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難”困住,決定未來的走向

不被“難”困住,決定未來的走向

覺者看世界(恆生資管集團 副總裁 何伏)

時間到了2020年,為什麼很多人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可?因為中國已經進入財富6.0時代了,但是大部分人的思維還停留在1.0時代!

這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迷惘,以至於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了,甚至開始“病急亂投醫”。

當我們說自己“過得很難”的時候,在說什麼?

宏觀層面,整個世界局勢並不是太好;講到國家,人們都能感知到經濟下行的壓力;再說做企業,也感到非常困難。

最好的商業模式,往往誕生在最壞的時代!

很多年輕人常講,在工作裡面找不到實踐理想的機會,覺得苦悶、壓力很大;稍微年長一些的人,則說自己追尋不到目標,壓力很大……

從互聯網誕生的那一刻起,這個世界的規則就註定要被改寫。

一個高頻次的詞語是“焦慮”。其他國家的人很少講到“焦慮”這個詞。而中國的普遍情況則是人人都“焦慮”,而且毫無忌諱表達出來。

到底在焦慮什麼?

很多人都喜歡這樣表述:“為生活所迫”!

比如說做一份我不喜歡的、常常需要加班的工作。再比如說婚姻、居住、孩子、養老等等,我們都會說“為生活所迫”。

有個東西在身後追趕我、逼迫我、讓我喘不過氣,而它居然叫“生活”?想要擺脫它,是說我們不想活了嗎?

如果人人都想活著,卻又說被生活所迫,我們到底在講什麼?生活什麼時候從一種我們應該擁抱、享受的東西,變成了一種要逃跑、躲避的東西?

我發現身邊年輕的朋友們最大的問題就是:為了維持生活,不得不去工作,而工作本身給了我們很大壓力。

平常我們說“為生活所迫”,就是說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它根本不是生活,是謀生之計,是我用來維持生活的一個工作。

首先,我們要把生計和生活分開。當我們活得這麼累、被工作所迫的時候,就要重新思考一個問題:生活是什麼?

生活跟生計不一樣,是我們今天很常見的一種二分法,也能反過來說明很多人為什麼心甘情願地加班工作。

我們這些能夠加班工作的人,應該覺得幸福。因為所有人都想成功、得到他人尊重,你不付出加倍努力,憑什麼能夠得到它們?

我們都想要一些東西,所以需要付出一些代價。

生計跟生活之間存在顯著的二元對立關係,其實這種現象在人類歷史上很晚才出現。

大概是在工業革命之後,中國人才開始把工作和生活分成兩回事,典型標誌是星期六、星期天的出現。星期六、星期天這種時間節奏制度,也是工業革命的產物。

反過來,這強化一種想法——工作是很痛苦的、是我被迫的,真正的生活留在星期六、星期天。上班時生不如死,下班才可以快活。

這種想法甚至能延伸到我們的所有職業生涯中。那些自願做加班工作的人在想什麼?他們都在渴望提前退休,早日實現財務自由。實現財務自由之後,才開始享受人生。

這種想法把我們的生命分成了前後兩半,運氣好的話能前後等分。運氣不好的話,你人生中真正的星期天只有一小塊,前面五六天都在受罪,“為生活所迫”。

這種二元時間結構,導致了一種沒人逃得出去的新社會秩序——我們逐漸開始習慣一個新的觀念:“計劃驅動型人生”。

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就是一個計劃接著一個計劃,一樁事接著一樁事。打開手機看行程表,每一件有待完成的工作,這叫“終結性活動”。意思是,你做這件事情的目標就是消滅它。

我們的人生就由無數“終結性活動”構成,比如唸書、考試、上大學、考研、工作之後什麼時候賺到第一桶金、什麼時候創業……

這就碰到一個問題:慾望。慾望本身很有意思,但一旦被滿足,就變得無聊。

目標達成,你不會自此就覺得人生很完美,大部分時候只是喘一口氣,然後立刻開始覺得空虛、無聊。

生命是一個鐘擺,總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盪。要麼是痛苦,要麼是無聊!

