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鍋巴少女


嚴格意義上來說,巴勒斯坦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區的代名詞,位於地中海與死海、約旦河之間,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樞紐,具有很強的戰略意義,面積2.7萬平方公里,主要居民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



當然事情要分兩方面來看,的確有一個以巴勒斯坦命名的阿拉伯人組成的國家,雖然阿拉伯人組成的“巴勒斯坦國”被世界上100多個國家所承認,但依然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並沒有真正的獨立建國,包括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勢力還處於分裂當中。

這就牽扯到國際上非常難解決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問題,巴以問題可以說是二戰後,最熱點也是最難解決的國際問題之一,直到現在還時不時的有巴以問題的熱點新聞。



先說一下所謂的“巴勒斯坦國”的概況:

巴勒斯坦是一箇中東國家,由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兩部分組成,其中加沙地區365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地區面積5800平方公里。整體的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口共計1200萬人,其中居住在約旦河西岸地區人口為481萬,居住在加沙地區的人口為308萬,另外還有400萬巴勒斯坦人成為難民,流落在中東很多國家,比如黎巴嫩、約旦和敘利亞等。

而巴勒斯坦內部又分裂成為兩個政治實體,控制約旦河西岸地區的法塔赫組織,實際控制約旦河西岸土地2500平方公里,其餘的土地是被以色列人控制。另外一個就是控制加沙地帶哈馬斯抵抗組織。也就是說阿拉伯人組成的這個巴勒斯坦國,是一個四分五裂領土及其不完整的國家。



巴勒斯坦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的原因:

事實上巴勒斯坦地區最早屬於奧斯曼帝國,一戰奧斯曼帝國戰敗,這些地區被迫割讓給英國,成為英國委任統治下的殖民地,二戰後,英國人即將結束對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1947年經過聯合國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地區成立以猶太人為主的猶太國和阿拉伯人為主的阿拉伯國,兩個國家分別佔有巴勒斯坦地區的55%和45%的土地。

然而這一決議讓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十分不滿,而另外的阿拉伯國家也反對聯合國的決議。在1948年5月,以猶太人為主的國家以色列正式成立後,就迎來了埃及、約旦沙特,敘利亞等國組成的阿拉伯聯軍聯合圍攻,這就是中東戰爭的開始。



後來我們都知道,連續打的多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都取得了勝利,甚至擴張了不少領土,一度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阿拉伯人偷雞不成蝕把米,很多巴勒斯坦人因此淪為難民,直接導致後果就是巴勒斯坦境內的阿拉伯人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真正的執行聯合國決議,也就沒有正式建國。



另外,其他的阿拉伯國家反對聯合國的決議,絕對不是想要幫助巴勒斯坦地區上的阿拉伯人獨立建國,實際上是想要驅逐以色列人,瓜分巴勒斯坦地區領土,結果那麼多的阿拉伯聯軍沒有打過以色列人,直接製造了中東地區乃至世界,最難解決國際問題的“巴以衝突”。


大正看世界


相信對於巴基斯坦,大家都不是太陌生。地處南亞的巴基斯坦是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地,也是咱們的鄰居。

巴基斯坦面積不到90萬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青海與貴州之和,人口卻將近2億,是世界人口大國之一。全境60%以上都是山區與丘陵地帶,南方沿海平原有不少的沙漠,只有北方有比較肥沃的河谷平原與高原牧場。終年也比較炎熱乾燥,大部分地區降水都不是很多。


除了煤炭與天然氣之外,巴基斯坦的鐵礦、銅礦、鎳礦、石油等目前已發現儲量都不是很大,並不具備商業開發的價值,森林覆蓋率不到5%,且大多位於北部山區。

巴基斯坦所在的印度河流域,正是當年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地,如今伊斯蘭文明也在此興盛。巴以烏爾都語為國語,不過因為當年英國殖民歷史,巴基斯坦也通用英語。

儘管近年來巴基斯坦的工業逐漸崛起,不過仍舊以輕工業為主,而且經濟中第二產業比例仍舊不高,大多數人口以從事農牧業為主。受到自然條件等影響,巴基斯坦農業出產波動很大,有時候可以出口糧食,有時候卻又需要大量進口。棉花與水果享有盛名,被稱作“東方水果籃”。


如今的巴基斯坦經濟並不發達,其經濟總量僅3000億美元出頭,比新加坡還要少一些。不過人口近2億的巴基斯坦擁有眾多優質勞動力,同時這裡靠近世界石油寶庫中東,地處東西方海上貿易的要衝,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相當快,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名列前茅。

