,那麼這個存在了20多年的隴右都護府對周邊的西夏、吐蕃、回鶻各國都有哪些影響呢?

西夏

北宋本來就和西夏是仇敵,西夏的建立可以說是在北宋多次失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在宋神宗時期,擔任攻取河湟的是《平戎策》的作者大臣王韶。正是他詳論取西夏之略,其大意為奪取西夏左廂橫山之地,切斷西夏賴以生存的右臂,傍取熙河湟鄯之地,隔絕西夏與吐蕃的聯繫,從右翼邊境壓迫西夏,徹底解決西夏威脅,消除西部邊患。

看到沒有,依照王韶的觀點攻取河湟建立隴右僅僅是滅西夏的一個步驟。最後的重點肯定是平定西北,滅掉西夏。這就讓西夏陷入了北宋的東和南兩個方向的包夾。原來西夏還可額以憑藉賀蘭山脈作為天險和北宋對峙,但是如果兩個方向用兵對於人口基數本來就少的西夏是個嚴峻的考驗。

所以西夏的就是在自救的同時,採用圍魏救趙的策略。一方面聯繫遼國對北宋施壓減輕自己的壓力;另一方面聯繫吐蕃諸部陳曉厲害,和西夏一起從南北兩面包夾北宋。

吐蕃

吐蕃自從末代贊普被殺後作為統一的高原政權就不復存在了。而生於997年唃廝囉是吐蕃亞隴覺阿王系的後裔,這麼算先來也算是吐蕃贊普的後裔。當時,吐蕃國勢早已衰微。西藏本土,四分五裂;河隴一帶更是族種分散,無復統一。而河西地區的党項人逐漸強大起來,他們殺掉吐蕃西涼六穀部領袖潘羅支。河隴吐蕃大有被西夏軍隊吞食的危險,形勢十分緊迫。

唃廝囉作為名義上吐蕃贊普,慢慢親政後建立角廝羅吐蕃政權。吐蕃獨自對付處於上升期的党項有點力不從心,所以角廝羅很容易就把目光投到了鄰居北宋身上。他採取的措施正是聯宋抗夏。

角廝羅去世後,三子董氈繼位仍然採取聯宋抗夏的方針被北宋冊封為武威郡王。但是董氈去世後,養子阿里骨篡奪了政權並改變了聯宋抗夏的國策反而與西夏聯手攻打北宋。這才讓北宋惱火後征伐青塘,最後滅國後建立隴右都護府。

當隴右都護府建立後,吐蕃與西夏不再接壤自然也感覺不到党項的威脅。反而是北宋滅到吐蕃角廝羅政權對北宋不再友好。所以當西夏聯絡吐蕃攻擊北宋的時候,吐蕃也有意動。

高昌回鶻、喀喇汗國

高昌回鶻、喀喇汗國以及被西夏滅掉的甘州回鶻和沙州回鶻其實都脫胎於唐朝時期的草原霸主回鶻政權。當回鶻被新的草原霸主黠戛斯擊敗後部落紛紛離開草原進入西域地區建立各部政權形成的各個回鶻政權。

党項崛起後先後滅掉甘州回鶻和沙州回鶻佔據了河西走廊建立起了西夏政權,所以說回鶻和西夏是有仇的。同時西夏再往西就是高昌回鶻,這個政權讓西夏吃盡了苦頭再也無法向西擴張。西夏只能把重點放到東方的遼和宋兩個龐然大物身上。所以即使北宋建立的隴右都護府,也無力對高昌回鶻和喀喇汗國造成什麼威脅。所以它們對誰佔據這裡沒有疑問,只要沒有影響它們就好。







歷史的影子


北宋當時為什麼要拿下隴右地區,是因為需要,而且還是強烈的需求關係,迫使北宋不惜代價也要取得隴右地區。

經濟上的需求

北宋經濟有多繁榮昌盛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巨大的生產能力,而且北宋期間國內消化不了這麼多產能,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雖然北宋時期會進行海上貿易,而且海上貿易也十分的繁榮,但是一樣消化不了這麼多產出。

古代的航海技術還不成熟,船舶的速度比較慢,來返之間需要的時間太多,加上船隻較小,就算當時的海上貿易比前朝歷代時期都要繁榮,但一樣無法滿足當時整個北宋的需求,那麼陸地上的貿易就會顯得特別重要。

