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軒曾寂夜——品蘇軾詞《定風波 題墨竹圖》

按:我的老家川南自貢有句話:喊你來幫忙,你卻來抵黃。我今天就來“抵黃”,蘇軾這首詞並非原創之作。

抵黃:川南話,揭穿秘密,幫忙的反,幫倒幫的意思。

1. 宋朝大文人蘇軾的詞《定風波 題墨竹圖》

原文:雨洗娟娟嫩葉光。風吹細細綠筠香。秀色亂侵書帙晚。簾卷。清陰微過酒尊涼。人畫竹身肥擁腫。何用。先生落筆勝蕭郎。記得小軒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東牆。

記得小軒曾寂夜——品蘇軾詞《定風波 題墨竹圖》

本文作者羅書泉所書《定風波 題墨竹圖》

背景:元豐五年六月七日,王文甫家飲釀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詞。


賞析: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這首《定風波 題墨竹圖》,寫自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這是一首集古詞。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具體來說:

首句“洗娟娟嫩葉光,風吹細細綠筠香”出自杜甫的詩句,”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

第二句:“秀色亂侵書帙晚。簾卷,清陰微過酒尊涼。”出自於杜甫的詩句“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第三句:人畫竹伸賊臃腫。這句話完全運用了白居易的詞句“人畫竹身肥臃腫,蕭畫莖瘦節節竦”。

第四句:“先生落筆勝蕭郎”,這句話出自於白居易“蕭郎筆下獨逼真。”

最後一句:記得小軒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東牆。出自於曹希蘊的詩句“記得小軒岑寂夜,月移疏影上東牆”

集古次,以不留痕跡如初,集後淡泊自然為上乘。這首《定風波 題墨竹圖》集古而成,頗似遊戲之作,但又清新流暢,渾然天成。讀著恰如其分,整體現出蘇軾的高妙之處。

詞意上來理解:詞的上片,運用烘托的手法。描繪主人王文甫的達軒竹,酒籠罩的幽香情景。小小達軒古色古香,提到酒香,但並未寫到大醉。這種剪裁之筆一向為東坡的妙筆,正好過渡到了夏天,起到了一個鋪墊的作用。

夏天運用對比的手法,寫大醉酒醒之後提畫作詞。往往他人所畫竹子,竹身粗壯,臃腫不堪,毫無生氣,此處先生落筆勝蕭郎。蕭郎是善畫竹的著名畫家,他畫的竹子搖曳多姿,瀟灑脫俗。先生者何人也?東坡自謂也!讚歎自己的畫工超過了蕭郎。結尾處,明月竹影東牆疊映。在影像的跳動之間,令人展開無盡的聯想。

記得小軒曾寂夜——品蘇軾詞《定風波 題墨竹圖》

作品來自網絡,非原作拍攝

2.“雨洗娟娟嫩葉光。風吹細細綠筠香”出自杜甫《嚴鄭公宅同詠竹》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

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翦伐,會見拂雲長。

賞析:

嫩綠的竹子有一半還包著筍殼,新長的枝梢剛伸出牆外。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下來。竹影移過酒樽也覺得清涼。竹經雨洗顯得秀麗而潔淨,微風吹來,可以聞到淡淡的清香。(凝神細看,嫩葉上留下的雨水映射出太陽的光彩。和風吹送絲絲清香,沁人心脾,柔和的風,明麗的色,淡雅的味 ,了無塵雜,陶冶性情。

記得小軒曾寂夜——品蘇軾詞《定風波 題墨竹圖》

作品來自網絡,非原件拍攝

3.第二句“秀色亂侵書帙晚。簾卷。清陰微過酒尊涼”出自白居易的《畫竹歌(並引)》

協律郎蕭悅善畫竹,舉時無倫。蕭亦甚自秘重,有終歲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知予天與好事,忽寫一十五竿,惠然見投。予厚其意,高其藝,無以答貺,作歌以報之,凡一百六十六字雲。

植物之中竹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

蕭郎下筆獨逼真,丹青以來唯一人。

人畫竹身肥臃腫,蕭畫莖瘦節節竦。

人畫竹梢死羸垂,蕭畫枝活葉葉動。

不根而生從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

野塘水邊埼岸側,森森兩叢十五莖。

嬋娟不失筠粉態,蕭颯盡得風煙情。

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

西叢七莖勁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見。

東叢八莖疏且寒,憶曾湘妃廟裡雨中看。

幽姿遠思少人別,與君相顧空長嘆。

蕭郎蕭郎老可惜,手顫眼昏頭雪色。

自言便是絕筆時,從今此竹尤難得。

賞析:

詩的開頭四句落筆平直,首先告訴讀者,竹子是最難以描繪的一種植物 ,古往今來 ,多少丹青妙手為此耗盡了自己的畢生心血,卻鮮有畫得和真竹相似者 。而協律郎蕭悅卻獨能下筆逼真 ,可謂繪竹第一人。於是,讀者自然會問,既然竹子如此難畫,為什麼蕭悅獨得畫竹之秘,成為古今第一人呢?他的畫究竟好在哪裡呢?