瓜達爾港、中巴經濟走廊等都在不斷建設之中,伊朗也在謀求與巴基斯坦合作建設油氣管道,進行更大規模的石油資源出口。

作為文明古國,巴基斯坦名勝古蹟眾多,也擁有名山大川,旅遊資源相當豐富,不過其旅遊業發展不足,遊客大多來自於海灣地區,以及定居海外的巴基斯坦裔。


澹奕


巴基斯坦全稱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意味聖潔的清真之國,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瀕阿拉伯海,東接印度,東北鄰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與阿富汗交界,西鄰伊朗。海岸線長980公里。南部屬熱帶氣候,其餘屬亞熱帶氣候。首都伊斯蘭堡,前首都卡拉奇是最大城市。目前含含巴控克什米爾在內的巴基斯坦國土總面積為880254平方公里,截至去年巴基斯坦人口已達1.97億。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的統計數據:巴基斯坦GDP總量約為3049.52億美元,人均1548美元。巴基斯坦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英語和烏爾都語同為巴基斯坦的官方語言。

巴基斯坦的歷史在相當程度上同印度有交集: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印度河文明正是誕生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內。公元前2000年左右生活在中亞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征服了當地的達羅毗荼人,從此印度次大陸開始雅利安化,在這一過程中古印度文明的中心由印度河流域轉向東部的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與恆河平原之間存在一個面積50萬平方公里的塔爾沙漠,這大幅阻礙了印度文明的本部核心——恆河平原與印度河流域之間的有效交流。整體上而言:南亞次大陸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緣格局——北方有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西部是興都庫什山脈,東部是阿拉乾山脈,而南部的印度洋在古代航海技術不發達的時候基本就是不可逾越的天塹。相對而言:只有西部的興都庫什山脈相對好克服一些,而在興都庫什山脈的北側生活的是彪悍的中亞遊牧民族,於是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就成為歷次外來民族進入印度的首當其衝之地:雅利安人、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大帝先後造訪這裡。公元8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帝國征服巴基斯坦和印度次大陸以西的地區並將伊斯蘭教傳入了這一地區,使大批當地居民成為穆斯林。阿拉伯帝國分崩離析之後今天的巴基斯坦地區一直處於皈依了伊斯蘭教的加茲尼王朝、古爾王朝等突厥系國家統治之下。15世紀後的300年間生活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內的伊斯蘭政權甚至一度征服了印度次大陸絕不部分地區,他們在印度次大陸建立的政權被稱之為德里蘇丹國。14世紀後期中亞帖木兒汗國從印度河流域攻佔德里,到了1526年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建立了管轄印度中北部和今天的巴基斯坦的莫臥爾帝國。

近代史上巴基斯坦被納入到英屬印度殖民地,英國對英屬印度境內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使雙方的民族宗教矛盾更加激化。1947年6月英國在從南亞次大陸撤離前制定了根據宗教信仰將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蒙巴頓方案》。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一個自治領。當時的巴基斯坦領土分為東、西兩部分,其中的東巴基斯坦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國。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英屬印度並未完全覆蓋完今天的整個印度——英國殖民次大陸時期很多領土並沒有由英國直接控制,而是名義上的獨立土邦。這些土邦由各自的王公統治,只要他們臣服於英國並定期繳納貢賦,英國一般不干預其內政。因此英國殖民體系下的印度次大陸實際存在著英屬印度和半獨立的土邦。根據印巴分治決議各土邦有權自願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這時印巴分治的宗教信仰原則就暴露出侷限性了——當時的海德拉巴、朱納加德和克什米爾三個土邦的劃分在印巴之間引起了巨大的分歧:海德拉巴和朱納加德是由穆斯林王公統治的土邦,然而這兩個土邦位於印度境內並且人口構成以印度教徒居多,於是印度近水樓臺先得月——利用自己地利上的優勢搶先佔領了這兩地,於是巴基斯坦轉而要求得到克什米爾。克什米爾的情況正好同海德拉巴和朱納加德相反——這裡是穆斯林聚居區,然而卻由印度教王公統治。巴基斯坦認為:在印度已佔領印度教徒居多的海德拉巴和朱納加德的情況下自己有權得到穆斯林聚居的克什米爾,然而克什米爾的印度教王公引導印度軍隊入住克什米爾,由此引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此後圍繞克什米爾的領土主權問題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在爭奪,如今巴基斯坦控制著克什米爾四分之一的地區。

