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锅巴少女


严格意义上来说,巴勒斯坦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的代名词,位于地中海与死海、约旦河之间,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枢纽,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主要居民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



当然事情要分两方面来看,的确有一个以巴勒斯坦命名的阿拉伯人组成的国家,虽然阿拉伯人组成的“巴勒斯坦国”被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所承认,但依然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并没有真正的独立建国,包括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势力还处于分裂当中。

这就牵扯到国际上非常难解决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问题,巴以问题可以说是二战后,最热点也是最难解决的国际问题之一,直到现在还时不时的有巴以问题的热点新闻。



先说一下所谓的“巴勒斯坦国”的概况:

巴勒斯坦是一个中东国家,由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两部分组成,其中加沙地区365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地区面积5800平方公里。整体的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口共计1200万人,其中居住在约旦河西岸地区人口为481万,居住在加沙地区的人口为308万,另外还有400万巴勒斯坦人成为难民,流落在中东很多国家,比如黎巴嫩、约旦和叙利亚等。

而巴勒斯坦内部又分裂成为两个政治实体,控制约旦河西岸地区的法塔赫组织,实际控制约旦河西岸土地2500平方公里,其余的土地是被以色列人控制。另外一个就是控制加沙地带哈马斯抵抗组织。也就是说阿拉伯人组成的这个巴勒斯坦国,是一个四分五裂领土及其不完整的国家。



巴勒斯坦不是一个真正的国家的原因:

事实上巴勒斯坦地区最早属于奥斯曼帝国,一战奥斯曼帝国战败,这些地区被迫割让给英国,成为英国委任统治下的殖民地,二战后,英国人即将结束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1947年经过联合国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成立以犹太人为主的犹太国和阿拉伯人为主的阿拉伯国,两个国家分别占有巴勒斯坦地区的55%和45%的土地。

然而这一决议让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十分不满,而另外的阿拉伯国家也反对联合国的决议。在1948年5月,以犹太人为主的国家以色列正式成立后,就迎来了埃及、约旦沙特,叙利亚等国组成的阿拉伯联军联合围攻,这就是中东战争的开始。



后来我们都知道,连续打的多次中东战争,以色列都取得了胜利,甚至扩张了不少领土,一度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阿拉伯人偷鸡不成蚀把米,很多巴勒斯坦人因此沦为难民,直接导致后果就是巴勒斯坦境内的阿拉伯人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真正的执行联合国决议,也就没有正式建国。



另外,其他的阿拉伯国家反对联合国的决议,绝对不是想要帮助巴勒斯坦地区上的阿拉伯人独立建国,实际上是想要驱逐以色列人,瓜分巴勒斯坦地区领土,结果那么多的阿拉伯联军没有打过以色列人,直接制造了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最难解决国际问题的“巴以冲突”。


大正看世界


相信对于巴基斯坦,大家都不是太陌生。地处南亚的巴基斯坦是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地,也是咱们的邻居。

巴基斯坦面积不到9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青海与贵州之和,人口却将近2亿,是世界人口大国之一。全境60%以上都是山区与丘陵地带,南方沿海平原有不少的沙漠,只有北方有比较肥沃的河谷平原与高原牧场。终年也比较炎热干燥,大部分地区降水都不是很多。


除了煤炭与天然气之外,巴基斯坦的铁矿、铜矿、镍矿、石油等目前已发现储量都不是很大,并不具备商业开发的价值,森林覆盖率不到5%,且大多位于北部山区。

巴基斯坦所在的印度河流域,正是当年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地,如今伊斯兰文明也在此兴盛。巴以乌尔都语为国语,不过因为当年英国殖民历史,巴基斯坦也通用英语。

尽管近年来巴基斯坦的工业逐渐崛起,不过仍旧以轻工业为主,而且经济中第二产业比例仍旧不高,大多数人口以从事农牧业为主。受到自然条件等影响,巴基斯坦农业出产波动很大,有时候可以出口粮食,有时候却又需要大量进口。棉花与水果享有盛名,被称作“东方水果篮”。


