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的蒙古大軍人數到底有沒有1000萬以上?

洪浩江蘇南通


大家好,我是小天,對於題主“蒙古帝國的蒙古大軍人數到底有沒有1000萬以上?”問題,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想想也不現實,所以不可能有1000萬以上,我們漢族人口多,也沒有達到1000萬的軍隊,何況蒙古的這些少數民族了。

蒙古帝國是中國史上很強大的一個朝代,“蒙古帝國”是起源於西方史學界的一個概念,我們國內都把蒙古人統治的時代叫元朝。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後在1279年崖山海戰攻滅南宋統一中國。

我們可以看一下歷史的戰役數據:

在幾次西征中蒙古軍隊的數量通常很少,總數不過最多20萬人左右(歐洲戰場從未超過15萬),單次戰役的人數則更少。

成吉思汗時期

成吉思汗與金國進行決戰的時候,蒙古帝國全國軍隊只有九萬。成吉思汗去世的時候,蒙古帝國的軍隊大約是是12.9萬蒙古軍,是其核心軍力,除此之外還有收編的大量的女真軍漢軍約二十萬人。成吉思汗去世後,給幾個兒子留下的最大遺產就是這精銳的蒙古軍,而且80%劃分給拖雷。

蒙古軍隊全部是騎兵,冷兵器時代據說1萬騎兵在野戰中能對抗4-5萬步兵。其餘的僕從軍無法計量。

忽必烈時期

忽必烈建立元帝國以後,對於軍隊數量嚴格保密,估計全部軍隊約60萬左右,不過這其中僕從軍、步兵就已經開始佔多數了。

蒙古軍隊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質量。通常,蒙古軍隊比它主要敵手的軍隊規模要小。成吉思汗組建的最大一支軍隊是他用來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隊,人數也不過24萬。後來他們用來征服俄羅斯和整個東歐及中歐地區的軍隊也從沒超過15萬。

再來看一下當時的人口數量:

成吉思汗時期蒙古草原上的總人口在170萬左右。紀元1206年蒙古汗國正式建立的時候,減去二十多年爭戰的死亡數字,蒙古汗國的總人口應不少於150萬。蒙古軍在成吉思汗末年的總兵力,俄羅斯人巴爾託德考證為129000人 。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國蒙古族人口約為650萬,中國的蒙古族人口主要分佈在中國內蒙古、東北,在新疆、河北、青海都有分佈,其餘散佈於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雲南等地。

總結

綜合以上兩個時期和人口數據統計。數據明顯直接,離1000萬相差甚遠。所以蒙古軍隊沒有1000萬,古代打仗有時候人數不是最重要的,關鍵還是戰鬥力。蒙古騎兵在中國歷史上,軍隊實力也堪是佼佼者。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朋友可以留個關注,期待與您分享更多的歷史事物。


喜愛歷史的小陌


如果是1000萬,肯定被誇大了不止10倍。雖然我們並不知道蒙古帝國軍隊的確切數量,但縱觀歷史上的遊牧民族政權和中原王朝其軍隊數量,大致都保持在50萬人左右,而遊牧民族政權軍隊數量甚至會更少一些。比如最早的匈奴,他們在鼎盛時期也就是30多萬的騎兵,而當時漢朝可調度的兵力也不過三十多萬。

歷史上,在戰爭中故意誇大兵力的數量現象很常見,目的是為達到威懾對方的作用,比如自己其實只有5萬人萬,但通常會對外宣稱15萬或20萬。如果真有20多萬軍隊,他們又會號稱率領了百萬雄兵。比如赤壁之戰的曹操,三徵高句麗的隋煬帝,百萬雄兵,張口即來。

到了唐朝,後人對於國家軍隊數量開始有了清晰的概念,因為唐朝前期使用的是府兵制。當時全國設置的軍府數量約六百多個,如果按每個軍府統領一千名兵士來算,那麼唐朝的總兵力為60萬左右。這些軍隊又分別由十六個衛轄領,分別承擔戍邊、征戰、守衛京師、駐防皇城等任務。

蒙古帝國建立於1206年,出於對政權的鞏固,成吉思汗花十年時間將帝國扶上正軌,然後率約20軍隊開始東征西討。到成吉思汗去世前,蒙古帝國才基本上勾勒出一副向外擴張版圖的框架。但隨著金國、西遼、西夏的滅亡,又有一部分其他民族的軍人也加入了蒙古大軍的隊伍。此時,蒙古軍隊的總數量應該達到了50萬左右,所以他們開始齊頭並進,四下開拔。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蒙古帝國還實行的是部落制,即一個部族為一個大的軍事單元,所以很容易造成凝聚力鬆散,各自為戰的情況。即便當時的蒙古人“全民皆兵”,但是受人口數量的限制也不可能有1000萬的軍隊。事實上,蒙古帝國的核心軍事力量最多為20萬,而成吉思汗正是帶領著這些軍隊去實現了他的征服夢想。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前言:

