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先打基輔再進攻莫斯科是否正確?你怎麼看?

生活360x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基輔戰役,一場蘇聯紅軍前所未有的慘敗,它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包圍戰,斯大林稱它為基輔防禦戰,而則希特勒稱它為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圍殲戰。

其實基輔戰役也可以稱為是在蘇德戰爭中,蘇德的兩位領袖斯大林與希特勒之戰。

因為基輔戰役,是希特勒親自指揮“巴巴羅薩計劃”的三大目標(列寧格勒第一,基輔第二,莫斯科第三)中,唯一實現了戰略目的一場戰役。而斯大林也正是在親自指揮了基輔戰役並遭到慘敗之後,充分的認識到了自己的軍事才能,此後他開始專心致志的做起了籌劃和運輸工作。

早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斯大林就把蘇軍最強大的兵力和裝備,配置給了基輔軍區,即由基爾波諾斯上將指揮的西南方面軍。

當蘇德戰爭爆發時,西南方面軍已經擁有了高達87萬人的龐大軍隊,其中配備了火炮3923門,坦克4525輛,其中不乏當時最先進、威力最強大的T-34和KV-1,1672架作戰飛機。由此可見,西南方面軍的兵力是如何之強大了,但卻因為戰術陳舊加之指揮上的失誤,最終遭到了一場蘇聯紅軍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慘敗。

而德軍在基輔戰役之初投入的兵力為80萬左右,坦克581輛作戰飛機為481架。

隨著戰役的進行,發起基輔戰役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又陸續得到了從中央集團軍群,抽調南下的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團軍與第2集團軍的支援,此時德軍的參戰兵力高達100萬,已經對蘇軍西南方面軍形成了巨大的優勢。單就對德軍而言,基輔戰役無疑是德軍戰術上的一次傑作,此戰德軍不但獲得了富饒的烏克蘭和頓涅茨克,而且在整個基輔戰役中,德軍的傷亡不足10萬,堪稱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

關於基輔戰役的過程,相信軍迷朋友們早已熟知,所以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自戰役發起的1941年7月7日,至9月26日基輔會戰結束,蘇軍第5、第21、第37、第26集團軍大部,第40、第38集團軍之一部被殲滅,蘇軍西南方面軍五個集團軍的番號消失了。蘇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上將、參謀長圖皮科夫、政委布爾米什堅科在突圍中陣亡,包括蘇第5集團軍司令波塔波夫在內的66萬名蘇軍官兵被俘,884輛坦克、3718門火炮、3500輛車輛被德軍擊毀或繳獲。

早在德軍組織基輔戰役大合圍之前,時任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就已經預見到了蘇軍西南方面軍將被圍殲的命運。

因此他建議斯大林應該放棄基輔,將西南方面軍的部隊撤回用來保衛莫斯科,斯大林卻勃然大怒的批評他說“你真是胡說八道,基輔怎能放棄給敵人?”耿直的朱可夫也忍不住反駁道“如果你認為我這個總參謀長只會胡說八道,這裡也就用不著我了,我請求解出我的職務把我派往前線。”在經過一番爭執後,朱可夫果真被斯大林解除了他蘇軍總參謀長的職務。

不光是朱可夫看出了蘇軍西南方面軍的危機,繼任的蘇軍西南方向總司令布瓊尼元帥,也察覺到了西南方面軍的危險境地。

在繼朱可夫大將之後,布瓊尼元帥也於9月11日再次向斯大林提出建議,請求斯大林批准西南方面軍所部從基輔向東撤退,但同樣遭到了斯大林的嚴詞拒絕。隨後斯大林又給布瓊尼元帥下令:“西南方面軍不許後退,不許炸燬橋樑,一定要守住基輔。”兩日之後的9月13日,斯大林以布瓊尼消極避戰為名,又免除了布瓊尼元帥西南方面軍總司令的職務,改由鐵木辛哥元帥接替他的指揮。

面對已經陷入絕境的蘇軍西南方面軍,基爾波諾斯上將為保存最後的一線希望,冒著被送上軍事法庭的危險,自行下令部隊全線後撤。

雖然此舉令10餘萬蘇軍逃出了生天,但因為整個西南方面軍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撤退時機,最終使西南方面軍遭到了德軍的圍殲,幾乎是全軍覆沒。基輔軍區,這個當時蘇軍最大的軍區,在基輔戰役慘敗之後,也因此而被迫推倒重建。

然而也正是在基輔戰役的慘敗之後,令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意識到了,打仗是那些將軍們該乾的事,從此他回到了統帥全局的位置上。

反觀德國的元首希特勒,卻過於相信自己的軍事才華,在連續免去了多位蘇德戰場的指揮官後,竟親自接管了東線戰場的指揮權,這或許就成了蘇德戰爭的勝負手,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是以寡敵眾,遭群毆後必敗的無解之局。

那麼,就軍事統帥能力來講,斯大林和希特勒誰更高明呢?歡迎您將您的見解在下方評論區進行評論,點贊最多的見解,刀叔會有獎勵呦!