那麼,佔據隴右就非常重要了,這樣可以打通盛唐時期的絲綢之路,通過陸路把北宋的產出賣到遙遠的西域地區。

戰略上的需求

西夏,作為北宋時期主要的對手之一,雖然國小,但是北宋時期也是沒有絲毫的辦法,如果北宋佔領了隴右地區,就可以從西夏西面和南面同時發動進攻,西夏雖然軍隊強悍,但是國力卻比較弱小,和北宋有著天然之別,北宋可以經得起常年累月的戰爭,但西夏的國力不允許長期作戰。

如果佔領了隴右地區,那麼北宋的就可以發動多方位的戰爭,就算局部戰爭失利,但一樣可以依靠城池,和西夏進行消耗戰,如此一來就可以贏得戰略上的勝利,短時間內北宋可能需要打防守戰,但從長期來看,北宋完全有機會消滅西夏,佔據了隴右就能從根本上扭轉局面。

精神上的追求

北宋作為大一統國家,繼承漢唐,那麼作為正統的北宋王朝,那也必須像漢唐時期一樣,要有雄心壯志,開疆拓土,恢復漢唐時期的強大,開疆拓土可能言過了,但是必須要恢復漢唐時期的領土吧,收復故土人人有責,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作為北宋的君主,那麼也必須要拿下隴右地區比肩前朝。

總而言之,不管是處於上述的哪種因素,謀奪隴右都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這也是北宋為什麼非要拿下隴右的原因。


小南史


趣談答案:北宋拿下隴右主要目的有兩個:剿滅西夏、獲取何曲馬;次要目的有三個:多邊貿易(調解宋朝經濟疲態)、接觸西域(為進一步擴充做準備)、減少緩衝區(直面遼國,成兩面勢而不是三面勢)。

一封《平戎策》

公元1068年,一封書信遞交到宋神宗的朝堂上,而這封書信就是大名鼎鼎的《平戎策》。這封書信中有一個關鍵節點,幾乎囊括了南北宋平復西夏的所有要訣:

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

什麼意思呢?想要平定西夏,必須搞定河湟,倘若河湟控制不住,那麼西夏也將無法控制。

自此開始,這句話成為了北宋治國的一條根基,在未來若干年內(二十餘年),一直沒有放棄對河湟的直線控制,只不過最後國破家亡,想控制也控制不了了。

  • 隴右在哪?

隴右最開始以地方名稱出現的時候,是在漢朝末年,在那個群雄爭霸的年代。而隴右的得名是因為在六盤山四周有一處隴山,它的位置在陝甘交界處。

在漢朝末年的時候,已經沒有辦法對西域地區實行有效的控制,也沒有辦法恢復漢武帝時期的盛世,只能夠把隴山以西的所有區域通通稱之為隴右。而這個隴右包含了漢朝末年對於國家的惋惜,針對於這一點,咱們不再做過多闡述。

而在南北宋時期,隴右有了狹義的地理空間概念,指的是黃河以東,隴山以西的部分區域。我們拿出現階段的地圖來看,依託於平涼市、定西市、蘭州市和天水市這四處地方的一個大概佈局。

  • 河湟在哪?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有趣的是在我們找尋河湟的時候查到了一首詩,而這首詩就是唐代的大詩人杜牧寫的。

這首詩並不是一首積極樂觀的詩,而是反諷當朝的統治者無心國事、貪圖享樂的詩,在這首詩裡面表達了杜牧對於邊疆隱患的深思,更多的是自己作為一個書生的無可奈何。當然,如果把河湟當做一個引申一直往前推進的話,絕對不是唐朝就有的地名,但是在唐朝愈發顯要。

唐憲宗李純也曾經盯著河湟區域發愣,一心一意的想要把河湟再次收復過來,但是整個唐朝的實力已經不再允許。唐朝從安史之亂後眨眼變成了中唐,甚至變成了後唐,再也沒有實力去收復河湟了。

