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城南舊事》小孩子哪分得清好人壞人,都是童年記憶罷了

林海音,臺灣女性文學的開山人,又被成為“臺灣文學的保姆”,她的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以“回溯性”的敘述手法追憶童年往事,小說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為主線,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市井生活,不過小說的字裡行間都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老電影《城南舊事》小孩子哪分得清好人壞人,都是童年記憶罷了


電影《城南舊事》改編自同名小說,由著名導演吳貽弓指導,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人主演,電影於1983年在中國上映,是一部實實在在的老電影了。

電影完美的塑造了我國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老北京的風土人情,全片樸實無華,古樸深邃,也耐人尋味,如同水墨畫一樣的場景時時刻刻牽動著觀眾的心,我們通過英子純真無瑕的視角,看到了瘋女人秀珍、小偷、宋媽和爸爸的故事。


老電影《城南舊事》小孩子哪分得清好人壞人,都是童年記憶罷了


電影在結構上與其他影片不同,它沒有一條明顯的故事線,取而代之的是像串“糖葫蘆”一樣的故事結構,導演巧妙的把三個關聯性並不大的故事依次聯繫到一起,形成一個整體,並由一條主線貫穿,這樣的結構也被稱為“串珠式結構”。

秀貞——嚮往愛情的女人

作者林海音曾經說過:“我和‘’五四新文化運動”幾乎同時來到這世間,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尤其是中國女性的悲劇。”


老電影《城南舊事》小孩子哪分得清好人壞人,都是童年記憶罷了


所以《城南舊事》中表達了她對女性命運的深切關注和思考。電影也保持原作中的意蘊,通過老北京胡同的中下層女子的不幸遭遇,表示舊中國封建禮教對女權的排斥和踐踏,從而揭示出她們命運悲劇的原因之一。

秀貞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個美麗善良的姑娘,她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純真的愛情,和北大學生思康相戀。這代表最基本的女權自由,卻不能被宗族禮法認同,大家都認為這是傷風敗俗,人人都歧視她,就連父親都罵她不害臊。


老電影《城南舊事》小孩子哪分得清好人壞人,都是童年記憶罷了


當然世俗更容不下她和思康的孩子,那個年代不會認同未婚生子,所以孩子一出生就被扔到了城外,愛人也被抓走,親生孩子被拋棄,秀貞承受不住這雙重的打擊,瘋了。

所以電影一開始,秀貞就是人們口中的瘋子,在小女孩英子看來,秀貞只是會對她講故事的思康嬸,秀貞自己並不認為自己瘋了,她說:“他們都說我瘋了,可是瘋子會撿地上的東西吃,會打人,可我不會。”所以在小女孩英子的眼中,秀貞並不是瘋子,她只是一個得了相思病的可憐人……


老電影《城南舊事》小孩子哪分得清好人壞人,都是童年記憶罷了


小英子的眼中沒有所謂的世俗,所以最後她還為了思康嬸,找到了她丟失已久的孩子小桂子。

但是秀貞和小桂子還是永遠的離開了英子,在那個下著大雨的夜晚,渴望愛情的秀貞帶著她的小桂子死在了尋愛的路上,伴隨著火車的其低聲,永遠的離開了。

小偷——身不由己的青年

第一個故事結束,緊接著就是第二個,搬了家的英子遇到了一個厚嘴唇的男人。


老電影《城南舊事》小孩子哪分得清好人壞人,都是童年記憶罷了


他是個小偷,因為生活的窘迫和社會的動盪讓他無處安身,為了供自己成績優異的弟弟上學,他走上了偷盜這條路,他覺得是社會逼著他揹著良心偷盜,是時代讓他分不清自己是好人還是壞人。所以他會問不諳世事的英子“我是好人還是壞人?”