王銘葦


從馬後炮的角度來看,先進攻基輔的決定是錯的,由於基輔會戰,德國延誤了進攻莫斯科的時間,最終導致德國的戰敗。


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群早在1941年7月16日就已經佔領了蘇聯的戰略要地斯摩稜斯克,斯摩稜斯克被稱為“莫斯科國家鑰匙”,是通往莫斯科的戰略要道,佔領斯摩稜斯克之後,莫斯科將無險可守,當年的拿破崙就是經過斯摩稜斯克攻佔的莫斯科。

1941年9月30日,德軍正式發起了“颱風行動”,全面進攻莫斯科,可以說德國由於基輔會戰和蘇聯軍隊在斯摩稜斯克方向的阻擊,讓德軍延誤了一個半月的時間。

1941年的冬天來的更早,溫度更低,11月份莫斯科地區的地面積雪已經有一米厚,由於德軍認為在入冬前就能結束戰事,保暖衣服和白色偽裝服都不足,坦克和其它車輛都因為低溫而不能動彈。

來自西伯利亞的蘇聯紅軍早已習慣了寒帶生活,有著足夠的冬季作戰裝備,他們的槍炮套上了保暖套,塗上了防凍潤滑油;有足夠的棉衣、皮靴和護耳冬帽用來防寒。

由於蘇聯調來了西伯利亞地區的軍隊,加上德軍前一階段的巨大消耗,以及氣溫的影響,德軍的攻勢以失敗告終。



如果希特勒聽從古德里安的建議,攻下斯摩稜斯克之後不再南下基輔,而是直接進攻莫斯科,德軍很可能在蘇聯援軍到來之前攻下莫斯科。

攻下莫斯科,首先是士氣方面的影響,由於德軍攻勢凌厲,蘇聯軍內失敗主義情緒高漲,首都被佔領,逃兵和投降的蘇軍士兵只會增多。


攻下莫斯科,德軍從中央切斷蘇聯南北防線,無法形成統一的防禦整體,此時德軍可以南下基輔,基輔蘇軍仍舊會戰敗。

正確與否只能猜測,畢竟沒有重來的機會。


視野新觀


先打哪裡並不是德失敗的主要問題,

希特勒在以下幾點的失誤才是致命問題

1)要打蘇聯,不打則已,要打必須半年內拿下,否則英美干涉就是惡夢。

這個和中國打臺海一樣,不打則已,要打三週必須拿下,否則美國就來援助。

反觀德國,在打蘇聯前,武器裝備還不如蘇聯,國內人民馬照跑舞照跳,把寶貴的軍用物資消耗在消費上了。

要認識到對蘇作戰就要像1945年德國自己的保衛戰一樣,把一兵一卒全部拉上去。

2)太狂妄,對冬季作戰,戰略上如何準備武器裝備上如何準備,後勤供應上如何準備考慮甚少。結果180萬大軍打不過蘇聯110萬大軍。

3)沒有破壞蘇聯的交通和能源,如果和戰爭同步的時候,派出兩萬的人精兵強將的別動隊,將莫斯科往東的所有公路,鐵路,河流運輸電力全部炸燬,這有三個意義,一方面,蘇聯西部的工廠設備運不到東部去,再一方面,西伯利亞兵過不來,還有美的物資也送不到東線工廠去。

4)所謂蘇聯有戰略縱深都是胡扯,假如莫斯科戰役贏了,在頓河沿岸做一個防線,直接把蘇聯分成兩部分,而且德佔的頓河以西的是蘇聯的精華部分佔了70%。

再派轟炸機,重點轟炸頓河以東的工廠,交通能源,戰爭就基本結束。

所以,莫斯科戰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莫斯科一輸全輸


心靈季節1


希特勒暫停進攻莫斯科真的錯了麼?章邯的故事告訴你,這才是將才該有的戰略眼光。

1941年9月初,經過2個多月的鏖戰,東線德國中央集團軍連續兩次合圍蘇聯紅軍,僅僅在斯摩稜斯克一戰中就消滅了上百萬蘇軍,正當古德里安和霍特的裝甲兵準備進一步攻佔350公里外的莫斯科時,希特勒一紙命令要求古德里安南下幫助隆德施泰德元帥搞定基輔周圍的紅軍,在這裡有整整6個集團軍,他們已經威脅到了中央集團軍的南翼安全!同時要求霍特北上幫助北方集團軍攻取列寧格勒!儘管古德里安大將據理力爭,但還是爭不過元首的自以為是,古德里安南下用了1個多月的時間搞定蘇軍6個集團軍,重創2個、全殲4個,光是俘虜就抓了66萬人!這是歷史最大規模的包圍戰,但也是後人指責希特勒最多的一戰。

