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鼠”著迷,因為它太像人類

“帶著世界賦予我們的裂痕去生活,去用殘損的手掌撫平彼此的創痕,固執地迎向幸福。”我們度過了一個艱難的除夕,但一個個強壯的日子依然在前面。祝打開這篇文章的你在新的一年,諸事順遂,如意平安。

今年是農曆鼠年,說起老鼠,大概沒有哪種動物像它一樣,能夠引起人類兩種極端矛盾的觀感。

一方面,它恐怕是日常生活中唯一一現身就能讓人掙脫地心引力的醜惡小獸,偷吃糧食、啃壞衣物、傳播疾病。以鼠類作為主角的貶義詞也滿坑滿谷:獐頭鼠目、鼠目寸光、賊眉鼠眼、鼠竊狗偷,以及那句最能代表廣大民眾欲置之死地而後快的“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而另一方面,有誰見到那隻插著一對球拍耳朵、永遠穿著紅色吊帶褲的米老鼠出場,不會心生喜愛之情呢?又有誰會希望《湯姆和傑瑞》裡那隻活潑的小耗子真的被貓抓住吃掉呢?

鼠年新春,今天就帶各位一同探索一下“鼠”的文化史。這場文化史之旅的起點,是一幅著名的年畫——《老鼠成親》。

撰文 | 李夏恩

01

老鼠成親

人類對鼠類這種既可惡又可愛的矛盾心態,最集中的體現便是那幅著名的年畫《老鼠成親》。

“新郎、新婦以至儐相、賓客、執事,沒有一個不是尖腮細腿,像煞讀書人的,但穿的都是紅衫綠褲”,這張貼在童年魯迅床頭的《老鼠成親》年畫,竟然能讓以辛辣諷刺見長的一代文豪筆端流露出罕見的溫情稚趣,足可見其喜感十足的可愛程度。他的弟弟周作人,在晚年,也同樣被回憶中老鼠做親的歌謠所打動,在他的《兒童雜事詩》,特意記錄下了這則諧趣的歌謠:

“老鼠今朝也做親,燈籠火把鬧盈門。新娘照例紅衣袴,翹起鬍鬚十許根。”

我們對“鼠”著迷,因為它太像人類

豐子愷為周作人《兒童雜事 詩》中《老鼠做親》所繪的插圖。

這種喜感十足的老鼠成親風俗,也並非魯迅家鄉紹興獨有的特產,而是遍及全國各地。從四川綿竹,到天津楊柳青,再到陝西鳳翔,各處的年俗藝術中,都不乏老鼠成親的題材,且構圖幾乎與魯迅筆下描繪的一致。人們將其張貼屋內,與人類一起共享闔家歡樂的年節盛筵。

傳統時代,在據傳老鼠成親的那天夜裡,人類甚至甘願屈下萬物之靈的尊嚴,為區區鼠類的迎親合巹之禮提供諸種方便。

在江蘇常州武進地區“正月元旦至晚不燃燈即臥,雲老鼠嫁女。小兒乃以米團插花置鼠穴旁,雲送嫁”。在浙江杭州,“俗傳除夕鼠嫁女,竊履為轎”,因此,人們會特意為老鼠準備一隻繡花鞋子當作迎親的轎子,除此之外,在吃過年夜飯後,“酌取殘餚少許,貯一小碗中插以殘燭及紅花,置床頂,或室之幽暗處,名曰‘老鼠糧’,以餉老鼠”。

河南商丘虞城,老鼠成親的日子是正月十七,根據《虞城縣誌》記載,是日“民間禁燈,以便鼠嫁”。河北漳河兩岸,正月初十被稱為“老鼠節”,這一天家家要在炕洞口、門後牆角燒香上供,以祭祀鼠神,晚上則要吃麵條,各家還要把貓扣起來,以免妨礙到鼠娶親的行列。

山西平遙,老鼠出嫁的日子也是正月初十,這天,平遙人會在晚上把白麵做的饃放在牆根底下。以木版年畫出名的山東濰縣,販售年畫的小販會告訴顧客:“買年畫少了《老鼠娶親》,貨不算買全。”

我們對“鼠”著迷,因為它太像人類

熄滅燈火、準備食物,甚至將繡花鞋貢獻出來給老鼠做花轎,還將它們迎親納彩的形象繪成年畫,剪成窗花,張貼房中,與人類共度新春佳節。這般關愛呵護的心態,恐怕也只有小女孩兒對待自己喜愛的布娃娃的寵溺差可比擬。然而在這種關愛尊重的表象背後,隱伏的卻是貫穿人類歷史中對老鼠的憂懼之情。清代文人錢泳在他蒐羅廣泛的私人筆記《履園叢話》中,記載的一則鼠娶親的故事,多少揭示了這一風俗來源的真正原因。

