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小旅館》:“愛”穿越半個世紀,救贖一個家族兩代父子

有人說,這是一部浪漫的愛情小說,講述的是美國西雅圖二代移民的中國少年和日本少女的愛情故事。其實不然,

這是一部“愛”的小說,戀人之間在患難時愛的支撐,家人在生活中愛的理解和支持,友人間分亨與幫助的愛,還有對祖國母親以及精神家園虔誠的愛。

本書的作者是美籍華人傑克•福特,故事背景發生在二戰期間,珍珠港事件後,由於戰爭的影響,使遠在美國西雅圖的中日兩國人民也難以相互融洽,然而,同樣是身在異國他鄉,受同學排斥的中國少年和一位日本少女卻將彼此當作精神伴侶。愛情萌芽剛開始,少年享利和少女惠子因美國政府遣送日本移民而就此分開,至今40多年過去了,享利一刻也不曾忘記過她,但彼此早已是歷盡滄桑,年逾古稀。

故事以享利的自述回憶展開,敘述中將他的家庭關係,生活經歷都融合其中,充滿了對過往的懷念和對父母妻兒的愧疚之情。追憶舊人,更覺應珍惜眼前人,隨著娓娓道來的故事,享利與父親、兒子間的隔閡也慢慢消融。在享利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不但見到了分別半個世紀的惠子,也對父親當年的百般阻撓放下了怨恨,同時令兒子對他有了更多的諒解。

《時光小旅館》:“愛”穿越半個世紀,救贖一個家族兩代父子


01、享利與父親:“國恨”與家怨橫亙在父子間,享利把自己隔成了一座孤島

享利的父親一心想讓兒子融入美國社會,想盡一切辦法把他送進當地的白人學校。享利為了讓父母放心,努力做到最好,在父母面前小心翼翼,生怕說錯一句話。父親不讓他在家說中國話,但他卻又不懂一句英語,跟兒子的溝通僅限於點頭、搖頭,說的最多的是“嗯”。12歲的享利對人生有著太多的疑問和不解,而無從對父親說起,在學校受到同學們的排斥也不能回家說,更別談從父親那裡獲得鼓勵和底氣。

天下父母無不想自己的孩子過得好,他們可以為孩子們吃盡苦頭,受盡一切委屈,唯獨不願在他們面前露出一個笑臉,心平氣和地跟他們說說話。作者傑克•福特是美籍華人,從小也是在充滿中國傳統的家庭成長,對中國家庭關係的封建傳統有很深刻的瞭解。享利和父親的相處模式,正是中國延續至今,數億家庭的真實寫照。

父母為之驕傲的是享利每年都能得到學校的獎學金,這成為他們在唐人街甚至是美國朋友中的重要談質。他們從不會關心享利的獎學金是怎麼得來的,與之是否因此而感到榮幸。享利的心裡,這份獎學金甚至是他的恥辱,作為全校為數不多的華人,他在同學們眼中像個異類,他幾乎是被硬性要求幫助學校的廚娘打雜。獎學金其實就是作為佣金的一個形式,並不是因學習成績突出而獲得。

美國專欄作家米奇·阿爾博姆在《一日重生》中說:

孩子們喜歡追逐他們得不到的愛,對我來說那就是爸爸的愛,他把他的愛藏著像文件箱裡的文件,而我想方設法要得到它。

為獲得父親的肯定,享利比所有的孩子都要隱忍,努力做個乖孩子,但卻怎麼也換不來父親的溫和。他開始慢慢將內心封閉起來,在家裡對父母言聽計從,出了門轉頭就把母親按自己喜好給他準備的午餐送給街上賣唱的謝爾登。作為回報,謝爾登會讓他在地下裝滿零錢的罐子裡隨便拿點錢,享利總會拿出一個五分錢的硬幣以便晚上回家的時候給母親買一束星火百合。