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度和巴基斯坦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1953年8月印、巴兩國總理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宣佈,克什米爾爭端應通過克什米爾公民投票來解決。然而在1965年6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二次印巴戰爭。印度軍隊於9月6日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攻佔巴方控制線內的多處山嶺。巴方則在停火線南部展開反擊並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雙方展開激烈的空戰,巴基斯坦地面部隊在坦克的配合下,給印度軍隊以重創。隨後雙方陷入僵局。最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使印、巴雙方於9月23日正式停火。

印巴分治時巴基斯坦的領土分為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兩部分,而在兩者之間隔著印度的龐大國土。巴基斯坦的主體部分位於西部,東巴基斯坦實際上成為了一塊遠離本土的飛地。即使在信息諮詢已相當發達的今天擁有飛地的國家也屈指可數,在上個世紀的南亞地區以巴基斯坦的國力想要控制這樣一塊遠離本土的飛地其實並不容易,與此同時印度也不會放棄巴基斯坦這個可以被自己利用的軟肋。印巴分治完全依據於宗教信仰,而忽略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在民族文化上幾乎是完全不相通的:西巴基斯坦的主體民族是旁遮普人,其次是信德人、普什圖人和俾路支人,官方語言是烏爾都語;東巴基斯坦的主體民族是孟加拉人,其母語為孟加拉語。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為加強對遠離本土的東巴基斯坦的控制就在這裡強制推行烏爾都語,以試圖徹底同化東巴基斯坦地區,然而這引起了東巴基斯坦人民的牴觸。與此同時巴基斯坦在國內經濟建設上始終偏重於西部本土,而對東部飛地則顯得不太上心,久而久之雙方的恩怨日積月累。地理上的相互隔絕,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巨大差異以及東部人民認為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綜合在一起使東巴基斯坦對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離心傾向越來越強。1971年3月26日東巴基斯坦宣佈獨立並在4月於印度加爾各答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隨後東巴基斯坦發生大規模動亂和難民潮。印度自然不會放棄這個打擊巴基斯坦的大好機會,於是出兵當時的東巴基斯坦,隨後戰爭又擴大到西巴基斯坦,最終釀成第三次印巴戰爭。當年12月16日印軍攻佔東巴首府達卡,東巴駐軍無條件投降,從此東巴基斯坦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

與印度存在領土爭端的巴基斯坦為保持同印度的戰略平衡從1972年就開始秘密研製核武器。90年代以後巴基斯坦的核武研製計劃被美國得知,美國為維持自身的核優勢隨即對巴基斯坦進行了制裁,這一度導致巴基斯坦的核武發展速度放緩,直到1998年5月28日巴基斯坦又成功地進行了5次核試驗。外界推測:巴基斯坦可能擁有15~25枚核彈頭,其彈道導彈的射程為1500公里。巴基斯坦武裝力量由現役部隊、預備役部隊和地方軍組成,總兵力為61.7萬人,是世界第七大現役武裝部隊。如果從面上的實力水平來看:在印巴衝突中印度的實力強於巴基斯坦——印度的國土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和澳大利亞,位居世界第七位。截止2016年的印度人口統計數據為13.24億,僅次於中國,位居世界第二位,甚至有說法算上未納入統計的黑戶人口其實印度人口已超越中國。印度以2250990百萬美元的GDP總量位居世界第八。從軍力上看印度是全世界九大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全世界擁有航母的為數不多的國家之一。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面積只有印度的四分之一,人口只有印度的七分之一,經濟實力更是隻有印度的十分之一。事實上印巴分治後兩國先後爆發三次戰爭,而三次戰爭的結果無一例外都是印度取勝:印度成功促使東巴基斯坦地區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在對克什米爾的爭奪中印度佔據了四分之三左右的克什米爾地區。所以僅就目前而言:在印巴之爭中印度是略佔上風的,但也僅僅是略佔上風而已,不要說對巴基斯坦構成什麼實質性的威脅,即使在兩國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印度也未能取得絕對的優勢——畢竟巴基斯坦還佔據著四分之一左右的克什米爾地區,而印度對此也是無可奈何的。那麼巴基斯坦保持強硬姿態的底氣何在呢?