如今的巴基斯坦经济并不发达,其经济总量仅3000亿美元出头,比新加坡还要少一些。不过人口近2亿的巴基斯坦拥有众多优质劳动力,同时这里靠近世界石油宝库中东,地处东西方海上贸易的要冲,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

瓜达尔港、中巴经济走廊等都在不断建设之中,伊朗也在谋求与巴基斯坦合作建设油气管道,进行更大规模的石油资源出口。

作为文明古国,巴基斯坦名胜古迹众多,也拥有名山大川,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不过其旅游业发展不足,游客大多来自于海湾地区,以及定居海外的巴基斯坦裔。


澹奕


巴基斯坦全称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意味圣洁的清真之国,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南濒阿拉伯海,东接印度,东北邻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与阿富汗交界,西邻伊朗。海岸线长980公里。南部属热带气候,其余属亚热带气候。首都伊斯兰堡,前首都卡拉奇是最大城市。目前含含巴控克什米尔在内的巴基斯坦国土总面积为880254平方公里,截至去年巴基斯坦人口已达1.97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的统计数据:巴基斯坦GDP总量约为3049.52亿美元,人均1548美元。巴基斯坦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英语和乌尔都语同为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

巴基斯坦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同印度有交集: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印度河文明正是诞生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公元前2000年左右生活在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从此印度次大陆开始雅利安化,在这一过程中古印度文明的中心由印度河流域转向东部的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与恒河平原之间存在一个面积50万平方公里的塔尔沙漠,这大幅阻碍了印度文明的本部核心——恒河平原与印度河流域之间的有效交流。整体上而言:南亚次大陆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缘格局——北方有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西部是兴都库什山脉,东部是阿拉干山脉,而南部的印度洋在古代航海技术不发达的时候基本就是不可逾越的天堑。相对而言:只有西部的兴都库什山脉相对好克服一些,而在兴都库什山脉的北侧生活的是彪悍的中亚游牧民族,于是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就成为历次外来民族进入印度的首当其冲之地:雅利安人、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先后造访这里。公元8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帝国征服巴基斯坦和印度次大陆以西的地区并将伊斯兰教传入了这一地区,使大批当地居民成为穆斯林。阿拉伯帝国分崩离析之后今天的巴基斯坦地区一直处于皈依了伊斯兰教的加兹尼王朝、古尔王朝等突厥系国家统治之下。15世纪后的300年间生活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伊斯兰政权甚至一度征服了印度次大陆绝不部分地区,他们在印度次大陆建立的政权被称之为德里苏丹国。14世纪后期中亚帖木儿汗国从印度河流域攻占德里,到了1526年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建立了管辖印度中北部和今天的巴基斯坦的莫卧尔帝国。

近代史上巴基斯坦被纳入到英属印度殖民地,英国对英属印度境内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使双方的民族宗教矛盾更加激化。1947年6月英国在从南亚次大陆撤离前制定了根据宗教信仰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蒙巴顿方案》。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一个自治领。当时的巴基斯坦领土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巴基斯坦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国。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英属印度并未完全覆盖完今天的整个印度——英国殖民次大陆时期很多领土并没有由英国直接控制,而是名义上的独立土邦。这些土邦由各自的王公统治,只要他们臣服于英国并定期缴纳贡赋,英国一般不干预其内政。因此英国殖民体系下的印度次大陆实际存在着英属印度和半独立的土邦。根据印巴分治决议各土邦有权自愿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这时印巴分治的宗教信仰原则就暴露出局限性了——当时的海德拉巴、朱纳加德和克什米尔三个土邦的划分在印巴之间引起了巨大的分歧:海德拉巴和朱纳加德是由穆斯林王公统治的土邦,然而这两个土邦位于印度境内并且人口构成以印度教徒居多,于是印度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自己地利上的优势抢先占领了这两地,于是巴基斯坦转而要求得到克什米尔。克什米尔的情况正好同海德拉巴和朱纳加德相反——这里是穆斯林聚居区,然而却由印度教王公统治。巴基斯坦认为:在印度已占领印度教徒居多的海德拉巴和朱纳加德的情况下自己有权得到穆斯林聚居的克什米尔,然而克什米尔的印度教王公引导印度军队入住克什米尔,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此后围绕克什米尔的领土主权问题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在争夺,如今巴基斯坦控制着克什米尔四分之一的地区。

