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單挑大王:貴州英雄兀突骨

兀突骨,三國時南中烏戈國國王,今貴州安順人也。

一部《三國》,呂布、關羽、張飛、趙雲、馬超、許褚、典韋等悍將可謂出盡了風頭。

呂布: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飛將;獨戰關張三十合稍露下風但不明顯;獨戰曹操六大將全身而退;手捉袁術大將紀靈如提小兒。

關羽:萬人敵;萬軍中斬顏良;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張飛:萬人敵;一喝退曹軍。

許褚:力拖牛尾而回。

典韋:使大鐵戟逐虎過澗;獨掌烈風大旗。

以上《三國》文明世界的大將也算是勇悍絕倫的了,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他們還不知道南中有一個烏戈國,烏戈國國王兀突骨穩壓他們一大頭。

1.兀突骨身高穩壓《三國》文明世界。

呂布身高一丈,兀突骨身高丈二,力壓​呂布一頭。至於身高九尺的關羽,呂布死後就算他高了,而烏戈國最矮的成年男子就身高九尺。張飛、趙雲、許褚、魏延等悍將都只是身高八尺,諸葛亮身高八尺餘,後三國魏國出了一個王雙,身高九尺,至於劉備和曹操,則更矮了。

2.兀突骨武藝(單挑打鬥實力)​亦應在呂布、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魏延、許褚、典韋之上。

許褚倒拖牛尾,典韋獨掌大旗,極盡威勇矣,但比之兀突骨,直如小巫見大巫,不是一個級別的。典韋逐虎過澗,有大鐵戟,也只是偶爾為之;兀突骨生擒猛獸乃家常便飯,又是空手。

從小說中看出,如果趙雲、魏延合力打得過兀突骨,諸葛亮​何不派他們二人雙戰兀突骨,生擒活捉,收服這支強悍的隊伍,以後北征曹魏統一天下,大有好處。

諸葛亮竟然要動用火燒團滅的辦法,他是根本沒有更好辦法像收服孟獲那樣收服烏戈國人眾,他一點把握也沒有,火燒只是下下之策​,無可奈何的。

由此證明兀突骨實戰武功之高,遠在趙雲與魏延合力之上,當然也勝過呂布、關羽、張飛、馬超、許褚、典韋等悍將。

兀突骨生於原始森林長於原始森林,以生蛇惡獸為主食,他的力量、速度和打鬥技巧上,一定學得了獅虎狼蛇,而超越了它們,就像金庸小說《越女劍》中的阿青一般,學自白猿而青出於藍。有人或許會說兀突骨缺乏文明人的智慧,就算打得過趙雲和魏延,一定打不過呂布。錯了,烏戈國戰士使用鋼叉攻擊敵人,證明他們會冶煉鋼鐵打造兵器,不過沒有中原江南人那麼複雜罷了。這也間接說明了以兀突骨為首的烏戈國人對於外面的世界並非一無所知。

這有點類似於歐洲殖民者侵略非洲和南北美洲,科技先進的白人靠著火槍火炮才戰勝了那些原始部落,憑拳腳憑冷兵器硬打,文明人不一定佔得了上風,甚至輸多贏少。

小說《三國演義》沒有寫到兀突骨用什麼兵器,連環畫說他手使一柄大斧。據我推想,兀突骨要麼真的使用大斧;要麼和他的部下一樣,使一柄鋼叉,不過,他的鋼叉應該更加長大更加堅硬。或者乾脆空手,就像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面的蕭峰、溫瑞安小說《四大名捕》裡面的鐵手等絕頂高手一樣,赤手空拳也能戰勝敵人的武器。不管你是猛獸毒蛇,還是刀槍劍戟,都是手到擒來雙手一撕,或一拳斃命,或摔在岩石上而死……

那麼,兀突骨就具備了李元霸非人類的恐怖威猛,越女阿青閃電般的速度,戰神蕭峰和鐵手的空手勝刀兵。

綜上所述,號稱《三國》第一勇士的呂布,不論是赤手空拳,還是冷兵器,他都不是兀突骨的對手。當然,如諸葛亮火攻之類的除外。

3.烏戈國國人過人的的身體素質。

烏戈國人不食五穀,並非真的不食五穀,而是高山大嶺不適宜種植五穀,沒有五穀吃;當然他們也有可能還不會開墾荒地種植五穀和蔬菜瓜果,只是像非洲人那樣採摘野果野菜,生食毒蛇猛獸;還有烏戈國本國有一桃花江水,兩岸有桃樹,歷年落葉於水中,別國人飲之盡死,惟烏戈國人飲之,倍添精神。

野生蔬菜瓜果屬於純綠色食品,是我們求之不得的健康食品,暫且不提。

吃生肉,茹毛飲血,和喝汙水;不僅不生病,而且力大無窮精神飽滿,使我們不得不佩服烏戈國人的超強的腸胃吸收消化功能,寄生蟲對於文明世界來說可以說是畏之如虎,但烏戈國人卻連寄生蟲一起消化並化為營養力氣。

