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為什麼“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戲碼,總能戳痛你?

近日,《安家》裡面,房似錦的媽媽潘貴雨的出現,再次引起了網友熱議,甚至大家投票選出了“最令人討厭的奇葩父母”,樊勝美的母親劉美蘭、蘇明玉母親趙美蘭不出意外地光榮上榜。

《安家》|為什麼“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戲碼,總能戳痛你?


為什麼有關原生家庭的傷痛,總是能戳中很多網友的神經?

1、房似錦的故事:

家裡排行老四,父母重男輕女,上有三個姐姐,下面有一個弟弟,是家裡人的受氣包。剛出生時,因為是女孩兒,差點被母親扔到井裡淹死,後來及時被爺爺救下來,一直由爺爺撫養。在父母姐妹、叔叔嬸嬸等全家人的反對下,爺爺一直支付其學費、書本費,供其讀書。

成年後,母親理直氣壯地頻繁問房似錦要錢,以幫扶弟弟。房似錦感謝弟弟曾經的幫助,即便對母親的行為感到憤怒、失望,甚至絕望,但每次都會把錢給她。對房似錦來說,血緣是切不斷的,痛苦但卻無奈。

2、蘇明玉的故事:

家裡排行老三,有兩個哥哥,母親重男輕女,認為女孩子讀書無用,父親妻管嚴。父母從結婚開始就沒有什麼感情,在母親打算與父親離婚之際,發現自己懷孕,於是打消了離婚的念頭。但在蘇明玉出生後,母親將自己生活的所有不幸都歸結在她身上。

成年後,與家庭斷絕聯繫多年,後來覺得這始終是自己的父母,遂恢復聯繫。在得知母親不喜歡自己的原因後,原諒了母親。

3、樊勝美的故事:

家裡排行老二,有一個哥哥,遊手好閒,母親重男輕女,父親長期有病。母親總是扮演受害者,以賣慘的方式要求樊勝美幫扶哥哥。

成年後,長期以來一直滿足母親的要求,幫哥哥買房子、養孩子。雖然能力不錯,但一直期望嫁個有錢人,以改變自己的困境。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改變認知,努力工作,同時,賣掉了給哥哥買的房子,以定期給母親生活費的方式,保持與原生家庭的聯繫。

《安家》|為什麼“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戲碼,總能戳痛你?

如果忽略“房似錦”們的身份,在不止一個孩子的家庭中,父母更喜歡某個孩子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或者喜歡男孩兒,或者喜歡女孩兒,或者偏愛弱小的那個,或者更喜歡有能力的那個,或者更讚賞跟自己脾性相似的那個……

所謂的“重男輕女”,是在“父母更寵愛同胞競爭中獲勝的一方”的本質上,增加了競爭雙方的身份屬性。這也是為什麼,影視劇中每次出現“房似錦”式的原生家庭,都會精準地戳痛大家的神經,彷彿一瞬間,又變成了曾經那個弱小、無力、不被父母喜愛的自己。

不被父母喜愛的那個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那些不被父母喜愛的孩子,會堅定不移地相信——“我是不好的、不可愛的、不值得被愛的”,並對父母有很深的愧疚感。

如果存在除了父母之外的其他養育者,給了他們充足的愛,比如房似錦的爺爺,這種認知會被修正,愧疚感也會轉變為對父母的憤怒,並在內心深處不斷控訴:“為什麼你們不像愛其他孩子一樣愛我?”。

如果不存在這樣的人,這個孩子會帶著愧疚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懷疑、尋找原因。同時,即便懷抱著對父母各種複雜的情感,但潛意識中永遠都希望被接納

因為,面對父母,年齡再大、心智再成熟的人,都會變回那個“不受寵的、無力的孩子”,對於孩子來說,與父母的割裂是會引起巨大焦慮的事,可能會導致“死亡”的事。

這也是為什麼蘇明玉在離家多年後,最終還是選擇回家的原因。逃離很不容易,面對更需要勇氣

《安家》|為什麼“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戲碼,總能戳痛你?

在尋找原因的過程中,如果競爭的同胞之間是異性,大部分孩子把它歸結為性別角色,就是“重男輕女”,而否認自己不可愛認知,減輕對父母的愧疚;如果競爭的同胞之間是同性,兄弟或者姐妹,這時候孩子會將失寵的原因歸為內因,即“我是不可愛的、不好的、不值得被愛的”。

成年後,異性的同胞競爭的孩子,不受寵的那個往往更加優秀,做事風格通常會偏離自己固有的性別角色,比如女性會有男性化的風格,房似錦、蘇明玉都是這樣的。而同性的同胞競爭中,不受寵的那個孩子,在親密關係裡面,可能無法擺脫“被拋棄感”的夢魘,這是一種混合了愧疚感、委屈、憤怒等多種情緒的複雜情感,典型代表比如《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

《安家》|為什麼“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戲碼,總能戳痛你?


不被父母喜愛的孩子,一定要選擇與原生家庭和解嗎?

不管對原生家庭有多麼深的憤怒、難過、失望,或者其他情感,每個不被父母喜愛的孩子,都渴望被他們接納。

我們不得不承認:“你希望他們做什麼的人,手中並沒有做這件事情的工具”。就像樊勝美的媽媽、蘇明玉的媽媽,以及房似錦的媽媽等等,她們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中長大,可能也曾這樣被對待,受到的教育、習得的觀念就是這樣,這就是她們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家務事就是需要女孩子來做,家人之間是不應該有邊界的,有能力的就應該和父母一起去關心更弱小的、更需要幫助的……

她們沒有力量愛自己,更別說愛那個和自己相似的孩子。她們其實一直在索取,向孩子索取,索取錢、物或吝嗇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並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為了讓孩子感同身受,體會到他們在曾經的原生家庭所產生的各種感受,並期望孩子依然愛他們。

你看,雙方其實都在索取愛,他們內心深處都還是那個不被愛的、弱小的孩子。

所以,是否一定要和解呢?

那個不被父母寵愛的孩子,如果你長大了,有人能持續地給你輸入愛的力量,治癒曾經的創傷,當你有力量的時候,你可以選擇試著跳出來,從旁觀者的角度看你的父母、你的原生家庭,然後做你的決定。

如果你還沒有力量去面對,沒有力量去給予別人更多,你用強迫自己去和解。帶著問題前行,也是勇敢者的選擇

但是不管什麼原因,曾經父母傷害了你,也不論你現在是否療愈,他們確實欠你一句“對不起”,當這三個字真的從他們嘴裡說出來的時候,相信你的所有憤怒、所有委屈一下子就都會出來,然後獲得理解他們的力量。

不過,父母是誰呢?是一群長著大人外表、習慣性口是心非扮演權威的孩子啊,我們還能期待更多嗎?

就像房似錦的媽媽,即便意識到對女兒的愧疚,能想到的跟她聯繫的方式,就是不斷要更多的錢,不給就鬧,直到臨死前才說出口那句“對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