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視角、懸念和思想性三個方面,淺析小說《無人生還》的藝術特色

引言:在文壇當中,推理小說雖然擁有廣闊的市場與眾多的讀者,但一直都處於一個非常邊緣的位置,並且很難擠入主流文學之中。這其中可能會有一些爭議,但這種現象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推理小說的模式感很強,有很多顯而易見的套路。主流文學當中,作家們的文字都具有很強的思想性,而推理小說給讀者帶來的,往往只是比較通俗的情感衝擊,所以看起來,就好似推理小說作家的功力不如主流文學的作家。

但話說回來,其實文學種類沒有什麼鄙視鏈,每一個文學種類當中都有好的作品,也都有不好的作品。而當我們談到懸疑推理類的小說,就不得不提到被譽為三大推理文學宗師之一的英國著名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及她在193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無人生還》。《無人生還》是一部特別經典的推理小說,在推理小說的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筆者將通過幾個不同的方面,來分析這部小說的藝術特色。

從視角、懸念和思想性三個方面,淺析小說《無人生還》的藝術特色

一、小說獨特的敘事視角

一般來說,傳統的推理小說(也稱懸疑小說、偵探小說)都要有一個類似偵探或是警察這樣的人物,要通過他們的視角,來展開並推動整個案件的發展。但在《無人生還》這部小說中,沒有偵探也沒有警察。此外,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敘事視角上也做了非常大膽的嘗試,她將全知視角與第三人稱視角相結合,通過不同人物視角的轉換,完成了整部小說的敘述。這種模式在今天依然是很少見的,而且難度極高。

雖然小說《無人生還》中並不存在偵探這個角色,但看完整部小說後,我們就會知道,其實每個倖存下的人物,都充當了一部分偵探的作用。在第一個人物(紈絝子弟安東尼·馬斯頓)死亡後,小說引出了誰是兇手的這個問題,同時,對於殺人兇手的猜想和假設,也進一步激化了所有人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推動了故事的發展,代替了偵探的作用。所以這算是小說《無人生還》的一個突破,它打破了傳統推理小說的既定設置。

從視角、懸念和思想性三個方面,淺析小說《無人生還》的藝術特色

在小說《無人生還》的開頭,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就分別以幾個人物的不同視角,介紹了故事的開始。隨著故事的發展,視角不斷切換,小說向我們展現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各種各樣的價值觀,整個過程可謂是有條不絮、節奏分明。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小說《無人生還》中還存在著大量對人物心理的描寫,這些人物的內心獨白增強了小說的代入感,使讀者能夠逐漸走進書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他們產生共鳴。

大多數推理小說在每一章節中,都會通過某一特定人物的視角,帶入故事當中進行敘述或描寫。在視角轉換上,一般也都是兩個人物視角之間的轉換,並不會像小說《無人生還》那樣,在多個人物的視角之間進行來回轉換。而之所以不使用這樣的全知視角,並不是因為不能用,或是邏輯上的不通,主要是因為這種敘事視角很難掌控,很容易造成敘事上的混亂。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小說《無人生還》無疑是極其成功的。

從視角、懸念和思想性三個方面,淺析小說《無人生還》的藝術特色

二、精妙的懸念設置

推理小說在寫作手法上有一個很重要的要素,那就是懸念的設置 。好的懸念往往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使小說的情節變得更加緊湊,達到扣人心絃的效果。因此,有沒有精妙的懸念設置,是評判一部推理小說寫得好與不好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在小說《無人生還》中,作者阿加莎設置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懸念,其中包括小說情節上的懸念,以及人物背景故事上的懸念,這些懸念的設置方法都堪稱是教科書級別式的示範。

其中最具標誌性的一處設懸,就是“十個小印第安人”這首童謠與餐桌上那十個小瓷人之間的關聯。這首童謠一直貫穿小說的始終,預示著所有人物的死亡方式,每當一個人物死亡後,桌子上的小瓷人就會莫名其妙地消失一個。這種詭異的現象極具戲劇性,極大地增加了小說的可讀性,而從另外一方面來說,這樣的設置也會激發讀者的想象,會讓讀者根據童謠裡的內容,開始不斷地猜想小說接下來的發展。

