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勞拉和哈維醫生在告別

據說,宋金文學家元好問,在他16歲赴考途中,碰到一位張網捕雁的農夫,農夫告訴他捕捉到兩隻大雁,殺掉其中一隻後,另一隻撞網逃脫。逃脫的大雁在死雁上空悲鳴哀叫,久久不願意離去,不料,後來竟然殉情撞死到地面上。

元好問聽後,唏噓不已,於是向農夫買下兩隻死雁,埋在汾河岸邊,並稱之為“雁丘”。當時與元好問同行的友人墨客紛紛寫詞紀念,元好問也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如此說來,若要問人世間什麼最牛,愛情無疑了。因為愛情是什麼東西,貌似沒人知道答案,但它能教人以命相許,不止是人,連雁都會殉情。顯然,愛情的魔力太大了。

為合法的愛情殉情,人們可能會像元好問和他的朋友一樣寫詞、寫詩、寫文讚揚一番,倘若對已婚人士而言,婚姻以外的愛情呢,人們會如何看待呢?

由大衛·裡恩導演,西莉亞·約翰遜 (Celia Johnson )和特瑞沃·霍華德 (Trevor Howard )主演,於1945年上映的英國電影《相見恨晚》裡就講這樣一個婚姻以外的愛情故事。影片中的勞拉(西莉亞·約翰遜飾),就是一個差一點點就為婚外的愛情跳軌的女人。

故事中的女主角勞拉和男主角哈維醫生(特瑞沃·霍華德飾),兩個人都有幸福家庭,因一次不經意的邂逅之緣,後來頻繁的見面和陪伴,慢慢地越來越渴望見到對方,他們竟然相愛了。

乍一看,似乎講述的是一個簡單不過的老套婚外情故事。三刷影片之後,我發現事實上並非如此,影片藉助勞拉和哈維的愛情故事,表達了一種主流價值觀:對已婚人士而言,也許有些愛相見恨晚,但婚姻以外的男女情感(不含異性友誼)是不道德的,婚姻中的情感更應該珍惜。

影片讓兩個有幸福家庭的男女主角之間上演真摯的愛情,其用意可見一斑。換句話說,導演為何不選取婚姻不幸的兩個人,哪怕其中有一個是家庭不幸福的,那他們發生婚姻以外的情感似乎也顯得合理一些,然而偏偏選取的是兩個幸福的家庭,無非是為了更好的體現這種價值觀。

不論是影片背景所處的時代,還是我們身處的當下,這個價值觀同樣適用。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在月臺上,因為一粒偶然吹進眼睛的沙子,勞拉認識了紳士十足、帥氣的哈維醫生,她從一開始禮節性的表達謝意,到客套地問候,再到隨意的閒聊,之後刻意去赴約,再一起看電影、一同出去散心,兩人相談甚歡,因為有共同的話題,默契,勞拉像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重新激起內心的情感漣漪。

而哈維呢,在日復一日的單調工作裡,生活裡突然出現一個理智而不復雜的女人,給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難免也會泛起他內心的情感波瀾。

處在熱戀中的兩個人,只恨約會時間過得太快,火車來得太早,真恨坐的不是同一個方向的火車,每次已經送對方到站臺,還依依不捨。

對勞拉而言,伴隨這份感情的,並不只有來自醫生給予的新鮮幸福感,還有來自對家庭的內疚和罪惡感。

最後,看著內心備受折磨的勞拉,醫生決定把他們的愛情藏在心底而去非洲工作,留下凌亂的勞拉差一點點就跳入軌道中。

倘若,如此相愛的兩個人真在一起,會怎樣呢?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影片場景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在英國,舊的等級制和舊的倫理道德觀直到戰後初期仍然鉗制著人們的思想,規範人們的言行。英國人向來保守刻板也是世人皆知的。

在這樣背景下,假如勞拉聽哈維的,把他留下來,哪怕揹負罵名,繼續在一起,他們極有可能像由阿南達·愛華靈和賴拉·邦雅淑主演,2010年上映的泰國電影《永恆》中男女主角的下場。