後人認為,德軍不該因為這座名城和那66萬蘇軍耽誤進攻莫斯科的時間,古德里安大將南下基輔浪費了1個多月的時間作戰,同時又付出更多時間用於調遣兵力重新進攻莫斯科,這導致德軍沒有時間在冬季來臨前攻佔莫斯科。但是希特勒的觀點真的就是錯誤的嗎?

元首認為:烏克蘭作為蘇聯的糧倉是戰爭繼續下去的關鍵,奪取烏克蘭就意味著全蘇聯都會斷糧,而德國將有充分的食品保證;同時基輔周圍有眾多的工礦企業,得到它們就意味著有了打持久戰的資本,這就是所謂的戰時經濟。事實也就是這樣,就連斯大林都承認:失去了烏克蘭就等於失去了列寧創造的一切,此後同盟國不得不集中力量為蘇聯運去糧食和武器援助,幫助它撐住殘酷的戰爭。打仗拼的就是物資,而烏克蘭就是蘇聯最大的物資產地,失去莫斯科的蘇軍或許還能持續抵抗,但沒有烏克蘭的糧食他們都要餓死。老實說,這還蠻有道理的!


希特勒這種所謂的戰時經濟其實早在秦漢時期就得到證明了,而且和一直被忽略的秦將章邯有莫大的關係。秦二世2年天下大亂,陳勝、吳廣的在淮陽站穩腳跟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攻取當時的天下糧倉——敖倉,這裡的糧食決定了起義軍的實力,畢竟在那個時代有錢你都買不到什麼東西,只有能吃的糧食才是王道!敖倉的戰略價值就相當於1941年9月的烏克蘭!佔據敖倉的起義軍兵力迅速膨脹到10萬人,而佔據烏克蘭的德軍可以就地獲得糧食補給,對本土的依賴就只剩下彈藥和坦克零件了。而無後顧之憂的陳勝派出前鋒,由楚國大將項燕的手下參謀周文帶領進攻到關中的藍田,像極了1942年冬季圍攻莫斯科的古德里安,而此時秦國的朱可夫出現了,這就是名將章邯!

說章邯是朱可夫其實有點過了!這傢伙沒有朱可夫的好運氣,因為他的大領導是個昏庸的秦二世和姦邪的趙高,而朱可夫的大領導斯大林是很有頭腦的,他懂得反思並願意改變自己,這是後話在此不做討論。章邯領著一群剛剛釋放的囚徒在藍田一舉擊潰囂張的周文,搞笑的是周文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參謀,曾參與抵抗王翦的滅楚大軍,而章邯當時就是負責後勤和攻城部隊的秦將,結果證明項燕不但在軍事指揮上不是王翦的對手,在人才培養上也不如王翦。周文一路大敗退出關外後自殺!而出關後的章邯再次表現出元首的戰時經濟頭腦,它選取的進攻目標不是近在咫尺的戰略要地滎陽,而是經濟重鎮敖倉。

當時的滎陽正遭到幾倍於己的起義軍圍攻,守城的還是前丞相李斯的兒子李由,這座城池還是當時三川郡的首府,換言之它是守衛關中老家的戰略要地,滎陽一旦丟失整個關外戰場上的秦軍都會崩潰,這種戰略地位是不是與1941年的莫斯科有些類似呢?按照古德里安等德軍將領的理由,假如在1941年冬季之前攻佔莫斯科,蘇軍就會徹底瓦解、全國崩潰;而失去滎陽會讓關外的秦軍崩潰,緊接著就是關中咸陽不保。但即便如此,章邯也沒有先解圍滎陽,因為在他眼裡敖倉的糧食更加重要,這和希特勒看中烏克蘭的糧食而暫緩進攻莫斯科是一樣的。


果不其然,章邯在獲得敖倉的糧食之後實力迅速壯大,並得到了來自北方邊軍王離的援兵,秦軍恢復了往日虎狼之師的兇猛,在短時間內攻佔了潁川、淮陽和南陽等中原重鎮,最後在定陶斬殺了項羽的叔叔項梁,基本撲滅了楚地的起義軍,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敖倉的糧食作支持。同樣的,德軍在1942~1943年四面鏖戰也離不開烏克蘭的物資支持,而攻佔莫斯科未必能讓蘇聯屈服,元首的選擇與章邯一樣精明且穩妥。