接著,詩人從三個方面表現蕭畫的非凡不俗之處:一是將蕭畫與他人所畫作對比,從而表現蕭氏所畫生機勃勃 ,枝活葉動 ,秀拔聳立;而他人所畫竹身粗壯 ,臃腫不堪,枝葉萎靡,毫無生氣。這是從側面,以他人之畫的拙劣來襯托蕭畫的不凡。其二是正面描寫蕭畫竹子的環境、神態。野塘水邊,埼曲岸側,森森然有竹兩叢,挺拔秀立。所謂“野塘水邊埼岸側”,是極力表現畫面的野趣、奇趣。因為野塘曲岸,更容易形成一種遠離人間煙火、超越世俗的氣氛,與人格化的竹枝更相吻合。下文“嬋娟不失筠粉態,蕭颯盡得風煙情”是從畫面的細處描寫,是畫中竹枝的特寫鏡頭。嬋娟是形容竹子神態的秀美,左思《吳都賦》:“ 其竹則檀欒嬋娟 ,玉潤碧鮮。”不失筠粉態,是指其逼肖真竹,表明圖畫連青嫩帶粉的鮮態及在風驚煙鎖的特殊環境中,搖曳多姿、蕭灑脫俗的婀娜神態都畢現無遺。由於畫得如此逼真,竟使詩人懷疑這不是畫,而是真實的生長於泥土之中的竹子了,他回憶起在天竺寺前 、湘妃廟裡曾經見到過這樣的竹子。這是第三層描寫。“ 低耳靜聽疑有聲”堪稱是詩人的神來之筆,因為只有現實中的竹子才會在風吹之下發出婆娑之聲。蕭氏所畫竟能使人產生這樣的錯覺,看來“丹青以來唯一人”之譽誠非虛言。

詩的最後一部分是感嘆如此絕妙的繪畫,竟然少有人賞識 ,詩人與畫家只有相顧失笑 ,噓唏感慨一番。然而歲月難駐,時光易逝,身懷絕技的畫家已是手顫眼花,滿頭華髮的老人了。這幅畫便是他的絕筆之作 。自此以後,再想求得他的畫已是難乎其難了。言語之間充滿了對畫家的珍惜之情,無形中也抬高了這幅畫竹的價值。

詩的開頭曾評價蕭氏畫竹能夠“ 下筆獨逼真”,詩中通過蕭畫與別人所畫的對比,蕭畫本身的神態和真實的竹子三個方面對“ 逼真”二字作了具體描述,可謂層層遞進,結構嚴謹 。但是,“逼真”又有什麼好呢 ?朱自清先生認為 ,“這個‘真’固然指食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莊子》裡說的那個‘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謝赫的六法的第一項‘氣韻生動’的意思,惟其‘氣韻生動 ’,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 。逼真’等於俗語說的‘活脫’或‘活象’,不但象是真的,並且活象是真的。”(《 論逼真與如畫》)宋人蘇軾也說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誰言一點紅 ,解寄無邊春 。”(《 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也就是說,只追求形似並不足奇,寫活,傳神,有幽姿遠韻,才是逼真的要求。白居易這首詩在描述蕭悅的創作過程時曾說:“不根而生從意生”,也就是說蕭氏事先成竹在胸,意在筆先。將個人意趣與大自然融而為一,來源於自然而又高於自然。這也是文藝創作的基本規律之一。

記得小軒曾寂夜——品蘇軾詞《定風波 題墨竹圖》

作品來自網絡 非原件拍攝

4.最後一句:記得小軒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東牆。出自於曹希蘊的《墨竹》詩句“記得小軒岑寂夜,月移疏影上東牆”

記得小軒岑寂夜,月移疏影上東牆

賞析:

魏華存、魚玄機、李季常......歷史上有很多有才華的女道士,但是大多是因為不得已的原因而隱身道堂。北宋才女曹希蘊也是一位富有才華和美貌的女道士,但她的名字幾乎淹沒在了滾滾的歷史長河中。

自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道教學者陳攖寧先生作《〈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以來,曹仙姑之名才開始廣為道教研究者和氣功愛好者所知。才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歷史上有這樣一位“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的高雅脫俗的女道士!