  • 河湟與隴右的聯繫

如果我們拿出現階段地圖,單純的看河湟這個地名的話,指的是甘肅和青海兩個區域的交界處。

而這個區域的交界處與隴右有部分差異性,隴右並不能夠絕對意義代表河湟,同樣的河湟也不能絕對意義的囊括隴右。

但是在唐宋年間河湟有著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指的是和隴右的區域相連通。而在這層含義當中,隴右和河湟相差不大,僅僅有部分的差異性。第二層含義則更加微妙,指的是在該區域活動的少數民族。針對於這一點,我們會在下文當中詳細介紹,尤其是北宋為了獲取河曲馬的時候。

北宋針對西夏的戰略意圖

  • 北宋身邊的鄰居

在北宋政局相對穩定的時候,身邊一共有四個鄰居,而這四個鄰居的關係非常微妙。

除了北宋西南方向的大理國對北宋的關係比較曖昧,時常搞一些貿易往來之外,其餘的三個國家對於北宋幾乎是呈虎狼之勢。

那三個小國家分別是北方的遼國以及西面的吐蕃和西北方向的西夏。

遼國作為一個神奇的國度,在五代十國的時候一直想要南下,但折騰了半天始終沒有下來。這一方面與遼國本身的制度相關,另一方面是因為遼國內部的內鬥和遼國大將軍的匱乏。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唐朝大一統文化和格局對於華夏漢人的思想灌輸,讓漢人更多的蔑視北方的遼國。即便遼國想要大一統,想要南下入華,但是在當時的兩大貴族以及南唐的死命硬擋之下,遼國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一直延續到宋朝的時候,遼國儼然已經變成了一個龐然大物,而這個龐然大物不再是一個個體,它是一個密集的利益聯繫體。因為遼國已經曉得,單純的憑藉自己的能力是無法將北宋分割完畢的。

於是在遼國的身邊有了一個小夥伴,這個小夥伴就是西夏。

西夏的誕生、西夏的輝煌和北宋有著密切聯繫,而更多的時候西夏和北宋是死敵,雙方之間不死不休。

但是單純的憑藉西夏是沒有辦法和宋國進行對抗的,因為西夏的戰略縱深太短,西夏的糧草軍馬都沒有超越宋朝,於是西夏找到了兩個小夥伴,並且成為了兩個好夥伴的樞紐,他們分別遼國和吐蕃。

至於吐蕃,從北宋剛開始建國的時候,就和北宋有著諸多的恩怨情仇,與西夏一拍即合。而通過西夏來回運作,吐蕃和遼國也有密切的利益聯繫。於是形成了一個關係鏈,在這個關係鏈當中,北宋被牢牢的控制在了,華夏的東南區以及正東方(大海)和華夏的北方(遼國)、西方(吐蕃)、西北方(西夏)通通被其它少數民族所控制,而北宋的西南方是與北宋關係比較好的大理國。

  • 隴右的戰略地位

在北宋巔峰的那幾年,一直忙於開疆擴土,北宋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脆弱不堪。比如隴右都護府就是北宋軍事代表的一個傑出的作品,而這個都護府直接包括了青海、哈密、甘肅等區域。只不過維繫的時間比較短,在靖康之變後便化為灰飛。

西夏這個國土不強盛,也不兵強馬壯的國家,卻能夠和北宋牽制這麼長時間,是因為西夏的國土非常的特殊,先後有三座大山盤繞,而這三座大山形成了易守難攻的態勢。

這三座山分別是賀蘭山,六盤山和祁連山,而這三座山所形成的縱橫交錯的地理框圖讓北宋望之莫及。再加上北方的遼國一直在牽制著北宋,只要北宋有出兵攻打西夏的跡象,遼國就會趁其不備給北宋來一下子。

北宋一來承擔不起這麼大的風險,二來進攻西夏實在是路途坎坷,於是便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轉移到了隴右地區。

隴右地區一旦佔領,就可以避開絕大多數的山脈,避開絕大多數荒漠,避開絕大多數的艱險環境。而且隴右地區幾乎是一把匕首,直接將西夏分成兩半。在這種情況下北宋有信心,有能力也有魄力直接將西下控制在囊中。