兀突骨身有鱗甲,這也是拜受大自然之賜。龜蛇身有鱗甲,獅虎皮粗肉厚,然於兀突骨,可謂兼之矣。年年月月天天時時刻刻,與懸崖峭壁尖石荊棘蛇獸爪牙相摩擦觸碰,皮肉焉得不堅不韌,氣力焉得不大,速度焉得不快,反應焉得不速,腸胃焉得不好。

4.兀突骨是貴州人。

a.烏戈國人會製作藤甲;其後代貴州安順人學得祖先遺法,亦能製作藤甲。烏戈國與安順處同一地域。

《三國演義》描述道:“其藤生於山洞之中,盤於石壁之上。”烏戈國的人們就從山洞中把這些藤割取,然後丟入油中浸泡,時間長達六個月,然後再從桐油中取出,放在日光之下暴曬。曬乾之後,再投入油中繼續浸泡。“曬乾復浸,凡十餘遍,卻才造成鎧甲。”

其油疑為桐油。

此衣服做好之後,又輕便又有韌性,穿在身上,有四個用處:其一是可以防護身體,以免被猛獸侵襲;其二是可以遮風擋雨,具有雨衣的功能;其三過大河深水的時候,可以幫助身體不下沉,具有舟船之功能;其四是作戰的時候可以抵擋對方的刀箭攻擊,因其獨特的材質,具有刀槍不入的效果。

藤甲兵之藤甲,雖然刀槍不入,但是其藤甲在製作的過程中,在桐油中浸泡了十來遍,藤甲幾乎是油甲了,既然如此,豈不是見火就著嗎?

諸葛亮看問題的眼光確實獨到,一下就掐中了藤甲兵的軟肋,但是諸葛亮採取的方式卻是比火燒赤壁更可怕。他設置伏兵,把三萬老實巴交憨厚無比的藤甲兵欺騙到一個死谷中,然後封住谷口,放火直接把三萬藤甲兵全部燒死,一個都沒活下來。《三國演義》寫道:“兀突骨並三萬藤甲軍,燒得互相擁抱,死於盤蛇谷中。”

b.烏戈國後代安順人歪寨人也能製作藤甲。

以上是在《三國演義》中,藤甲兵的出場和結局。不過在漫長的歷史中,沒人在意過演義中描寫的這支藤甲兵。但是在新世紀卻出現了令人驚喜的意外情況,因為《三國演義》中刀槍不入的藤甲兵並非虛構,此村民自稱藤甲兵後代。

此村叫歪寨村,屬於布依族,位於貴州省安順市安順開發區。此村村民韋達澤說,根據村寨人們代代相傳的記憶,他們的祖先布依先民曾身穿藤甲,跟隨孟獲擊敗過諸葛亮的軍隊,但最後被諸葛亮以火燒之計擊敗,殘餘人員逃到山中,活了下來,方延續至今。

那麼說歸說,有證據嗎?當然有,歪寨村的村民根據他們的祖傳經驗製作了兩套藤甲(一副男性穿的藤甲,一副女性穿的藤甲),幾乎跟《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一模一樣,製作精良、結實,輕便、韌性十足。因其獨特和珍貴性,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歷史價值,歪寨村村民製作的藤甲之一被國家軍事博物館收藏。除了榮譽,也是對藤甲兵在歷史上存在過的一種肯定。之後,歪寨村又對藤甲的製作技術進行了專利申請,並得到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批准。

有關歪寨村的藤甲之新聞,《貴州都市報》對此進行了採訪,分別以《藤甲兵在安順“復活”》和《安順“藤甲”不得仿製》為題進行了報道。其後,北京電視臺等諸多媒體都對歪寨村的藤甲情況也進行了相關採訪。

結語:在我們讀《三國演義》的時候,大概是想不到這一點的。藤甲兵從虛構的小說中橫空出世,確實令人為之一驚。這支演義中的傳奇兵種,在諸多佐證中,成為真實。如果當年諸葛亮真的曾經火燒過藤甲兵,那麼今天藤甲兵後代的面世,也算是當年慘劇的一種安慰吧。參考資料《三國演義》《藤甲兵》、以及藤甲兵的相關報道。

c.根據安順等地方誌和民間傳說,諸葛亮南征大軍的確到過安順,見識了藤甲軍的威力。

以上烏戈國事蹟大多是出自於小說《三國演義》,可信度不高。

很多人因此懷疑,諸葛亮征討南中究竟有沒有到過安順?

