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的清華大學歷史淵源

清華大學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大學,清華大學的地位是無可比擬的。多少年來,它被無數學子視為心目中的求學聖地。又有多少人,以能與它發生聯繫而倍感榮耀。


你可能不知道的清華大學歷史淵源

  

庚子賠款與清華  

清華大學的歷史要從1900年6月八國聯軍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說起。面對強大的帝國主義,腐敗的清政府不堪一擊,很快就屈膝投降了。1901年,英、法、美、俄、德、日、意、奧八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1900是舊曆的庚子年,因此條約中的賠款便被稱為“庚子賠款”。由於此次賠款本息合計高達9.8億兩白銀,使得本就負擔沉重的中國人民陷入了更深的災難之中。1909年,為了緩和中國人民的反美情緒,維持其對中國的半殖民地統治,美帝國主義宣佈減免“庚子賠款”的大部分款項,計劃將其中一部分作為中國留美學生的費用,以此吸引中國學生留美;另一部分用來在中國辦學校、醫院及其他所謂的慈善事業。清華大學的創辦就是這一計劃的直接結果。當然,美國人的初衷是通過這種方式博得新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好感。


你可能不知道的清華大學歷史淵源

  

1909年,美國人把相當於現在2億美元的賠款退還給中國,條件是要求清政府外交部設立“留美培訓學校”,併成立“遊美學務處”,負責直接選派學生赴美。在最初的兩批留美學生中,包括有著名的梅貽琦、趙元任、竺可楨、王世傑、胡適等人。1911年,一所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學堂誕生了,它就是清華大學的前身。學校當時的校址在清華園,故名。1911年4月29日,清華學堂正式開學,當時掌管學部和外務部的軍機大臣那桐為清華學堂題寫了校名。


你可能不知道的清華大學歷史淵源

  

清華學堂初創時就提出“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1912年,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1914年,著名學者梁啟超到校作題為《君子》的演講,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勉勵學生。這句話後來被鑄入校徽,高懸於大禮堂的上方,成為全校師生共同遵守的校訓。


你可能不知道的清華大學歷史淵源

  

1913年周詒春擔任校長後,開始積極籌備將清華學校改辦為大學。至1918年間,周詒春主持籌建了一批適應未來大學需要的高標準建築,即清華著名的“四大建築”——大禮堂、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1925年,曹雲祥任校長時,清華增設了大學部和國學研究院,開始招收四年制大學生。學校特別注意延聘名師,先後聘請了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著名學者擔任清華國學院的“四大導師”。他們和考古學家李濟、文學家吳宓等薈萃於清華,分別培養研究中國文學、史學、哲學等的人才。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清華國學院於1928年終結,但卻為我國培養了一代國學專家,其中如姚明達、羅根澤、陳守寔、劉盼遂、劉節、陸侃如、謝國楨、王力、高亨、王靜如、徐中舒、姜亮夫、戴家祥、蔣天樞、朱芳圃等,都可謂成就卓著。1928年,清華學校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設文、法、理、工4個學院,16個系。1929年秋,又開辦了研究院。


你可能不知道的清華大學歷史淵源

  

梅貽琦時代的清華  

作為清華歷史上惟一一位終身校長,梅貽琦對清華大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09年夏,清政府“遊美學務處”招考第一批庚款留學生,梅貽琦以優異成績被錄取,成為清華的第一批學生。1915年,梅貽琦到清華任教。1925年,清華學校增設大學部,梅貽琦擔任物理系的“首席教授”。由於清華學堂(學校)屬學部與外交部共管,政出多門,加之軍閥混戰,政權更迭,清華校長也跟著走馬燈似地更換,所以清華的校長不好做是出了名的。任期短的只有三個月,多數不到一年,有的甚至沒有到任就被學生拒絕。1931年底,時任清華留美學生監督的梅貽琦奉命回國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此後,梅貽琦連續執掌清華17年,直到1948年12月離開大陸。


你可能不知道的清華大學歷史淵源

  

關於梅貽琦對清華的貢獻,著名學者陳岱孫曾經這樣說過:“梅先生可以說是清華大學的主要創建人……正是在他任校長期間,清華才從頗有名氣而無學術地位的留美預備學校,成為蒸蒸日上、躋於名牌之列的大學。”梅貽琦以“通知為本,專識為末”作為指導觀念,指出近代中國大學教育的通病是“通識授受不足”,這一思想也成為梅貽琦任校長期間清華大學的一貫辦學方針。他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分開,文與理通科,主張學生自學。培養通才,而不是複製高級匠人,這也許就是清華頻出大師級學者的成功之所在。梅貽琦為人謙和、誠篤,外圓內方,謹言慎行,人稱“寡言君子”。他雖然不喜著書立說,身後留下的文字不多,但有一名言卻知者甚多——“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先生的這一名言現在流傳頗廣,被稱之為“大師論”,其實這也可說是他教育思想的關鍵一環,是清華之所以為清華的重要因素。


你可能不知道的清華大學歷史淵源

  