我們對“鼠”著迷,因為它太像人類

《履園叢話》 作者:(清)錢泳 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故事發生在17世紀江蘇無錫九里橋一戶華姓人家的小樓裡。這座小樓本來已經鎖閉許久,但在一個除夕之夜,華家人忽然聽見樓上有鼓吹之聲。好奇的一家人從牆縫中偷窺,只見“有小人數百,長不盈尺,若嫁娶狀,儐禮前導,奩具俱備。旁有觀者曰:‘明日嘉禮,當更盛也’”。到了第二天,再去偷窺,果不其然,見“鼓吹復作,華光鐙彩,照耀滿樓。有數十人擁一鑾輿,而新人在輿中哭,作嗚嗚聲。後老人坐兜轎,掩涕而送之。女從如雲,俱從壁間出”。這一小人娶親的盛大典禮,讓華氏一家大加驚駭。不過半月,樓中竟然傳出嬰兒呱呱落地之聲,又過了數日,又看到一個“纖長烏啄,白鬚飄然”的老塾師前來給小孩兒開蒙授課了。

樓中的小人世界,一似人間;而人間的華氏一家,則陷入恐慌之中。就在全家彷徨無計時,一名道士不請自來,自稱華家妖氣纏繞,他願意作法驅妖,但“須以犧牲穀食酬神”。半信半疑的華家人同意讓道士仗劍作法,果然看到“空中擲小人數十,道士飛劍叱之,須臾皆死。盛以竹筐,幾盈石餘”。但當道士以捉妖成功,向華家索取報酬時,華家人卻遲疑忖思道:“除妖,正也;因妖而索食,是亦妖也。”不想,恰如他們所疑惑的那樣,那個所謂的捉妖道士,也跟小樓裡興妖作怪的小人乃是一夥,它的目的是借捉妖為名向華家詐索酒食。被識破之後,這些小妖開始大肆作祟:“穿堂穴壁,齧橐銜穢,箱無完衣,遺矢淋漓,作鬧無虛日”。逼不得已的華家人只得去江西龍虎山乞請以降妖捉怪聞名的張天師來驅除妖邪。張天師道破了這些妖祟的原形:它們是一群誤食仙草成精的老鼠。最終,這群鼠妖被張天師的符籙殺滅。但從此以後,錢泳的家鄉便多了一個習俗:“歲朝之夜,皆早臥不上燈,誑小兒曰:‘聽老鼠作親’,即以此也”。

鼠妖作祟的故事雖然荒誕無稽,但人類面對鼠患無措手足的焦慮和恐懼卻真確無疑。如今,地球上人鼠比例為一比四,這還是在滅鼠科技已經相當發達的當代。而在缺乏現代技術的古代,人類只能一面想方設法滅鼠,一面不得不承受與鼠類共存的現實。在長期與鼠類鬥爭過程中,老鼠的狡黠與機敏給人類留下深刻印象,在全世界的民俗傳說中,都認為老鼠可以聽懂人語,識破人類計謀。在山東高密地區,老輩人仍然會諄諄告誡安放鼠藥和鼠夾時,千萬不要提及自己在做什麼,不然會被老鼠聽到,從此不再上鉤。為了避免惹怒老鼠,人們在一些特定日期裡,甚至不敢直呼老鼠的名字,《抱朴子》中記載在山中“子日稱社君者,鼠也”。在瑞典,復活節前一週絕不能直呼老鼠、蛇、狼之類有害動物的名字,不然它會聚集在這個人的家裡。

人們對老鼠的恐懼,除了將它的名字作為避諱不敢提及之外,還會通過某些儀式來討好它,讓它不再作祟。古希臘農書《田功農時》記載希臘人會給耕地裡的老鼠寫下正告文書,以半勸誘半威脅的口吻請求老鼠從自己的田裡搬到“賜予汝等之田地”。而賜給老鼠的田地,指的是鄰居的耕地。與這種以鄰為壑的行徑相比,東印度巴厘島上的居民則是恩威並施,他們會將捉到的田鼠中的兩隻放在白布袋中飼養,像神一樣祭拜,優待吃喝,其他老鼠則用火燒死。之後,將這兩隻老鼠放生,讓它們帶話給其他的老鼠:為害莊稼會死得很慘,但聽話則有吃有喝。中國的“老鼠成親”儀式,則可謂集上述方法之大成。表面上看,通過主動獻納花轎、彩禮、酒食,甚至熄燈關貓來取悅老鼠,討其歡心,但實際上則是一場文字遊戲,借“出嫁”與“出家”諧音,將這群作祟小妖送出自己家門。至於送去結婚的夫君為誰,在那些花花綠綠的《老鼠成親》年畫中也有表現,它們往往躲在年畫的一角,垂涎欲滴地望著被人類諂媚送走的群鼠,歡天喜地、吹吹打打地走向它們的歸宿:貓的大嘴裡。