首先這是由兩國的內部國情所導致的——儘管印度的實力從面上看各方面都強於巴基斯坦,然而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種族多宗教的國家——印度有300多個民族、上千種語言以及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錫克教等各種各樣的宗教體系,僅官方語言就有18種,加之國內巨大的貧富落差和種姓制的束縛,很難形成統一的合力,於是印度政府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低效;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民族宗教成分是比較單一的,政府的行政效率也遠遠高於印度,所以即使在國力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巴基斯坦也可以憑藉相對的高效率優先發展國防軍工事業。事實也的確如此——儘管巴基斯坦比印度小很多,但也成功研製了自己的核武器,成為南亞地區足以和印度抗衡的核大國,即使在常規武器方面儘管印度具有海、空軍優勢,但在陸軍的日常訓練和戰鬥力上巴基斯坦完全不輸印度。其次巴基斯坦在國際上並不孤立:巴基斯坦從1962年就開始與中國進行了密切的軍事合作,巴基斯坦還是美國的的重要盟友——尤其是在“9·11”事件後美國的反恐戰爭巴基斯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美國作為世界霸主一直極力壓制某一地區崛起一個足以獨霸該區域的霸主出現,因為這將威脅到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具體到南亞而言:維持印巴之間的紛爭局面,使雙方都不得不有求於美國對美國而言是最有利的,因此美國不會坐視印、巴任何一方碾壓另一方。儘管目前印度也是美國極力想在南亞拉攏扶植的對象,但美國絕不會允許印度真正崛起成為南亞的區域霸主。最後印巴之間分歧主要是領土紛爭和宗教矛盾,而這兩方面的分歧恰恰是最容易牽動雙方國內的民族情緒的剛性問題,在這樣的剛性問題面前其實雙方都沒多少可以退讓的空間。而相比印度國內民族宗教情況複雜的局面而言:巴基斯坦作為一個有長期軍人執政歷史的國家是很難在這種剛性問題上讓步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很多人分不清“巴勒斯坦”和“巴基斯坦”的區別,實際上巴基斯坦是印度的鄰國,也是一個南亞的大國;而巴勒斯坦只是一個位於中東(西亞)的渺小國家,兩者之間可謂有天壤之別。

現在進入正題,巴勒斯坦這個詞既可以指“巴勒斯坦國”,也可以指“巴勒斯坦地區”,兩者的含義是不同的。如果是單指“巴勒斯坦地區”,那麼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國兩國都屬於“巴勒斯坦地區”內。


巴勒斯坦建國

由於歷史爭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於上世紀分別在這塊地區內(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兩個國家,這就是今天的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國。不過,以色列在二戰後就建立了;巴勒斯坦國卻直到1988年才正式宣告成立,巴勒斯坦人就是阿拉伯人。

在美國人的幫助下,猶太人的以色列很快就在幾十年內崛起為了一個強大的國家;而巴勒斯坦至今仍然處於積貧積弱的狀態,是許多武裝份子的老巢穴。因此,巴勒斯坦地區內共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國兩個國家。

巴、以衝突

由於以色列國力和軍力強大,所以逐漸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區內的多數土地(91%以上),剩下一小部分(不到10%)由巴勒斯坦人掌握。並且,巴以衝突至今仍然是全球的不安定因素之一。

內部分裂

除了有以色列這個外敵存在以外,巴勒斯坦國內部也是分裂的,分為法塔赫組織、哈馬斯組織兩個部分。也就是說,現在的巴勒斯坦國是一個四分五裂領土且內部也不完整的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承認的巴勒斯坦國的存在,有很多國家只承認以色列,並不承認巴勒斯坦國,所以巴勒斯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第一、巴勒斯坦國與以色列的疆域劃分未定,只是以雙方的實際控制線為準;第二、巴勒斯坦國內未形成統一,國內有多股執政勢力。


世界人文通史


巴基斯坦,被我們親切的稱作“巴鐵”,是與中國關係最好的國家之一。不過我們對巴基斯坦的認知也僅限於此。由於地處恐怖主義多發地帶,關於它的歷史、文化新聞媒體介紹的並不多,所以我就從它的歷史和旅遊方面介紹一下這個相對“神秘”的國家。

巴基斯坦歷史

巴基斯坦地處南亞次大陸,南鄰阿拉伯海,東接印度,西接伊朗,分別於中國、阿富汗接壤,南亞一些最早的古代人類文明起源於當今巴基斯坦的地區。早在5000多年前,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流域就已經出現最早的城市文化,印度次大陸進入到“印度河流域文明”時期。“印度河流域文明”在一度繁榮之後,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卻神秘的消失。

