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炎黃,戰敗的蚩尤也有留下子孫,傳下四大姓氏

我們都知道,在上古的黃帝時代裡面,炎黃二位帝,成為了之後中華文明的開篇始祖,那時候已經是奴隸制的部落聯盟社會,黃帝當時部落主要佔據中原河南地區,而炎帝佔據湖北湖南地區。於是,我們都自喻叫做是炎黃子孫,我們都認為是他們二位的後裔,為什麼說是他們的後人呢,因為蚩尤被打敗了,黃帝在戰爭之中,先是打敗了炎帝, 然後得天神助,藉助神仙的力量進行攻打蚩尤部落,成功的打敗了蚩尤部落,黃帝因此能夠最終建立起統一的華夏民族。

除了炎黃,戰敗的蚩尤也有留下子孫,傳下四大姓氏

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據《路史·蚩尤傳》說:“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從這句話可以知道,蚩尤和炎帝同宗。蚩尤非常的驍勇善戰,相傳蚩尤是有牛面,背有一對翅膀,三頭六臂。蚩尤在上古時期,帶領著九黎氏族部落在今天的河南、山東、河北交界處地區。他帶領的部落重視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明天道、理教化,甚至還擁有了當時較為先進的金屬製品,蚩尤和與黃帝、神農氏可以說,是一起形成和發展今天的中華早期文明。九黎氏族部落因為坐落在河南、山東、河北交界處地區,所以那裡也被稱是"九黎之都"。

除了炎黃,戰敗的蚩尤也有留下子孫,傳下四大姓氏

後來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就是蚩尤戰敗,身體死亡了,所以蚩尤所帶領的部落——九黎部落,也就因此逃到了南方繁衍生息,向華夏的西部地區進行遊走和遷徙,形成了現在的苗族,羌族,以及一部分漢族。

那麼後來的蚩尤後人都過得怎麼樣了呢?

第一類姓氏:“屠”姓和“鄒”姓

《拾遺記》中有記載:"軒轅去蚩尤,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惡者於有北之鄉,其先以地命族,後分為鄒氏、屠氏。" 已經基本描述了鄒、屠的起源。

除了炎黃,戰敗的蚩尤也有留下子孫,傳下四大姓氏

當年的黃帝,想要擊敗其他的部落,於是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首先先突襲了神農部落。在黃帝成功的擊敗了神農部落之後,沒有收手,而是乘勝追擊,向蚩尤帶領的九黎部落的根據地——涿鹿進行進攻,並隨後在涿鹿郊野進行大戰,後來的人們通過記載和傳承,將這場戰役進行了神化,描寫著雙方動用了神仙和眼花繚亂的各種法術,在炎帝的協助下,黃帝成功的殺死了蚩尤,隨後擁護"黃帝"。

除了炎黃,戰敗的蚩尤也有留下子孫,傳下四大姓氏

被黃帝擊敗的九黎部落瓦解了,不願歸順黃帝的族人被遷到了中原地區,來到了今天的甘肅地區。

願意歸順黃帝的族人留在原地,即九黎部落附近,遷到了今山東濱州鄒平,進行族人的定居。歷史的長河不斷流過,蚩尤戰敗後的後裔子孫們,開始以居住地名為自己的姓氏。

隨後,逐漸形成鄒氏、屠氏,兩個姓氏,並且不斷髮展,壯大。

除了炎黃,戰敗的蚩尤也有留下子孫,傳下四大姓氏

“屠”字,在我國的漢字之中,有著“屠殺、殺戮”的意思。因為戰神蚩尤的驍勇善戰,所以幾遍在逐鹿之戰中失敗,卻也榮獲了“戰神”的稱號,所以“屠”字,成了姓氏也是代表著對蚩尤的尊敬和敬佩。當然了“屠”姓,並不僅僅只是蚩尤部落的後代,也有其他的屠姓起源。

在戰國春秋時期,政府專門設立了一個官職,這個官職是負責牲畜屠宰的,被人稱作是屠人。自古以來,於是這個官職屠人的後代中,不少人以這個官職屠當作是自己的姓氏,是屠姓的又一來源。

“鄒”姓,主要在今天的山東不斷地發展繁衍,他們的後裔遷居到了各地,由此發展了數千年,如今“鄒”姓分散在全國各地。

第二類姓氏:“黎”姓和“蚩”姓

除了炎黃,戰敗的蚩尤也有留下子孫,傳下四大姓氏

當今的眾多少數民族,如苗族、瑤族、羌族等,都與這位戰神蚩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黎”從秦簡文字分析的話,左邊是一個“黍”,象徵著意思是“黍米”一類的農作物,右邊部分是一把刀的樣子,象徵著收割黍米等糧食作物的刀具。“黎”姓,這個姓氏從上文可以知道,蚩尤所帶領的部落,名稱叫做“九黎部落”,而後來的部落中,有較多的人將“黎”作為自己的姓氏,今天的少數民族黎族,在不少人看來,同樣和九黎部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深厚的淵源。一部分九黎族的族人,成了淪為奴隸,“黎民”這個稱呼之前是用來形容他們的。

“蚩”姓,這個姓氏如今在我國已經非常少見了,這個姓氏不難讓人想到和蚩尤是有關係的,是蚩尤的後代子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