兵器世界


俺是老簋,俺來回答。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下令執行針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該作戰計劃納粹德國已籌劃了半年之久。德軍分為北方集團軍,中央集團軍,南方集團軍,進攻方向分別為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



7月7日,南方集團軍群開始進行基輔戰役,戰爭至9月26日基本結束,此役德軍出兵50萬,蘇聯軍隊近80萬人。由於戰前斯大林對於德軍進攻的錯誤預估,再加上蘇聯“大清洗”
結束後嚴重缺乏軍隊指揮幹部,基輔戰役蘇聯紅軍傷亡15萬,被俘將近65萬人,幾乎被全部殲滅,德國國防軍也有超過10萬人的傷亡。




基輔戰役可以說史上最大的包圍殲滅戰,也是巴巴羅薩計劃中唯一實現戰略目標的作戰,自此,蘇聯失去烏克蘭這一最主要的糧食產區和工業區。

雖然德軍在戰場取得了巨大勝利,由於在基輔戰役中希特勒調動了屬於中央集團軍的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軍來支援,從而延遲了中央集團軍進攻莫斯科的寶貴時間,使德軍陷入了蘇聯的恐怖冬季,希特勒親自幹預的基輔戰役也被後世詬病為戰略失誤。



按當時的情況來看,希特勒深知雖然蘇聯擁有巨大的戰略縱深,但是主要的產糧區,工業區,人口區都在烏拉爾山以西的基輔地區,只要佔領了基輔,就算蘇聯撤入莫斯科以東的廣袤地區,沒有戰略物資的支持蘇聯也支持不了太久。

事實證明,失去基輔的支持,蘇聯在德軍的後續進攻中一直處於崩潰的邊緣,斯大林也是發出了“退無可退”的指令,如果不是美國的戰略物資及時支援,蘇聯也是很難再支撐與德軍的作戰。



希特勒這一先攻佔基輔的戰略計劃,和官渡之戰中曹操出奇兵攻佔袁紹的糧倉烏巢,從而打敗袁紹有許多相似之處,不同的是希特勒確沒有贏得最終的勝利。

希特勒和他的納粹德國不是失敗於基輔戰役,也不是失敗於巴巴羅薩計劃,而是當他決定將戰火蔓延給全人類,與全世界作戰之時就註定要失敗了。


老簋


糾結於德軍南下基輔是不是贏了戰役輸了戰爭的提法,其實是建立在一個非常不確定的假設上,就是德軍攻佔莫斯科就意味著蘇聯滅亡,戰爭就結束了。而且莫斯科拿破崙佔領過,但是俄國人一把火就燒掉了莫斯科,還是和法國人頂到底,並且在那個冬天把法國人趕出了俄國,拿破崙的60萬大軍只剩下了2萬人,在1941年的冬天,斯大林想複製1812年的戰局,但是沒有成功。
這個地圖有點大,是一個蘇德戰爭的全貌。

德軍的將領有一個普遍的毛病,就是輕視後勤,認為那是軍需官的事,將軍只管打仗,軍需官必須按照將軍的要求把所需要的是一切送過來,但是現代戰爭已經是把後勤提到了一個更高的位置,在作戰中必須考慮後勤問題,在沒有可靠的後勤保障的條件下,戰術上的冒險是肯定失敗的,尤其是德軍的裝甲部隊,需要有不間斷的油料彈藥的供應,一旦後勤補給不力,前方的裝甲部隊馬上就是廢鐵一堆,在1941年德軍的將領只是嚐到了由於油料不足等油料而喪失所謂的戰機的苦頭,但是由於後勤保障問題而導致全軍覆沒的苦頭還沒吃過,德軍將領中第一次吃這個虧的恐怕是隆美爾,他那句戰爭的勝負在交戰前就已經在雙方的軍需官手中決定了的話,可以說就是他的親身遭遇。


這個地圖看的更清楚一點,就是德軍南北分兵的形勢。最後消滅了蘇軍西南方面軍,有力地保障了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安全。

而1941年德軍南北分兵,可以說是給了中央集團軍群一段寶貴的時間用來囤積物資,整修後方道路,否則在10月份開始的颱風計劃就是無源之水。而且在消除了了側翼的威脅以後,德軍可以集中更多的兵力向莫斯科進攻,而不用分散兵力掩護暴露的側翼,而且如果不消除蘇軍西南方面軍這個嚴重威脅,自己需要保護的側翼需要的掩護兵力會越來越多,為了保證自身的側翼安全就會大量抽調突擊集團的兵力,導致最後進攻莫斯科的兵力不足,從後來的發展來看,德軍集中了200萬部隊進攻莫斯科都沒有打下來,這還是沒有側翼安全的條件下,如果要掩護暴露的側翼還需要多少兵力?德軍在後備力量的補充上一直就很差,更何況這些補充兵力還在遙遠的後方,有沒有鐵路可以使用,這些後備力量無法迅速到達前線。