1947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度和巴基斯坦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政府。1953年8月印、巴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克什米尔争端应通过克什米尔公民投票来解决。然而在1965年6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围绕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第二次印巴战争。印度军队于9月6日向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攻占巴方控制线内的多处山岭。巴方则在停火线南部展开反击并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双方展开激烈的空战,巴基斯坦地面部队在坦克的配合下,给印度军队以重创。随后双方陷入僵局。最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使印、巴双方于9月23日正式停火。

印巴分治时巴基斯坦的领土分为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两部分,而在两者之间隔着印度的庞大国土。巴基斯坦的主体部分位于西部,东巴基斯坦实际上成为了一块远离本土的飞地。即使在信息咨询已相当发达的今天拥有飞地的国家也屈指可数,在上个世纪的南亚地区以巴基斯坦的国力想要控制这样一块远离本土的飞地其实并不容易,与此同时印度也不会放弃巴基斯坦这个可以被自己利用的软肋。印巴分治完全依据于宗教信仰,而忽略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在民族文化上几乎是完全不相通的:西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是旁遮普人,其次是信德人、普什图人和俾路支人,官方语言是乌尔都语;东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是孟加拉人,其母语为孟加拉语。巴基斯坦中央政府为加强对远离本土的东巴基斯坦的控制就在这里强制推行乌尔都语,以试图彻底同化东巴基斯坦地区,然而这引起了东巴基斯坦人民的抵触。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在国内经济建设上始终偏重于西部本土,而对东部飞地则显得不太上心,久而久之双方的恩怨日积月累。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以及东部人民认为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综合在一起使东巴基斯坦对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离心倾向越来越强。1971年3月26日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并在4月于印度加尔各答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随后东巴基斯坦发生大规模动乱和难民潮。印度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打击巴基斯坦的大好机会,于是出兵当时的东巴基斯坦,随后战争又扩大到西巴基斯坦,最终酿成第三次印巴战争。当年12月16日印军攻占东巴首府达卡,东巴驻军无条件投降,从此东巴基斯坦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

与印度存在领土争端的巴基斯坦为保持同印度的战略平衡从1972年就开始秘密研制核武器。90年代以后巴基斯坦的核武研制计划被美国得知,美国为维持自身的核优势随即对巴基斯坦进行了制裁,这一度导致巴基斯坦的核武发展速度放缓,直到1998年5月28日巴基斯坦又成功地进行了5次核试验。外界推测:巴基斯坦可能拥有15~25枚核弹头,其弹道导弹的射程为1500公里。巴基斯坦武装力量由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地方军组成,总兵力为61.7万人,是世界第七大现役武装部队。如果从面上的实力水平来看:在印巴冲突中印度的实力强于巴基斯坦——印度的国土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位居世界第七位。截止2016年的印度人口统计数据为13.24亿,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位,甚至有说法算上未纳入统计的黑户人口其实印度人口已超越中国。印度以2250990百万美元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八。从军力上看印度是全世界九大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全世界拥有航母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面积只有印度的四分之一,人口只有印度的七分之一,经济实力更是只有印度的十分之一。事实上印巴分治后两国先后爆发三次战争,而三次战争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印度取胜:印度成功促使东巴基斯坦地区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在对克什米尔的争夺中印度占据了四分之三左右的克什米尔地区。所以仅就目前而言:在印巴之争中印度是略占上风的,但也仅仅是略占上风而已,不要说对巴基斯坦构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即使在两国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印度也未能取得绝对的优势——毕竟巴基斯坦还占据着四分之一左右的克什米尔地区,而印度对此也是无可奈何的。那么巴基斯坦保持强硬姿态的底气何在呢?