值得欽佩的是,梅貽琦廉潔奉公。他就任校長後,率先放棄校長的特權,住進了清華園甲所(校長住宅),同時自己付家裡工人的工資,電話費也自己付,甚至不要學校供應的兩噸煤。他在母校幾十年,面對清華雄厚的資金,卻決不苟取分文。在西南聯大期間,身為名大學的校長,他經常“吃的是白飯拌辣椒,有時吃上一頓菠菜豆腐湯,全家就很滿意了”。他一生兩袖清風,個人沒有什麼積蓄,連去世前病危住院的醫療費用、去世後的殯葬費等,都是由他的學生和校友捐助的。抗戰期間梅貽琦擔任西南聯大校長時,當時的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曾給聯大很大支持。有一次當龍雲拜訪梅貽琦,請求破例收錄他未考取聯大附中的孩子,梅貽琦竟請教務長潘光旦派老師去輔導龍的孩子,讓其等明年再考,還要龍主席付家教費。由此可見其不畏權貴、堅持原則的性格。


你可能不知道的清華大學歷史淵源


抗戰中的清華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清華大學與北方許多大學一樣,被迫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組建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長沙臨時大學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為了統一管理,更好地發揮西南聯大的作用,各界公推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任校務委員會主席。在戰火紛飛、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歲月裡,梅貽琦憑藉其個人魅 力,使全體師生能夠休慼與共,而西南聯大也以名師雲集、水平高、學風好而蜚聲海外,並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人才。即使在抗戰最艱苦的1940年,當昆明的人口劇減大半,民生凋敝,百業俱廢之時,西南聯大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學風。正如廣大師生在校歌中所唱的:“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需人傑。”  難能可貴的是,清華大學還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特別是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中,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如1928年考入清華的沈崇誨,本來讀的是土木工程,與航空和軍事無關。但面對國破家亡,他毅然投筆從戎,加入了保衛家園的隊伍,成為一名飛行員。在一次執行完飛行任務後,他因座機故障無法返航,便駕機直衝日本旗艦,壯烈殉國。


你可能不知道的清華大學歷史淵源

  

同時,清華大學的學風也一直為人稱道。在西南聯大時期,許多教授在極度艱苦的情況下仍堅持不懈做學問,一時傳為佳話。如著名哲學教授金嶽霖,曾因躲避日本飛機的轟炸而丟失了《知識論》的手稿,可他不屈不撓,竟在艱苦的環境下,再次寫出了《知識論》。再如著名文學家聞一多,為了維持8口之家在戰時的基本生活,不得不掛牌刻圖章來貼補家用。即便如此,聞一多仍十分用功地做學問,除了上課,輕易不出門,就連飯後的散步也總是不去。由於大家總勸他“何妨一下樓”,漸漸地竟使聞一多多了一個雅號——“何妨一下樓主人”。  

1946年,隨著抗戰的勝利,清華大學遷回北京清華園覆校,此時的清華有文、法、理、工、農5個學院,共26個系。


你可能不知道的清華大學歷史淵源

  

新中國人才的搖籃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1952年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的工業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工程技術人才,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1978年以來,清華大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逐步恢復理科、經濟、管理和文科類學科。1984年,建立國內第一個研究生院,在管理工程系基礎上建立經濟管理學院,在已有理學科系基礎上恢復理學院。1985年,中文系復建。1993年,建立人文社會科學學院。1999年,恢復建立法學院,建立應用技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併入,成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04年,在國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經過“211工程”建設和“985計劃”的實施,清華大學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科研開發以及整體辦學條件方面均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目前,清華大學設有理學院、建築學院、土木水利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新聞傳播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法學院、美術學院、公共管理學院、航天航空學院、醫學院等13個學院近60個系,已成為一所設有理、工、文、法、醫、經濟、管理和藝術等學科的綜合性大學。


你可能不知道的清華大學歷史淵源

  

大家英才

  清華大學素以治學嚴謹而著稱,其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都很高。建校近百年來,湧現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學術大師和各界英才,如竺可楨、高士其、姜立夫、段學復、張子高、楊石先、葉企蓀、周培源、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梁思成、楊廷寶、錢偉長、吳仲華、洪深、曹禺、金嶽霖、王力、陳岱孫、錢鍾書、費孝通、吳晗、周光召、林宗棠等。此外,馬寅初、陳寅恪、熊慶來、華羅庚、茅以升、吳有訓、錢學森、張光鬥、楊振寧、李政道、林家翹等,更是享譽海內外;在“兩彈一星”元勳中,有14位是清華校友;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近25%為清華大學校友。


你可能不知道的清華大學歷史淵源

  

功勳校長  

周自齊:1911年—1912年;  

周詒春:1913年—1918年;  

羅家倫:1928年—1930年;  

梅貽琦:1931年—1948年(1938年—1946年任西南聯大常務會主席);  

馮友蘭:1948年—1949年;  

彭珮雲:1949年—1950年;  

葉企孫:1949年—1952年;  

蔣南翔:1952年—1966年。


你可能不知道的清華大學歷史淵源

  


校訓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你可能不知道的清華大學歷史淵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