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這首晚年之作,知道的人並不多,道盡了人生愁苦,卻不忍卒讀

導讀:蘇軾這首《行香子·秋與》詞作,是作者晚年悲秋之作。這首詞集中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為一體,風格悲涼悽婉,情感沉鬱纏綿,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首詞雖然很少有人讀過,但它無疑道盡了人生愁苦,使人不忍卒讀。


蘇軾這首晚年之作,知道的人並不多,道盡了人生愁苦,卻不忍卒讀

圖文|源自網上

【蘇軾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這首《行香子·秋與》是他晚年創作的一首詞,屬悲秋之作。表達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產生的苦悶心情,發出時光易逝、老年無奈的感慨。全詞風格悲涼悽婉,情感沉鬱纏綿,富有感染力。】

行香子·秋與

宋|蘇軾

昨夜霜風,先入梧桐。渾無處、迴避衰容。問公何事,不語書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來庭下,光陰如箭,似無言、有意傷儂。都將萬事,付與千鍾。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詩詞的大意是說:昨夜霜降寒風驟起,梧桐葉落紛紛,我無處迴避自己衰老的面容。秋風問我為何這樣,我沒有說話,只是用手在空中書寫。人老了,有時沉醉有時沉病有時慵懶。早晨來到院子裡,感嘆時光荏苒,歲月流逝,雖不吭聲,似乎有意讓我傷心。如今萬念俱空,把所有心事,都換作千杯酒來飲。哪管它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作者一生命運多舛,幾遭貶謫。到晚年時,曾經驕傲的才子,回望一生漂泊,秋風中過往的淡然、堅定、灑脫都已一一閱穿。這時的他褪去了才子的傲然,感得真切。全詞悲切中既有作者一如既往的曠達,又表達了作者對坎坷一生的無謂態度,在傷感中放任心性的情感,哀而不傷。

此詞上片寫景抒情,將秋風擬人與人對話,寫詞人面對蕭瑟秋景,衰容劇增。詞的開篇三句:“昨夜霜風,先入梧桐。渾無處、迴避衰容。”即昨夜霜降寒風驟起,先行吹落了梧桐葉。而我滿眼都是因風而落的梧桐葉,便深感自己衰老的面容無處迴避了。眾所周知,悲秋是我國古典詩詞中歷史悠久的傳統主題。而這裡的“霜風”、“梧桐”便是渲染秋天蕭瑟氛圍的典型景象,它也奠定了全詞悲涼悽婉的基調。

接下來兩句:“問公何事,不語書空。”承前面的“渾無處、迴避衰容”,即蘇軾本來不願意讓人看出內心的愁苦,但因為四處都是蕭瑟的秋景,故而掩飾不住自己的衰容。所以當“霜風”問蘇軾為什麼要這樣的時候,他只好不說話,只是用手在空中書寫。從這兩句來看,蘇軾主要抒發了一種有冤無處訴的憤激之情,同時也有無人能夠理解的孤獨之感。

後面三句:“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則是對蘇軾憤激之情和孤獨之感的細節描寫。意思是說,人老了,就一時沉醉,一時抱病,一時倦慵了。讀到這裡,我們便可以知道,蘇軾在這首詞的上片中,主要是通過蕭瑟的秋景,來抒寫自己的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

下片敘事議論。寫詞人早上醒來,來得庭院,感嘆時光易逝,來日無多,而當時處境,只能讓他將世間萬樁事付與千鍾美酒,任憑酒花雪白,眼花繚亂,燭花火紅。光陰似箭,強烈地表現出詞作的感傷之情;酒醉、眼亂、燭紅,充分寫出了詞人狂放不羈的醉態。

過片三句:“朝來庭下,飛英如霰。似無言、有意傷儂。”即早晨來到院子裡,感嘆落花宛似飄雪,雖然無言,卻片片催我老、病。顯然,這是蘇軾對自己目前處境的概括描寫。那麼蘇軾適逢這樣的處境,他準備如何面對呢?

接下來幾句:“都將萬事,付與千鍾。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意思是說,不如將這世間萬事,都交給千鍾美酒吧。任憑它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這裡的“酒花”,指斟酒時酒面泛起的珠花。“眼花”,也就是視線,即人老了,視力就差了。“燭花”,指蠟燭的火焰,也就說明了蘇軾此時的孤獨處境。顯然,蘇軾的這個辦法,就是一種得過且過的思想,透露了一種對社會和人事的無可奈何之感。

此詞上下片採用對稱結構,但時序上卻有“昨夜”與“今朝”的先後承遞關係。詞中描述了兩幅衰容,一是霜風昨夜入梧桐、今朝來庭下的蕭瑟冷落;一是詞人病後意慵懶、酒後眼花亂的潦倒頹放。

全詞融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為一體,風格悲涼悽婉,情感沉鬱纏綿,富有感染力。它硬語盤空,借秋日病癒,抒發了官場坎坷、世路滄桑的感嘆,流露出風燭殘年的悲傷。道盡了人生愁苦,可謂惹人心疼。

附:註釋

⑴“渾無處”二句:是說觸目盡是因風而落的桐葉,無處迴避。衰容,衰老的面容。

⑵不語書空:《世說新語》載,晉殷浩被罷黜後,整天用手在空中書寫,作“咄咄怪事”四字。咄咄,頭意後的感嘆,此處暗用這一典故。

⑶飛英如霰(xiàn):落花宛似飄雪。霰,飄雪。

⑷慵(yōng):睏倦。

⑸儂:我,吳地方言。

⑹千鍾:千杯,此處指酒而言。

⑺酒花:指斟酒時酒面泛起的珠花。

⑻眼花:這裡指視線。

⑼燭花:指蠟燭的火焰。

————

後記:公元1095年,也就是宋哲宗紹聖二年秋,蘇軾被貶惠州寫下了這首《行香子·秋與》,而當時的蘇軾已經六十歲高齡,所以當他看到蕭瑟的秋景,除了勾起了因政治失意而產生的苦悶心情之外,還有對時光易逝、生命短促的感慨。其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官場坎坷、世路滄桑的感嘆,以及對自己風燭殘年的悲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