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85歲的大唐名將,每一步都是步步驚心

大唐駙馬郭曖,娶了昇平公主後,夫妻關係並不和諧。


兩口子吵架,郭曖曾指著公主的鼻子罵,你以為你爹是皇帝,就可以擺臭架子嗎?告訴你吧,你爹做皇帝,是因為我爹不想做,才讓你爹做的。


公主怔住了,立馬打道回宮,找唐代宗哭訴。


唐代宗勸慰寶貝女兒說,唉,他說的是大實話,要不是你家公嫌做皇帝沒意思,這天下還真不是咱們家的了。


說完,讓女兒回去,受天大的委屈,也要把日子過下去。


郭曖的父親,唐代宗的親家,正是大名鼎鼎的大唐中興名將郭子儀。


然而,郭子儀聽到這件事後,毫不猶豫就把兒子郭曖押起來,自己送到朝堂上,請唐代宗發落。


這下,輪到唐代宗勸慰郭子儀:俗話說“不痴不聾,不作阿家翁”,小兒女子閨幃之言,大臣安用聽?


意思是,小輩的恩愛怨罵,長輩不應當真,要郭子儀別把兒子的“大逆不道”之言放心裡去。


雖然皇帝表明了態度,但郭子儀回去還是把兒子打了一頓。


史書後來說,安史之亂後,天下安危,繫於郭子儀一身達二十年。當其時,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


實際上,成名後的郭子儀過得驚心動魄,時不時就被推到人生的懸崖邊。


活到85歲的大唐名將,每一步都是步步驚心

郭子儀(697—781)


活到85歲的大唐名將,每一步都是步步驚心


亂世出英雄。有些人蟄伏一輩子,默默無為,並不表明他是無能之輩,他可能只是在等一個上臺的機會,然後大放異彩。


這個機會,郭子儀等了59年。


天寶十四載(755),大唐爆發安史之亂。在一個朝代的生死存亡之際,郭子儀如同橫空出世,融入了碧血橫飛的亂世。


在安史之亂中,郭子儀兩次收復兩京(長安和洛陽),戰功赫赫。此後,他一手平叛內亂,一手抵禦外侵,表現出極高的軍事天賦。毫不誇張地說,半個大唐都由他在守護。


唐肅宗曾經對他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這句話,後來被郭駙馬重新演繹了一遍,用來懟昇平公主,但意思正是唐肅宗說的意思。


然而,功高震主,從來是為官為將的一大禁忌。當唐肅宗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郭子儀的功名與危機,就像硬幣的兩面,同時顯現。


至德二載(757),兩京收復在望,唐肅宗已經開始頭疼。讓他頭疼的,不是如何儘快平定安史之亂,而是如何安排朔方軍的兩名主將郭子儀、李光弼。


活到85歲的大唐名將,每一步都是步步驚心

李光弼(708—764)


他招來奇人李泌,私下詢問:郭子儀、李光弼已為宰相,若克兩京,平四海,則無官以賞之,奈何?


李泌給他提出的對策是,不要用官位獎勵功臣,這樣將導致將帥權重、功高難制;等天下太平後,要用土地和爵位賞賜功臣,這樣他們會為自己和子孫而珍惜既得利益,不敢亂來。


這個建議,唐肅宗沒有聽進去。他反其道而行,在天下尚未太平之時,就開始防範那些為大唐續命的有功之臣:既然將帥權重難制,就不讓他們權重;既然功臣功高難賞,就不讓他們立下高功。


安史之亂打了八年,實際上與唐肅宗縱橫捭闔搞帝王之術,有很大的關係。對他而言,打贏戰爭什麼最重要?當然不是樹立戰將的權威,而是鞏固皇帝自己的權威。所以他一面利用戰將克敵,一面又隨時鉗制他們的戰功與權力。


來瑱,也是安史之亂中神一樣的存在,被叛軍稱為“來嚼鐵”,誰遇上誰倒黴。唐肅宗卻認為,來瑱屢戰屢勝,手掌重兵,那可不行。於是,將其調任,外示尊崇,陰奪其權。


相州(安陽)之戰,朝廷九個節度使聯合攻打史思明叛軍,兵力佔有壓倒性優勢,結果竟然慘敗。沒有別的原因,純粹就是唐肅宗從中作祟。


唐肅宗害怕諸將擁兵自重,故未在軍中設主帥,卻任命親信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到軍隊中牽制各方勢力。這一番人事安排,使諸將畏首畏尾,無法大膽決策,戰敗已在意料之中。


儘管設立主帥一定可以儘快解決戰鬥,但這從來就不在唐肅宗的考慮範疇。


現在相州之戰敗了,沒有統帥,但也要有人擔責。對不起,郭子儀同志,勢頭正勁,那就你了。


戰神郭子儀遂遭到解職,閒置於京師。整整三年多,整個帝國戰火紛飛,這樣一個軍事奇才卻在長安看落日,閒得蛋疼。即便朝廷對他有任用,也是用完就招回來,繼續看你的夕陽。


史書說,郭子儀被褫奪軍職,是遭魚朝恩妒忌,故而讒言構陷。但是,讒言竟然能發揮作用,說明皇帝相信嘛;而皇帝之所以相信,是因為他需要相信,或者巴不得相信。歷史上那些挑撥君臣關係的所謂讒言,說白了都是主子借小人之口說出來的心聲。