印度次大陸北部被高山和沙漠環繞,外來民族很難進入,但是在西北部群山中,有幾條通道將印度次大陸與中亞連接起來,在這之中位於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的國界線上的開伯爾山口是最主要的通道。當人們發現開伯爾山口之後,來自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雅利安人、波斯帝國的大流士一世、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蒙古帝國的成吉思汗、帖木兒帝國的帖木兒、莫臥兒帝國的巴布爾都是通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次大陸。作為征服印度次大陸的陸路,如今巴基斯坦大部分土地經歷了長久的戰亂,同時作為印度次大陸的一部分,與印度大部分地區一樣被不同的統治者所統治。

一直在英殖民統治時期,印巴都屬於一個國家。當英國殖民者撤出印度時根據宗教信仰的差異,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將印度人為地劃分為兩個國家(旁遮普也被一分為二,莫臥兒王朝的陪都拉合爾,現在是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省會)。1947年,根據《蒙巴頓方案》,巴基斯坦獨立,分別包括巴基斯坦東、西兩部分。不過由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印巴發生很大分歧,也讓兩國開始積怨,從而導致兩國一次又一次武裝衝突。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正式成立。之後東巴基斯坦成為孟加拉國時,印巴再次爆發大規模戰爭,印巴兩國更加水火不容,這種對立情緒也深入到普通民眾之中。

巴基斯坦旅遊

作為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由於經常有恐怖主義活動,讓巴基斯坦的旅遊業遠沒有南亞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馬爾代夫那麼的發達,在2017年全球旅遊業競爭力報告中,巴基斯坦在全球位列第124位。不過,正是因為封閉,也讓這裡保留了最原始、最多元、最神秘的文化和景觀。

巴基斯坦南有綿長的海岸,北有巍峨的雪山,既有沙漠,又有平原和丘陵,地貌多樣,形成了奇特的景觀。這裡既有塔克特依巴依佛教遺址和薩爾依巴赫洛古遺址,還有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代表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城市,既有喬戈裡峰以及喜馬拉雅山、喀喇崑崙山和興都庫什山,還有像擁有像白沙瓦、拉合爾這樣的古老城市。可以說巴基斯坦擁有非常大的旅遊潛力。

儘管巴基斯坦的旅遊業正在成長,但是由於經濟相對落後,基礎設施不完善、社會治安差以及政府對旅遊業的不重視,令很多遊客對前往巴基斯坦望而生畏,拖累著巴基斯坦旅遊發展的腳步。


任何關於斯里蘭卡的問題,歡迎向我提問,我是“最懂蘭卡旅行的人”:斯里蘭卡小妞。


斯里蘭卡小妞


巴基斯坦是怎樣一個國家,想從三個方面簡單說一下。

地區歷史久遠,國家經歷曲折

巴基斯坦最早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現今的巴基斯坦地區幾千年來,歷經了多種王朝政權的統治。從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的佔領,到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的統治。到了公元1220年,蒙古大軍把這片地區全部納入元朝的版圖,從這個角度說,巴基斯坦跟中國還是有很深的淵源。之後到了18世紀,巴基斯坦和印度作為一個整體,成為英國殖民地。20世紀中期,英國人搞了一個“蒙巴頓方案”,把巴基斯坦獨立拆分了出去,同時也遺留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扯不清理還亂的各種問題,這其中正是有這些歷史原因。因為這些經歷,巴基斯坦的民族結構也呈現多樣化,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自然景觀資源豐富

巴基斯坦全境一半以上是山區和丘陵,世界聞名的高山喜馬拉雅山、喀喇崑崙山等等在巴基斯坦西北地區集中,其中有一座巴基斯坦的最高峰,海拔8600多米的喬戈裡峰。而且海岸線有近千公里,部分地區雨量充沛,基本屬於熱帶亞熱帶氣候,熱帶森林多,奇特的景觀非常多。各種文明遺留的痕跡也非常多,人文景觀豐富。

上圖為中國新疆喀什到巴基斯坦的國際公路,這裡有塔什庫爾幹河與瓦罕走廊。瓦罕走廊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一段,著名的高僧法顯、玄奘法師等都是經過這裡,去印度研究佛法的。

跟中國的“巴鐵”關係

作為中國最長期、堅定的夥伴關係,從上世紀50年代建立外交關係開始,就一直很穩定。2009年,中國成為巴基斯坦第二大貿易伙伴。兩國的文化交流也很頻繁。或許因為兩國特殊的地緣關係,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援助也很多,巴基斯坦也把中國作為最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

大概說這三點,時間關係,說不了太多,歡迎留言補充指正。


每圖說說


巴勒斯坦是怎樣的一個國家?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想必很多中國人都知道。他們有夢想,以色列有理想。加沙岸邊海潮衝擊著沙漠,當土地已經乾涸,請在乎真主之存在否?!和平,是在於共享!耶路撒冷高傲地告訴你們一一我將投入世界懷抱、感受尉藍的文明。戰爭,讓強弱分明。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恩怨,貫穿中東的夜空……

加沙,祈求……

聽見了,微弱中蘊含強烈。

你已經不再膽怯!