在這種條件下冒險進攻莫斯科,那麼1920年蘇俄紅軍在華沙城下的慘敗,就會在德軍身上重演,沒準蘇聯搞出個什麼奇蹟。蘇軍的戰鬥中確實不如德軍,但是利用突如其來的反突擊打亂德軍的陣腳還是有這個能力的,就在斯莫稜斯克戰役期間,蘇軍的63步兵軍就成功的實施了反突擊,不過在德軍投入預備隊後,63軍被封閉在突破口中,但是德軍投入的預備隊是從北方集團軍群調來的增援部隊,放德軍需要掩護的側翼越來越長的時候,就沒有辦法調來這些預備力量了。

對於蘇軍來說,如果德軍冒險東進,蘇軍對於德軍後方的打擊用不著合圍,只要攻佔一些運輸的節點就可以了,失去了補給的德軍到時候就會不戰自潰,而且由於是坦克部隊,沒有油料就只能是坦克乘員丟掉坦克,走著回去。當時蘇軍的坦克部隊的確非常稚嫩,但是當德軍沒有了坦克以後,蘇軍那隻落後於時代,但是規模龐大的騎兵部隊可就派上用場了。
德軍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勢如破竹,但是蘇軍也並不是泥捏的,蘇軍還是有一定的戰鬥力的。這一點不能否認。

應該說,軍隊集團的規模越大,就越要避免冒險,小部隊出了問題,所屬的大部隊能救出來,部隊越大營救的難度越大,如果是象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這樣百萬規模的軍隊集團出了問題,那麼是沒人能救他們,只能靠他們自己了,能救他們的人都在這個軍隊集團中了。


紅色手電筒


當然不正確。

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閃擊蘇聯開始,短短四個月時間,德軍勢如破竹,蘇軍則一潰千里,損失了超過150萬平方公里土地,佔全國1/4的人口,武器裝備幾乎損失殆盡,300多萬軍隊戰死或被俘。尤其是1941年9月的基輔會戰,超過66萬人被德軍俘虜,傷亡不計其數,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圍殲戰被俘人數的最高記錄,而德軍僅僅傷亡10萬餘人,堪稱酣暢淋漓。

但隨後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馬失前蹄,被消滅50多萬人,此後陣線被穩定在莫斯科以西,德軍再未前進一步,直到1944年被趕出蘇聯國土。

很多人說,雖然德國在基輔會戰中消滅了蘇聯大量有生力量,消除了南翼威脅,但卻耽誤了至少兩個月時間。等到9月底莫斯科會戰打響時,寒冬將至,缺少過冬裝備的德軍在蘇軍的打擊下折戟沉沙,敲響了滅亡的喪鐘。

所以,基輔會戰嚴重遲滯了德軍的進攻鋒芒,對於時間就是生命的“閃擊戰”而言,這是兵家大忌。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德軍甩開烏克蘭地區的蘇軍,直奔莫斯科而去,就一定能夠徹底打垮蘇聯,取得二戰的最終勝利嗎?當然也是不可能的,因為129年前的拿破崙就成功拿下了莫斯科,結果還是輸得灰頭土臉。

所以從本質上說,德國輸在了捉襟見肘的綜合國力上。在完成工業化的強大蘇聯面前,縱然德國在蘇德戰爭前吃掉了波蘭西部,吞併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橫掃了西歐,征服了北歐,但無論國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均和蘇聯不在一個層面上。

蘇聯面積達2200多萬平方公里的恐怖面積,是任何國家都難以打破的噩夢,即便德國的閃擊戰爐火純青,但同樣難以撼動蘇聯根基。因此,德軍進攻蘇聯必然是以持久戰的方式。

如果希特勒能夠意識到這一點,那麼先吃掉基輔周邊的幾十萬軍隊就是正確的選擇,因為持久戰本質上就是拼消耗,敵人被消滅得越多,自己的贏面就越大。

但很明顯希特勒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為從閃擊蘇聯的那一刻開始,希特勒就一直幻想著三個月滅亡蘇聯。這一狂妄口氣的出現,意味著希特勒的對蘇戰略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失誤。以至於在面對“跑步拿下莫斯科”還是“加班吃掉基輔軍”的兩難選擇中左右搖擺,進退維谷。