活到85歲的大唐名將,每一步都是步步驚心

唐肅宗李亨


活到85歲的大唐名將,每一步都是步步驚心


平定安史之亂,戰功最大的並非郭子儀,而是郭的原部將李光弼。史載,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這不是說郭子儀打仗領軍不如李光弼。實際上,論軍事才能,兩人是當時煜煜生輝的雙子星座,難分伯仲。郭子儀戰功落後,主要是因為他在相州之戰後,基本就靠邊站了,有心殺賊,而無力上前線。


但也因此,郭子儀性命無虞,而高居第一戰將的李光弼,生命堪憂。


唐肅宗在位末期,郭子儀一度被重新起用。但他的命運,仍像廁紙一樣,用完就扔。


唐代宗即位後,宦官程元振“忌嫉宿將,以子儀功高難制”,再進讒言,唆使代宗再次罷免郭子儀軍職,讓他“充肅宗山陵使”,去修老皇帝的陵墓。


到廣德元年(763)十月,吐蕃進逼長安之時,唐代宗沒辦法,找不到合適的將領,只好招郭子儀禦敵。郭子儀二話不說,帶兵出城。


對了,他此時手下部隊僅剩二十餘騎。這規模,跟現在一個大型小區的保安隊差不多。


活到85歲的大唐名將,每一步都是步步驚心

老將郭子儀連環畫像


安史之亂後,手握重兵的將帥,沒一個有好下場。


在對付統兵將帥這方面,唐代宗比唐肅宗走得更遠。唐肅宗防範將帥權重,將他們調來調去,但還得給他們留後路,以備戰事需要之時,好讓他們再為大唐賣命。到唐代宗這裡,安史叛軍被收拾了,儼然“天下太平”,於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在唐代宗即位的兩年內,為大唐續命的功臣,相繼死去:


來瑱先遭兵謀,後被賜死;僕固懷恩遭猜忌,被逼舉起反旗,很快病死;李光弼則在遭受猜忌後,憂懼而死……


唯有郭子儀,好好活了下來。他手裡沒兵權,只剩“二十餘騎”,皇帝沒拿他當回事。


此時的郭子儀,不但保住一條老命,還為唐代宗所倚重,煥發第二春。


當中興的將帥都被誅除之後,總得有人出來收拾和鎮住局面。郭子儀是不二人選,他被留下來委以重任,一是無兵權,二是有能力。


有個時間節點,很值得玩味:唐代宗將女兒昇平公主,下嫁給郭子儀之子郭曖,是在永泰元年(765)。


這起政治婚姻,外人只看到郭家的風光,看不到老郭內心的焦慮。


活到85歲的大唐名將,每一步都是步步驚心


唐代宗對郭子儀委以重任,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郭子儀的做事方式,至少看起來讓人覺得可以信任。


不管何時何地,只要皇帝有調令,他馬上放下所有的事,立刻進京。當他遭到皇帝身邊的寵臣構陷之時,不管自己在幹嘛,哪怕對敵作戰進入關鍵時刻,他都會連夜趕到皇帝身邊,當面表忠心。


而且,郭子儀表忠心,一來就按住自己的命門往死裡掐——主動要求朝廷解除自己的兵權。


從至德二載(757),聲名滿天下之後,他就不斷地要求辭掉或讓出自己的部分/全部官職。


廣德二年(764),僕固懷恩被逼反,勾結吐蕃、回紇軍南下,唐代宗給郭子儀封了一堆官職,要他率兵抵禦。


郭子儀說,招撫使這個職位,是抵禦叛軍的需要,我不敢辭讓;但太尉一職,我絕不能接受。他於是上表懇請辭去太尉一職,向皇帝表明心跡說,我早就想像范蠡一樣過逍遙自在的日子,但因為“寇仇在近,家國未安,臣子之心,不敢寧處”,才勉為其難擔當重任。實際上,我對權位,毫不眷戀。


唐代宗很感動,但沒有允准他的請求。


郭子儀不放棄,再次上表辭讓。這下,唐代宗終於同意了。


郭子儀成功瓦解僕固懷恩與吐蕃、回紇聯軍,解除長安威脅後,唐代宗為了褒獎他的戰功,下詔任命他為尚書令。


尚書令這個頭銜不得了,唐太宗李世民曾任過此職,以後這個頭銜就絕少授人。


這可把郭子儀嚇壞了。他苦苦哀求,不肯就任。唐代宗則催促他儘快就任,說朝廷已經為他準備了盛大的就職儀式。


郭子儀打死都不上任,唐代宗沒辦法,收回成命,然後命令魚朝恩傳詔,賞賜給郭子儀六名美人、八名侍從,以及一批車服、帷帳、珍玩之具。這次,郭子儀愉快地接受了。


活到85歲的大唐名將,每一步都是步步驚心

唐代宗李豫


在這對君臣的深度交手中,唐代宗也不總是扮演被動試探的角色,有時候,他會主動去撩撥郭子儀,故意刺激他,看他的反應。


大曆十年(775),郭子儀擬任命一名屬官,報請審批,朝廷遲遲不批覆。他的部下很不高興,吐槽說,以令公這麼高的勳德,任命一個小官都受到百般掣肘,真不知道朝中宰相懂不懂做人?


