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的人不一定有福。想有好命,唯有积善

行善的人不一定有福。想有好命,唯有积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文言》)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有好命唯有积善。

这里面讲“积善之家”,没有讲行善之家。就是说,行善不一定有余庆,要积善。善要能积得住。积善能成德,行善不一定成德。道德的“德”跟得到的“得”是同一个读音。读音相同,意思也往往相通,这是古汉语的一个特点。“德”是能留下来的。福德福德,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德中是有福的。


行善的人不一定有福。想有好命,唯有积善

行善的人不一定有福,因为行善有真有假,有阴有阳。有些人行了很多善,但是他喜欢摆谱,喜欢张扬,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是大善人。这种人虽行了不少善,但是他的福报当时就已经享掉了,这叫“阳善”。凡是行善让大家都知道的,都叫作阳善。“阳善享世名”,他往往享受一个好名声。好名声也是福报,当时已经享过了,所以他不能积善成德。

行善不为人知,这种善叫“阴善”。阴善是可以积的,能够积善成德,所以叫“积阴德”。“积善之家”,其实指的是积阴德之家。这就告诉我们,做人要低调,行善要低调。现在有些慈善家高调行善,他有他的理由,但那个理由不是经典教导的。这种慈善家属于孔夫子说的“好仁不好学”的那种。行善低调才能积福,这一点一定要明了。


行善的人不一定有福。想有好命,唯有积善

再看,这里还加一个“余”字。它没有说“积善之家必有庆”,而是说“必有余庆”,这个“余”代表的是利息。有“余庆”必定有“本庆”。本庆在哪里呢?谁积善谁得本庆。就是说,本钱是你积的,归你。这个家庭其他人不积善,也可顺带着享一些福,乃至于子孙后代都能享一些福。那个福是余福,相当于是利息。本钱始终是跟着自己,自作自受。所以积阴德的人,首先是自己得利益,得最大的利益。这个道理要搞清楚。

孔老夫子积了大善,福报有多大呢?我们看他的子孙就知道了。他的子孙已经到八十一代了,历代都没有大的劫难,历代帝王都非常尊敬他们家,乃至于现在还受到全世界的尊敬。孔子已经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子孙所享的福,都是孔夫子的余福。


入选最新全国图书馆推荐书目!


行善的人不一定有福。想有好命,唯有积善

国学经典导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