只能二選一而不能面面俱到,充分說明了德軍國力的巨大缺陷。無論是閃擊戰還是持久戰,無論先拿下莫斯科還是先吃掉基輔南翼蘇軍都有其極端合理性,都是正確的選擇,錯誤的是上帝給希特勒的實力實在不夠多。

而從德軍捉襟見肘的綜合國力角度出發,先拿下莫斯科相比於先拿下基輔要好得多。

從1941年9月底正式打響的莫斯科會戰,是蘇聯自建國以來最危險的時刻,此時的蘇軍由於在蘇德戰爭前期損失殆盡,朱可夫只能徵召大量的莫斯科市民參加戰壕等工事的修建。雖然千里迢迢的德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但家門口的蘇軍似乎情況更為悲觀。

與零下40度氣溫毀滅德軍不同,歷史上的德軍比蘇軍還期待冬天,因為真正困擾德軍的是秋雨帶來的泥濘,這讓德軍裝甲部隊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而嚴寒則可以讓路面封凍,加快德軍的推進速度。

況且,嚴寒摧垮了德軍,也一樣讓蘇軍痛不欲生。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損失50萬軍隊,蘇軍的傷亡則高達150多萬,如果不是30多萬西伯利亞師的救急,莫斯科會戰的勝負並未可知。

蘇軍之所以在蘇德戰爭前期損兵折將,和斯大林在30年代掀起的大清洗運動有關,因為大量優秀指戰員的死亡,蘇軍戰鬥力和協調性大大下降,在面對德軍閃擊時不能快速反應,很快就一潰千里。

按照希特勒的擔憂,如果不拿下基輔,德軍在攻打莫斯科時必然受到南翼威脅,而如果德軍全力奪取莫斯科,特別是趁西伯利亞師趕來之前一鼓作氣,基輔方面是沒有能力回援莫斯科,對德軍中央集團軍造成致命威脅的。

靜夜史之所以認為一鼓作氣拿下莫斯科比先消滅基輔蘇軍好,首先是基於德國兩者不能兼顧的基本事實,其次是德軍擅長閃擊戰而不擅持久戰的特點,最後就是莫斯科對蘇聯的政治意義。

雖然有拿破崙的前車之鑑,但彼時的蘇聯不同於當時的沙俄,斯大林作為蘇聯的最高統治者,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就已經確立起了在蘇聯的絕對權威,這種高度集權在保證了蘇聯超強的資源集中能力的同時,也讓斯大林揹負了更大的責任。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莫斯科失守,首先意味著斯大林指揮能力和斯大林模式的失敗,這對於斯大林本人的權威而言是毀滅性的打擊,其統治結構會面臨土崩瓦解的局面。屆時,即便斯大林不死,昔日被斯大林迫害和打壓的政敵也不會放過他。

而且,莫斯科作為蘇聯在東歐的最後防線,意味著蘇聯已經無路可退。如果失去莫斯科,蘇聯在東歐地區將無險可守,擁有基輔這個糧倉和石油產地也無濟於事。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阻擋不了勢不可擋的德軍,更養活不了打游擊戰的蘇軍,斯大林只能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

更可怕的是,美國作為同盟國的金主,一直在注視著莫斯科會戰的成敗,如果蘇聯守不住莫斯科,美國的合作對象可能不再是蘇聯。

所以才有了斯大林在紅場閱兵式上的那句“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的吶喊,因為這就是事實。

因為綜合國力的本質缺陷,德國註定不可能取得二戰的最終勝利。但先拿下莫斯科,德國或許可以消滅蘇聯,在二戰中堅持更長時間。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德軍即便攻陷莫斯科也未必能夠徹底征服蘇聯。因為蘇聯還有中部和東部遼闊廣袤的戰略縱深,當時一些重要的軍事工廠都已經轉移至烏拉爾山區。甚至戰爭爆發初期,最高統帥部都做好了撤往烏拉爾山區的準備……。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德軍三個集團軍群分為北中南三路,從蘇聯西部分別向列寧格勒、斯摩稜斯克、烏克蘭三個方向發起了大規模的‘’巴巴羅薩‘’作戰行動。其中的中央集團軍群在‘’巴巴羅薩‘’第一階段作戰中即輕鬆佔領了斯摩稜斯克、布良斯克、明斯克等地域,蘇聯西方面軍和西部特別軍區被擊潰,通往莫斯科的道路被打通。面對幾百公里外的莫斯科,希特勒突然決定先拿下西南部的基輔:既解除了東進莫斯科的後顧之憂,又可以獲得烏克蘭大糧倉剛剛收穫的糧食,以及黑海與裡海之間高加索的石油。於是,希特勒臨時將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集群並兩個裝甲師,以及一個集團軍補充到南方集團軍群,以加強合圍基輔的作戰力量。與此同時,在蘇聯最高統帥部,由於朱可夫建議放棄基輔會戰,以圖保持蘇軍實力,但被斯大林拒絕並嘲笑了朱可夫。從而使朱可夫負氣請辭總參謀長後,自己去組建保衛莫斯科的戰略預備隊。