首先这是由两国的内部国情所导致的——尽管印度的实力从面上看各方面都强于巴基斯坦,然而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印度有300多个民族、上千种语言以及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锡克教等各种各样的宗教体系,仅官方语言就有18种,加之国内巨大的贫富落差和种姓制的束缚,很难形成统一的合力,于是印度政府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低效;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民族宗教成分是比较单一的,政府的行政效率也远远高于印度,所以即使在国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巴基斯坦也可以凭借相对的高效率优先发展国防军工事业。事实也的确如此——尽管巴基斯坦比印度小很多,但也成功研制了自己的核武器,成为南亚地区足以和印度抗衡的核大国,即使在常规武器方面尽管印度具有海、空军优势,但在陆军的日常训练和战斗力上巴基斯坦完全不输印度。其次巴基斯坦在国际上并不孤立:巴基斯坦从1962年就开始与中国进行了密切的军事合作,巴基斯坦还是美国的的重要盟友——尤其是在“9·11”事件后美国的反恐战争巴基斯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美国作为世界霸主一直极力压制某一地区崛起一个足以独霸该区域的霸主出现,因为这将威胁到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具体到南亚而言:维持印巴之间的纷争局面,使双方都不得不有求于美国对美国而言是最有利的,因此美国不会坐视印、巴任何一方碾压另一方。尽管目前印度也是美国极力想在南亚拉拢扶植的对象,但美国绝不会允许印度真正崛起成为南亚的区域霸主。最后印巴之间分歧主要是领土纷争和宗教矛盾,而这两方面的分歧恰恰是最容易牵动双方国内的民族情绪的刚性问题,在这样的刚性问题面前其实双方都没多少可以退让的空间。而相比印度国内民族宗教情况复杂的局面而言:巴基斯坦作为一个有长期军人执政历史的国家是很难在这种刚性问题上让步的。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很多人分不清“巴勒斯坦”和“巴基斯坦”的区别,实际上巴基斯坦是印度的邻国,也是一个南亚的大国;而巴勒斯坦只是一个位于中东(西亚)的渺小国家,两者之间可谓有天壤之别。

现在进入正题,巴勒斯坦这个词既可以指“巴勒斯坦国”,也可以指“巴勒斯坦地区”,两者的含义是不同的。如果是单指“巴勒斯坦地区”,那么以色列国和巴勒斯坦国两国都属于“巴勒斯坦地区”内。


巴勒斯坦建国

由于历史争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于上世纪分别在这块地区内(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这就是今天的以色列国和巴勒斯坦国。不过,以色列在二战后就建立了;巴勒斯坦国却直到1988年才正式宣告成立,巴勒斯坦人就是阿拉伯人。

在美国人的帮助下,犹太人的以色列很快就在几十年内崛起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而巴勒斯坦至今仍然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是许多武装份子的老巢穴。因此,巴勒斯坦地区内共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国两个国家。

巴、以冲突

由于以色列国力和军力强大,所以逐渐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内的多数土地(91%以上),剩下一小部分(不到10%)由巴勒斯坦人掌握。并且,巴以冲突至今仍然是全球的不安定因素之一。

内部分裂

除了有以色列这个外敌存在以外,巴勒斯坦国内部也是分裂的,分为法塔赫组织、哈马斯组织两个部分。也就是说,现在的巴勒斯坦国是一个四分五裂领土且内部也不完整的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承认的巴勒斯坦国的存在,有很多国家只承认以色列,并不承认巴勒斯坦国,所以巴勒斯坦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第一、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的疆域划分未定,只是以双方的实际控制线为准;第二、巴勒斯坦国内未形成统一,国内有多股执政势力。


世界人文通史


巴基斯坦,被我们亲切的称作“巴铁”,是与中国关系最好的国家之一。不过我们对巴基斯坦的认知也仅限于此。由于地处恐怖主义多发地带,关于它的历史、文化新闻媒体介绍的并不多,所以我就从它的历史和旅游方面介绍一下这个相对“神秘”的国家。

巴基斯坦历史

巴基斯坦地处南亚次大陆,南邻阿拉伯海,东接印度,西接伊朗,分别于中国、阿富汗接壤,南亚一些最早的古代人类文明起源于当今巴基斯坦的地区。早在5000多年前,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流域就已经出现最早的城市文化,印度次大陆进入到“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印度河流域文明”在一度繁荣之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却神秘的消失。