在父母面前活得小心翼翼的孩子從來都沒有真正的快樂,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討好父母,而最悲哀的是,父母們卻為此而驕傲:多麼懂事的孩子啊。作者把這一部分寫得稀鬆平常,就像只是說著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故事,但字裡行間卻充滿著令人窒息的無奈和壓抑,為享利遇上惠子後,“愛”得瘋狂、不顧一切,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時光小旅館》:“愛”穿越半個世紀,救贖一個家族兩代父子

惠子也是那所白人學校的“另類分子”,她被廚娘比蒂帶進廚房後,享利只偷偷看了一眼,就對她有了非常特別的好感。在一起幹活的日子裡,在每一個被白人欺負後的無助中,享利和惠子產生了深深的依賴,在兩個少年懵懂的心裡,把這種感情理所當然地認為是“愛”。珍珠港事件後,惠子隨著大批被安置的日本移民一起送到集中營,享利想盡辦法幫助惠子,兩人的情感進一步昇華。

父母發現自己引以為傲的兒子竟然跟“敵人”的女兒戀愛,百般阻撓。沒多久,父親突然中了風,卻還一直賭著氣,對兒子享利更是從不願開口,直到去世,他只留給兒子幾個字:我做俾你,我做俾你(廣東話,意思是:我這樣做都是為你了)。享利才豁然明白,導致他和惠子失去聯繫的是父親,他一直讓人截斷他們的書信往來。

想想真是何其悲哀,父母為孩子嘔心泣血一輩子,就算是躺在病床上也為其操碎了心,但卻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因此苦悶終生,不甚快樂,即便留在父母身邊,也早已把自己活成了行屍走肉。

02、亨利與兒子:三代移民與二代移民文化背景的差異,延續兩代人的隔閡

跟惠子斷了大半年書信後,一個華人姑娘埃塞爾走進了享利的生命裡,此時的享利已經18歲了。善良又體貼的埃塞爾深受享利父母的歡心,尤其是父親,他認為這是兒子重新步入正軌的開始。埃塞爾在享利父親床榻前伺候了大半年,父親走後,她便很快為享利生了個大胖小子。沒想到,這個孩子卻又成為了“享利”第二。

現代人對原生家庭的話題的探討從未停止過,但在90年代初期,哪怕是科技發達的美國也都還未對此有過重視。所以,橫在享利和兒子間的那道無形的隔閡,他從未想過這是否就是當年橫在他和父親間的那道。他自然而然地複製著父親與他的相處模式,把兒子當成了當年的自己。

在兒子臨近研究生畢業時,罹患癌症的妻子埃塞爾不幸離世,兒子整整兩個多月都住在學校,不曾正面與享利交談過。享利在悲痛中一遍遍回憶妻子患病的這段時間,父子兩人就如何照料妻子的事情發生過無數次爭執。他痛苦地認為自己生了個不懂感恩的兒子。

為了照顧妻子,享利提前從波音公司辦了退休手續,每週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沒日沒夜地守在妻子的病榻前。兒子卻認為早就應該把母親送進療養院,享利骨子裡一直信奉著儒家思想,無法輕易拋棄曾患難與共的妻子。妻子走後,兒子馬蒂認為應該立即把她拉到火葬場火化,一燒了事。這讓享利更加無法接受,他堅持要按中國傳統的安葬儀式送妻子最後一程。有齋供,有壽衣,做幾天幾夜的法事。

三代美籍華人,雖然骨子裡還流淌著中國人的血液,但生於斯長於斯,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早已西方化。享利是二代移民,在純中國生活模式和傳統思維影響下,也算是大半個中國人,保留著不少中國的傳統習慣和思維模式。作者巧妙地在享利與父親的隔閡上將兩代移民的思維差異融入這個新生代的移民家族裡,令享利與兒子的隔閡渲染了些許異國情調的色彩。