基輔會戰於一九四一年七月上旬打響,於九月下旬結束。當斯大林同意西南方面軍撤離基輔時為時已晚:基輔已經被德軍重兵集群團團圍住。除布瓊尼、鐵木辛哥、赫魯曉夫等人坐飛機撤離基輔外,西南方面軍僅有少部分部隊突圍撤往第聶伯河對岸(合圍形成之前),大部分六十六萬五千餘人被德軍俘虜,基爾波諾斯上將在突圍時戰死……。蘇軍勁旅之一的西南方面軍大部被德軍殲滅,從而消除了德軍進攻莫斯科的後顧之憂:基輔圍殲戰無疑是希特勒軍事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大手筆。一九四一年九月八日,即基輔會戰即將結束之前,希特勒簽發了進攻莫斯科的第三十五號作戰訓令‘’颱風行動‘’。由於朱可夫利用德軍合圍基輔的寶貴時間,加強了莫斯科外圍的幾道防線,並動員幾十萬莫斯科市民在莫斯科城郊和主城區修築了大量工事掩體,並對莫斯科的防空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從而使莫斯科嚴陣以待。一九四一年九月三十日莫斯科保衛戰打響。


東驤神駿


1941年7月16日,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攻佔斯摩稜斯克,此地離莫斯科僅370公里,想想德軍的進攻速度,斯大林和朱可夫都驚出了一身冷汗,莫斯科的防禦遠遠不夠,大量蘇軍損失和消耗,蘇聯首都根本無力防守,但就在此時希特勒卻命令中央集團軍群停止進攻,派出一個坦克軍北上支援北方集團軍群奪取列寧格勒,同時又命令古德里安的坦克集團南下烏克蘭協助南方集團軍群進攻基輔,消滅南方蘇軍,這個決定遭到了德軍大批將領的反對,他們認為應該進攻莫斯科,莫斯科作為蘇聯的首都又是一個交通樞紐,一旦蘇聯失去了,整個防禦正面就會被割裂,無法再組織完整的防禦,蘇聯只能退守烏拉爾,等待蘇聯的就只有失敗的命運了,況且俄羅斯的嚴冬令人聲畏,進攻烏克蘭純粹是浪費時間,反而會把戰爭拖延到冬天!希特勒斥責德軍將領對經濟一竅不通,他指出烏克蘭是歐洲的麵包籃子且儲存著豐富的礦藏,集中了大量的工業,還有大量的蘇軍,一旦攻下此地蘇聯就無力繼續戰爭了,否則這裡的蘇軍就會威脅德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和後方!於是在希特勒的堅持下德軍開始實施基輔戰役,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關於德軍沒有乘勝攻取莫斯科,蘇軍統帥朱可夫曾經說:如果德軍不分兵列寧格勒和基輔,那裡的蘇軍可能會威脅德軍的側翼和後方,但是德軍南方集群主要和中央集團軍群密切協作,這個威脅就會被消除,同樣北方集群也不用只盯著列寧格勒,而應該繼續東進,這樣中央集團軍群就可以集中精力進攻莫斯科了,如果那樣的話德軍在冬天到來時奪取莫斯科是極有可能的,因為即便德軍推遲了進攻,蘇軍防禦更嚴密的情況下德軍依然攻到了離莫斯科只有四十公里的地方,如果蘇聯失去了莫斯科蘇軍的狀況後極為險惡,不過德軍停止進攻莫斯科,給蘇聯軍民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使得大量的援兵和物資集中到莫斯科,各種防禦工事也得以完善。所以說希特勒犯了戰略錯誤,雖然他在烏克蘭獲得了勝利!