一切都在變更,

只有死亡來得如此堅決。

精神卻不湮滅!

孩子們的啼哭,絲毫也感動不了眞主!

恐怖被當作一種遊戲,

空氣中瀰漫著腥味。

堆積亡靈的城市,

搖搖欲墜!

耶路撒冷風月冷,巴勒斯坦霧氣寒。

遙望中東多少事,風雲散盡酒中閒。





白溪釣客


在世界版圖上,巴勒斯坦是很小的一個國家,甚至小到不拿放大鏡都找不到,但卻又是一個很有名的國家。在世人的印象當中,好像中東問題就是巴以和談問題。巴以衝突一直佔據著世界各大媒體的重要版面,同時,巴以問題也是事關阿拉伯民族尊嚴和巴勒斯坦國際地位的生死攸關的大問題。

巴勒斯坦是被聯合國承認的國家,但卻沒有實際建國,沒有自己的首都。雖然對外宣佈將建都耶路撒冷,但那也只是說說而已,能否最終實現還要看多方博弈的結果。

筆者在埃及生活多年,在這裡有大量的巴勒斯坦人居住,因為語言和信仰一樣,相貌相似,平時在交往中如果對方不說自己是巴勒斯坦人,一般人是很難分別出來他們是巴勒斯坦人,會誤以為他們是埃及人。

不久前到是有一則好消息,那就是巴勒斯坦兩大政治派別之一的哈馬斯在埃及斡旋下交出了加沙的控制權,使這個貧弱的地中海小國結束了長期的分治局面,實現了短暫的和平,這一點埃及是功不可沒。

巴勒斯坦問題或者說巴以問題,完全是英法等國人為製造的問題,亦或說是災難。為什麼說巴以問題是災難呢?

眾所周知,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是水火不相容,數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都曾經參與,而巴解組織的阿拉法特更是在戰爭中樹立赫赫威名,成為以色列尊敬地對手。

目前,巴勒斯坦及巴以問題已經成為了大國角力的外交戰場,成為複雜的中東問題中最複雜的一部分。巴勒斯坦現在的行政權力僅僅侷限在加沙和傑里科等有限的自治範圍內,連以色列轄區內巴勒斯坦人的稅收都是被代收後轉交,實際上巴以雙方是處於一種極不對等的狀態,無論是經濟上還是軍事上。

但最近幾年局勢似有好轉,那就是世界上很多國家開始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的正當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巴勒斯坦今天所處的這種不利局面是與整個阿拉伯民族整體弱勢和不作為密不可分的,昔日阿拉伯民族的雄風已不再,阿拉伯帝國的銳氣已經無處可尋。

因此,巴勒斯坦作為一個有國號無國都的國家狀態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埃及微生活


家國兩茫茫

這是現代中東乃至國際政治中最悲慘的一頁,近一個世紀以來,它家園不復,建國猶夢。

馬克·吐溫曾寫道:巴勒斯坦是個沒有希望,沒有歡樂,令人心碎的地方……

巴勒斯坦國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地處亞、非、歐三大洲交通要衝。該地北接黎巴嫩,東北鄰敘利亞,東毗約旦,西南交埃及西奈半島,西瀕地中海。作為國家或稱自治體,其所轄土地與以色列犬牙交錯連為一體,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將這塊2.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按43%和57%的比例(176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不計在內)分配給兩個未來之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從那時起,巴勒斯坦問題為核心的阿拉伯、以色列衝突,成為貫穿現代中東最激烈、持久的矛盾焦點。

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並在1967年六·五戰爭中奪取由約旦控制的西岸和東耶路撒冷。可憐的巴勒斯坦沒有疆土,家園淪落,“建國”比以色列整整晚了40年,至今“身軀”被以色列鉗制而不展,“名分”受美國杯葛而不揚,得到150多個國家承認,卻難入聯合國(2012年成為次於成員國地位的觀察員國)。放眼全球,國而不國,唯有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如今只控制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兩塊相隔40多公里的土地,合計約2500平方公里。其中加沙地帶形似“菜刀”,它瀕地中海,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均寬9公里,面積為365平方公里,地形平坦,間或有丘陵、沙丘,最高海拔105米。地圖上完整的約旦河西岸酷似“耳朵”,面積5884平方公里,如今被以佔據和猶太人定居點蠶食得如同遍佈窟窿的奶酪,它中、南部高,為海拔750米左右的高地,東部、西北低,東為約旦河河谷,西北是丘陵地,西岸和加沙均屬冬雨夏熱的地中海式氣候。