古代成吉思汗所締造的國度稱為也克蒙古兀魯思,漢譯大蒙古帝國。而他的孫子忽必烈所建的為元朝。因大蒙古帝國及元朝存世時間較短,且兩者有很大的關聯,因此人們又將它們合成“蒙元”。

另外,蒙元時代,軍籍是相對保密的,根據《元史》的記載,元朝時期的軍籍是不可以隨便展現於世的,只能由中樞或者地方主官才能看到名冊,其他人等是不允許窺視軍籍名冊的。因此此文只能通過各種文獻進行推算,並不太嚴謹。

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帝國到底有多少軍隊?

根據現代的考究認為,成吉思汗統一草原諸部,對西夏發動征討時,蒙古軍的人數應該在11-13萬左右。

根據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成吉思汗以“十進制”的方式,塑造了蒙古軍隊,二是史書記載,成吉思汗鐵木真死後,他的四個嫡子所分到的千戶。

成吉思汗鐵木真在此分封時,埋下了一個隱患,雖然作為一個老父親,為了做到一碗水端平,他給予了窩闊臺,大汗的皇位,可他又給予小兒子託雷軍隊。

根據《蒙古秘史》的說法,全國一百零幾千戶(朮赤比成吉思汗早亡9個月,他的軍隊沒有算進去),託雷就分得了96個千戶。

所以後來人,就根據這此分家產給予的數字,在結合蒙古軍“十進制”的軍制,以及拱衛汗帳的1萬4千怯薛軍,推斷出當時的蒙古軍應該在11萬-13萬左右,託雷分得了10左右的蒙古軍。

但是必須要注意的,這部分只包括了草原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在內,並沒有將漢軍、唐兀軍(党項人)等算進去。

忽必烈所創元朝時期的,到底有多少軍隊?

根據《元史》兵制的說法:

【則初有蒙古軍、探馬赤軍。蒙古軍皆國人,探馬赤軍則諸部族也。】後來又增設了各種軍隊,【既平中原,發民為卒,是為漢軍。】

漢軍中又分為獨戶軍和正軍戶、貼軍戶三種【或以貧富為甲乙,戶出一人,曰獨戶軍,合二三而出一人,則為正軍戶,餘為貼軍戶。】

再後來,又設立匠軍【或取匠為軍】,同時又從諸將子弟中選拔子弟,擴充怯薛軍,成吉思汗時期為1萬4人,到了忽必烈時代為4萬人。

忽必烈建立元朝覆滅南宋之際

他的軍隊組成已經不再是純的蒙古軍了,除了漢軍(北方人)最多之外,其內部還有蒙古軍、探馬赤軍、匠軍、怯薛軍、唐兀軍、畏兀兒軍(現維吾爾族)、汪古軍、契丹軍、女直軍、高麗軍、雲南之寸白軍,福建之畲軍。後來覆滅南宋之後,又有南宋的新附軍。

這個時期比較亂,且由於【以兵籍系軍機重務,漢人不閱其數。雖樞密近臣職專軍旅者,惟長官一二人知之。故有國百年,而內外兵數之多寡,人莫有知之者。】因此《元史》並沒有記載元初到底有多少軍隊。

所以只能通過後世的史學家的文獻進行推算:

(一)中央宿衛軍:約有24-26萬人。

怯薛軍:拱衛中樞的怯薛軍,約為4萬人,由四位萬人怯薛長統帥。

武衛軍:除了怯薛軍之外,還根據中央對地方“居重馭輕”的戰略,另外設立了12衛侍衛親軍(也稱為武衛軍),後增設為34衛,這部分侍衛親軍主要是由北方漢人組成,後期約有20-22萬人左右。

(二)地方鎮戍體系

史稱忽必烈與謀臣斟定全國鎮戍規模,“命宗王將兵鎮邊徼襟喉之地,而河洛、山東據天下腹心,則以蒙古、探馬赤軍列大府以屯之。淮、江以南,地盡南海,則名藩列郡又各以漢軍及新附等軍戍焉”。(《元史 兵志二》。)

