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童心不失,真愛永存——解讀電影《城南舊事》

1

  《城南舊事》的電影是很早以前就看過的,可能是當年看的時候年齡太小,故事情節記得不是很清楚,甚至對主題曲《送別》,都沒有太深的印象。再次重溫這部影片時,是在讀過原著之後,幾乎是在一天之內,完成了閱讀和觀影的過程。因此,對於影片與原著之間的差異,也特別留意了些。電影在故事層面上,展現了原著中的四個故事,即《惠安館傳奇》、《我們去看海》、《驢打滾兒》和《父親的花落了》,而《蘭姨娘》的故事卻沒有涉及。由於《城南舊事》原著本身並非一部長篇小說,而是以第一人稱敘述者英子,即小說中的“我”的孩童視角連貫起來的、彼此之間相對獨立的幾個短篇小說。因此即使被改編成電影后,幾個故事之間的聯繫,也還是比較鬆散的。不過,經過電影改編後,原來作為敘述者的英子形象,卻鮮明瞭起來。應該說,這部電影最引人注目的兩大亮點,一是主人公英子形象的深入人心;一是對主題曲的恰當運用。

  我們再說影片對原著故事的改編,英子幫助秀珍和妞子母女重逢的故事,幾乎佔了影片時間的一小半,這使後面關於小偷、宋媽和爸爸的故事,所佔比重相對較少。其實這樣改編,是因為惠安館傳奇的故事情節相對曲折複雜。在原著中,秀珍的愛人,即她口中的思康,是離開求學的北平回老家之後,再無音訊。而在電影中,是作為進步學生被捕的。從影片中出現被捕學生被押往刑場的鏡頭暗示,或許是已經犧牲了。由於影片中沒有體現原著《蘭姨娘》故事中英子爸爸收容進步學生的故事,但又要表現英子爸爸支持進步學生這一點,影片特意出現了學生們在林家客廳和在英子爸爸墓前獻花的場景。而這些場景,讓在鏡頭前出現不是很多的英子爸爸形象,從側面上豐滿起來。

  在影片中,作為主題曲的《送別》一再出現,很好地烘托了整部影片中懷舊、感傷的氣氛。對於原著作者來說,小說具有濃厚的鄉愁意味,可是對於大量沒有相似背景經驗的人來說,是感受不到的。而作品真正打動人心的地方,是英子以童心看待周圍世界的視角。影片在這一點上,是忠實於原著的。秀珍、妞子、小偷、宋媽,這些在成人的世界裡被遺棄、被欺凌、被憎惡、被忽視的社會底層邊緣人,在英子的眼中被重新發現了,這些可怕、可憎、卑微、弱小的人,在她的眼中溫柔、厚道、可愛、可敬。

  2

  影片雖然不能表現出原著中的所有方面,但是卻緊緊抓住了“離別”這條貫穿始終的主線。在前兩個故事中,英子失去了朋友;在後兩個故事中,英子失去了親人。朋友的離去,意味著對友情的眷戀無法持久,親人的離去,意味著對親情的依賴難以長存。最終,在離別與失去之中,英子的內心不斷地成熟和堅強起來。不連貫的幾個故事,恰恰代表著英子從童年到少年成長過程中,幾個最重要的事件。秀珍母女的相認,讓她能夠辨明瞭幻想與真實;小偷的被捕,讓她能夠分清楚好人與壞人;到了宋媽和父親的故事裡,她明白了宋媽的丈夫不是好人,爸爸對她的嚴厲是愛。英子在失去和離別之中漸漸成長,她無限地依戀童年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可是這些人和事卻不可避免地離她而去。

  客觀的說,呈現在英子眼中的,原本是一副悲慘世界的畫面。但是在她幼小的心靈中,卻沒有留下可怕的陰影。這是因為,無論經歷了多麼悲慘和痛苦的事情,她都保有一顆純真之心。這顆純真之心,是老子所說的赤子之心,是李贄所說的童心,純潔不染,晶瑩剔透。正是以這樣的純真之心來看世界,在英子的眼中,才沒有絕對的對錯與善惡,這不是孩童懵懂的是非不分,善惡不明。而是源自初始的本心。即如王陽明所講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是上帝在創世之初,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沒有吃分別善惡之樹前的那份純真。因此,在別人眼中可怕的瘋子身上,英子看到了她對愛人的一往情深、痴心不改;看到她對孩子的心心念念,舔犢深情。秀珍在別人眼中是瘋子、是笑話,在英子的眼中是最忠貞的愛人,最體貼的母親。不是孩童的眼睛看不到世界的殘酷和醜惡,而是孩童的眼睛,發現了殘酷中的溫情、醜惡中的美麗。因此,悲慘的故事,被罩上了一層溫情的色彩。在惠安館故事的最後,英子發現她送給秀珍的手錶和手鐲,又回到了眼前。睹物思人,雖然斯人已逝,但她們之間的那份相遇、相知、相守、相助的情義卻沒有消失。