也就是說,只要佔領了隴右,北宋在沒有出現太多意外的前提下,西夏基本上是不復存在的。一旦西夏消失,吐蕃和遼國之間的密切聯繫和利益往來也將不復存在。

西夏一旦處於被動,北宋就會處於主動,而這個主動完全依託於隴右地區。

夏人有腹背受敵之憂

在《平戎策》當中有這樣的一句話非常微妙,夏人有腹背受敵之憂,這句話指的是什麼呢?指的是北宋徹底佔有隴右之後,西夏所面臨的亡國狀態。

以絕西夏右臂

而這位臣子生怕自己的建議不能夠得到宋神宗的採納,甚至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只要把隴右佔據,就如同斷絕了西夏的左右臂膀。

自此開始,隴右成為了北宋的最高戰略部署之一。

北宋針對河曲馬的戰略意圖

  • 什麼是河曲馬

封建王朝時期,華夏這片土地上因為地理環境特殊以及當時的戰爭、政治、經濟、人文等多方面的約束,導致平原地區戰馬數量少之又少,而在甘肅、青海、四川等地的戰馬數量和質量都非常的好。

而河曲馬就是中國的三大名馬之一,除了這種馬之外,還有內蒙古的三河馬新疆伊犁馬。

  • 河曲馬的魅惑

在北宋佔領隴右的時候,我們提出了兩點主要因素,而第二點主要因素就是因為馬。

在任何一個王朝,在任何一個封建大一統帝王中,對於戰馬的要求,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達到了一個近乎癲狂的狀態。

這倒怨不得封建帝王們沒出息或者沒眼光,實在是古代戰馬的數量和質量少之又少。而我們在與北方的匈奴、北方的遼國或者北方的少數民族作戰的時候,往往都會受限於戰馬的質量。

古代戰馬主要有兩處產地,一方面是幽雲十六州,而第二方面則是西域地區。這也是為什麼在漢武帝時期一直想=疏通西域,能夠構建一條絲綢之路。構建絲綢之路,除了擴充漢朝的影響力之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獲取高質量的戰馬。

可是在南北宋時期出現了意外,而這一部分意外單純的是因為幽雲十六州已經不受控制了。幽雲十六州不受控制,就得想盡一切辦法從其他的地方獲取高等級的戰馬,西域幾乎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因為隴右連接的就是西域,控制隴右便可以控制部分西域地區的少數國家,然後通過貿易也好,通過強迫交易也好,總而言之,一定要獲取高質量的戰馬。

北宋的多邊貿易佈局

宋朝發展態勢幾乎達到了巔峰狀態,而在這個巔峰狀態之下,北宋的經濟幾乎是世界的老大哥,可是經濟方面北宋有著自己的缺陷,這個缺陷就是手工業為主。

這裡面有一個複雜的邏輯鏈,涉及到了經濟方面的貿易往來和經濟方面的聯繫,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如北宋擅長織造一種布,而這種布的質量非常的高,數量也非常的多,短時間之內可以織造出很多來。

問題來了,民間老百姓都能夠穿得起,並且老百姓也願意穿,但是人數是固定的。意味著固定的人數只能消耗等量的布匹,你這邊源源不斷的生產出布匹來,我總不能給馬、給牛、給騾子都穿上吧。

所以這個時候北宋就需要打開一個貿易端口,讓這邊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的布匹給其他國家的人,然後進行貿易交易來換取大量的錢財。如果沒有辦法短時間之內找到貿易缺口的話,布匹方面的經濟就會崩潰,而布匹的價格就會瞬間跌入谷底。

之後所帶來的經濟惡性化以及布匹的價格走向了正反饋的低廉化,所帶來的惡劣影響是北宋不願意見到的,所以北宋有自己的考量,並且開啟了海外貿易。

可是古代的海外貿易遠不如現在的海貿易,單純的憑藉著一兩艘小船,然後使勁的劃,劃到其它小國家進行貿易,一來費時費力,二來時間上面也不允許。

慢慢的北宋就發現,如果控制隴右便可以直接進行經濟貿易,而且是陸地上的經濟貿易。無論是恢復之前的絲綢之路也好,還是就地取材,和周邊的一些小國家進行貿易也好,都有著得天獨到的好處。

這僅僅是拿一塊布料做的一個例子,除了布料之外還有很多,而這些都急需外銷。

北宋的接觸西域佈局

一提到北宋,大家總會有種怪怪的感覺,那就是經濟高度繁華,軍事極度衰弱,對不對?

