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光倒流大明王朝能否延續?

diyuanzhixing


不能延續。明王朝存在的時間為1368-1644年,一共276年。到了明王朝後期明朝的國運是腐敗透頂積重難返了。

1,首先是社會土地兼併嚴重,全國的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裡面。特別是朱元璋家族展開繁殖競賽,到了明後期朱元璋的子子孫孫們發展到了100多萬人,這100多萬的皇族在全國享受特權,明朝全國老百姓供養著朱氏家族,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2,明朝的歷朝昏君很多:明武宗朱厚熜信鬼術重用奸臣,明宣宗喜歡動物荒廢朝政,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理政。實行特務統治,朝廷內有朋黨之爭,太監專權時有發生;到了崇禎帝上臺時明帝國大廈搖搖欲墜,但是崇禎帝本人疑心太重,心理不健康時常疑神疑鬼,多斷少謀,崇禎帝不具備做帝王的才華。

3,明末處於小冰河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搶劫;由於氣候導致的農業欠收國內時有起義發生。此時的明朝處於內憂外患之者,猶如一條行將就木駛入河中的破船。後金崛起後,明朝的國運也就走到頭了。

其實明朝有276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不算太差的一個封建王朝。


雄鷹展翅長空


一、天災人禍斷國運,制度僵化亡國起

在大明王朝後期,剛好趕上大小冰川時期。多個的地區出現糧荒,而國家的相關部門卻沒有第一時間進行處置。加上各類制度僵化,造就上下不能一心。更加激起了多地民變,大明王朝對其進行只是採取單一的剿滅工作,而沒有從根本入手進行解決。使得本就有限的國庫變得更加的空虛,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加速其滅亡時間。

二、特權階級忙享樂,天下百姓苦堪言

自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對其朱氏子孫給予較多的特權。使其佔用了大部分的國家資源,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國庫的負擔。歷代君王都是遵循其祖制,沒有對其進行改革。使其在後期,成為國家的一個非常大的負擔,就像一些大企業的企業利潤非常差的情況下還要負擔員工非常好的福利待遇一樣,這樣只會讓企業迅速倒閉。大明王朝後期就是一個虧損嚴重的大企業一樣,還要負擔其對員工非常好的福利一樣,如不採取強硬手段,等待其只有滅亡。而連年征戰對於普通百姓的賦稅越來越多,民眾苦不堪言,加速社會矛盾的升級,最終,大明王朝成為了歷史。

三、吏治腐敗朝堂鬥,廟堂之上無忠臣

朝堂之上陷於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的內鬥之中,將國家生死存亡拋向腦後。地方上更是貪官遍地,無人精於國家吏治。廟堂之上更是大多的良將忠臣一一被朝堂邊緣化。從毛文龍到袁崇煥,一個個可以拯救危機的大明朝的忠臣被無情拋棄,亡國已是定局。


惜花公子


這似乎不是一個如果能解決的,比如:如果取得輝煌政績的萬曆首輔張居正死後,不會因權重被認為權臣等於奸臣等於貪官,被人攻訐否定,如果萬曆皇帝不會據誣衊不實之詞便決定對死後的張居正抄家問罪,如果皇帝決定對死後的張居正抄家問罪時群臣會像勸萬曆不要改立太子一樣的勁頭群諫,不會僅是一個被萬曆打斷了一條腿的鄒元標終生為張居正喊寃求昭雪的話;

而是認真研究解決完善稅政方式方法制度,法定選任各利益階層代表成立機構,確定稅政方案逐步形成國會,逐步推行君主立憲相權責任制,令張居正改革成功的方面能夠延續,張居正執政期間,對各利益集團稅政或有偏頗也能有效糾正;皇室君權只作為保障制度運作的權威存在外不插手會擔責捱罵具體稅政、政務,這樣大明王朝應能延續;