我們先看安順民間流傳的幾個故事:

關嶺縣來源於關索嶺,而關索嶺相傳就是關羽之子關索南征之戰到達此處,戰勝孟獲,並體恤愛民,修路搭橋,至今還有古戰場遺蹟,。

並有大戰遺蹟,至今還有灞陵橋(當地人稱關索橋),關索嶺,雙泉寺,順忠祠(後為關帝廟)等許多和南征有關的傳說和遺蹟。

《徐霞客遊記》亦記載:“索為關公子,隨蜀相諸葛亮南征,開闢蠻道至此。”

在安順鎮寧縣有一座曬甲山,曬甲山下的牛口村,村裡老人流傳諸葛亮率軍追孟獲經過曬甲山時,突然天降大雨,雨後他就命令士兵們脫下盔甲,在山上曬了起來。

後來,盔甲曬乾後,諸葛亮到了村裡,由於天色已晚,見此處寬闊,於是就地紮營。後人稱其紮營的地方為諸葛營。

此外,該村的古井、池塘也與諸葛亮有關。比如,村裡一口已被掩埋的井,就叫諸葛井。

同時,村內的洗馬塘則被傳是諸葛亮軍隊在此洗馬,這些戰馬撒尿沿著一條河溝流去,該河溝則被稱為馬尿河。

另外鎮寧縣打邦鄉有一個孔明塘。傳說諸葛亮徵南追孟獲過此時到過此地,因氣候很熱,諸葛亮下河中洗澡,故後人稱為孔明塘。

傳說中我們能看到不少蛛絲馬跡,那史料呢?

《鎮寧縣誌》載:

“諸葛營:在衛城南45裡狼洞屯側,相傳諸葛亮南征,屯兵於此,遺址尚存”。

《安順府志》載:

“在坡東二十里,又名糧倉洞。天開一竅,前後通明。相傳孟獲曾屯糧於此。”

清代佛教住進“糧倉洞”後改名清涼洞。眾教徒在門口立有一塊碑,碑文記載此洞最早為孟獲的“糧倉洞”。

除此之外,《安順府志》還有孟獲屯、孟獲洞、關索嶺、曬甲山、孔明塘的記載。

《續修安順府志》第一卷地理志載:“擒孟山,通志雲:‘在城東南二十里,雄踞郡南’。”

傳說在這個大山擒得孟獲一次,至今還有古戰場遺蹟。

結合地名、傳說和府志,諸葛亮南征應該是到了安順一帶的,且最有可能是在七擒七縱的戰鬥過程中到達的。

路線則可能就是通過今天的曲靖沾益等到興義(戰後諸葛亮曾置興古郡,治所宛溫(今興義))然後到達鎮寧一帶。

同時這也和今天貴州西北、西部和西南部及安順部分地區苗族、布依族和苗族均有諸葛亮事蹟和傳說相契合。

羅貫中著作小說《三國演義》,本著“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原則。

烏戈國,兀突骨,藤甲軍,安順歪寨人……羅貫中設置一個烏戈國,一個身長丈二的兀突骨,一支強悍的藤甲軍,決不是空穴來風。

b.烏戈國人身材高大。

以中國為例,自來北方人長得高大,南方人長得矮小,雖非盡皆如此,但大致上總體是這樣。

如:呂布,身高一丈,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鎮西北)人。

關羽,身高九尺,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

張飛,身高八尺,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

趙雲,身高八尺,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

馬超,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縣)人。

諸葛亮,身高八尺餘,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

許褚,身長八尺,腰大十圍,譙國譙人(今安徽亳州市古城鎮)。

典韋,陳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寧陵縣己吾城村)人。

劉備,身高七尺五寸,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曹操,身高七尺,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

朱然,長不盈七尺,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三國時1尺約為現在24.2釐米,大家自己算算。

但以兀突骨為首的烏戈國(貴州安順)人實在是三國時期的異數。身為貴州人,一般不太高大威猛,烏戈國人異軍突起,成年男子最矮者九尺,並肩蜀漢五虎首將關羽,兀突骨更是身高丈二,遠勝身高頂丈的飛將呂布。

有人以此否定兀突骨如此高大魁梧,不應該生長於貴州,應該生於中國北方、東北、蒙古高原、西伯利亞、西域、西亞、歐洲等。因為現代的貴州人身材實在不高,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尚不及一米七。

但人類基因有遺傳,也有變異,三國烏戈國人身材高大魁梧,也是可以理解的。雖然我還沒有解釋這種變異的能力,不等於別人沒有。

單挑勝過呂布的貴州英雄,兀突骨,我景仰你,為你點贊!

雖然失敗了,敗給了智慧如神的諸葛亮。這不是你的恥辱。

你是一位失敗的英雄,敗得轟轟烈烈,一如烏江自刎的西楚霸王項羽!

再次讚美你!貴州英雄!兀突骨!烏戈國勇士!

三國單挑大王:貴州英雄兀突骨


三國單挑大王:貴州英雄兀突骨


三國單挑大王:貴州英雄兀突骨


三國單挑大王:貴州英雄兀突骨


三國單挑大王:貴州英雄兀突骨


三國單挑大王:貴州英雄兀突骨


三國單挑大王:貴州英雄兀突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