《永恆》中的女主角玉帕蒂,揹著丈夫帕博與丈夫的侄子尚孟因相愛而在一起,被帕博發現後,帕博命人用大鐵鏈把他們永遠鎖在一起,成全玉帕蒂和尚孟的愛情。

起初,玉帕蒂和尚孟十分興奮,因為他們再不用偷偷摸摸約會了,而是可以分分秒秒,只要願意就可以看到對方。他們一起外出一起歸來,總之,做什麼都有對方的陪伴。

可是,沒過多久,尚孟就抓狂了。

能不抓狂嗎?兩個人時刻在一起,吃喝拉撒睡,通通盡在彼此的眼皮底下,神秘感消失,自由也沒有了。表面上鐵鏈只不過把兩個人的腳鎖連在一起,其實,也鎖死了他們的愛情。

於是尚孟免不了要和玉帕蒂爭吵,怪玉帕蒂當初給他挖的坑。為了分開,他們去求帕博打開鐵鏈,而帕博不是打開鐵鎖,而是給尚孟一把手槍。

原本尚孟想用手槍打死自己,不料,和尚孟跳完最後一支舞,玉帕蒂用打槍打死了她自己。

曾經十分渴望愛情的玉帕蒂為何打死了自己?因為她絕望了,原本以為永恆的愛情,在一起後,變質了,沒有當初的美好,甚至醜陋得難以直視。

更悲劇的是,此時的玉帕蒂已經懷了尚孟的孩子,尚孟看著和鐵鏈另一頭,和他鎖在一起的玉帕蒂的屍體慢慢腐爛,發瘋了。

可見,惹是不道德的愛,那麼它又何嘗不是一把“鎖鏈”,鎖住的豈止是人的肉體,還有自由,甚至可能成為索命的工具。

可能,你要說尚孟和玉帕蒂的愛情見不得光,沒有代表性。那麼勞拉和哈維的愛又何曾是道德的,他們的愛要來得委婉一些,就算英國社會對他們寬容一點,那他們在一起後,最好的樣子又會怎樣呢?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可以預見的是,他們再不用擔心有限的約會時間,而是想呆在一起多久便多久,甚至可能分別和他們的前夫前妻離婚,兩人結婚永遠在一起。但那之後呢,是不是最好的樣子也無非他們當下已有的?只不過,勞拉換了一個丈夫,他的職業是醫生,而哈維則換了一個太太,她比之前的太太高大一些。然後,他們再生幾個孩子?勞拉照樣還是相夫教子,閒時購物,看書,陪陪老公看電影,去鄉間散心……真這樣的話,本質上並沒有變化,對吧?

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多此一舉呢,總不可能為了自尋煩惱,自找難看,而故意去違背世俗的價值觀吧?

退一步說,就算他們在一起後,沒有像《永恆》男女主角的結局那麼悲慘,也極有可能像《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瑪那樣,婚姻生活中的平淡乏味,他們也會在和新的愛情對象生活中全部體會到。

如此看來,導演和編劇對勞拉和哈維還是同情的,所以只是讓他們拉開地理距離,而沒有讓他們忘記彼此,或者讓他們有更悲慘的結局。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影片場景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勞拉有一個愛她的丈夫,哈維也一個嬌小的老婆。但是,人都有七情六慾,勞拉邂逅帥氣的醫生後,再加上對方與她性情相投,而哈維醫生也因為勞拉的明眸善睞,還是一個很好的傾訴對象,他著迷於勞拉的一笑一顰,正所謂,窕窈淑女,君子好逑。所以他們不約而同地陷入了情網。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家花不如野花香,雖然這話很粗俗,但從某種程度上,確實解釋得通有幸福婚姻的人們對愛人之外的人還產生愛情的現象。

當然,處在幸福婚姻中的他們,也很可能因為愛人已經變成親人的緣故,對當下的愛人產生了鈍感力,所以忽略已經擁有的愛情。

客觀來講,勞拉和哈維的愛傾向於來自本能,沒有其它外在因素。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影片場景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不管是二戰前後的英國,傳統的價值觀依然盛行,還是我們當下的主流情感觀念,對已婚人士而言,婚姻以外的男女情感(男女友情不含在內)都是不被看好的。

所以勞拉一邊和哈維幽會,一邊充滿內疚和罪惡感。最後一次和哈維到鄉間遊玩,剛開始她也是鬱鬱寡歡,後來被哈維極力邀請到他的朋友公寓坐一會,她以該回家為由拒絕了,但上了火車,在車子關門之際,她又跑下車去找哈維。爾後,被突然回來的哈維朋友撞見,她慌忙逃掉,在雨中一路奔跑,羞愧難當。

奧地利精神科醫生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在人格結構理論裡有提出,一個人的人格是由三個層面組成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最底層是本我,是無意識中的本能、衝動與慾望,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樂原則”。

中間一層是自我:介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面。一方面,能使個體意識到其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

最上層是超我:是人格的社會面,代表親人、朋友、社會等各個方面對自己在倫理道德方面的要求,遵循“理想原則”。

這三個層面之間時刻都存衝突,自我只有處理好與本我、超我之間的關係,心理才不會發生異常。

處在熱戀中的勞拉和醫生屬於人格結構失衡,他們的本我,以快樂為原則,一時佔了上風,而勞拉的超我隨著他們的感情愈深,“抗議”也愈強,最終,為了平衡只得終結與醫生的情感。