  “我們去看海”,這是一個美好的約定。英子為了撿球,最初見到荒草地上的陌生人,也有些害怕。可是看到他老實敦厚的樣子,就大起膽子來和他說話,並由此成為了朋友。她心裡明明知道包袱裡的東西是偷來的。可還是替這個新認識的朋友保守了秘密。她說自己分不清好人和壞人,就像分不清海和天一樣。可是卻與這個一心供弟弟上學的哥哥,定下了“我們去看海”的約會。周圍的看客都認為小偷被抓是罪有應得。可是他們卻沒有看到,所謂的“小偷”,也是被環境所迫,才淪落到這種地步的。有值得同情、值得尊敬的地方。

  3

  宋媽是在每個故事中,幾乎都出現的角色,可是直到影片的最後,這個看似無足輕重的角色,才清晰地展現出了全貌。或許,在一般人的眼中,宋媽只是千千萬萬從鄉村到城市,離開自己的子女,為別人帶孩子的老媽子中的一個,並沒有什麼可以稱道的地方。她是在社會中身份卑微到足以被忽略的小人物,可是在英子這個“大小姐”的眼中,宋媽卻是一位非常可敬的婦女。她的丈夫好吃懶做,遊手好閒,打老婆、不照顧子女。宋媽和丈夫之間沒有夫妻間的感情,實屬正常。宋媽離開家去幫傭賺錢,不僅是因為不堪丈夫的欺凌,更重要的是,在一個男人不能肩負養家的責任時,她不得不肩負起這原本不屬於她的重擔。宋媽精心哺育、照料別人的子女,可自己的女兒被賣,兒子溺死她卻不知道。而當她得知真相時,卻並沒有痛不欲生的哭喊、歇斯底里的控訴,而是默默地忍受著巨大的苦痛,儘量不影響僱主家的生活秩序。宋媽的負擔與隱忍,都被英子看在眼裡,她同情她,幫助她,與她一起走街竄巷,尋找被賣的小丫頭子。而宋媽在臨走之前,也非常惦念英子一家。在英子的眼中,沒有成年人心中的高低、貧富、貴賤之分。她以真心對待身邊的人,也得到真心的回報。純真之心富有正義感,在妞子被店裡的夥計欺負時,她挺身而出,在賣假當票的人面前,她發出不平之鳴。純真之心更是憐憫心和同情心,英子同情秀珍、可憐妞子。在她的幫助下,母女相認,她將爸爸的手錶和媽媽的手鐲慷慨地送給秀珍父母當盤纏。

  英子與爸爸的故事,出現在影片的結尾。相對來說,爸爸的形象在影片中比原著要簡單一些。影片中爸爸在病床上與英子的對話的場景,將父女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因此,爸爸的去世,給英子帶去的悲傷和痛苦,也就更加的令人感到心碎。影片將宋媽與英子一家的離別放在英子爸爸去世後,英子返回故鄉的場景中。這種改編呼應了離別的主題。載著英子一家的馬車,漸漸駛離墓地,消失在遠方。英子的童年結束了,她離開了自己成長的家園。

  4

  影片中一直貫穿著淡淡的感傷氛圍,但並非悲傷。英子從童年到少年經歷的幾個標誌性事件,都伴隨著別離。與朋友和親人的分離、告別是痛苦的事情,可是影片最打動人的,卻並不是英子的眼淚,而是英子的微笑。這是純真之笑,魯迅先生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但孩童不是猛士,而是大人們應該關愛和呵護的對象。英子之所以能以含淚的微笑,堅強地面對成長中的痛苦和悲傷,是因為她能以純真之心,發現這個充滿各種不幸的悲慘世界中,有美麗的、可愛的、可親的、可敬的人和事物,並以自己不求回報、發自本心的愛去擁抱、理解、幫助、呵護這些美好的人和事物。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人生不過是一場走向失去的過程。無論我們如何地想留住美好的時光,但那些我們最喜愛的事物和最親愛的人,都將一一離我們而去。無論多少的歡樂和淚水,都不能讓我們挽回過去的時光,而最終迎來與這個世界的告別。可是,當影片的那首彷彿來自遠方的送別之歌響起時,讓人想到的卻不是別離,而是相聚。

  從頭到尾,影片展現的,不是離別的痛苦和失去的悲傷,而是人生相遇和相聚帶來的歡欣和快樂。從開頭英子與爸爸討論駱駝的脖子上為什麼掛鈴鐺,到英子與秀珍在院子裡染指甲、與妞子在屋子裡盪鞦韆、與供弟弟上學的哥哥在草叢中約定一起去看海,與宋媽一起買驢打滾,與家人其樂融融地說笑,表現的是人生是一場美好的相遇和美麗的邂逅。影片開頭,以畫外音的方式,說出了英子對往昔的追憶,通過一個又一個故事的展現,曾經那些遠去的人和事,又再次浮現在眼前。或許,真實的過往已無法再重複,但那些留在內心深處的純真和美好,卻是難以磨滅的。城南之於英子,如同斯萬家之於馬塞爾,大觀園之於賈寶玉。那是她心之所繫,魂之所牽,是她精神的家園,心靈的棲地。影片再現了英子充滿失去與告別,但依舊純真與美好的童年時光。通過詩意的畫面,動人的情節,營造了童心不失,真愛永存的藝術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