夢迴唐朝162458004


希特勒為何要對蘇聯進行擴張,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蘇聯有希特勒所需要的資源。而烏克蘭的基輔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港口和鐵路的樞紐,其次,基輔這個地方自然資源豐富,該地輸出的石油和煤礦足夠餵養在整個第二世界大戰中橫掃歐洲的德軍,因為如果沒有了石油,希特勒的機械化部隊也將不復存在。更何況,蘇德之間的戰爭除了拼武器人員方面,還有一個就是拼後勤補給。當時希特勒主張先打基輔再打莫斯科,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基輔這個地方號稱“蘇聯的糧倉”,德軍在佔領基輔後,不僅可以迅速的恢復自己的資源補給同時還能使蘇聯陷入困境,相比之下可能要比單單佔領莫斯科的實際意義要更大。

洋洋自得的“巴巴羅薩”計劃

自從德國人花費了數月之久的草擬才敲定了巴巴羅薩計劃之後,對蘇聯的入侵便在其毫無防範的情況下展開了。入侵的過程對於德軍來說似乎異常的順利,在蘇軍還未來得及防範之際,德軍一天之內就把蘇軍的1200架飛機給擊毀。同時還贏得了7月9日的比亞維斯托克——明斯克會戰和8月5日的斯摩稜斯克合圍戰,殲滅了蘇軍第3、10集團軍主力、第16集團軍、第23機械化軍以及第19、20集團軍和第13集團軍的大部分兵力,同時還毀壞了蘇軍火炮4929門、坦克6537輛,並俘虜了蘇軍高達65萬人。而此時的德軍迎著勝利的步伐,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

基輔會戰

當時的德軍分了3個集團軍群進攻蘇聯。中央軍由博克元帥指揮,49個師攻打莫斯科。北方集團軍由勒布元帥指揮,26個師進攻列寧格勒。南方集團軍由倫斯德元帥指揮,39個師負責切斷蘇聯的石油供給,並佔領克里木和頓涅茨河畔的石油和工業區。

3個集團軍都突飛猛進,在3個方向上分別推進了300-600公里。南方集團軍也直逼基輔,但對於三個集團軍來說,南方集團軍的進展最不如意,因為在基輔的前方有第聶伯河阻止了其的進攻路線。基輔對於德國的三大集團軍的北翼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所以務必由南方集團軍將基輔的守軍殲滅並佔領。但由於南方集團軍兵力不足,大部分軍隊都在中央集團軍。倘若要保證以戰養戰,得到充足的食物和石油供給,那麼是先集中所有兵力拿下基輔,還是繼續進攻莫斯科?

此時,分歧就出現了。在當時,博克和古德里安等前線的將領認為應該率先集中兵力攻下莫斯科。但希特勒卻另有想法,他認為烏克蘭是必須亞要奪下的,德國要做的是征服世界而並不是佔領某一個國家,今後的擴張之路還很長,必須要有充足的石油供給。況且南方集團軍在基輔的戰線已經很穩固了,為什麼不趁勢拿下烏克蘭,為儘快攻佔列寧格勒,與僕從國芬蘭軍隊會合?為此,希特勒還是從博克的中央集團軍中抽出了裝甲集群來加強北方和南方軍團的實力。但作為中央集團軍的博克元帥對此十分不滿,堅決反對希特勒的這個計劃,他認為分散兵力實際上就是坐等失敗,應該直截了當的拿下莫斯科。但希特勒卻採納博克的這個建議,無奈之下博克只能服從命令率部在斯摩梭斯克以東47英里處地域實施防禦。

在希特勒經過一個月與他的將軍們的討論和爭執中,最終決定將中央集團撤到西南地區,集中火力拿下基輔。而斯大林也未聽取朱可夫的建議將西南軍撤回以避鋒芒,雙方最終都選擇在基輔博弈,這無疑又是一場硬碰硬的會戰。最終,基輔會戰重創了蘇聯的軍事力量,而戰勝的德軍也佔領了基輔在內的整個烏克蘭地區,不僅獲得相應的糧食與石油補給,也實現了當初進攻基輔的目的。

個人看法

就我本人而言,對於希特勒先攻打基輔的戰略計劃來說是有必要的,因為德軍的裝甲部隊一旦缺失了石油之外,無疑就是一堆廢鐵。況且,在巴巴羅薩計劃制定後,對於德軍來說就是要以閃擊戰迅速擊垮蘇聯,倘若不在蘇聯的冬天來臨之前結束蘇德戰爭的話,那麼德國士兵就將受凍捱餓,希特勒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先攻打基輔對於德國來說,在戰術上是非常成功的,不僅殲滅了大部分蘇軍的有生力量,同時還為德軍的裝甲部隊提供了大量的資源補給。雖然在戰略上來說,先打基輔就讓蘇軍有機會在莫斯科正面集結了150~200萬的兵力抵禦德軍後來的進攻,但是德國對於蘇聯來說,在自然資源方面上是比不過蘇聯的,畢竟蘇聯地大物博。希特勒只有拿下了基輔的石油和煉油廠,才有足夠的把握將這場機械化的戰爭打下去。要是後勤補給跟不上的話,先打莫斯科,德國會不會在蘇德戰爭中敗的更快?


以上均為個人看法,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文|宇澤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