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的人生是“計劃驅動型人生”。這種規劃是有問題的,因為完美的計劃,通常都會完美地失敗。

我們現在對於工作很大的錯誤理解,就是我們把它看成一個接著一個的任務,而不是一條道路。

工作應該追求一個完整的人生,而不是二元對立成生活和生計的關係。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在工作中就能尋得的。如何理解這種美好的狀態?

你可以多發大心,多以實際行為利眾,為自己積累資糧,積極地創造因緣。

利眾精神當中,“利”的對象如何確立,應該優先“利”哪些,然後再“利”哪些?儘量都“利”,至少心“利”。

什麼叫心“利”?是指,你行為的發心,必須利益所有眾生,不能以一種分別心來選擇你利益的對象,不能說他是你的家人,你就優先利他,也不能說為了利眾就不利自己的家人。

在聖者的眼裡,家人也是眾生,眾生皆父母,他們絕不會因為親緣關係或別的關係而將眾生劃為三類九等,然後區別對待。但是,角度的不同,難免會導致結果的不同。

大疫情後,中國的工匠精神將被加強。隨著互聯網平臺的完善,未來在各大平臺上生存的個體將越來越多,這些個體大多都是具備一定技能優勢的人。

比如在火山、抖音和快手上有很多技藝展示,例如“非遺”的手工藝——竹編、木雕、花絲鑲嵌、手工刺繡、掐絲琺琅、針灸推拿等等,這些掌握了獨特技藝的人都被追捧,而且收入不菲。

無形當中,中國流傳千年的手工藝會得到極大的發展機遇,而這些的背後都是稀缺的文化。

匠是什麼?匠是把形式賦予物質的一種形式。比如把一根木頭刻成木杆,把一塊石頭刻成大理石雕。而匠人是什麼?當然就是幹這種事的人。

匠人最特別之處在於,他作出的所有東西里,都有自己的影子。我為什麼要精益求精地做一個茶壺?不是因為我希望這個茶壺比我之前的茶壺更受歡迎,而是因為在做這個茶壺的過程中,我的人生完整了,我的技能和知識都在不斷增長。

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會追問,在公司裡上班,我怎麼做一個有匠人精神的從業人員?

人類的物質越發達,人類的精神就會越迷茫,人越迷茫,越容易對無形的東西如飢似渴,比如精神認同,心理的撫慰等等。

消費者想要的既不是好產品,也不是價值,而是各種情緒撫慰, 因此你只要講好一個故事,能撫慰好他們的心靈,他們就會趨之若鶩。

一切商業的秘訣,都在人心/人性裡。

高手都在講故事,笨蛋才在講道理,世界上最高明的行為莫過於通過故事影響別人。讓大家活在希望裡,而不是活在現實裡,就是商業的最高境界,也是做品牌的核心。

你從事一件事情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知識、技能、能力都在不斷累積,你就越來越覺得這件事情是我天生就該做的事情。哪怕完全不信神,你都能感受到這種呼召。

如果你在做累積式的工作,今天搬了多少粉炭、煤炭,除了量的積累之外沒有分別,只是更累了。但是當你在志業式的生涯裡,會發現做10件事和1萬件事,狀態完全不同。

能力變了,對自己的認識也變了——這就叫志業,它不是職業。職業是你不得不幹的生計。而你在做志業的時候,人生就完整了,或者正在逐步完整當中。

我們在工作中完全沒有興趣、沒有意義、沒有感情。我的生活、生命意義,都必須在工作之外尋求完整——長期如此割裂下去,會產生什麼情況?就是我一開始聊到的,你“為生活所迫”,每做完一件事情都覺得無聊。

對很多很年輕的朋友來講,這些話還是有些奢侈的大話。他們會想,我在乾的事情我一點都不喜歡,但是為了賺錢不得不幹。該怎麼辦?

“活在當下”。我覺得,就算一個沒有任何這種精神背景的人,也都能夠理解“活在當下”的世俗意義。

今天大部分人覺得難,是因為我們的目標都不在眼前,在以後。

假設我們要回家,把回家當成一個終結性行動,那就只希望走快一點、更高效一點。但也可以換一個角度,這段路如果我不稱之為“回家”,而是“散步”呢?散步的目的就是它自己。

可惜,我們中國人今天幾乎都不會散步了,只會看手機和手錶提醒自己走了多少步。所有人幾乎都欠缺對過程的享受,吃飯是為了一件事,走路是為了一件事,做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它自身之外的事情。

這種計劃驅動型的人生,能不難嗎?