印度次大陆北部被高山和沙漠环绕,外来民族很难进入,但是在西北部群山中,有几条通道将印度次大陆与中亚连接起来,在这之中位于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国界线上的开伯尔山口是最主要的通道。当人们发现开伯尔山口之后,来自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雅利安人、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一世、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帖木儿帝国的帖木儿、莫卧儿帝国的巴布尔都是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次大陆。作为征服印度次大陆的陆路,如今巴基斯坦大部分土地经历了长久的战乱,同时作为印度次大陆的一部分,与印度大部分地区一样被不同的统治者所统治。

一直在英殖民统治时期,印巴都属于一个国家。当英国殖民者撤出印度时根据宗教信仰的差异,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将印度人为地划分为两个国家(旁遮普也被一分为二,莫卧儿王朝的陪都拉合尔,现在是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省会)。1947年,根据《蒙巴顿方案》,巴基斯坦独立,分别包括巴基斯坦东、西两部分。不过由于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印巴发生很大分歧,也让两国开始积怨,从而导致两国一次又一次武装冲突。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正式成立。之后东巴基斯坦成为孟加拉国时,印巴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印巴两国更加水火不容,这种对立情绪也深入到普通民众之中。

巴基斯坦旅游

作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由于经常有恐怖主义活动,让巴基斯坦的旅游业远没有南亚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那么的发达,在2017年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中,巴基斯坦在全球位列第124位。不过,正是因为封闭,也让这里保留了最原始、最多元、最神秘的文化和景观。

巴基斯坦南有绵长的海岸,北有巍峨的雪山,既有沙漠,又有平原和丘陵,地貌多样,形成了奇特的景观。这里既有塔克特依巴依佛教遗址和萨尔依巴赫洛古遗址,还有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代表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城市,既有乔戈里峰以及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还有像拥有像白沙瓦、拉合尔这样的古老城市。可以说巴基斯坦拥有非常大的旅游潜力。

尽管巴基斯坦的旅游业正在成长,但是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治安差以及政府对旅游业的不重视,令很多游客对前往巴基斯坦望而生畏,拖累着巴基斯坦旅游发展的脚步。


任何关于斯里兰卡的问题,欢迎向我提问,我是“最懂兰卡旅行的人”:斯里兰卡小妞。


斯里兰卡小妞


巴基斯坦是怎样一个国家,想从三个方面简单说一下。

地区历史久远,国家经历曲折

巴基斯坦最早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现今的巴基斯坦地区几千年来,历经了多种王朝政权的统治。从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的占领,到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到了公元1220年,蒙古大军把这片地区全部纳入元朝的版图,从这个角度说,巴基斯坦跟中国还是有很深的渊源。之后到了18世纪,巴基斯坦和印度作为一个整体,成为英国殖民地。20世纪中期,英国人搞了一个“蒙巴顿方案”,把巴基斯坦独立拆分了出去,同时也遗留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扯不清理还乱的各种问题,这其中正是有这些历史原因。因为这些经历,巴基斯坦的民族结构也呈现多样化,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巴基斯坦全境一半以上是山区和丘陵,世界闻名的高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等等在巴基斯坦西北地区集中,其中有一座巴基斯坦的最高峰,海拔8600多米的乔戈里峰。而且海岸线有近千公里,部分地区雨量充沛,基本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热带森林多,奇特的景观非常多。各种文明遗留的痕迹也非常多,人文景观丰富。

上图为中国新疆喀什到巴基斯坦的国际公路,这里有塔什库尔干河与瓦罕走廊。瓦罕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著名的高僧法显、玄奘法师等都是经过这里,去印度研究佛法的。

跟中国的“巴铁”关系

作为中国最长期、坚定的伙伴关系,从上世纪50年代建立外交关系开始,就一直很稳定。2009年,中国成为巴基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很频繁。或许因为两国特殊的地缘关系,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也很多,巴基斯坦也把中国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大概说这三点,时间关系,说不了太多,欢迎留言补充指正。


每图说说


巴勒斯坦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想必很多中国人都知道。他们有梦想,以色列有理想。加沙岸边海潮冲击着沙漠,当土地已经干涸,请在乎真主之存在否?!和平,是在于共享!耶路撒冷高傲地告诉你们一一我将投入世界怀抱、感受尉蓝的文明。战争,让强弱分明。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恩怨,贯穿中东的夜空……

加沙,祈求……

听见了,微弱中蕴含强烈。

你已经不再胆怯!