所以這部分又根據區域、藩王、軍隊的分佈,又可劃下列若干鎮戍區。

(1)漢地鎮戍區:

所謂漢地,主要指原金朝轄境而言,即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遼東、陝甘等地,還包括了四川。平宋以後,元朝據新形勢佈防,各蒙古軍萬戶構成數個大軍團。但是這部分人數真的不詳。比如四川都萬戶的人數到底有多少,根據李治安教授的說法,隨著政策的變化而變。

a、山東河北蒙古軍大都督府:約為6.2萬-7萬人左右。

到了公元1329年時期,即天曆二年時期,改為大都督府,下轄有左、右手萬戶,拔都萬戶、哈達萬戶、蒙古回回水軍萬戶、玘都哥兒萬戶、哈必赤千戶、洪澤屯田千戶。

b、河南淮北蒙古軍都萬戶府:約為4萬-4.3萬人左右

由四萬戶蒙古軍組成,其中三萬戶駐紮在黃河以南、河南省之西,餘下的一萬戶在河南省以南。

c、東路蒙古軍都萬戶府兼統欽察、乃蠻、捏古思、那亦勤四千戶:主要是鎮守遼東。人數約在1.4--1.5萬人左右(不包含其他土司部落軍隊)。

d、東路蒙古軍都元帥府:也是鎮守遼東,約為1-1.2萬人左右(不包含其他土司部落軍隊)。

e、陝西蒙古軍都戶府:這個缺乏史料、數目不詳,不能從名字上推斷為萬人左右,因為它有時還統轄唐兀軍、畏兀兒軍。

f、四川蒙古都護府:後期下轄有4個萬戶,推斷為4萬人左右(但不包括新附軍的13萬人)。

因此漢地鎮戍區的總人數應該是在20萬--22萬人左右。

(2)淮河以南區域(舊南宋區域)

早期時,設立63個屯兵所。後來到了至元二十二年時改革,分為上中下三等,其中上萬戶統兵7千人,中萬戶統兵5千人,下萬戶統兵3千人(與漢地和中樞不同,並不滿編)。

而根據《元史 兵志》的說法:舊南宋區域內的駐軍人數應該是在15.5萬人左右。因為當時分為七個上等萬戶、八個中等萬戶、二十二個下等萬戶。

但是《元史 兵志》也說到一點,四川都萬戶府統轄之外,還有13萬戶的存在,這部分也算是淮河以南區域的管轄範圍;另外還有云南的4個萬戶、湖廣行省的70多所屯兵所也沒有數目、還有福建、廣西、海外四洲(元朝的軍隊事實上打到了馬六甲海峽區域),也因為種種原因,數目也是不詳的。

(3)土藩軍隊。

元朝沒有施行羈縻政策,推行的是土司政策,因此土司的軍隊雖然沒有算進元朝政府軍中,可在作戰時,這些土司是需要派遣軍隊參與輔助的。比如元朝攻打八百里媳婦國時,地方的土司就派遣萬人附從軍。

這部分數目也是不詳的。

(4)草原地區

這部分數目也是不詳的,這部分主要是歸草原諸王所管轄。由於元朝施行的是一國多制的政策,草原施行草原法則,依舊運用成吉思汗時代所制定的分封制度,因此除了哈拉和林及西北邊疆有元廷派遣的軍隊常年戍守之外,草原的諸王到底有多少軍隊,就不得而知了。

(5)海軍

以至正十五年為例,元朝的水師(負責海上作戰的,不是內河),在史書上記載的,就有5個萬戶府。分別為水軍都萬戶府,鎮江水軍萬戶府,均歸浙東宣慰司統領;黃河水軍萬戶府;防禦海道運糧萬戶府;廣州宣慰司水軍萬戶府。

【其實應該加上高麗水軍都萬戶府的,只是後來高麗王族娶(yi)了(niao)公(bao)主(guo),所以高麗就以來沒被算入元廷之中,可事實是駐兵權和統兵權依舊在元朝手中】。

總述:根據上面的推算,元朝時期,軍隊總數應該是在62萬--82萬人左右!這部分還是推測的,並不包含草原諸王的軍隊和土司軍隊在內,且另外應該還有其他紕漏,並不算是一分嚴謹的數字,只能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

圖片均來源網絡,碼字不易,關注一下咯

參考文獻:

《元朝的軍事戍防體系與版圖維繫》

《元史論叢》

《怯薛與元代朝政》

《關於元代鎮戍江淮的蒙古諸王》

《元代雲南行省駐戍軍隊新探》


史之為用


最鼎盛時期有軍隊二十萬左右,並不都是蒙古人,有一部分漢人。在幾次西征中蒙古軍隊的數量通常很少,總數不過最多20萬人左右(歐洲戰場從未超過15萬),單次戰役的人數則更少,在東方(以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為代表的範圍內)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方那種隊形極其嚴密、排成密集方陣,步、騎、弓箭、投槍諸兵種密切協同的軍隊。這是西方人思維嚴謹、講究科學分工、善於組織大的系統工程的表現。而中國戰國時代的車陣、明朝戚繼光組織對付倭寇的鴛鴦陣和對付韃靼的車、騎協同戰陣是遠不能與之相比的。

元代軍隊包括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在漠北草原的蒙古人,仍過著兵民合一的遊牧生活,戰時出軍,平時便屯聚牧養。在漢地,元朝軍士的來源採取從固定的軍戶中籤發的辦法。蒙哥二年壬子(1252年)大規模籍戶時,已明確地區分民戶和軍戶。進入內地的大多數蒙古人戶及被收編的金、宋降軍之家,皆以軍戶著籍;此外還有一些漢族或其他各族人戶陸續被新籤為軍戶,一般都由中戶充當。軍戶種田,可免稅糧四頃,稱為“贍軍地”。蒙古、探馬赤軍和漢軍(金國降軍和蒙古政權、元政府在華北簽發的軍隊)軍戶,都是通過奧魯進行管理的。奧魯的主要職責,一是從軍戶中起發丁男當軍應役,並及時起徵亡故軍人的“戶下弟男”承替軍役,彌補軍隊缺員。二是負責按時為本奧魯起發的當役軍人置備鞍馬、器杖、盤費等軍需。蒙古、探馬赤軍的奧魯,隸屬於該奧魯當役軍士所在的萬戶、千戶之下,漢軍奧魯由所在地區的管民官兼領。新附軍(南宋降軍)未設奧魯。

蒙軍的治軍原則是:兵在精而不在多。蒙軍終年生活背上,平時訓練水平就高,基本是面對面按照實戰進行對抗,所以戰鬥力超強,再加上善於包抄迂迴,騎兵靈活多變,戰術運用得當,所以才會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一半是火焰


一千萬?你當非洲蝗蟲大軍呢,扯。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王朝軍人超過300萬,明洪武最多達到280餘萬。新中國軍人人數曾一度超過600萬,隨著信息化手段在現代戰爭中的不斷應用,人數已經不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加上近些年周邊安全環境大為改善,歷次裁軍後,目前約有現役軍人230萬左右。

蒙古軍隊非常強悍,戰鬥力爆棚,同時期南宋及中亞歐洲等對手實力太弱,幾乎沒有遇到過太像樣的抵抗,隊伍規模無大幅擴大的現實需要。同時仗打得是錢,是給養,軍隊規模是以經濟規模為基礎的,蒙古是馬背上的帝國,單個兵員(精兵多騎射)成本更高,連騎兵加步兵充其量50-60萬人。為了便於統治,蒙古軍所到之處盡掠財物土地,又常以殘酷地屠城消滅潛在的反對者。

大軍100萬已屬很多盛世的極限,況且蒙古帝國是一堆沒文化的酒暈子在統治,1000萬? 你以為養蝗蟲呢。




風雲雜談


蒙古帝國軍隊人數在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後大約在20萬左右精銳騎兵。蒙古人以及把騎戰戰術發揮到了極致,加上他們驍勇擅於騎射。他們作戰一般不攻擊城池,先靠機動快速穿插到你的重鎮大城把你圍起來, 以搶掠四方作為軍需,他們一般作戰是不考慮後勤的,在陸地上跟他們決戰根本沒勝算,除非你的兵力優勢在他們8倍以上,他們就很難取勝了。

其一,這些人從小就是馬背上長大,騎射功夫可謂渾然天成,就是我所說的訓練,人家一出生就在訓練,戰場默契,號令的統一,指令的嚴格執行,還有不局域常規,看準時機就打其弱點。這些都是蒙古人從打獵中學來的,不然蒙古高原那麼惡劣的條件,不好好配合打獵,早就餓死了。所以蒙古士兵從小的訓練是為了生存而戰。