實際上,所有人都知道,最終決定批不批的是皇帝唐代宗。只是不敢直接說皇帝,所以拿宰相出來說事兒。


郭子儀一聽,立馬站出來公開解釋說,你們都錯了!


怎麼個錯法?郭子儀說,軍閥們各霸一方,凡有所請,皇帝沒辦法,只好應承;我的請求未被批准,說明皇帝沒把我當軍閥,是信任我。你們應該祝賀我才是!


這個思路清奇的解釋,為郭子儀贏得了滿座喝彩。估計也很快傳到唐代宗耳朵裡,他對郭子儀又有了幾分放心。


活到85歲的大唐名將,每一步都是步步驚心


無論是《舊唐書》《新唐書》,還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都對郭子儀的為臣、為將、為人之道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大雅君子,社稷純臣”。


“社稷純臣”,一個“純”字,折射出郭子儀周遭險境重重。一個朝廷重臣,儘管屢遭暗算、構陷以及試探,他只能表現得很傻白甜,很“純潔”,像一張白紙一樣,效忠皇權,有死無二。


別人都在玩陰謀,他一大把年紀了,吃過的鹽比別人吃過的米還多,卻只能裝傻賣乖,裝“清純”,否則就是身死家亡。


大曆年間,郭子儀在靈州大破吐蕃軍。就在此時,他父親在長安的墳墓,卻被人掘了。


長安政壇哄傳,這是素來與郭子儀不和的宦官魚朝恩指使的。郭子儀本人對此肯定也心知肚明。


他從前線入朝覲見唐代宗時,滿朝文武憂懼異常,怕他因憤恨而發動兵變。但在金殿之上,他只是老淚縱橫,跪拜在地,向皇帝報告說,臣常年統兵在外,不能約束士兵,軍中必有不少挖掘別人祖墳的事情發生,因此上天才如此譴罰於我,並非哪個私人與臣有仇隙!


無論遭受再大的打擊和羞辱,他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讓皇帝放心最重要。


身為皇帝都忌憚的重臣,郭子儀“犧牲”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私密空間。


他的宅子是皇帝賞賜的,面積相當大,佔了長安親仁裡四分之一。但郭子儀沒有圍蔽起來建私家別墅,而是打通開放,無論販夫走卒,都能出入其間。連郭家女眷對鏡梳妝,外人都能透過窗子看得一清二楚。


他的兒子們不願意了,紛紛抱怨說,父親貴為國家重臣,怎麼一點兒也不尊重自己?讓貴賤之人出入於家眷臥室之內,成何體統?古代賢臣如伊尹、霍光,也未曾如此吧?


無奈,郭子儀只好做兒子們的思想工作。他說,我們家有皇帝賞賜的良馬五百匹,僕役上千人,如果高門深院,禁止閒人出入,別人說我們圖謀逆反,我們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啊。


實際上,朝堂中忌憚或嫉妒郭子儀的人一抓一把,他們只是伺機潛伏著,拼命地尋找郭子儀的錯誤。建中初年,唐德宗規定十月禁止殺生,但是郭子儀的家人卻殺了頭羊。有心人就注意了,立馬上奏,打小報告。


如前所述,皇帝給他加官進爵,郭子儀基本都一再拒絕,但是皇帝給他美女錢財,郭子儀往往謝恩笑納。他在私生活上,變得極為奢糜,開宴會就耗錢三四十萬,會見客人,也要姬妾環伺在旁。這就是史家所說的,郭子儀“侈窮人慾”。


故事的最後,唐德宗即位,表面上尊郭子儀為“尚父”,給予至高榮譽,暗地裡卻將郭子儀的權力分解掉,授命多人分任。


這樣,年逾八十的郭子儀就只成為一個象徵。新皇帝再也不怕這個曾經位高權重的臣子,有什麼深藏的不軌之心。


郭子儀曾對皇帝表忠心:“跋涉艱阻,出沒死生,所仗惟天,以至今日。”那時候的唐代宗或許還將信將疑,如今的唐德宗已經可以深信不疑了。


建中二年(781),在郭子儀85歲去世的時候,唐德宗為他罷朝五日,身後備極哀榮。他生於武則天時代,死於唐德宗時代,前後熬過七任皇帝。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多年,與皇帝們持續不斷的無聲之戰,此時一起被埋葬了。


從此,一個功高不震主、君臣無嫌隙的郭子儀,被寫進了歷史。


活到85歲的大唐名將,每一步都是步步驚心


活到85歲的大唐名將,每一步都是步步驚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