一切都在变更,

只有死亡来得如此坚决。

精神却不湮灭!

孩子们的啼哭,丝毫也感动不了眞主!

恐怖被当作一种游戏,

空气中弥漫着腥味。

堆积亡灵的城市,

摇摇欲坠!

耶路撒冷風月冷,巴勒斯坦霧氣寒。

遙望中東多少事,風雲散盡酒中閒。





白溪釣客


在世界版图上,巴勒斯坦是很小的一个国家,甚至小到不拿放大镜都找不到,但却又是一个很有名的国家。在世人的印象当中,好像中东问题就是巴以和谈问题。巴以冲突一直占据着世界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同时,巴以问题也是事关阿拉伯民族尊严和巴勒斯坦国际地位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巴勒斯坦是被联合国承认的国家,但却没有实际建国,没有自己的首都。虽然对外宣布将建都耶路撒冷,但那也只是说说而已,能否最终实现还要看多方博弈的结果。

笔者在埃及生活多年,在这里有大量的巴勒斯坦人居住,因为语言和信仰一样,相貌相似,平时在交往中如果对方不说自己是巴勒斯坦人,一般人是很难分别出来他们是巴勒斯坦人,会误以为他们是埃及人。

不久前到是有一则好消息,那就是巴勒斯坦两大政治派别之一的哈马斯在埃及斡旋下交出了加沙的控制权,使这个贫弱的地中海小国结束了长期的分治局面,实现了短暂的和平,这一点埃及是功不可没。

巴勒斯坦问题或者说巴以问题,完全是英法等国人为制造的问题,亦或说是灾难。为什么说巴以问题是灾难呢?

众所周知,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是水火不相容,数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都曾经参与,而巴解组织的阿拉法特更是在战争中树立赫赫威名,成为以色列尊敬地对手。

目前,巴勒斯坦及巴以问题已经成为了大国角力的外交战场,成为复杂的中东问题中最复杂的一部分。巴勒斯坦现在的行政权力仅仅局限在加沙和杰里科等有限的自治范围内,连以色列辖区内巴勒斯坦人的税收都是被代收后转交,实际上巴以双方是处于一种极不对等的状态,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

但最近几年局势似有好转,那就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正当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巴勒斯坦今天所处的这种不利局面是与整个阿拉伯民族整体弱势和不作为密不可分的,昔日阿拉伯民族的雄风已不再,阿拉伯帝国的锐气已经无处可寻。

因此,巴勒斯坦作为一个有国号无国都的国家状态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埃及微生活


家国两茫茫

这是现代中东乃至国际政治中最悲惨的一页,近一个世纪以来,它家园不复,建国犹梦。

马克·吐温曾写道:巴勒斯坦是个没有希望,没有欢乐,令人心碎的地方……

巴勒斯坦国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交通要冲。该地北接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毗约旦,西南交埃及西奈半岛,西濒地中海。作为国家或称自治体,其所辖土地与以色列犬牙交错连为一体,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将这块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按43%和57%的比例(176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不计在内)分配给两个未来之国——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从那时起,巴勒斯坦问题为核心的阿拉伯、以色列冲突,成为贯穿现代中东最激烈、持久的矛盾焦点。

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并在1967年六·五战争中夺取由约旦控制的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可怜的巴勒斯坦没有疆土,家园沦落,“建国”比以色列整整晚了40年,至今“身躯”被以色列钳制而不展,“名分”受美国杯葛而不扬,得到150多个国家承认,却难入联合国(2012年成为次于成员国地位的观察员国)。放眼全球,国而不国,唯有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如今只控制约旦河西岸和加沙两块相隔40多公里的土地,合计约2500平方公里。其中加沙地带形似“菜刀”,它濒地中海,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均宽9公里,面积为365平方公里,地形平坦,间或有丘陵、沙丘,最高海拔105米。地图上完整的约旦河西岸酷似“耳朵”,面积5884平方公里,如今被以占据和犹太人定居点蚕食得如同遍布窟窿的奶酪,它中、南部高,为海拔750米左右的高地,东部、西北低,东为约旦河河谷,西北是丘陵地,西岸和加沙均属冬雨夏热的地中海式气候。