我們對“鼠”著迷,因為它太像人類

清末上海小校場木版年畫《老鼠嫁親女》,請注意圖中右上角那隻垂涎已久的老貓。

02

鼠咬天開

鼠輩誠然狡黠,但人類詭計更勝一籌。然而最終反而是人類被鼠所俘獲。《老鼠成親》的年畫由驅鼠喂貓的儀式用品,轉為了人人喜愛的諧趣圖畫就是明證。人們固然厭惡鼠輩偷竊食糧,傳播疾病,但與鼠輩的長期相處過程中,又不得不為它的機敏狡詐的特性所吸引。

或許正是這種相愛相殺的矛盾心態,使老鼠在人類心中形成了一種愛恨交織的混沌形象。或許是因為鼠類的混沌面貌,所以在中國各地的創世神話中,都出現了一種“鼠咬天開”的母題。在彝族、白族、佤族等等原始先民的心目中,天地混沌被封在一個卵形或是一個葫蘆形的器物中,是老鼠將宇宙卵-葫蘆咬開,混沌才得以分開為天地,人類才得以形成。可以說,如果沒有這種齧齒小獸將外殼咬開,那麼人類或許就會永遠困在殼的牢籠之中,鼠乃是人類的解放者。

我們對“鼠”著迷,因為它太像人類

黃永玉所繪老鼠圖。

鼠類在創世神話中所扮演的解放者角色,從表面上看,是因為它身形很小,善於穿穴鑽縫,齧齒動物的本能,又善於啃咬,可以說是無孔不入,無堅不摧。但本質上,鼠咬天開的真正原因,在於它的另一個重要特性:強大的繁殖能力。初民相信,生殖力乃是生命之源泉,而包裹在殼中的混沌狀態,則象徵著子宮。一如榮格派精神分析學家阿拜利所指出的那樣,鼠在心理學的領域象徵著生殖的原動力。因此,鼠咬天開的創世神話,描述的是一個世界分娩的過程。是鼠以旺盛的生殖原動力注入混沌的宇宙子宮之中,才誕生出今天的世界。一如《漢書·律曆志》所云:“陰陽合德,氣鍾於子,化生萬物者也,故孽萌於子”。這也是鼠為何可以昂揚闊步,在十二生肖中佔據首位的真正原因。

既然鼠因旺盛的生殖力被視為擁有開創天地之功,所以也就不奇怪人類一面高唱“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一面又偷偷地將其奉為神祇,加以膜拜。生殖力乃是化生萬物的根本,能擁有這種原始而巨大的力量,自然也就可以帶來財富。

古代中國人相信白色的老鼠乃是黃金所化。隋代《地鏡圖》雲:“黃金之見,為火及白鼠”。《白澤精怪圖》則告訴尋寶者“白鼠以昏時見於丘陵之間,視其所出入,中有金”。晚唐道士杜光庭在其夸誕非常的筆記《錄異記》(形容人編造謊言、胡說八道的“杜撰”一詞即出自於這位道士)中記載如何分辨普通白鼠與金玉之精化成的白鼠,“白鼠身如皎玉,耳足紅色,眼眶赤者,乃金玉精。耳足不紅者,常鼠也”。唐代一位士人陳泰還現身說法,證明金化白鼠的傳說可靠。根據《靈應錄》記載,他看見一隻白鼠“緣樹上下,揮之不去”,於是回家跟妻子提起此事。妻子倒記起“眾言有白鼠處,即有藏也”的民間傳說,於是打發丈夫去樹下挖挖看,果然“掘之獲金五笏”。

我們對“鼠”著迷,因為它太像人類

元代錢選繪《鼠圖》,錢選被認為是最早將老鼠作為繪畫題材的畫家之一。

中國華南與西南各地,都流傳著老鼠為人類從天上偷來糧食種子的傳說,也因此,人類同意老鼠跟自己一起分享收穫的糧食。這些神話也解釋了老鼠為何要偷糧食,這是因為人類的忘恩負義,看到了老鼠子孫眾多,便不願再與老鼠分享果實,並且故意設計殺死老鼠。所以,老鼠為了獲得自己應得的一份,才去偷取糧食,也為了報復人類的忘恩負義,所以故意咬壞人類的衣物傢俱。

從這個角度來看,鼠類在人類心中也是懂得恩仇相報的生靈。如果人類善待它們,它們自然也會以恩報德。人類在鼠成親那天主動給老鼠提供出嫁花轎彩禮,就是希望老鼠知恩圖報,在未來的一年裡不要煩擾自己——當然,能把它們騙到貓嘴裡才是最終目的。但許多小說筆記卻一再證明,鼠確實會記得人類的恩情而相機報恩。

唐代志怪筆記《宣室志》中就記載洛陽一名李姓士人,“家未嘗蓄貓,所以宥鼠之死也”。等到他孫子那一代,家裡已經堅持三代不養貓。有一天,李家大集親友在廳堂裡聚會歡宴。主客剛剛坐下,忽然看見門外“有數百鼠俱人立,以前足相鼓,如甚喜狀”。如此盛大奇觀,自然吸引李家賓客“空其堂而縱觀”,人剛剛都從廳堂裡出來,只聽身後轟然一聲,房倒屋塌。“堂既摧,群鼠亦去”,多虧老鼠在堂前作妖將人吸引出來,因此全家無一受傷。“鼠固微物,尚能識恩而知報,況人乎?”