可即便如此,北宋也一直有一個英雄夢,而這個英雄夢就是像唐朝、向漢朝學習。

北宋也一直希望能夠擴張領土,事實上在北宋的前期和中期一直在努力的做,只不過軍事方面的不爭氣給北宋來了一棒槌。

遂慨然有徵伐、開拓之志

這句話簡單粗暴,沒有內涵,明眼人一眼就能瞅過來,僅僅是一句非常簡單簡單再簡單的話,可即便如此,卻是北宋一生都沒有完成的夢想。

征伐開拓之志最開始在隴右出現倪端,而最終又在隴右的覆滅之下成了一個破碎的夢。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那就是直面遼國。要知道北宋也有自己的痛苦,如果北宋發兵攻打遼國,西夏和吐蕃率兵前來;如果北宋發兵攻打夏國,吐蕃和遼國也會來救濟。簡而言之,北宋一直處在三線作戰的狀態。

而北北宋非常想抵消這樣的作戰狀態,最起碼能夠一心一意的對待一個敵人,而不是三個敵人。一旦消滅了西夏,那麼遼國和吐蕃之間就沒有關係往來,這個時候的北宋壓力會減少很多,也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做一些事情。

歷史啟示錄

北宋有很多負面消息不假,北宋也有很多邋里邋遢的戰績也不假,比如北宋在進攻西夏的時候單純的撤退,就有14萬士兵因為飢寒交迫而死。

可是一個再卑微的北宋也有著一個英雄夢,而這個英雄夢便是控制隴右,剿滅西夏,直奔遼國,進一步拓寬西域的市場,進行商業貿易,最重要的是把河曲馬給搞過來。

只不過夢想再美好,也需要強大的軍事實力與之支撐,在沒有軍事實力或者軍事實力不強的情況下,一切美好的夢都是白搭。


趣談唐宋元明清


大家好!我是歷史領域創作者“漫語微雲”(歡迎關注),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北宋非要拿下隴右?

我認為,北宋以勢在必得之勢取隴右,主要出於三層考慮:

一、最現實的考慮是打通陸上貿易線

在西夏建立之前,北宋和西域的貿易還是走原來河西走廊的路線。西夏興起後,控制了河西走廊和青海道,隔斷了北宋的陸上交通路線。北宋的陸上貿易只能向北渡過黃河,再由河套地區向西進入西域,極為不方便。要想打通陸上貿易線,就得掌握河西走廊或者青海道的控制權。在河西走廊被西夏牢牢控制的情況下,青海道所在的隴右地區相對防守薄弱。因此,取隴右、打通青海道便成為北宋恢復陸上貿易線的首選。

二、最深遠的考慮是攻夏圖遼

從地緣戰略上看,當時遼國基本控制了燕雲十六州,北宋已無從正北方向突破的可能。而位於西北的西夏國力相對遼國薄弱。於是北宋企圖撫遼攻夏,在西北方向上對遼國形成威脅。而王韶在給宋神宗的《平戎策》中說:“欲取西夏,先復河湟,則夏人有腹背受敵之憂”,主張先收復河湟(隴右)地區的吐蕃部族,“以絕西夏右臂”。宋神宗採納了他的建議。於是,取隴右便成為北宋攻夏圖遼的“左勾拳”。

三、最理想的考慮是比肩前朝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去世,年輕氣盛的宋神宗即位。“及神宗繼統,材雄氣英,以幽、薊、雲、朔淪於契丹,靈武、河西專於拓跋,交趾、日南制於李氏,不得悉張置官吏,收籍賦役,比於漢、唐之境,猶有未全,深用為恥,遂慨然有徵伐、開拓之志。”宋神宗不滿於國家的現狀,想改變被動守勢局面,主動出擊,開疆拓土,期望取得比肩漢唐的功績。於是在王韶的建議下,以隴右地區為突破口,發兵西北。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謝謝!