英子搖頭回答:“我不懂,人太多了我分不清……我沒見過海,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壞人。”


老電影《城南舊事》小孩子哪分得清好人壞人,都是童年記憶罷了


其實在那個年代,像這樣的吃了一段就少一頓的家庭有很多,社會沒有給他們合適的謀生機會,只能說被冠上壞人的名號行走江湖,其實就憑他對英子袒露心聲的樣子,就知道他也是時代的犧牲品,畢竟在英子眼中,他不是小偷,只是一個疼愛自己弟弟的好哥哥。


老電影《城南舊事》小孩子哪分得清好人壞人,都是童年記憶罷了


老電影《城南舊事》小孩子哪分得清好人壞人,都是童年記憶罷了


哥哥在說起弟弟是非常自豪,還想讓弟弟出國深造,一心想讓弟弟成為一個像樣的人,而他想象的一切隨著他被逮捕的那一天就全部破滅了。

宋媽——窮苦的鄉下人

窮苦是那個年代的代名詞,宋媽常年在英子家裡做傭人,已經好幾年沒有回過家了,就算是自己的女兒也要送給別人養著,自己的兒子無法讀書只能去放牛,宋媽將這一切都歸於命。

她總說:“鄉下人命苦。”


老電影《城南舊事》小孩子哪分得清好人壞人,都是童年記憶罷了


宋媽和女兒妞妞的不幸來源於根深蒂固的男權文化,妞妞的養父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掙錢的工具,隨意打罵,宋媽的丈夫不負責任的賭博玩樂,為了生活的宋媽只能放下自己的一雙兒女到英子家裡做傭人,離開自己的孩子去照顧別人的孩子,誰都不想這樣。


老電影《城南舊事》小孩子哪分得清好人壞人,都是童年記憶罷了


更悲劇的是,宋媽的兒子最後因為無人照看失足淹死,而宋媽得知這個消息也已經是幾年後了,在這期間,宋媽的丈夫心安理得的拿著她賺的錢逍遙快活,到頭來宋媽付出的所有都消失的一乾二淨。

電影從兒童的視角出發,用英子的眼睛看待那個世界,故事的每一個結局都是悲劇收場,更加深了影片的悲劇氣氛,也更好的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態。

父親——先進的知識分子

從英子無憂無慮的童年,我們就能看出她家的情況很優越,英子的父親是個先進知識分子,正為了改變這樣的社會而作者不懈的努力,他經常同大學生議事,大家都尊稱他“林先生”


老電影《城南舊事》小孩子哪分得清好人壞人,都是童年記憶罷了


英子父親與學生運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是英子童年故事中沒有一個是關於學生運動的,在英子的家中,爸爸每天忙碌工作,在外面,每當有學生被槍斃,他都痛心又無奈的表示:“又一個好青年。”

死亡,對於一個成年的人來說是令人悲痛的,恐懼的,更何況對於一個尚未成年的孩子,英子不僅直接感受到了威嚴而不失慈愛的父親離她而去,也感受到了宋媽失去兒子的悲傷,妞妞和秀貞的離去,厚嘴唇朋友的被捕……


老電影《城南舊事》小孩子哪分得清好人壞人,都是童年記憶罷了


父親在英子童年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英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者與保護者。

《送別》是電影中的一首背景音樂,但卻因其“知交半零落”的抒情性敘事,同時參與了電影對情節和情緒的渲染,在影片中反覆出現,就成了電影敘事元素的風格。


老電影《城南舊事》小孩子哪分得清好人壞人,都是童年記憶罷了


《送別》這首歌響起,畫面開始在香山紅葉的空鏡中停留,電影並沒有交代父親為什麼去世,只是在一聲聲馬蹄聲中,英子和母親還有宋媽,分別在朝著不同的平行方向漸行漸遠。

林海音在《城南舊事》(代序)中寫道:

“讀者有沒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結尾,裡面的主角都離我而去,一直到最後的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親愛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結束了。”

一幕接著一幕的告別,最後爸爸也走了,層層推進,純真的童年成了遙遠的回憶,伴隨著親人、朋友的離別,英子也告別了自己的童年,慢慢長大……


老電影《城南舊事》小孩子哪分得清好人壞人,都是童年記憶罷了


林海音5歲時隨著父母住在北京,30歲時返回臺灣。

她在北京度過了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歲月,所以她對北京有著濃厚的情感,她飽含深情的描寫出北京城南的舊事,也是對自己童年的回憶,對遠離故鄉的深深思念。


老電影《城南舊事》小孩子哪分得清好人壞人,都是童年記憶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