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失傳的濰坊鑄銅印——圖為王昌年老師為家父治印

濰坊銅印是刀刻藝術與冶煉技術有機結合的一種實用和欣賞並重的工藝美術品。由於銅印工藝工序繁瑣,學習難度較大,如今在全國從事這一工藝的民間藝人已寥寥無幾。

瀕臨失傳的濰坊鑄銅印——圖為王昌年老師為家父治印

著名銅印藝人於樹千的親傳弟子王昌年

瀕臨失傳的濰坊鑄銅印——圖為王昌年老師為家父治印

銅印,始於商周,盛於秦漢,自隋唐以後,日趨微衰,元代所押的印章,還有一點兒古印遺風。從明朝開始,石印興起,更由於木質便於刻制,於是石印木章逐漸取代了銅印。到清代,銅印技藝即宣告失傳。

濰坊銅印工藝的產生、繼承和發展,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文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做出了巨大貢獻。

時值清朝光緒初年,陳介祺發現了城南大胥家胥倫精於仿古銅印,對其十分器重,並將自己所收藏的秦漢古印,供胥倫研究觀賞,並教其書法,使胥倫逐漸成為了一位能雕、善刻、會鑄的全才,並由此創造了獨具風格的濰坊銅印藝術。

瀕臨失傳的濰坊鑄銅印——圖為王昌年老師為家父治印

隨後,陳介祺將胥倫推薦到北京為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等人治印,時值皇宮孝欽後六十大壽,一大臣將胥倫鑄成的“六十甲子”奉上,因該印皆鐘鼎文字,古意盎然,寶光煥發,孝欽後覽之欣獎。胥倫之名因此譽滿京城,濰坊鑄銅印工藝由此走向全國。

瀕臨失傳的濰坊鑄銅印——圖為王昌年老師為家父治印

至解放前夕,鑄銅印則由於樹千、王端、郭純熙、丁煥文等人繼承。解放後,濰坊僅有於樹千繼續從事銅印鑄制,鑄印字體以隸篆體為主,印鈕造型多為動物。隨後,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銅印作為一項特藝,所裡將其定為重點發展項目,於是將於樹千調到所裡工作,帶徒傳藝,並收為王昌年等人為徒。後來,由於該項工藝工序特別複雜,最終堅持專業從事這一工藝研究的只有王昌年一人。

瀕臨失傳的濰坊鑄銅印——圖為王昌年老師為家父治印

濰坊銅印以黃銅或紫銅為原料,仿漢印翻砂法,以沙土製模,然後熔化紫銅鑄造,每一枚銅印的鑄成,都要經過70多道工序。濰坊銅印,印皆中空,故體質不重,字劃清晰,壁陡、字深、底平、經久耐用,不易仿製,其印鈕無論是獅子還是其他動物,皆玲瓏而精緻。

王昌年老師說:“由於自己年勢已高,而鑄銅印工藝由於工序複雜,效益慢,一直沒有年輕的後備力量前來繼承,因此而面臨再度失傳的危險。”

瀕臨失傳的濰坊鑄銅印——圖為王昌年老師為家父治印

2007年王昌年、龐希文被

中共濰坊市委宣傳部、

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市民間文學藝術家協會授予

濰坊市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稱號

2009年

濰坊仿古銅印鑄造技藝被列入

山東省級非遺項目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