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這三條建議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2020年開年,這是一場天災,也是一場人禍。

有的人在這場災難中給世人留下可敬的背影。

有的人讓我們看到災難之下人性的醜惡。

還有更多人,在漫長的等待中迷茫、困惑。

恰逢疫情這段特殊時期,我讀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一個多世紀以前,猶太人種族遭受了一場慘絕人寰的災難。但是也正是這場災難,讓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悟出了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是一名精神病學專家,也是一名猶太人,他曾在集中營裡被關押了三年之久。被解救出集中營之後,弗蘭克爾開始回憶自己在集中營裡所遭受的一切,通過深入分析集中營裡每類人的心理活動,最終形成了一套意義療法。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出版之後風靡全美,幫助了無數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的人,被列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

今天我們就結合這本書與當下的疫情,來聊聊三個挖掘生命之意義的方法。


疫情之下,這三條建議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挖掘生命之意義的重要性

什麼是生命的意義?有人說是成功、有人說是財富、有人說是別人的肯定。

但是在進入集中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喪失了上述三種意義。

他們被集裝箱帶入集中營,進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退去所有的衣物,清除滿身的毛髮,在冰冷的水下衝洗全身。自此,他們的職業、他們的財產積累、他們的社會地位、甚至他們的名字再也沒有任何意義。所有人只是一個數字,一串代碼,任由納粹驅趕指揮。

集中營裡的人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人出賣靈魂成為惡的幫兇;一類人摒棄情感麻木地等待,等待明天或是等待死亡;還有一類人在心中暗藏原則與堅持,用對生命的意義支撐自己活下去。

在集中營裡存活下來的人不足20%,除去反過來變本加厲傷害自己同胞的人之外,活下來的大多是那些仍然堅持追求生命的某種意義的人。

越是能挖掘出生命之意義的人,就越有生命力,生活也會有更多可能性。

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弗蘭克爾認為我們可以通過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疫情之下,這三條建議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一、把工作當成人生目標,對抗生命的虛無感

在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明明過上了自己盼望已久的生活——在家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幾天之後內心反倒無比焦慮,不得安寧。

其實我們常常會在生活中感覺到空虛,只是集中在家這段時間放大了我們的空虛感。這也說明我們平時的生活、工作狀態是有問題的,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道真正喜歡什麼。

大多數人一直以來只是被工作逼著向前走,一旦這份強迫消失了,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工作不應該只是一種行為,而應該成為一種目標。

正如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所說:一心一意投身於工作,聚精會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這本身就是磨練人格的修行,這樣就能磨練我們的心志促進我們的成長。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期間,仍然在堅持研究未完成的課題。雖然他的身份、成就在集中營裡不再有意義,但是研究某一個課題的意義並不需要別人的認可,工作本身就是有意義的,這份意義也能成為生命的動力。

弗蘭克爾說,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麼,而是生命向他提出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他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的本質。

當我們重新看待工作對於生活的意義,不再把它看做為了生存不得已而為之,而是當做畢生的追求,那麼工作就不會受限於我們處在哪個位置,哪種狀態,而是一件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事情。

除了我們自己,任何人都無法幫我們解答應該如何過這一生。用工作對抗生活的空虛,讓工作賦予生命更多的意義。


疫情之下,這三條建議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二、愛決定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

電影《妖貓傳》裡空海和尚乘坐的從日本來大唐的船在航行的途中遭遇風暴。床上所有人都驚慌失措,只有一個懷抱孩子的母親平靜地坐在那裡。

空海問她為何不驚慌。

母親回答:因為孩子還在熟睡。

只要內心存有愛的念頭,生命之光就不會熄滅。無論在任何環境裡,內心的愛多過於恨,我們就會選擇用更溫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期間,對妻子的愛就是他巨大的生命動力。當他在寒冷而天氣下執行大量勞動且飢渴難耐的時候,當他被囚頭鞭打責罵的時候,回想起與妻子共度的幸福時光,就能讓他的精神重新沐浴在陽光之下。

也正是心中有愛,弗蘭克爾是少數在集中營裡還願意關心、幫助別人的人。

我媽跟我說,自從我上大學之後,只要看到街上有發傳單的大學生,她就會接過他們手上的傳單,她希望獨自在異鄉求學的我也能得到別人的善待。

這就是愛的力量,因為我媽對我的愛,所以她願意對他人抱有更多的善意。

無論是在集中營裡選擇泯滅人性變成囚頭變本加厲虐待同胞的人,還是在疫情中自己生病之後上街向別人吐口水的人,那一刻在他們的心中對世界的怨恨控制了理性和行為,他們選擇報復而並非同情。

不必諮詢他人,也不必在書中找尋答案。問問自己的內心,去挖掘自己的愛和人性之善,我們就知道該怎麼看待這個世界,怎麼過好這一生。


疫情之下,這三條建議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三、當苦難無法避免的時候,仍有選擇以何種心態面對它的自由

尼采有一句話: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

我們可以把弗蘭克爾的“人生苦難觀”總結成兩句話。

1、苦難本身沒有意義,如果能夠避免苦難,消除它是最有意義的事

這句話在書中被強調了多次。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

與二戰時期的猶太人不同,他們無法選擇是否經歷苦難,而我們大多數時候是可以避免苦難的。

“苦難能夠給人帶來成長”這句話誤導了太多人,讓他們以為追求苦難本身是有意義的。

如果苦難能夠避免,最好的方式就是解決它。

這次疫情肆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疫情萌芽時期,政府和大多數人疏於防範。我們本來是有機會避免這場全國性的災難的。

比起在疫情爆發後宣揚我們在與之對抗的過程中有多勇敢,更應該早做防範,從一開始就把災難扼殺在萌芽狀態。


疫情之下,這三條建議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2、就算無法避免苦難,仍然可以選擇面對苦難的態度

當苦難無法避免的時候,我們仍然能夠選擇更積極的態度不讓苦難擊垮自己。

在集中營裡有一種“放棄綜合徵”,就是當某個人無論怎麼威脅恐嚇都拒絕幹活,反倒拿出珍藏的煙開始抽的時候,也就說明他即將死亡了。

當一個人放棄對抗苦難,而讓即時快樂佔上風的時候,他也就喪失了活下去的鬥志。

在疫情中有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有一個上海人在武漢出差的時候得了新冠肺炎,家人遠在上海,他獨自有人面對死亡的威脅、承受對親人的思念。但是他仍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每天給值班醫生髮微信匯報自己的康復情況,還會自發地說要加油,一切都會好起來。

積極樂觀的心態就是對抗無法避免的苦難最好的方式。

疫情之下,這三條建議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結語:每個人都擁有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

人生並沒有那麼多身不由己,我們每個人都有別人無法剝奪的東西,就是在任何環境中都能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我們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仍然取決於自己內心的決定,而不單單是周圍環境的影響。

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生命的頑強。

同時這也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該怎麼過這一生。

是繼續渾渾噩噩、碌碌無為,還是找到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意義,積極地面對生活,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自己。

最後用尼采的話作為結尾: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願我們所有人都能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

我是 ,一個愛學習、愛分享、向上生長的職場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