其二,蒙古高原一旦統一就會爆發出強烈的擴張性,就像匈奴,突厥。因為蒙古各部被成吉思汗統一之後,各個部族不再相互廝殺,統一認識,或者說是大家不要內鬥,一起出去征服,掠奪,畢竟蒙古高原環境惡劣養活不了那麼多人,不搞內鬥,只有向外擴張。沒有選擇性,就像一群人沒飯吃了,打土豪那絕對是玩命,不然也是餓死。

其三,後勤,後勤,重要的後勤保障,一個騎兵可以擁有高達5匹戰馬,蒙古普遍愛喝馬奶,可以人歇馬不歇遠距離奔襲而沒有後勤障礙,攻打花剌子模的時候蒙古軍隊開拔的時候每個騎兵平均3匹馬,趕著牛羊,還有隨行的商隊隨行的駱駝。就像一個移動的補給站。


時時樂天天樂


看到這個提問,真是笑噴了……

一、在冷兵器時代,沒有任何一個帝國能擁有1000萬的軍隊。

1000萬的軍隊,意味著這個國家至少需要擁有1億左右的人口,而且國家的動員機制非常出色,才能實現10:1的兵員比例。

而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事情,光說人口一項,中國也只有在明朝中後期才達到1億的人口規模。


二、蒙古帝國在成吉思汗去世的時候,蒙古軍隊一共有12.9萬人。

據說公元1227年鐵木真去世之前,他是這麼安排4個兒子的:

1、長子朮赤的領地在額爾齊斯河地區,後來成吉思汗又將歐亞草原西部和斡羅斯諸公國都授予給他。領蒙古兵4000人。

2、次子察合臺獲得突厥斯坦西部、塔里木盆地和天山西部地區。領蒙古兵4000人。

3、三子窩闊臺獲得準噶爾和阿爾泰山西部地區。領蒙古兵4000人。

4、幼子託雷獲得了蒙古本土。領蒙古兵101000人。

所以蒙古帝國的本部兵馬一共是4千+4千+4千+10萬1千=12.9萬人。

也正因為蒙古本部兵馬的數量有限,所以蒙古人在戰爭中很少與敵人打消耗戰,而且經常利用僕從軍,漢奸,平民充當炮灰部隊。例如蒙古滅宋、蒙古攻日的戰爭,基本都是漢奸部隊完成的。


從耗子胖成豬


蒙古帝國時期的記載被清朝焚燒殆盡,把真正的蒙古歷史歪曲到盡頭。四等人制度,初夜權,控制七家一把菜刀等等都是明朝歷史編寫者沒有留下一點痕跡。而且,記載蒙古人寬厚。到了清朝滿族人心不正混淆是非掩蓋滿族人的醜惡嘴臉。就說金庸先生的小說裡所描寫的包惜弱和李萍倆個母親的形象到一生經歷結局,包惜弱在蒙古教育出忠厚的兒子。而李萍在金國培育出陰陽不正的兒子說明環境造人倆種世界培育倆種人。古代小說裡始終是誇大和縮小這是文學寫作表現手段。說出兵懲罰就要出動百萬得要花費多少經費?這是朝廷和百姓承擔不起的現實。


自由人84173


題主好

在各國曆史上都沒有出現過1000萬的軍隊,1000千萬的軍事是什麼樣的概念,單單不說戰鬥力後勤保障都可以拖垮一個國家,目前已知的世界軍隊最多的國家就是前蘇聯,軍隊總人數513萬,就是這樣的人數下,也是前蘇聯舉國之力供養出來的。

成吉思汗起家到統一整個草原一共才10萬軍隊,知道後來的征服全世界才40多萬的軍隊,這40多萬的軍隊大概有4分之3是騎兵,就是這樣也要用用5萬萬人進行後勤保障不然根本無法啟動戰鬥力,就來後來的元朝來說吧,最巔峰時期的元朝頂天100多萬,不能再多了,再多國家就養不起了。

1000萬的以上的部隊根本不可能出現,以前沒有,先沒有,未來也沒有


小歷史課堂


當時整個蒙古族也沒有1000萬人吧,蒙古族人口大增是新中國成立後才實現的,現在也才不到600萬,加上不是很正統血統的外蒙200多萬,也不夠1000萬。

從蒙古草原一直到歐洲多瑙河,橫跨歐亞大陸的草原遷徙帶,雖然面積廣大,但是沒有農耕區養活的人口多,養活不了這麼多人。匈奴、鮮卑、突厥、柔然、党項、蒙古等到,一般都達不到千萬級別的人口,除非漢化或放棄遊牧定居農耕區。

人口都達不到,就算遊牧民族全民皆兵,還是有婦孺殘老的,所以不可能有千萬級別的軍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