這也充分體現了,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就在於人會自省,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是以本能的相愛為藉口,放縱慾望,而是懂得合理剋制。相愛是出於本能的本我,但自我剋制卻是對他人的負責任的超我。正所謂,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影片場景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雖然,導演和編劇沒有出現在影片中,但是他們卻隨時以各種不同的身份出現在每一個地方,來體現他們的對主流價值觀的號召。

比如,有一次勞拉和哈維約會,很晚才回家,被丈夫問起下午跟誰一起渡過時,勞拉擔心事情漏餡,趕緊給她的朋友打電話打“預防針”,通過她丈夫的這一問讓勞拉意識到自己在犯錯,於是更加自責。

再比如,有一次勞拉因為約會,回家後得知兒子出了車禍而自責,在此處,她的兒子就是導演或編劇的影子。

此外,勞拉和哈維在餐廳約會,她的朋友也剛好出現在那裡,哈維想給她驚奇,她的朋友卻跑過來驚訝地打招呼。讓勞拉心神不寧,即便和醫生繼續約會,也不完全在狀態。

唯一的一次,勞拉鼓起勇氣到哈維的朋友公寓幽會,哈維的朋友卻突然回來了。

哪怕到最後,他們要分手了只剩下相處的幾分鐘,他們還是被勞拉的朋友

撞見而打擾了。

所有的家人、朋友的角色,在象徵意義上都代表著導演和編劇人格結構的超我部分。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影片場景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一粒砂:

在影片前半部分,以一粒沙子吹進勞拉的眼睛,給勞拉和醫生的情感提供了一個相愛的機會。

但同時,也表明婚姻外的男女情感,它到來時,也就像不經意中吹進眼睛的一粒沙子,因為猝不及防,也許會新奇美好一陣子,但與婚姻中的親情、愛情、友情相較,顯然是微不足道的;失去時,會有短暫的痛苦,但它終將只是像一粒沙子,挑出來了,便好了

兩個人坐相反方向的火車:

影處中醫生和勞拉坐的是開往兩個相反方向的火車,月臺分別在軌道的兩邊,他們送對方到月臺的那段時間也是他們相處的有限時間,表明他們的情感註定最後是要分道揚鑣的。

兩個人坐在開往相反方向的火車,又怎麼可能到達同一個目的地呢?南轅北轍,可不止針對實體道路,對愛情之路同樣適用。

看電影:

娛樂講究一起玩的對象,電影院,是容易產生暖昧氛圍的封閉場所,勞拉就不應該和哈維一起去。

更重要的,勞拉明明有更合適的人選——她的丈夫佛瑞德,他甚至捨得把孩子反鎖在家裡而單獨帶勞拉出去過二人世界。

試問,這樣的老公,論幽默和浪漫,一點都不輸給醫生,你說,該不該愛他?

佛瑞德的包容:

影片的最後,被分手的勞拉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在佛瑞德的體貼關心下,睿智如他,只講簡短几句話,“你遙不可及……謝謝你回到我的身邊”,就已經讓勞拉泣不成聲。

廖一梅說:“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顯然,佛瑞德是個再好不過的男人,他體貼妻子,瞭解妻子喜歡浪漫,甚至連妻子的神遊都猜測了幾分,只是他用愛包容了一切,使得在情感迷途的妻子回到自己的身邊。

好男人不是說他有多麼帥氣,捨得給你花多少錢,能講多麼甜蜜的情話,而是懂你,懂你就足夠了。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影片場景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相見恨晚”,只有是否懂得珍惜的“早已擁有”。

如果不走進婚姻,當然永遠就不出現相見恨晚,但那本身也很可能恨會成為一種恨,屆時,你可能又會恨自己不夠勇敢,為錯過曾經的真愛而捶胸頓足,還可能怪自己的愚蠢,竟然為還沒有譜的愛空等待。

與其為了晚出現的愛情而糾結,不如好好珍惜已經擁有的幸福。

當你困惑於人格結構中的本我時,不仿把注意力轉移到超我,讓親人、朋友等外在力量幫助平衡自我,從而達到人格結構的平衡。

王小波說:這世界上有些事就是為了讓你幹了以後後悔而設,所以你不管幹了什麼事都不要後悔。

與其花時間後悔,還不如想一想,怎麼把事情做得更好。

淺析《相見恨晚》,從勞拉和哈維的愛情,看主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