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壺,一種精緻的慢生活

養壺,是追求一種精緻生活。

沏一壺茶,靜靜坐下,思緒在茶香中慢慢沉澱……

輕抿杯中的香茶,看茶葉曼舞。

這是一種精緻的慢生活,一個長久的愛好。

愛好紫砂的人會慢慢體會到,

這個愛好相當的耗時,

我們買到一把好的紫砂壺只是開始,

將壺買回家之後慢慢的養壺,

慢慢的磨合,慢慢的品茶,

慢慢的鑽研才是其中的樂趣。

養壺,一種精緻的慢生活


都說一把好壺在手,很能涵養一個人的精氣神兒,閒暇時,拿出來把玩一番,給平淡的生活也增添了幾分雅趣。

大夥養壺的方法可謂百花齊放、各有千秋,而每種方法的背後,都是一把獨一無二的紫砂壺。

養壺,一種精緻的慢生活


養壺,羨慕的當是那些懂得享受慢生活的人。

當茶水漸漸沁淋過壺身,韻香氤氳。溫壺、潤茶、出湯,一氣呵成的美不言而喻,嚐到了甘洌香甜的茶湯,也養出了內斂厚朴的紫砂。

我們一直在談養壺的經驗、方法,卻很少有人思考養壺的意義,今天小編就和壺友們共同探討紫砂壺養壺文化的意義。

養壺,一種精緻的慢生活


審 美 體 驗

紫砂壺的藝術美學已經成為當代茶人壺友痴迷於它的主要原因。砂壺所具有的撫慰心理的功能,已使許多“壺痴”、“茶痴”視其為“心理醫生”。

尤其是當自己遇到煩惱或不公正的遭遇之時,品讀壺,品味茶湯,是排遣心中塊壘的方式之首選。

養壺,一種精緻的慢生活


在長期的使用玩賞的過程中,壺經滌拭養護,浙生生靈般之光澤,具有特別的肌膚觸感。

用手輕撫壺體口咂香茶,體味茶香壺韻。在物質與精神體驗的共同作用下,心情很快地恢復到舒暢、嫻靜、快樂而知足的狀態。

養壺,一種精緻的慢生活


“玉 德”之 美

養護佳的紫砂壺溫潤如玉,自然也似擁有“玉德”。中國玉文化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玉文化在原始時代晚期已經形成。

從商周時期開始,中國的玉文化逐漸步人了道德化、倫理化、人格化的“玉德”時代。

養壺,一種精緻的慢生活


茶人壺友們通過自己對砂壺的“呵護”和“養護”。日見砂壺變得溫潤可愛起來,雖如珠似玉,卻不失質樸之心。

在閒適、清靜的氛圍之中,享受品荼養壺之樂,從不經意處體悟到“養吾浩然之氣”的意趣,於無形之中增強了飲者對生活及事業的自信心,提升了美學修養,使精神不斷成長。

養壺,一種精緻的慢生活


情感與溝通

當今快餐文化盛行,人們選用一次性杯具或瓶裝飲料在飲完之後,基本上就是隨手丟棄了,人與器物的感情也就到此為止。

長期使用這樣的器物,會在潛移默化之中讓人產生無情、冷漠的心理。

養壺,一種精緻的慢生活


在當代以追逐物質文明為主流的文化中,年輕一代頭腦中多蔓延著“可以再買”的想法,進而理所當然地成為“用後即丟”文化的追隨者。

這和中華民族傳統的“借物用物、物盡其用”的生活習慣是相悖的。

養壺,一種精緻的慢生活


而用紫砂壺飲茶,除了要小心碰碎之外,用心地照顧壺內的茶葉或拭去壺表面的水漬都需要情感的付出。

尤其是飲完茶湯之後,對壺的裡裡外外的科學保養,直到放置通風乾燥處的陰乾,都充滿了情感這樣,長期以往,能夠使人對器物生髮感情。

養壺,一種精緻的慢生活


對無生命的器物都如此,更顯示出泡茶之人的愛人、惜物、熱愛生活之情。

體現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要珍惜緣分、要相守、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要專注、要重情感、要有責任感、要注重溝通與交流的文化。

用壺品茶 悉心養壺

江南人家幾乎每家都有幾把紫砂壺,然而能夠“不嫌麻煩”地用紫砂壺泡茶的當代江南人,卻真是不多了。

養壺,一種精緻的慢生活


在近年來的“國學熱”的潮流之下,好古風雅之事,在江南也漸有復古流行之態。

在此潮流之下,日常生活中,您不妨試著用紫砂壺泡茶、品茶,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交流感情,分享天倫之樂,以舒緩當代快節奏的緊張生活。

養壺,一種精緻的慢生活


紫砂壺,是茶的知己,茶人的知音。當你用一顆心試著解讀它,一把壺也就有了生命。

紫砂承載了多少茶人的情懷,一把紫砂壺的歷史,就是一部茶人把玩的寄情史。

玩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勿急功近利,紫砂也是有生命的,其妙處就在於它歷久常新,像是一件用時光雕琢的藝術品,隨著壺的變化也可以同時得到一種精神的愉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