巴勒斯坦人是阿拉伯民族的一分子,讲阿拉伯语,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定数量的基督徒。2016年巴勒斯坦人口455万,其中加沙占45%,而散居中东等地的巴勒斯坦难民约550万,若加上以色列境内的一百数十万,巴勒斯坦人总数应在1100万以上。

悠悠五千载,蕞尔是非地。巴勒斯坦漫长而芜杂的历史可以这样概括:一片古老的土地,两个同根的民族,三大悠远的宗教,五场残酷的战争……

考古追溯的巴勒斯坦悠远数万年,现今一般以《旧约》、希腊和埃及史书记载“迦南地”开篇,公元前3000年起,来自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居至这块地中海沿岸狭长的区域,形成部落村邦,从事农业、手工和初级贸易。公元前13世纪左右,爱琴海岛的腓力斯人移居该地。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称该地为“巴勒斯坦”(意为“腓力斯人之地”),后被罗马帝国沿用至今。阿拉伯人同称该地,只是辞源上有所不同。在阿拉伯文化和语言中,迦南人和腓力斯人乃当今巴勒斯坦人之祖先。

公元前12世纪起,希伯来人即犹太先民“出埃及”并在西奈沙漠辗转40多年后进入迦南,他们在公元前10世纪和前6世纪分别建立犹太国的“第一、第二圣殿”。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灭“第二犹太联邦”,犹太国家的历史就此中断(直至1948年以色列建国,“第三圣殿”崛起)。罗马帝国不断镇压、驱逐犹太人,到公元132年,最后一次犹太人起义被镇压,犹太人在该地的定居史画上句号,一如美国学者所言:犹太人的历史早已不再是巴勒斯坦的历史。

其实,迦南人和希伯来人系出同门——均属闪米特人后裔,远古冲突只有大卫王征服迦南,建立希伯来王国一段,而周边大国对该地的征服更剧烈和频繁,先后有亚述、巴比伦、埃及、波斯、马其顿、罗马帝国、拜占庭等。

耶路撒冷(老城即东区)还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奉的圣地。犹太教在希伯来人颠沛流离的早期历史中产生,是犹太人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支柱,其圣迹有圣殿山和哭墙。耶城更是耶稣宗教活动的中心,有圣墓教堂和耶稣殉难路等基督徒心中的圣迹。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先知在耶路撒冷脚蹬岩石,升上“七重天”接受“天启”,这里留下穆斯林神圣的两座清真寺——圆顶和阿克萨,它还是与麦加、麦地那齐名的伊斯兰教三大圣地之一。慑于耶路撒冷灵光宝地的复杂背景与敏感现实,联大分治决议中将它划入巴勒斯坦版图又地位“待定”。1948年巴勒斯坦战争后,耶城东区由约旦控制,1967年被以色列吞并。1980年,以色列立法确定以耶路撒冷为“永远与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立誓耶城为巴勒斯坦国的首都。

公元636年至1517年,巴勒斯坦在阿拉伯帝国版图内(1099—1187年欧洲十字军之“耶路撒冷王国”除外),其后的4个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整个中东。由此算来,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巴勒斯坦人在该地区连续生活长达1300年以上,成为这块土地的真正主人。

一战中的1917年,巴勒斯坦人“运交华盖”。接管该地的英国赞成犹太人有权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之家,在复国主义的旗帜下,大批犹太人蜂拥而至。1921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分立巴勒斯坦和外约旦,西岸狭小的区域内犹太人步步紧逼,巴勒斯坦人失意连连。统计显示,1917年前,巴勒斯坦人以全域90%以上的人口(犹太人只5.6万)控制97.5%的土地。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前,犹太人激增至70万,巴勒斯坦人依然有130万的压倒多数,可是联大决议在美国授意下,将近57%的土地划归犹太人国家——昔日的嗜血征服变成以国际法律“温柔地”夺取。