巴勒斯坦人是阿拉伯民族的一分子,講阿拉伯語,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定數量的基督徒。2016年巴勒斯坦人口455萬,其中加沙佔45%,而散居中東等地的巴勒斯坦難民約550萬,若加上以色列境內的一百數十萬,巴勒斯坦人總數應在1100萬以上。

悠悠五千載,蕞爾是非地。巴勒斯坦漫長而蕪雜的歷史可以這樣概括:一片古老的土地,兩個同根的民族,三大悠遠的宗教,五場殘酷的戰爭……

考古追溯的巴勒斯坦悠遠數萬年,現今一般以《舊約》、希臘和埃及史書記載“迦南地”開篇,公元前3000年起,來自阿拉伯半島的迦南人遷居至這塊地中海沿岸狹長的區域,形成部落村邦,從事農業、手工和初級貿易。公元前13世紀左右,愛琴海島的腓力斯人移居該地。公元前5世紀,希臘史學家稱該地為“巴勒斯坦”(意為“腓力斯人之地”),後被羅馬帝國沿用至今。阿拉伯人同稱該地,只是辭源上有所不同。在阿拉伯文化和語言中,迦南人和腓力斯人乃當今巴勒斯坦人之祖先。

公元前12世紀起,希伯來人即猶太先民“出埃及”並在西奈沙漠輾轉40多年後進入迦南,他們在公元前10世紀和前6世紀分別建立猶太國的“第一、第二聖殿”。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滅“第二猶太聯邦”,猶太國家的歷史就此中斷(直至1948年以色列建國,“第三聖殿”崛起)。羅馬帝國不斷鎮壓、驅逐猶太人,到公元132年,最後一次猶太人起義被鎮壓,猶太人在該地的定居史畫上句號,一如美國學者所言:猶太人的歷史早已不再是巴勒斯坦的歷史。

其實,迦南人和希伯來人系出同門——均屬閃米特人後裔,遠古衝突只有大衛王征服迦南,建立希伯來王國一段,而周邊大國對該地的征服更劇烈和頻繁,先後有亞述、巴比倫、埃及、波斯、馬其頓、羅馬帝國、拜占庭等。

耶路撒冷(老城即東區)還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奉的聖地。猶太教在希伯來人顛沛流離的早期歷史中產生,是猶太人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支柱,其聖蹟有聖殿山和哭牆。耶城更是耶穌宗教活動的中心,有聖墓教堂和耶穌殉難路等基督徒心中的聖蹟。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先知在耶路撒冷腳蹬岩石,升上“七重天”接受“天啟”,這裡留下穆斯林神聖的兩座清真寺——圓頂和阿克薩,它還是與麥加、麥地那齊名的伊斯蘭教三大聖地之一。懾於耶路撒冷靈光寶地的複雜背景與敏感現實,聯大分治決議中將它劃入巴勒斯坦版圖又地位“待定”。1948年巴勒斯坦戰爭後,耶城東區由約旦控制,1967年被以色列吞併。1980年,以色列立法確定以耶路撒冷為“永遠與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立誓耶城為巴勒斯坦國的首都。

公元636年至1517年,巴勒斯坦在阿拉伯帝國版圖內(1099—1187年歐洲十字軍之“耶路撒冷王國”除外),其後的4個世紀,奧斯曼帝國控制整個中東。由此算來,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巴勒斯坦人在該地區連續生活長達1300年以上,成為這塊土地的真正主人。

一戰中的1917年,巴勒斯坦人“運交華蓋”。接管該地的英國贊成猶太人有權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之家,在復國主義的旗幟下,大批猶太人蜂擁而至。1921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分立巴勒斯坦和外約旦,西岸狹小的區域內猶太人步步緊逼,巴勒斯坦人失意連連。統計顯示,1917年前,巴勒斯坦人以全域90%以上的人口(猶太人只5.6萬)控制97.5%的土地。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前,猶太人激增至70萬,巴勒斯坦人依然有130萬的壓倒多數,可是聯大決議在美國授意下,將近57%的土地劃歸猶太人國家——昔日的嗜血征服變成以國際法律“溫柔地”奪取。

