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的人不一定有福。想有好命,唯有積善

行善的人不一定有福。想有好命,唯有積善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周易·文言》)這就告訴我們,要想有好命唯有積善。

這裡面講“積善之家”,沒有講行善之家。就是說,行善不一定有餘慶,要積善。善要能積得住。積善能成德,行善不一定成德。道德的“德”跟得到的“得”是同一個讀音。讀音相同,意思也往往相通,這是古漢語的一個特點。“德”是能留下來的。福德福德,這兩個字連在一起,德中是有福的。


行善的人不一定有福。想有好命,唯有積善

行善的人不一定有福,因為行善有真有假,有陰有陽。有些人行了很多善,但是他喜歡擺譜,喜歡張揚,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是大善人。這種人雖行了不少善,但是他的福報當時就已經享掉了,這叫“陽善”。凡是行善讓大家都知道的,都叫作陽善。“陽善享世名”,他往往享受一個好名聲。好名聲也是福報,當時已經享過了,所以他不能積善成德。

行善不為人知,這種善叫“陰善”。陰善是可以積的,能夠積善成德,所以叫“積陰德”。“積善之家”,其實指的是積陰德之家。這就告訴我們,做人要低調,行善要低調。現在有些慈善家高調行善,他有他的理由,但那個理由不是經典教導的。這種慈善家屬於孔夫子說的“好仁不好學”的那種。行善低調才能積福,這一點一定要明瞭。


行善的人不一定有福。想有好命,唯有積善

再看,這裡還加一個“餘”字。它沒有說“積善之家必有慶”,而是說“必有餘慶”,這個“餘”代表的是利息。有“餘慶”必定有“本慶”。本慶在哪裡呢?誰積善誰得本慶。就是說,本錢是你積的,歸你。這個家庭其他人不積善,也可順帶著享一些福,乃至於子孫後代都能享一些福。那個福是餘福,相當於是利息。本錢始終是跟著自己,自作自受。所以積陰德的人,首先是自己得利益,得最大的利益。這個道理要搞清楚。

孔老夫子積了大善,福報有多大呢?我們看他的子孫就知道了。他的子孫已經到八十一代了,歷代都沒有大的劫難,歷代帝王都非常尊敬他們家,乃至於現在還受到全世界的尊敬。孔子已經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子孫所享的福,都是孔夫子的餘福。


入選最新全國圖書館推薦書目!


行善的人不一定有福。想有好命,唯有積善

國學經典導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