漫語微雲


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隴右地區的榷場貿易幫助北宋王朝解決了戰馬不足的問題,對於宋朝加強邊界防衛力量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隴右地處西北邊界,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由於各民族、地區自然條件、物產、生產方式等都與中原內地有較大差異,形成了該地與內地在物質生活上的互補性。因此隴右地區的民間貿易非常發達,宋政府可以用鹽、茶、絲綢等邊境少數民族急缺的物資來換取戰馬,如此,不但解決了宋軍戰馬不足的問題,且鞏固了邊界的防衛力量。

2、河隴地區自古為陸上絲綢之路的要道,拿下隴右就能打通陸上貿易通道,這對於緩解宋政府的財政危機、改善積貧積弱的局面都有很大裨益

河隴地區自古便是陸上絲綢要道,漢唐時期絲綢之路來往商旅眾多,東西方貿易十分繁盛,同時也為漢唐王朝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充實了國庫。但是到了北宋時期,由於宋朝周邊吐蕃、西夏等少數民族的阻撓,以及北方遼國的牽制,加上自身重文抑武的內部因素,宋政府一直無力也無暇收復河隴地區,但是這不代表宋政府就死了心,相反,他們一直試圖收復河隴,目的就是為了打通陸上絲綢之路,恢復貿易以充實國庫,緩解財政危機。


3、佔據隴右地區可以從側翼威脅西夏,從而在地緣之爭中佔據主動性,扭轉長期受制於西夏的被動局面


從北宋的地緣態勢上看,西有吐蕃,西北有西夏,北方有遼國,西南有大理,後者還好,前三者都比較敵視宋朝,遼國作為宋朝的宿敵就不用多說了,就連西夏也屢屢襲擾大宋,讓宋朝上下頭疼不已。

為什麼作為天朝上國、經濟富足的皇宋卻拿小小的西夏沒辦法,第一就是因為西夏慣會利用宋朝與遼國的矛盾,讓遼國牽制北宋,讓北宋不敢輕易對西夏興兵;再者,就是西夏佔據了形勝之地,進可攻退可守。西夏境內大多都是荒原和沙漠,這成了西夏天然的屏障,再者,西夏周邊與強鄰接壤的邊境幾乎都有山巒阻隔,六盤山、祁連山、賀蘭山等崇山峻嶺易守難攻。北宋如果從宋夏現有邊界進攻西夏自然投鼠忌器,但是,如果佔據了河隴地區,那麼宋軍就可以避開荒漠和山川,從平坦之地直取西夏腹地,徹底扭轉受制於西夏的被動局面。


4、恢復“漢唐舊疆”的雄心壯志


宋神宗時曾以恢復“漢唐舊疆”的口號進行了開邊行為,主要針對的地區就是河湟、西夏、交趾及幽雲地區。“及神宗繼統,材雄氣英,以幽、薊、雲、朔淪於契丹,靈武、河西專於拓跋,交趾、日南制於李氏,不得悉張置官吏,收籍賦役,比於漢、唐之境,猶有未全,深用為恥,遂慨然有徵伐、開拓之志。”(司馬光《傳家集》)

宋神宗繼承了歷代宋朝帝王的遺志試圖 “盡復漢唐之故疆”,以此作為收復河隴、攻取西夏的合法性依據,另外王韶在熙寧元年 (1068年)呈送給宋神宗的《平戎策》中也認為:“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由此得到了神宗的讚許和支持。


柚子愛歷史


獨孤信(公元502年——557年)本名如願,北周時期雲中(今大同)人,史稱“美容儀,善騎射”。少年時代喜愛修飾,講究穿戴,故在軍營之中享有“獨孤郎”之美稱。

他初投葛榮帳下為將,後投北魏,曾經匹馬單槍生擒漁陽王袁肆周。 因屢立戰功,先後歷任別將、員外散騎侍郎、新野郡守、荊州防城大都督、武衛將軍、浮陽郡長、衛大將軍、都督三荊軍事兼尚書右僕射、荊州刺史、車騎大將軍、河內郡公、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將軍。 隋文帝即位後,贈太師、上柱國、十州諸軍事、冀州刺史,封趙國公,邑一萬戶,諡曰景。

獨孤信風度翩翩,雅有奇謀大略。太祖初啟霸業之時,他鎮守隴右之地,史稱“...全部


一名維修電梯工


根本目的,是打擊甚至滅亡西夏。戰略上,可以形成孤立西夏並對西夏進行兩翼夾擊的有利態勢。西夏將不得不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局。


薺菜糰子


據說主要為了戰馬,河曲馬是北宋當時唯一具有現實可能性的戰馬來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