不因春雨,吹噓何假東風。紗窗一點自然紅。費盡工夫怎種。有豔難尋膩粉,無香不惹遊蜂。更闌人靜畫堂中,相伴玉人春夢。

這是曹希蘊的一首《西江月·燈花》。燈花絢麗如花,但畢竟不是花。它很快的開放,很快的消失。上半闕主要描寫了燈花的美麗和短暫。下半闕則擬物為人,道出了自己的品行和操守。有豔無香,自甘淡泊。這很像曹希蘊的人生,出身名門,才華橫溢,卻甘願做一名道姑,過著冷靜孤寂的人生。

曹希蘊是一個女道士,她是主動脫離紅塵,隱遁世間的。十五歲那年,她覺得“嘗謂處世居家,均在樊籠,因不願嫁,脫身遁去”,從記載中可知她嚮往自由,不願意出嫁,而主動離開了家庭的樊籠,悄無聲息隱藏在少室山玉華峰,甚至連家人都不知道她的去處。後來為生計所迫,才不得不離開少室山,遊歷天下,以賣文為生。

記得小軒曾寂夜——品蘇軾詞《定風波 題墨竹圖》


曹希蘊是宋初大臣曹利用之族孫,曹利用出使契丹議和有大功,所以宋真宗曾經賜了一座位於京都普惠坊的宅地給他。一般來說,出身於這樣貴族之家的女子,倘若不是被生活逼到一定程度,是不會走街串巷賣字為生的。但曹希蘊的獨特就在這裡,她寧可遁居深山孤獨終老,也不願享受世俗紅塵的快樂;她寧願拋頭露面賣詩為生,也不願享受本應屬於她的衣食無憂的生活。

曹希蘊的文學才華成為她維持生計的唯一手段。京都街頭突然出現了一個擅長詩文的年輕道姑,這對於當時的京都文壇來說都是一個大新聞,首先引起了大文豪蘇軾的注意。為了一睹女道姑的學識和風采,蘇軾特意請了幾位文壇好友前去拜訪,一見之後,果然名不虛傳。只是這道姑一臉莊嚴肅穆,完全不像市井中那些舞文弄墨的輕薄女子,她淡泊自守,根本不是這紅塵俗世中的人,蘇軾等人在欣賞之餘不禁又多了幾分敬重。

蘇軾曾經在《書曹希蘊詩》中說:“近世有婦人曹希蘊者,顏能詩,雖格韻不高,然時有巧語。嘗作《墨竹》詩云:記得小軒岑寂夜,月移疏影上東牆。此語甚工。”

記得小軒曾寂夜——品蘇軾詞《定風波 題墨竹圖》


曹希蘊非常喜歡描摹燈花,她還有一首《踏莎行》寫的也是燈花。

解遣愁人,能添喜氣。些兒好事先施力。畫堂深處伴妖嬈,絳紗籠裡丹砂赤。有豔難留,無根怎覓。幾回不忍輕輕別。玉人曾向耳邊言,花有信、人無的。此詩的意境與《西江月花》一詞相近,但語言更為活潑,由此也可以看出曹希蘊對燈花的無比喜愛—,燈花也無比契合女詩人本身的“仙姑”氣質。曹希蘊還受到了宋徽宗的褒獎,並賜名道衝,詔加號“清虛文逸大師”“道真仁靜先生”。曹希蘊著有《文逸曹仙姑大道歌》(《靈源大道歌》),《老子注》、《陰符經注》和《西升經注》、《曹希蘊歌詩集》等作品。

5.結束語:

集句詞大約是隨著集句詩的盛行而同時出現的,創始於王安石。宋吳曾《能改齋詞話》卷二雲:“王荊公築草堂於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疊石作橋,為集句填《菩薩蠻》雲:數間茅屋閒臨水……。”一般把王安石當作集句詞的最早作者。然而,蘇軾的《定風波》(雨洗娟娟嫩葉光)詞有序曰:“元豐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飲釀白酒,大醉,集古句做墨竹詞。”那麼,蘇軾作集句詞的時間可能不會比王安石遲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