從視角、懸念和思想性三個方面,淺析小說《無人生還》的藝術特色

此外,作者阿加莎在小說《無人生還》中,還設置了許多比較隱晦的懸念。比如火車上的一個老人對偵探布洛爾說的一句話:審判的日子就在眼前;還有人們各自收到的那封字跡潦草的邀請信。後來我們可以知道,老人的話實際上預示著這些人最後的處境,而邀請信上的署名人雖然都姓歐文,但在每封信上的名字卻又各不相同,這些名字的首字母都是U

N,代表單詞UNKNOWN,用在名字上就是無名氏的意思。

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小說《無人生還》中使用的雖然是全知視角,但對於人物內心的描寫卻是有所保留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設置懸念的作用。小說裡有一些看起來很像意識流的心理描寫(主要體現在女教師維拉身上),這些描寫看似可有可無,讓人讀起來感到雲裡霧裡的不知所云,但實際上都是“契訶夫之槍”。隨著情節的發展,小說逐漸交代出了這些人物背後的歷史故事,對前文中他們的種種怪異心理做了解釋。

從視角、懸念和思想性三個方面,淺析小說《無人生還》的藝術特色

三、小說的思想性

《無人生還》屬於本格派推理小說,這類推理小說在案件的發展和遞進的過程中,有著極為嚴格的邏輯要求。因為整個案件設計得特別巧妙,所以《無人生還》也有本格推理第一作品之稱。但這部小說之所以有這樣的人氣和地位,並不只是因為精妙絕倫的腦洞設計,也跟其所蘊含的思想性有很大關係。這種思想性主要體現在人物的罪行與職業和身份的關係上,以及逃脫法律審判之人又被重新審判的故事設定上。

在小說《無人生還》中,各個人物所犯下的罪行都能反映出非常典型的社會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在今天也比比皆是。以幾個最典型的人物為例:醫生阿姆斯特朗酒後進行手術,造成了病入的死亡,這是醫患問題;隊長隆巴德在東非致使當地土著人的死亡卻滿不在乎,涉及種族歧視;富二代馬斯頓開車超速撞死了兩個孩子卻花錢得以保釋,有關司法公平;貴族小姐布倫特排擠談戀愛的女僕導致女僕自殺,涉嫌道德綁架。

從視角、懸念和思想性三個方面,淺析小說《無人生還》的藝術特色

通過這些案件,小說折射出了受害者受冤但卻無處申訴的現實情況,表達了作者對現實世界的關切,而對人物形象的深入塑造,也揭示出了人性自私、貪婪的真實面目。此外,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借法官瓦格雷夫之手替受害者申張正義的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表達了她對社會公平的強烈訴求。可是,法官瓦格雷夫究竟有沒有權力去定奪他人的生命呢?這也是一個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

小說結尾,海面上的霧靄逐漸散去,風暴平息,大海重歸平靜,這時我們再來看這座士兵島,它實際上更像是一座慾望的孤島,而在這座充滿慾望的孤島上,無人生還。其實從故事的一開始,在所有人接到受邀通知的時候,這座孤島上的慾望之火便在無聲無息之中被悄悄點燃。後來,對於死亡的恐懼讓人們開始相互猜忌,逐漸地激發了他們之間的矛盾,這無疑更是助推了烈火的燃燒,讓他們被自己親手焚燒、埋葬其中。

從視角、懸念和思想性三個方面,淺析小說《無人生還》的藝術特色

結語:雖然《無人生還》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並不是一部社會派推理小說,但書中的整個故事卻還是充滿了對現實世界的隱喻,以及對社會的一些思考和反思,可能這也是使這部小說能夠成為經典名著的原因之一吧。總之,小說《無人生還》中的謀殺案件設置得精妙卻不顯荒誕,而全知視角的敘事方式又能讓讀者站在較為客觀的立場上,來看待故事裡的種種問題,這些都是使小說《無人生還》能夠經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