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所有阿拉伯国家坚决拒绝接受以色列国,战争成为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不幸的是,1948—1982年阿以5次战争均以阿拉伯国家失败而告终,巴勒斯坦仅存的领土也在1967年丧失殆尽,150万难民沦落他乡……联合国安理会242和338号决议均明确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土地,以色列在美国支持纵容下置若罔闻。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次年元旦,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打响反以第一枪,从那时起,他头戴黑白格子头巾、身着卡其制服的标志性形象传遍世界,还有在联大留下的铿锵誓言:“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失落”。1993年,阿拉法特与拉宾实现历史性握手,“土地换和平”原则得以确认,巴以互认对方合法权利,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里科共7个城市及附近村庄实现自治,巴以未来将就被占领土最终地位,包括耶路撒冷、难民、定居点、安全、边界、邻国关系等谈判,并以联大有关决议为基础最终解决。阿拉法特以获诺贝尔和平奖登上事业的顶峰。

但他终究难逃悲剧人物的命运,屡次失意于阿拉伯兄弟,拉宾遇刺和错失与巴拉克的历史性突破让人扼腕,作为合法的民族斗争象征,巴勒斯坦社会结构的象征,他晚年境遇不堪,受困于拉姆安拉,2004年11月被不明疾病夺走生命。以色列元老佩雷斯评价他“是一个革命家,但没有转变为领导一个国家的政治家”。

伟人已去,和平犹艰。21世纪10年代巴以和平进程踯躅不前,美国没有担当,以色列在后退,巴自治政府人轻言微,巴勒斯坦问题渐成国际社会的“鸡肋”。2015年9月30 日,作为非成员观察员国的巴勒斯坦国国旗在联合国总部升起。2016年,西岸和加沙完成GDP133亿美元,其贫困率为25.8%,预期寿命73岁。

在加沙,一个浓缩了的巴勒斯坦,被称作“地狱实验室”、“最大的监狱”,200多万居民中70%是难民,60%的人口不足18岁。外界封锁、自身封闭使得加沙人思想保守更重宗教,社会生活长期笼罩在动荡与危机的氛围中。以此同时,西岸人思想开放,经济状况相对稳定。两者间不仅是政治权力分争,而且也是生活方式不同的结果。

家园被蚕食,国家尚遥远,石块起义、火箭袭击招致惨烈的报复镇压,加入国际组织,争取道义支持带来更严酷的经济制裁,难道巴勒斯坦人“胜利”的途径最后只有一条,靠畸高的生育率压倒犹太人国家?

这样的世界何日才是尽头!


ruixuezhaofeng


巴基斯坦可以说是一个文明古国,因为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古印度文明并不是发源于印度恰恰是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而后雅利安人入侵把达罗毗茶人赶到了南方,所以巴基斯坦人也基本是雅利安人,后来也相继被波斯、马其顿、希腊、月氏、塞种、厭哒、突厥、蒙古等各种民族入侵,因此巴基斯坦的民族成分也算复杂,而且也在入侵途中皈依了伊斯兰教,因此巴基斯坦人本质上是信了伊斯兰的印度人。

所以巴基斯坦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但是巴基斯坦却是一个穷国,GDP和人均GDP、发展指数、幸福指数、人均收入、购买能力都靠后,而且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却高。

当然贫困不是我讨厌的原因,而是巴基斯坦是一个教法国,拒绝世俗化,跟伊朗一样也是一个神权国家。因此许多宗教里的糟粕得以保留(妇女地位、食俗禁忌、娱乐享乐等都有严格规定,一切按照教义来)可以说算是比较原教旨主义。

PS:我不反感伊斯兰教,我也希望能与穆斯林坦诚相待。

而且巴基斯坦虽然说是议会制民主国家,但是却一直都是独裁。

同时巴基斯坦为了和印度抗衡曾经大量支持恐怖分子,比如塔利班就是巴基斯坦养大的,而基地也没少受到巴基斯坦的资助。只是后来自食恶果。

此外这个国家还拥核,这严重违反了国际法,一个支持恐怖分子的国家还拥有了核弹,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这就是我为啥不喜欢巴基斯坦,顺便巴基斯坦宪法也没有破坏中巴关系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