清代文人袁枚,也從它的同僚繁昌縣令黃氏那裡,聽來一個“鼠薦卷”的故事。那是江南甲子科鄉試期間,黃縣令負責閱卷工作。一份試卷本來因為不合意,被放到落卷箱中,結果第二天早起閱卷,發現這份試卷居然仍在几案上。黃再次把試卷放進落卷箱,但第三天早晨發現這份卷子還是端端正正放在桌子上。這一次,黃縣令以為必定是隨行家僕作弊,因此故意把卷子再次放入箱中,點亮燈燭,假寐窺伺。只見“三鼠鑽入箱,共扛一卷放几上”。見此情景,黃縣令認定這名考生必定積有陰德,所以神靈護佑,差遣老鼠為他推薦試卷。等發榜之後,中試考生前來拜訪考官,黃縣令特意將他留下,問他家裡可做過何等善事。這位考生答道:“家貧,無善事可做,但三世不許蓄貓耳。”

我們對“鼠”著迷,因為它太像人類

明宣宗繪《荔子鼠圖》。

以不養貓的方式來博得鼠類的好感,由此獲得老鼠知恩圖報,趨利避害,遇難成祥。可見討好老鼠,確實是宗好交易。但倘使真的篤信於此,對鼠輩恣意縱容,希圖老鼠知恩圖報,反而會養成鼠類驕橫自大之心,招致禍害。柳宗元那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永某氏之鼠》講述的就是永州某氏將老鼠奉為“子神”,一味寬縱優待,鼠輩聞聽此處“飽食而無禍”,於是相告而來,終於讓某氏“室無完器,椸無完衣,飲食大率鼠之餘也。晝累累與人兼行,夜則竊齧鬥暴,其聲萬狀,不可以寢”,鼠禍成災。繼他之後的下一位住戶,卻對前任寬縱這些橫行鼠輩的態度不以為然,採取雷霆手段將群鼠全部撲滅,“殺鼠如丘,棄之隱處,臭數月乃已”。

“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恆也哉!”誠如柳宗元所言,以諂媚奉獻的方式來希圖免禍邀福,從來不會長久。鼠輩猶然,人亦如是。

03

吾等鼠輩

鼠的狡黠靈動讓人可愛;鼠咬天開,化生萬物的創世之功讓人可敬;鼠知恩圖報,使人化險為夷讓人可親,而鼠肆意作祟,為禍為災又讓人可憎。人類將如此多複雜的情感都聚焦在如此細小的生物身上,賦予它變化多端的形象,或許正是因為它與人類相生相伴,著實難捨難分。它既是朋友,也是敵人,既會知恩圖報,也會為禍人間。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之所以對它如此喜怒參半,既嫌惡又著迷,正是因為它與人生活太久,因此太像人類。就像《聊齋志異》中有情有義的阿纖姑娘,雖為鼠輩所化,卻固守兩人愛情,甚至不念舊惡,接濟把她從家中趕走的丈夫家兄。也像動畫片中的老鼠傑瑞,雖然聰明伶俐一再捉弄追捕自己的老貓湯姆,但當湯姆身陷窘境時,它還是願意挺身而出,救這位相愛相殺的老對手出脫困境。在道格拉斯·亞當斯的科幻經典名著《銀河系漫遊指南》中,老鼠才是地球的真正擁有者,是它們花費巨資建造地球,作為演算宇宙萬物終極問題答案的計算機。人類作為它們的試驗品,被它們操控於股掌之中而毫不自知,反而誤以為自己才是萬物之靈,而對方才是實驗室中的小白鼠。

這個觀點或許讓人覺得太過荒誕大可付之一笑。但仔細想來,狡黠、機智、重情、有義、自大、卑微,如此微不足道,卻又蘊含著足以開天闢地的洪荒之力。讓人親愛敬重,又讓人煩厭憎惡。或許真的是鼠輩塑造了我們人類,在它出現在我們面前時,讓我們高高在上的人類不得不俯下身,在尖叫聲中學會尊敬地球上的每一個生命,縱為區區鼠輩,也蘊含著不可小覷的力量。


我們對“鼠”著迷,因為它太像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