你的成就不在未來,就在當下

這個世界有很多讓我們不如意的地方,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很多事情我們改變不了,但至少可以做到獨善其身。

而且,你就算純粹什麼都不做地發呆,又怎麼樣?這段純粹的等待時間,有問題嗎?

現在的人越來越不善於等待,等待變成了一種完全空白的、沒有意義的時間。我們做的一切事情都以消滅等待狀態為前提。

但是,我們的祖先曾經對於等待這件事情是沒有意見的。以前的人愛上一個人,會寫信給她。這封信寄回去可能要一兩個月甚至半年。

這麼漫長的等待時間,苦不苦?苦,但這裡面有一種特別的味道,是今天的我們不懂的。

今天,我們發一句微信說 “你愛我嗎?”你三秒沒回,就是不愛我。

同樣的,回家路途中的等待時間,我們能不能換一個角度來體驗?能不能夠不把它當成是一件空白的、折磨我的、痛苦的事情?

互聯網的根本價值,就是讓人人皆可參與,也就意味著未來的競爭會越來越充分,而當競爭絕對充分的時候,一切利潤都會無限接近於0。

未來還會有更多平臺誕生,未來無論我們做什麼,總會有其它平臺或者商家跳出來,賣的比我們更便宜。

未來商業的最好出路,是不靠有形的產品賺錢,而是用背後的無形的服務賺錢。未來有形產品的利潤越來越趨近於0,而無形的產品的利潤趨近於無窮大!

未來真正的生意表面上看都是不賺錢的,甚至是虧本的,但是商家卻設置了隱形的路徑,通過無形的產品或服務在賺錢。

千萬不要只迷戀產品本身,我們早就進入產能過剩的時代了,這個社會早就不缺產品了。

未來我們缺少的是什麼?是精神指導,是幫助選擇,是學習,是陪伴,是寬慰,是放鬆娛樂,是身份屬性,等等這些無形的東西。

新”基建的關鍵點在於一個“新”字。

2008年“四萬億”涉及的“老基建”,主要是鐵路、公路、橋樑等“鐵公基”領域。

而“新基建”卻是有時代烙印的,涉及的是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

“新基建”既是基建,同時又是新興產業,一頭連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另一頭牽著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是未來20年數字經濟時代,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基石。

當很多事情我們改變不了的時候,唯有調整自己對於難的主觀感受,這種主觀感受決定了你到底怎麼看待趨勢,怎麼看待機會,怎麼看待工作。

2020年,大疫情不期而至,很多人在都遇到了困難,但是如果我們不看今年的任務如何,而是看這輩子自己在積累什麼,那麼今年的難就好比是一塊比較困難的石頭,要知道,作為一個雕刻的人,不會永遠只遇到好料。

放眼人類歷史,我們今天對人生的看法、對機遇的看法,對工作的看法、對職業的看法都是有問題的。

從本質上來說,無論在工作當中,還是在生活當中,調心的方法都只有一個,那就是“放下,不執著”,但真要“放下”,卻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對於一些沒有明心見性的人來說,放下,似乎遙不可及。

你要明白,所有的執著都會給你造成一種束縛的東西,讓你的心靈不能自由飛翔。

你要忘記自己的得失,忘記所有的概念,忘記所有的分別,僅僅在一片朗然真心的觀照下,為需要幫助的人們隨緣地送上一點溫暖,伸出一種援手,金錢也罷,安慰也罷,傳遞某種覺悟也罷,不要為做而做,也不要執著那做的結果。

你始終要記住,你的一切善行,最終都是在成全自己對大善的一種嚮往,至於事情的結果,你必須隨順因緣。

有什麼樣的因緣,就會聚合成什麼樣的結果,但那所謂結果仍然會不斷變化。這個世界上充滿了變化與無數的可能性。

不要被“難”困住,決定未來的走向。

深諳大眾心理,善於從人性上影響大眾,將是今後最重要的商業能量之一。

未來的一切商業競爭,都是搶佔“大眾心智”競爭。誰佔領了社會認知的制高點,誰就能成為金字塔最頂尖的人。

2020年3月8日星期日

不被“難”困住,決定未來的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