很明顯,如果能這樣,不會出現天啟朝由內廷司禮監太監魏忠賢把持的稅政;君不見,清高自傲的崇禎帝不願意與臭名昭著,聲名狼藉的魏忠賢為伍,剷除魏忠賢是崇禎帝形象光輝濃墨重彩的一筆,君不見,魏忠賢被勒令離京遷往陝西時,那隨同而行惹崇禎龍顏大怒的文武大隊其實是大明王朝名不正言不順的稅政機構,剷除魏忠賢廢除工商稅,增加農業稅正是崇禎要命的敗筆啊!很明顯無論把希望寄託在崇禎掌握專權專制的皇權,還是由萬曆擬改立的福王朱常洛掌握專權專制的皇權上,不改革都沒希望;

政舉牽涉文化,文化似有政治經濟屬性,古代中國的農耕經濟封建皇權文化很濃厚,附庸權力,而不是制約權力,總是欠缺適應工商經濟的文化,是以辛亥革命後,總是有一大幫子人攛掇著權勢者如袁世凱的稱帝,瞎折騰;如果有可能,但很難的。


歷史的微妙啟示


我認為不可能。一、明朝皇帝大多昏庸無能。

比如朱元璋性格多疑,借“胡藍黨獄”誅殺功臣;朱祁鎮聽信太監導致做了俘虜皇帝,復位後卻恩將仇報把忠臣于謙給殺了;朱厚照在宮中搭“豹房”淫樂無度,中國歷史上最貪玩也是最好大喜功的皇帝;朱翊鈞不理朝政30年等等。

二是明朝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發兵西安,兵鋒大明京師北京城,早在幾個月之前為南遷猶豫不決,自縊於景山。當然歷史不容假設……。

三是明朝崇禎皇帝重用太監魏忠賢,使朝綱混亂不清,導致惡人當權。殺掉了清朝心頭大患的重要將領袁崇煥,導致清軍便揮軍入關,明王朝再也無人可以阻止清王朝的兵鋒,被清王朝一路覆滅。

四是十六世紀70年代到十七世紀20年代,整個世界處於翻天覆地的大變動時期。中國封建王朝社會已經發展到晚期,在歷史大變中,明朝未必迎來新時代的曙光,相反在崇禎皇帝手裡把明朝推向絕境,加快了終結的歷史進程。不知各位親有什麼看法?歡迎批評指正![祈禱][祈禱][祈禱]




視圖時代


如果崇禎南遷,大明王朝還能延續的!!!


首先從政治的角度而言,南遷是具備可行性的。雖然明末的議事制度又很多繁文縟節,但總體而言,明朝還是始終維持了皇權至上的基本原則,崇禎如果早下決斷,主動擔當,決議南遷,從政治的角度而言,內閣是阻止不了的,但作為最高統治者,放棄北方疆土以及京師和宗廟陵寢這樣的責任,皇帝本人必須要主動出來承擔,但貫徹始終,崇禎帝本人始終沒能表現出這樣擔當的勇氣,崇禎在位期間多次更換內閣成員,監禁斬殺了很多官員,這說明崇禎在朝政上的大權始終在握,如果在南遷的問題上崇禎也能夠乾綱獨斷,而且有著為社稷存火種這樣的正當理由,為什麼不能通過?


其次從南遷具體步驟而言,從李自成兵發陝西開始,崇禎如果在此時自然可以從容南遷,甚至可以有效部署北方的人力物力調往南方,但是此時山西作為北京的西部屏障依然在明朝手中,而且宣府、大同還有大量駐軍,這個時候崇禎拒絕南遷我們還可以理解。但是到了二月李自成已經攻入山西,形勢很危急,這個時候崇禎如果命令駐守長江中游的左良玉部至太行山之東南進行側翼掩護,有人這時候肯定要說左良玉是軍閥不聽指揮,我要說明一下左良玉雖然在與李自成的朱仙鎮會戰慘敗之後一直消極避戰且不聽調動,但是此人一生一不從賊二不降清,就算他在到達防區之後不敢和農民軍作戰,但是這樣一支軍隊活動在農民軍側翼完全可以起到牽制作用,同時崇禎還可以調動江淮地區的劉澤清、劉良佐、黃得功、高傑諸部,可沿運河防守水陸交通線,這個時候崇禎南下還是基本可以得到有力保障的,但是崇禎對此並未有任何部署,而是和閣臣無休止的陷入勾心鬥角之中,不能不說可惜,到了二月底三月初,李自成的軍隊已經先後攻破宣府、居庸關,逼近京師地區,劉芳亮部東渡黃河、出固關,自南面攻克保定,徹底將明廷南遷的漕運之路阻斷,此時的崇禎還可以有最後的機會,那就是從天津登船,由之前天津巡撫馮元飆提前安排的船隻從海路南遷,這條路線如果排除自然天氣造成的意外事故,依然是非常保險的選擇,但這個時候已經是時不待我,爭分奪秒,可惜崇禎此時依然拘泥於和文官們的拉鋸戰,到了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完成對北京的合圍,城破之際崇禎曾試圖帶扈從出城,但被守軍擊退,無奈於景山自縊。