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所有阿拉伯國家堅決拒絕接受以色列國,戰爭成為解決問題的第一選擇。不幸的是,1948—1982年阿以5次戰爭均以阿拉伯國家失敗而告終,巴勒斯坦僅存的領土也在1967年喪失殆盡,150萬難民淪落他鄉……聯合國安理會242和338號決議均明確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土地,以色列在美國支持縱容下置若罔聞。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次年元旦,阿拉法特領導的法塔赫打響反以第一槍,從那時起,他頭戴黑白格子頭巾、身著卡其制服的標誌性形象傳遍世界,還有在聯大留下的鏗鏘誓言:“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裡,不要讓橄欖枝從我手中失落”。1993年,阿拉法特與拉賓實現歷史性握手,“土地換和平”原則得以確認,巴以互認對方合法權利,巴勒斯坦在加沙和傑里科共7個城市及附近村莊實現自治,巴以未來將就被佔領土最終地位,包括耶路撒冷、難民、定居點、安全、邊界、鄰國關係等談判,並以聯大有關決議為基礎最終解決。阿拉法特以獲諾貝爾和平獎登上事業的頂峰。

但他終究難逃悲劇人物的命運,屢次失意於阿拉伯兄弟,拉賓遇刺和錯失與巴拉克的歷史性突破讓人扼腕,作為合法的民族鬥爭象徵,巴勒斯坦社會結構的象徵,他晚年境遇不堪,受困於拉姆安拉,2004年11月被不明疾病奪走生命。以色列元老佩雷斯評價他“是一個革命家,但沒有轉變為領導一個國家的政治家”。

偉人已去,和平猶艱。21世紀10年代巴以和平進程躑躅不前,美國沒有擔當,以色列在後退,巴自治政府人輕言微,巴勒斯坦問題漸成國際社會的“雞肋”。2015年9月30 日,作為非成員觀察員國的巴勒斯坦國國旗在聯合國總部升起。2016年,西岸和加沙完成GDP133億美元,其貧困率為25.8%,預期壽命73歲。

在加沙,一個濃縮了的巴勒斯坦,被稱作“地獄實驗室”、“最大的監獄”,200多萬居民中70%是難民,60%的人口不足18歲。外界封鎖、自身封閉使得加沙人思想保守更重宗教,社會生活長期籠罩在動盪與危機的氛圍中。以此同時,西岸人思想開放,經濟狀況相對穩定。兩者間不僅是政治權力分爭,而且也是生活方式不同的結果。

家園被蠶食,國家尚遙遠,石塊起義、火箭襲擊招致慘烈的報復鎮壓,加入國際組織,爭取道義支持帶來更嚴酷的經濟制裁,難道巴勒斯坦人“勝利”的途徑最後只有一條,靠畸高的生育率壓倒猶太人國家?

這樣的世界何日才是盡頭!


ruixuezhaofeng


巴基斯坦可以說是一個文明古國,因為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古印度文明並不是發源於印度恰恰是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而後雅利安人入侵把達羅毗茶人趕到了南方,所以巴基斯坦人也基本是雅利安人,後來也相繼被波斯、馬其頓、希臘、月氏、塞種、厭噠、突厥、蒙古等各種民族入侵,因此巴基斯坦的民族成分也算複雜,而且也在入侵途中皈依了伊斯蘭教,因此巴基斯坦人本質上是信了伊斯蘭的印度人。

所以巴基斯坦是一個多民族的文明古國,但是巴基斯坦卻是一個窮國,GDP和人均GDP、發展指數、幸福指數、人均收入、購買能力都靠後,而且恩格爾係數、基尼係數卻高。

當然貧困不是我討厭的原因,而是巴基斯坦是一個教法國,拒絕世俗化,跟伊朗一樣也是一個神權國家。因此許多宗教裡的糟粕得以保留(婦女地位、食俗禁忌、娛樂享樂等都有嚴格規定,一切按照教義來)可以說算是比較原教旨主義。

PS:我不反感伊斯蘭教,我也希望能與穆斯林坦誠相待。

而且巴基斯坦雖然說是議會制民主國家,但是卻一直都是獨裁。

同時巴基斯坦為了和印度抗衡曾經大量支持恐怖分子,比如塔利班就是巴基斯坦養大的,而基地也沒少受到巴基斯坦的資助。只是後來自食惡果。

此外這個國家還擁核,這嚴重違反了國際法,一個支持恐怖分子的國家還擁有了核彈,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這就是我為啥不喜歡巴基斯坦,順便巴基斯坦憲法也沒有破壞中巴關係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