享利和兒子的關係有所緩和是從巴拿馬賓館發生大量日本移民當年滯留下的行李開始的。享利在巴拿馬賓館地下室發現了惠子的速寫本,他斷定這裡一定存留著惠子一家來不及帶走的行李。這勾起老享利對過往的無限回憶,滿腔的情緒無處述說,他決定跟兒子一起分享這個“時光膠囊”。令他沒想到的是,此時的兒子也正想辦法走進他世界。他把懂事又大方的未婚妻帶到老享利身旁,令他吃到了自妻子生病以來,最美味的一頓晚飯。

磨難有時真是人們的救星,它會令兩個親人因此抱得更緊,更加懂得珍惜彼此,那些歲月靜好時從未想過要了解彼此的想法,也會在突然間瘋長。享利第一次發現 ,其實兒子並未像他所認為的那樣無情,兒子馬蒂也開始理解了父親這些年的“不可理喻”。

《時光小旅館》:“愛”穿越半個世紀,救贖一個家族兩代父子


03、喚醒愛的兩個女人:大愛成就彼此,救贖一個家族兩代父子

妻子埃塞爾的出現,令父親在臨終前過上了近一年的大好時光,他不再為兒子操心,他深知這個兒媳婦將會像他那賢惠的妻子一樣打理她這個傳統的中國家庭,照料他兒子的飲食起居。更重要的是,不會再讓那個叫惠子的日本姑娘“敗壞”了他的家規。對享利父子矛盾心知肚明的埃塞爾極力讓老人放心,老人甚至把兒媳婦看得都比兒子享利重要。

不得不說作者對中國人的品性瞭解得甚是深入,父親不肯跟自家兒子和解,是面子上下不了臺,但通過對兒媳的認可卻恰恰從側面間接兒子“服了軟”。享利也是熟知父親的稟性,所以“慫恿”妻子在父親跟前取悅他老人家,父親看在眼裡也是樂在心裡。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埃塞爾完全符合一個賢惠中國妻子的形象。

享利在妻子的周旋下,慢慢地把自己溶入了這個家庭,在父親生命的最後時刻盡了些許做兒子的責任,這讓他心裡的愧疚減輕了許多。但對待兒子的問題上,享利又不自覺把自己化身為老父親的角色,仍然對兒子百般挑剔,無法正常溝通。

這或許就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最大的影響吧,子女即便深受其害,當他們為人父母時也會不自覺地複製著他們管教孩子的方式,以及與他們相處的模式。做父母的總想著自己內心是最愛孩子的,他沒有理由不知道,而孩子們心裡卻總渴望父母能給自己多一些理解。中國的大多數父母和孩子之間都隔著一層窗戶紙,卻誰都不願先伸出手去捅破。

妻子過世之後,兒子馬蒂看著日漸憔悴的父親想要安慰卻無從做起。發現女友懷孕後,他便把她帶回家中見父親。女友當晚給他們父子倆做了頓豐盛的晚餐,麻利地把家裡收拾乾淨,瞬間把未來公公的心拉攏了。猶如歷史重現,兒媳婦的出現就像妻子當年被父親當成救星一樣。

兒媳婦的到來對於享利家族來說,無疑是一大幸事,冥冥之中像有人在安排,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又安排了一個懂事又識大體的女人來“拯救”父子倆。但作者這樣的安排還有一層用意,那就是通過兒媳婦的言行來傳遞著兒子對父親的愛和尊敬,那種無言的表達對於向來秉承父慈子孝傳統思想的中國父親來說,很是受用。

中國向來有“好女人旺三代”的說法,雖然有些誇大之嫌,但足以說明女人在家庭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大方懂事的女人能讓家庭變得越發和諧,如若不然,計較太多又或是不能心平氣和地相處,整個家庭就很難避免雞飛狗跳。

《時光小旅館》:“愛”穿越半個世紀,救贖一個家族兩代父子


04、享利祖孫三代的情感歷程,給我留下的幾大生命啟示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這部延續了半個世紀之久的家族史記,有過轟轟烈烈的愛情,推心置腹的友情,難以割捨卻也難以相溶的親情,精彩之處令人拍案叫絕,傷心絕望時也讓人黯然傷神。作者的文字沉著但充滿張力,把每種情緒都渲染得淋漓盡致。