第三,從經濟的角度而言,崇禎如果南遷,東南的財賦足以支撐半壁江山,有明一代,江南便是明朝的賦稅重地,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曾以東南之財賦,養西北之士馬,而有明朝兩百多年之江山,到了明末江南經濟重心的地位依然沒有改變,只不過江南雖然富裕,但大量的賦稅都要北上運到北京,南京只是一個空架子。崇禎如果南遷之後漕運本身的巨大開支可以節省,同時江淮地區的明軍補給線大幅度縮短,而補給的難題則可以丟給農民軍以及入關的清軍。崇禎殉國之後,南明小朝廷雖然財政也很困難,但依然可以供給江北四鎮,崇禎如果南遷,可以有力的調動南京的官僚集團效率,在富裕的江南地區啟動戰時機制,難度要遠遠小於坐在北京城裡空想籌款,更何況,南遷之後,西北中原那些災荒之地的沉重包袱可以暫時扔掉,剿寇和守遼的軍費開支也可以從戶部的賬單上暫時抹去,而且崇禎的名望和號召力不是南明那幾個藩王政權可以比擬的,明末為何有如此多的漢奸,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崇禎死後的正統缺失,在封建社會,法統的重要性並不亞於一支強大的軍隊。


第四,從軍事的角度來談一談南遷的前景。很多人都認為南明的軍事能力很孱弱,在滿清八旗軍隊面前不堪一擊,實質真的是這樣嗎?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南明軍事力量的主要構成。以南明的弘光政權為例,當時其在其旗下的軍事力量主要有三支,一支是湖北的左良玉軍,一支是著名的江北四鎮,最後一支就是直屬於朝廷的京營(此京營非彼京營,這裡指的是弘光政權建立後守衛南京的軍隊),這三支軍隊大概有多少人呢,網上所說的左良玉八十萬,江北四鎮四十萬,這種數字肯定是不可信的,水分太大,這方面的資料也不是很多,當時時任弘光朝廷都給事中的李清曾經在《三垣筆記》中就軍費開支算了一筆賬:武昌的左良玉有五萬人,每年軍費一百萬兩;江北四鎮各三萬人,共計十二萬,每年軍費二百四十萬兩;京營六萬人,每年軍費一百二十萬兩;其餘八鎮共十二萬人,每年軍費二百四十萬兩。這麼看來弘光政權的軍隊總計應該在三十五萬人左右。很多人認為南明的軍隊根本就是軍閥,但他們從有軍閥傾向到軍閥實質化上有一個最關鍵的節點,那就是明朝中央政權的崩潰,而核心就是崇禎自縊。在這之前,這些軍隊大體上明朝中央政府還是可以調動的,或者說這些軍隊的將領為了自身的利益還是不願意明廷亡於流寇或者滿清之手的,而漢奸風潮正是在崇禎駕崩之後,吳三桂開的壞頭,在此之前在崇禎在位期間除了像洪承疇這種厚顏無恥的人之外,投降滿清的明廷高官少之又少,在漢族士大夫心中,崇禎作為大明的法統不倒,他們還是很鄙視滿清的,祖大壽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如果崇禎南渡,這些軍隊至少可以說投降滿清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話說回來,崇禎南渡,吳三桂會不會投清都很難說。(PS:也許他會隻身往南逃?)那麼南遷之後最主要的對手清軍兵力有多少呢?根據滿清官方檔案資料,薩爾滸之戰時,八旗總男丁6.9萬,當時以滿洲八旗為主。而到順治入關時後數年的另一份統計,因為持續幾十年戰爭的損失,,真滿洲只剩5萬、編入八旗的蒙古不足三萬,剩下二十萬作用,都是歷次戰爭中陸續俘虜、征服、歸順的漢八旗男丁,滿清稱為“包衣”。合計八旗男丁總數不過三十餘萬,按照其“三丁一軍”的慣例,核心兵力不過十萬,實質上歷史上的南明其實主要是亡於漢奸軍隊之手,如果崇禎南遷能解決大批漢奸軍隊投敵的問題,那麼滿洲軍隊其實對南明的軍隊而言,並沒有什麼優勢。


