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馬三立大弟子,比師父大一歲,馬三爺讓馬志明跟他學

馬三立大師不僅臺上技藝精湛,在同行中口碑也是數一數二;同時由於怹是相聲門中的壽字輩,所以他的徒弟位列寶字輩,但在相聲圈內都保持著低調,沒有用“寶”字,反而單列一支。

馬三爺的大弟子閻笑儒回憶說,1938年他拜馬三立為師,並不是在天津舉行的儀式。

閻笑儒說,他本名閻鴻斌,拜師時他二十五歲,馬三立二十四歲,比自己還小一歲。


他是馬三立大弟子,比師父大一歲,馬三爺讓馬志明跟他學

那麼閻笑儒為什麼拜他為師呢?這還得從過去相聲界習慣勢力說起。

過去說相聲的沒有師父是不許乾的,閻笑儒雖然在十五歲拜宋玉清為師,因為宋玉清本人是唱時調的,不是說相聲的門戶,同行都不承認。

李壽增就提議讓我拜個說相聲的老師。閻笑儒就想,自己從過去就非常佩服馬三立的藝術,“他是門裡出身,他父親馬德祿在相聲界有很高的威望,他從小跟他父親學了很多節目都非常磁實,每次演出都一字不錯;後來又拜周德山(藝名“周蛤蟆”)為師。在藝術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同行人對他都有很高的評價。”

因此那一年閻笑儒和馬三立大師在秦皇島跑碼頭,就提出來拜他為師,他當時感到收閻笑儒不合適,說:“那哪行,我收你當師弟還差不多!”可是那個時候隨便拉進一個師弟來,有時原來的師兄弟就不滿意,閻笑儒又有心向人家學藝,怎麼能不磕頭認師父呢?

於是閻笑儒堅決要求認師。就這樣他給馬三立磕了頭。

他是馬三立大弟子,比師父大一歲,馬三爺讓馬志明跟他學

從那時起,閻笑儒拜了馬三立為師。但是馬三爺倒很謙虛,總叫閻笑儒管他愛人叫嫂子,他們就是這樣的一種師徒關係。

過去拜師有規矩:必須得有引師、保師、代師三種人。引師就是引薦人,保師是保證人,代師是代教學的意思。這三種人中還必須得有一個唱八角鼓(即單絃)的,一個變戲法(或唱蓮花落)的,一個說相聲的。當時在秦皇島找不到,就由李壽增為引師,楊文華為保師,李潔塵為代師。還舉行了簡單的儀式。

與閻笑儒同時拜師的還有張玉書、張克勤、金伯雲、李玉鳳。在這些人中金伯雲說過相聲,李玉鳳是李潔塵的愛人,也說過相聲,其餘都是拉京劇清唱的弦師。他們多是串巷子演出。

他是馬三立大弟子,比師父大一歲,馬三爺讓馬志明跟他學

馬三立給每個人把名字中間那個字,都改成“笑”字——閻笑儒就是這麼來的,他就成為馬三立的第一個徒弟,金伯雲改名叫金笑天,張玉書改名叫張笑非,張克勤改名叫張笑勤。

馬三立以後收的徒弟就沿用這個“笑”字。閻笑儒是大師哥,後來又收了連笑昆、高笑林、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等。

閻笑儒最出名的事,是在1948年曾每個月能賺1億!不過是法幣,不值錢……

50年代,和平區相聲隊成立,馮寶華、班德貴任隊長,閻笑儒尹壽山進了和平相聲隊,成為該團第一主演。後來閻笑儒轉業到工藝針織廠,直至退休。

80年代,閻笑儒身體不好,他和馬三立師徒二人一起出來參加活動,馬三立常常攙扶著閻笑儒走路。馬三立還曾與閻笑儒同時收徒,馬三立收的是常連安最小的兒子常寶豐;閻笑儒收的是侯長喜。

馬志明曾問父親《賣布頭》怎麼使,馬三立說:“你問閻笑儒吧,他使得好!”後來馬志明的《賣布頭》確實是閻笑儒的版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