整個故事讀完,掩卷遐思時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平靜後總結了一下,我感覺書中的故事能讓許多人找到自己的身影,具體的感悟大體如下:

①父母與子女間的愛要及時說出來,不應在中間隔著層永遠也不願捅破的窗戶紙

享利對父親的愛一開始是熱烈的,但在父親的再三壓制下,慢慢變成了報復性的沉默。父親對享利愛得深沉,但卻很“自私”不願讓享利感覺絲毫,這是父子間最不能調和的矛盾。

中國人大都不太習慣對愛的人開口說“愛”,尤其是父母和子女間,都喜歡猜。有人說,很多父母都欠孩子一句“我愛你”, 孩子欠父母一句“對不起,謝謝您”。想想也是的,誰都不願開口,往往都在失望和期待中相互糾結著。

畢淑敏在《愛怕什麼》中說:

“愛怕沉默,太多的人,以為愛到深處是無言,其實,愛是很難描述的一種情感,需要詳盡的表達和傳遞。”

愛要及時表達,詳盡表達,才能促進彼此間的理解和互動,被愛包圍的孩子自然更能懂得父母的苦心,也更懂得感恩。子女及時向父母表達愛,不但是一種孝順也是處理家庭關係的明智選擇。

《時光小旅館》:“愛”穿越半個世紀,救贖一個家族兩代父子


②凡事都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一下,不要執著於某一種情緒

作者全文沒有以某人的思想角度去評判對方的言行,更多的是一種理性而客觀的陳述,這更能看清每個人物內心的真實想法。享利認為父親不夠理解自己就是對自己的一種專制,而從未好好跟父親溝通;父親責怪享利不理解他的苦心,執意要跟惠子好,是想跟自己對著幹。

享利認為兒子是個不懂感恩的冷血人,對他從不抱任何希望。反倒是兒子更為理性,他理解父親的固執,也堅持自己的個性,但最終還是找了個父親接受的方式化解彼此間不能相溶的矛盾。享利的兒子馬蒂無疑是家族的希望,也是作者埋在文中的一條隱線,象徵著美好和希望。

周國平說:人生有三次成長, 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懂得接受任何人不同生活態度,不刻意去改變和迎合,這本身是一個人的成長標誌。而作者在這裡通過半個世紀兩代父子間的矛盾描寫,刻畫的是時代的進步也是人們思維的改變。不執著於任何一種情緒,是大愛也是豁達,更能適應當今生活的生存模式。

《時光小旅館》:“愛”穿越半個世紀,救贖一個家族兩代父子


③歲月流逝,留給自己和父母的時間每一刻都很寶貴,要好好珍惜

本文描寫享利兒子馬蒂的筆墨不多,但每一句都充滿理性和豁達,馬蒂在母親去世後,深刻地認識到世事無常,父母和子女的緣份其實都很淺,他決心打破與父親間的隔閡。

在日本的某暢銷書上的封面寫著這樣一段話:

“假使你的父母現在60歲,父母餘下的壽命是20年,並且你沒有跟父母同住。那麼,你每年見到父母的天數,大概是6天,每天相處的時間大概是11小時!所以:20年×6天×11小時= 1320小時,也就是說,你和父母相處的日子只剩下55天了...”

親情是一場倒計時的愛,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有限的時光,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對父母不留遺憾。

總結:《時光小旅館 》看似是一個人的史記,實際上濃縮了大半個中國家庭關係的縮影。從而讓人們更加理智 、客觀地對待家人以及戀人。中國人向來信奉家長的威嚴能震懾出孝順、有出息的孩子來,而事實卻恰恰相反,給孩子更為寬鬆、理解的成長環境,他們將更懂得感恩,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也更加融洽,因此減少許多家庭悲劇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