最後,從領導風格來聊聊。崇禎這個人作為皇帝確實有很多的不足,但是這個人比起弘光來說,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弘光作為一個藩王,還是福王這種和東林黨有很大過節的藩支,他得到皇位之後,首先他的自信心就很不足,其次從弘光政權的表現來看,滿清入關、李自成西逃期間山東河南等地處於無政府狀態,但弘光政權居然毫無動作,甚至提出了聯虜平寇這種荒唐的策略,當然史可法史閣部對此難逃干係,但作為皇帝也並沒有看到弘光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崇禎則不一樣,他絕對不會和滿清媾和,從他對遼東的態度來看,他更不會坐視山東河南拱手讓人,而南明的這些軍閥們調動他們進入這些地區應該問題是不大的,這樣就可以將北部的防線由江淮線推到黃河線,而李自成在拿下北京之後和清軍必然會有一戰,如果李自成勝,則李自成處於明清的南北夾擊之中,如果清勝則必然會將主要精力放在和剛剛與自己大戰一場的李自成身長,這樣清軍就會陷入明朝在北京陷落前的窘境,同樣是兩線作戰,無論如何,對於明而言都是化被動為主動的有利形勢,這就是所謂的牽一髮而動全身,攻守之勢異也。

歷史的煙雲早已消散,崇禎、李自成、皇太極這些風雲人物也都歸於塵土,歷史不能重來,但如果我們能從歷史長河中的那些遺憾假設中得到啟示,又何樂而不為呢?就以唐太宗李世民的那句名言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吧: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維C牛奶咖啡糖


崇禎是昏君,或者說他本身就不想做皇帝。要不是他哥哥天啟英年早逝,根本輪不到他當皇帝。他也沒有受過帝王之術的培訓。他上臺之後,不肯重用魏忠賢,毛文龍,盧象昇這些哥哥留下的老臣。

殺毛文龍是因為他想控制住毛文龍手下的軍隊,加強中央集權,可如此一來,毛文龍被殺後他手下的尚可喜,耿精忠等人一怒之下都投降了清朝。這些人在清朝滅明朝的過程中出力最大!

連一代明君天啟皇帝都在謹慎處理和毛文龍之間微妙的關係,即便是國庫空虛的情況下也從不拖欠毛文龍軍隊的餉銀。毛文龍也打的努爾哈赤抱頭鼠竄。而毛文龍一死,第二年皇太極就帶兵打到了北京城下!!!


旅行青年說


時光不會倒流,世人都是活一天就少一天。歷史不會改變,人類社會會有日新月異的發展,願世界各國人民反對戰政熱愛世界和平,要日擁立仁政社會共和國,招戰亂國人民近快過上沒有戰爭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我愛中國


自古無不滅之朝! 大明的滅亡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家天下的制度,在根本上就限制了王朝的延續性!


府少爺的歷史觀


爛透了,只能重新生長。清朝的誕生有其歷史必然性,好在都是


心中的檔案


條件不足,無法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